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新大秦帝国第五部铁血文明-第8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竭而死。所以,忠臣未必能救乱世,却能使谬误成风。官员当忠于职守,而职守
  不能越过自己的职位。而忠臣自以为忠于君主而到处插手,反而将朝政搞乱。所
  以,夏桀不是没有忠臣,其罪恶却弥漫天下。治国在于贤能,而不在于忠。所以
  ,能才彰显天下,国家受益;忠臣彰显天下,国家受害!
  慎到反对忠臣之论,其论断之深刻精辟自不待言。我们要说的是,这一理论
  独生于豪侠尚乱的赵国而成天下唯一,深刻反映了赵人不崇尚忠君的部族秉性。
  唯其如此,赵国政变迭生,废立君主如家常便饭,当可得到更为深刻的说明。
  荀况也是赵人。其《性恶》篇云:“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
  生而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
  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纵人
  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荀子性恶论的提出,是为了论证法治产生的必然性,其伟大自不待言。中国
  只有在战国之世,才能产生如此深刻冰冷的学说。我们要说的仍然是,此论独生
  于赵国思想家,生于豪侠尚乱的社会土壤所诞生的思想家,在某种意义上,它深
  刻反映了赵人之地域性格中不尚善而尚恶的一面。唯其有尚恶之风,故赵国之乱
  政丛生有了又一注脚。
  强大的赵国已经轰然崩塌于历史潮流的激荡之中。
  但是,这个英雄辈出的国家曾经爆发的灿烂光焰,将永久地照耀着我们的灵
  魂。
铁血文明 第七章 迂政亡燕
一、燕虽弱而善附大国 当先为山东剪除羽翼
  秦王嬴政离开邯郸之前,在行营聚集大臣将军做了重要会商。
  会商事项只有一件:秦军灭赵之后,是南下灭魏还是北上灭燕?之所以有此
  会商,在于秦王君臣对灭赵之战的艰难有最充分的准备,所需时日长短也没有预
  先做出强制约定。唯其如此,灭赵之后天下大势会发生何等变化,秦军如何以此
  等变化为根基决断大军去向,都在未定之数。如今赵国已灭,用时只有堪堪两年
  ,且秦军伤亡极小,其顺利大大超出了秦国君臣将士之预料。更为重要的是,灭
  赵并未引起山东其余四国从麻木中惊醒而拼命合纵抗秦的严峻情势。而这一点,
  曾经是秦国君臣最为担心的。李斯、尉缭曾联名上书着意提醒秦王:若灭赵之后
  合纵奋力而起,秦国宁可放慢灭国步伐而做缓图,不宜强出强战。当时,秦王嬴
  政是认可的。如今,四国非但没有大的动静,甚至连互通声气的邦交使节也大为
  减少,鼓动合纵更是了无迹象。
  这种情势,既出秦国君臣预料,又令秦国君臣振奋。尉缭兼程驰驱,特意从
  咸阳赶赴邯郸,当夜便邀李斯共见秦王。在秦王行营的洗尘小宴上,尉缭点着竹
  杖不无兴奋地道:“韩赵庶民未生乱,山东四国未合纵。于民,天下归一之心可
  见也!于国,畏秦自保可见也!有此两大情势,老臣以为:连续灭国可成,一统
  大业可期可望!”李斯一无异议,力表赞同。秦王嬴政精神大振,连连点头认可。于是,执掌行营事务的长史李斯立即知会王翦、蒙恬与灭赵大军的几位主力大
  将,才有了这次会商大军去向之朝会。
  “我兵锋所向亟待商定,诸位但说无妨。”
  秦王嬴政叩着大案开宗明义道:“我军向魏向燕,抑或同时攻灭两国,本王
  尚无定见,唯待诸位共商而后决。”话音落点,北路军主将李信立即挺身起立拱
  手慷慨道:“李信以为,我军战力远超列国,可同时分兵三路,一鼓攻灭魏齐燕
  三国!如此,北中国一举可定!其时,一军南下,楚国必望风而降。两年之内,
  中国可一也!”李信说罢,火热的目光望着杨端和、王贲等几位主力大将,显然
  期待着众口一声慷慨呼应。不料,几位大将却都没有说话。王贲更甚,还紧紧皱
  起了眉头。王翦、蒙恬、李斯、尉缭四位军政大员与顿弱、姚贾更是若有所思地
  沉默着。一时,李信不禁有些惶惑。
  “将军壮勇可嘉!果能如此,大秦之幸也!”
