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新大秦帝国第五部铁血文明-第1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忽视。尤其在已经成为历史的兴亡沉浮面前,历史家更容易简单化地只在人为
  事实链中探察究竟,很容易忽略那种无形而又起决定作用的精神现象。
  事实上,无论古今中外,力图预见未来命运的种种预测方式,都极大地影响
  着决策者们的行为理念,甚至直接决定着当权者的现实抉择。在自然经济的古典
  社会,这种影响更大。客观地说,力图解释、预见自然与社会的种种神秘文化,
  都是古典文明的有机构成部分,一味地忽视这种历史现象,只能使我们的历史叙
  事简单化,最终必然背离历史真相。
  在中国春秋战国时代,解释并预测自然与社会的学问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庞
  大的系统。就社会方面而言,阴阳五行学说、天地学说(分为星相、占候、灾异、
  堪舆四大门类)、占卜学说,构成三大系统。其中每一系统,都有相对严密的理论
  基础与理论所延伸出的实用说明或操作技能。第一系统,以阴阳五行论为理论基
  础,衍生出对国家品性的规范:邦国必有五行之一德,此德构成全部国家行为的
  性格特点。第二系统,以天人合一观为理论基础,衍生出占星、占候、灾异预兆
  解说、堪舆(风水)等预测技能。第三系统,以阴阳论为基础,衍生出八卦推演的
  预测技能。凡此等等,可以说,中国古典时期的预言理论之博大庞杂,预测手段
  之丰富精到,在整个人类文明史上堪称奇葩。
  是故,在那样的时代,执政族群不受天命预言之影响,几乎是不可能的。
  然则,执政者以何种姿态对待天命预言,又是有极大回旋余地的。
  这种回旋,不是今人所谓的简单的迷信不迷信,而是该文化系统本身提供给
  人的广阔天地。华夏文明之智慧,在于所有的理论与手段都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变
  化,而不是简单机械的僵死界定。“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此之谓也!以人对
  天命之关系说,天人合一论的内涵本身便赋予了人与天之间的互动性,而这种互
  动性,最终总是落脚于人的奋发有为。且看:天意冥冥,民心可察,故此,民心
  即天心,天命不再虚妄渺茫,而有了实实在在的参照系,于是,执政者只要顺应
  民心潮流,便是顺应天命!再看:天命固然难违,但却有最根本的一条——天下
  唯有德者居之,故此,天命之实际只在入有德无德;天意(或占卜或星象等等)纵
  然不好,都只是上天在人的出发点的静态设计,若人奋发有为顺应民心广行阴德(
  不事张扬地做有利于人民的好事,此谓阴德),则上天立即给予关照,修改原来的
  命运设计方案!
  如此天人互动之理论,何曾有过教人拘泥迷信之可能?
  就历史事实说话,先秦时代的中国族群有着极其浑厚的精神力量与行为自信
  ,对天命天意等等,相对于后世的种种脆弱心理与冥顽迷信,确实做到了既敬重
  又不拘泥的相对理想状态。敬重天命,在于使人不敢任意妄为;不拘泥者,在于
  使人保持奋发创造力。姜尚踏破周武王占卜伐商吉凶的龟甲,春秋诸侯不敬天子
  而潮水般重新组合,新兴大夫(地主)阶层纷纷取代久享天命的老诸侯,种种潮流
  ,无不使拘泥天命者黯然失色。就基本方面而言,秦国是一个典型。秦人历史上
  有两则神秘预言,一则是舜帝“秦人将大出天下”的预言,一则是老子关于秦国
  统一天下的预言。两则预言能见诸《史记》,足证在当时是广为人知的。但是,
  历史的事实是,秦国执政阶层始终没有坐等天意变成事实,而是历经六代人浴血
  奋争才成就了煌煌伟业。
  魏国如何?