  嬴政拍案赞叹了一句,既是对李信的抚慰赞赏,也不期然流露出某种认可。
  从心底说,嬴政对这位年青大将的果敢自信是极其欣赏的。此前的灭赵之战中,
  李信曾多次直接上书秦王,请求早日南下袭击李牧军背后,以便早日结束灭赵之
  战。嬴政之所以没有首肯,与其说是对李信方略不认同,毋宁说基于事先对王翦
  全权调遣灭赵大战之承诺的信守。毕竟,灭赵大战是与最大强国的最后决战,宁
  失于稳,不失于躁。对面敌手若不是赵国,依着嬴政雷厉风行的秉性,定然会毫
  不犹豫地准许李信军早日南下。唯其如此,嬴政不以为李信的同灭三国是轻躁冒
  进,甚至以为,这是秦人秦军该当具有的勇略之气。
  “臣有应对。”李斯终于打破了沉默。
  “卿策定能鼓荡风云!”嬴政罕见地赞赏一句,诱导之意显而易见。
  “臣之见:依目下大势,仍应慎战慎进。”
  李斯似乎对秦王的赞赏诱导浑然不觉,径自侃侃道:“所余楚齐魏燕四国,
  皆昔日大国,除魏地稍缩,三国地广皆在三千里以上。我若兵分三路而齐灭三国
  ,则各路兵力俱各十余万而已。但在一国陷入泥沼,势必全局受累。更为根本者
  ,官署民治无法从容跟进。新设官署若全部沿用所灭国之旧官吏,则必然给残余
  世族鼓荡民乱留下极大余地。其时纵然灭国,必有动荡之势。我若镇抚不力,反
  受种种掣肘。此,臣之顾忌所在也!”
  “老臣赞同长史所言。”尉缭点着竹杖道,“夫灭国之战,非同于寻常争城
  略地之战也!其间要害,在于军、政、民三方鼎力协同。一国一国,逐步下之,
  俱各从容。多头齐战,俱各忙乱。当年,范雎之远交近攻方略,其深意正在于此
  也!愿君上慎之思之。”
  两大主谋同时反秦王之意而论,殿中又是一时沉寂。
  “果如长史国尉所言,先向何国?”
  这便是嬴政,虽然皱起了眉头,然对长策方略之选择却有着极高的悟性,但
  觉其言其策深具正道,纵然不合己心,也更愿意在大臣将军们悉数说话后再做最
  后决断。一句问话,显然是要将会商引入具体对策。
  “愿闻两位邦交大臣之见!”李信突兀插进一句。
  “将军之意,燕魏两国俱各昏昧,至少可同时灭得两国?”
  “果能如此,有何不可!”李信被尉缭说破,却依然一副激昂神情。
  “燕国疲弱乏力,政情昏昧,定可一鼓而下!”顿弱一句做了评判。
  “魏国等同,甚或比燕国更为昏昧,一鼓可灭!”姚贾也立即做了评判。
  “两卿之意,至少燕魏可同时灭之?”嬴政目光炯炯地扫视着大帐。
  “君上明断!”两人异口同声。
  “目下之山东战国,无一国不乱,无一王不昏!”顿弱从地下密室被搜救出
  来后虽颇显病态,此时却兴奋得满脸涨红,“此,臣感同身受也!韩王安、赵王
  迁、齐王建、魏王假,是四个浮浪君王。楚王与燕王,则是两个衰朽不堪之老王。故此,放手大打,两三年可定天下!长史国尉之言,实足过虑也!”