  虽然,在毕万之后,我们没有发现更多的关于魏国王族笃信天命的史料,但
  合理的推测却是有历史逻辑依据的。这个历史的逻辑是:一百余年永远重复着一
  个致命的错误,这个国家的王族便必然有着精神层面的根源;这个精神根源不可
  能是厌恶人才的某种生理性疾病,而只能是对另一种冥冥之力产生依赖而衍生出
  的对人才的淡漠;这个冥冥之力不可能仅仅是先祖魂灵,而只能是更为强大的天
  命。列位看官留意,魏国灭亡一百余年后,太史公尚以天命之论解读魏国灭亡原
  因,况乎当时之魏国王族乎?简单的逻辑演化出最残酷的结论:无论天意如何,
  失才便要亡国。越是竞争激烈的大争之世,这一结局的表现方式便越是酷烈。
  春秋战国时代,对人才的重要性的认识达到了空前的高度,无论是用才实践
  还是用人理论,都是中国历史的最高峰。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说魏国对人才的
  重要性认识不够,显然是牵强的。当时,对人才与国家兴亡这个逻辑说得最清楚
  透彻的当是墨家。
  墨家的人才理论有三个基本点。
  第一是“亲士急贤”。《墨子》第一章《亲士》篇,去:“入国(执政)而不
  存其士,则国亡矣!见贤而不急,则缓其君矣!非贤无急,非士无与虑国。缓贤
  忘士,而能以其国存者,未曾有也!”墨子在这里说得非常扎实,对待才士,不
  应是一般的敬重(缓贤),而应该是立即任命重用,此所谓“见贤而急”;见贤不
  急,则才士便要怠慢国君,离开出走。田子方说的那种“行不合,言不用,则去
  之若脱鞋然”的自由,在战国时代可谓时尚潮流。当此之时,“急贤”自然是求
  贤的最有效对策。
  第二是“众贤厚国”。《墨子·尚贤上》云:“……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
  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故,大人之务,在于众贤而已。”也就
  说,国家要强盛,不能仅仅凭一两个人才,而是要一大批人才,否则,这个国家
  便会很脆弱(薄)。
  第三是“尚贤乃为政之本”理念。《墨子·尚贤中、下》云:“……尚贤,
  为政之本也。何以知尚贤为政之本也?……贤者为政,则饥者得食,寒者得衣,
  乱者得治,此安生生!……尚贤者,天、鬼、百姓之利,而政事之本也!”对墨
  子的尚贤为本的目标,可以一句话概括:尚贤能使天下安宁,所以是为政之根本。
  墨子的人才理论,实在具有千古不朽的意义。
  魏国以伪尚贤之道塞天下耳目,诚天亡之国也!
铁血文明 第九章 分治亡楚
一、咸阳大朝会起了争端
  秦王嬴政大睡了一日一夜,李斯一直守在王城书房。
  魏王假被俘获的捷报传来,秦国朝野一片欢腾。对山东六国,老秦人仇恨最
  深的是两个国家,一个赵国,一个魏国。秦对赵,是秦昭王时期开始的新仇,历
  经长平大战,秦赵遂势不两立。秦对魏,则是宿敌旧恨。在秦国变法成功之前,
  魏国曾在两代半(魏文侯、魏武侯、魏惠王前期)将近百年里一直是压制秦国最
  强大的力量,可以说,战国初期秦国的所有危机都是来自魏国。是故,从秦惠王
  到秦昭王前期的宣太后主政,秦国东出最主要的对手一直是魏国。赵国崛起之后
  ,从秦国第一次攻赵(阏与之战)失败开始,秦赵两国结结实实地杀作了一团,
  秦国对魏国仇恨也就渐渐淡了。随着魏国的不断衰落继而向秦国称臣,老秦人事
  实上对魏国已经从往昔的仇恨转为蔑视了。虽则如此,魏国的最终结局还是教老