  “顿弱之言,英雄之志哉!”嬴政不禁拍案赞叹。
  “赞同上卿之策,齐灭两国!”杨端和终于赞同了。
  “末将依旧以为:我军战力,同时可灭三国!”李信还是慷慨激昂。
  “君上,末将有话说!”一个年青而又响亮的声音使举座为之一振。
  “王贲,好!但说无妨。”嬴政欣然拍案。
  王贲英挺威猛而不苟言笑,站起来庄重地一拱手道:“王贲以为:目下用兵
  于灭国大战,不宜过急,亦不宜过缓。过急则欲速不达,过缓则可能坐失良机。
  所余四国,齐楚最大,当单独灭之。魏燕两国则疲弱已极,可同时灭之。以我大
  秦目下国力战力,分兵两路当无后顾之忧。王贲愿率兵十万;攻灭魏国,以与灭燕
  之主力大军南北呼应!”
  “两位上将军以为如何?”嬴政的目光终于扫到了王翦蒙恬脸上。
  “王贲亡国之言,臣不敢苟同。”王翦黑着脸扎扎实实一句。
  “王贲固是上将军长子,然也未免责之过甚了。”嬴政淡淡一笑。
  “君上明察:王翦正是将王贲作大秦将军以待,方有此一责难。”王翦沟壑
  纵横的脸膛毫无笑意,“自古至今,唯兵家之事深不可测。将亡之国,未尝无精
  悍之兵。勃兴之邦,未尝无败兵之师。若以枯木朽株看山东大国,臣以为迟早将
  酿成大患。顿弱、姚贾囚于邦交所见,失之于未见根基。李信、杨端和、王贲,
  则囚于战场之见,失之于未见政情民情。凡此等等,皆非上兵之道,望君上慎之
  思之!”
  “臣赞同上将军之言。”蒙恬沉稳接道,“韩非《亡征》篇云,‘木虽朽,
  无疾风不折。墙虽隙,无大雨不坏。’且以燕国而言,其势虽弱,然北连匈奴,
  东接东胡,如今又有赵国残余呼应;四方俱有飞骑轻兵,快捷灵动,若结盟连为
  一体,秦军全力一战胜负亦未可知,谈何两国齐灭?臣与上将军多经会商,皆以
  为:灭国大战,切忌轻躁冒进。”
  “两上将军之意,先全力灭燕?”嬴政心下一振,重重问了一句。
  王翦对道:“臣与蒙恬主张同一,正是先灭燕国。诚如蒙恬所言,灭燕之难
  ,不在其国力强盛,而在其地处北边,连接诸胡与残赵。若不能一鼓破之全力剿
  之,而使其与代王嘉北逃匈奴,或再度立国,中原将有无穷后患也!唯其如此,
  灭燕非但得出动全数大军,且得蒙恬军从北边出动,遮绝燕、代与匈奴诸胡之联
  结。非如此,不能尽灭燕国!”
  “君上,灭燕之要,还有一端。”李斯拱手高声。
  “噢?长史但说。”
  “燕虽弱而善附大国,当先为山东剪除羽翼!”
  顿时,嬴政心下一个激灵,合纵连横时期的一则有名论断立即浮现心头。那
  是苏秦张仪退出战国风云之后,燕国正在惶惶无计的时候,苏代对燕王剖析燕国
  处境时说出的一个著名评判。苏代说:“凡天下之战国七,而燕处弱焉!独战则
  不能,有所附则无不重。南附楚,则楚重;西附秦,则秦重;中附韩魏,则韩魏
  重。且苟所负之国重,此必使王重矣!”也就是说,燕国不能独当一面,然却能
  做举足轻重的附属盟约国;燕国依附于任何一国,都将使其力量陡增;燕国之重
  要,在于依附大国,而不在独当一面;唯能大大增加大国分量,而燕国必然也就
  有分量了。苏代的说辞,本意在为燕国在七国纵横中寻求稳定长期的方略,而避
  免倏忽领头倏忽退缩的痉挛症。事实上,燕国除了燕昭王乐毅时期强盛一时,短
  暂破齐而独当一面外,此前此后,大体都在强国之间寻求依附而摇摆不定。秦国
  在合纵连横最激烈的时期,能多次与燕国结成盟约而破除合纵,实际上正是在燕
  国奉行“附国方略”的情势下做成的。虽然,燕国对附国方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