  秦人想起了许许多多往事,感慨之余自然要大大地欢庆一回。秦王政与大臣们虽
  不会像民众那般聚饮于酒肆,踏歌于长街,起舞于社火,却也在丞相王绾动议下
  ,于很少启用的王城大殿举行了一次大宴。大宴之上,饮酒未过两爵,秦王嬴政
  便一头倒在酒案鼾声大起了。
  “长史……”
  嬴政倒头之际,对身旁的李斯招手嘟哝了一句。
  李斯会意,在赵高将秦王背走之后,立即去了东偏殿的秦王书房。这座书房
  很大,事实上,整个六进东偏殿百余间房屋都可以视作秦王书房。其总体格局是
  :内殿大约一半是秦王书房,外殿三分之一余是长史李斯的官署,李斯区域与秦
  王区域之间,隔着赵高统领的一班内侍侍女们照料秦王起居事务的一方小区域。
  寻常时日,作为执掌秦王机要事务与公文进出的李斯,没有特殊使命,终日都守
  在外署处置流水般进出的密集公文。依照法度,李斯除了早晚送进接出公文这两
  趟,并不是随时都可以进出秦王内书房的。今日秦王指着书房吩咐一句,显然不
  是要李斯去守候外署,而是要李斯去内书房。已经熟知秦王为政秉性的李斯明白
  了,书房一定有需要立即办理的公文。然则,这两日除了战报并没有急切公文,
  而需要立即实施的诸多事务性上书,他已经全部转到丞相府去了。灭国大战开始
  以来,经秦王书房亲自处置的事务,几乎全部是有关山东各战场的大方略,几乎
  所有的秦国内政,都由王绾的丞相府承担起来。没有山东急报急务,秦王还会有
  何等样公事要急切关照?
  “备——忘?”
  一到书房王案前,李斯看见了旁边立柱上挂着几条特制的长大竹简,题头便
  是这“备忘”两个大字。李斯心头一闪,又瞄了一眼书案,果然书案上干净整齐
  ,没有任何摊开的书简。显然,这便是秦王吩咐的事务。于是,李斯在大柱前站
  定,揣摩起几条长大竹简上面的字句来。长大竹简上的几行字是:
  翦军班师留守几多
  贲军中原复鸿沟
  蒙恬还国北边事
  九月大朝楚齐先后兵力几多
  李斯看得明白,四条竹简所列,都是灭魏之后待议待决的几件大事。秦王一
  时没有定见,故此先行列出,先教他来看,一定是要他预为筹划相关事项,也包
  括想要他先思谋对策。李斯绕着大柱转悠了几圈,到了自己的外署,召来几个能
  事书吏忙碌起来。第一件事,李斯口述,书吏录写,先拟定好秦王醒来后肯定要
  立即发出的几件王命文稿;第二件事,亲自手书一柬,派员送去大田令府邸,请
  郑国预拟修复鸿沟之实施方略;第三件事,召来蒙毅会商,先行安置九月大朝会
  事宜,由蒙毅与丞相府偕同会商诸般事务;第四件事,召来执掌邦交的行人署主
  官,吩咐立即搜集齐楚两国的相关典籍,并汇集近年来两国所有消息,旬日内归
  总呈送长史署。
  几件事处置完毕,已经是暮色降临。李斯草草用罢晚汤坐在了案前,要将自
  己对这几件大事的思路理出一个头绪来。李斯有逢事动笔的习惯,尝笑云:“一
  管秃笔,抵得三分天赋也。”属下吏员无不敬佩。今日要思谋几件大事的对策,
  李斯自然而然地提起了案头的一管蒙氏笔。案旁熏香袅袅,窗前夜风习习,一轮
  明月高挂,窗外的碧蓝水面波光粼粼,使这座池畔宫殿有着一种难得的宏阔清幽。每每坐在这张临水临窗的大案前提笔疾书,李斯油然生出一种难言的充满惬意
  的奋发之情,才思也分外流畅。可是,今夜提笔,堪堪写下“翦军班师”四个字
  ,笔下便有了一种滞涩。王翦大军班师,这件事的要害是“留守几多”?也就是
  说,根据燕赵旧地的目下情势,秦军该留多大的兵力完成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