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天津开始谈判中法正式条约。李鸿章像傀儡一样被推到了前台,因为中法谈判李鸿章并没有参加,所有的条文都是赫德和金登干在与法国谈判后拟就的,李鸿章只不过是按照朝廷的要求出面进行签字画押罢了。6月9日,双方在天津签订《中法会订越南条约》,即《越南条款》或《中法新约》,又称《李巴条约》,共十款,主要内容是:一是清政府承认法国对越南的保护权,承认法国与越南订立的条约;二是中越陆路交界开放贸易,中国边界内开辟两个通商口岸,“所运货物,进出云南、广西边界应纳各税,照现在通商税则较减”;三是日后中国修筑铁路,“应向法国业者之人商办”;四是此约签字后6个月内,中法两国派员到中越边界“会同勘定界限”;五是法军退出台湾、澎湖。这一次条约,是中国在鸦片战争以来罕见的既没有割地,也没有赔款的条约。这一点,对于当时的清国而言,已是相当难得了。
烽火岁月中,李鸿章是一刻也没闲着。天天,李鸿章都是在天津的直隶总督府关注来自各方面的情况报告,心惊胆战地注视着局势的发展。1884年2月底,即中法马尾海战半年前,李鸿章曾向总理衙门建议设立“海部”,统管全国海军。因在当时,南洋、
福建、广东3支水师发展极其缓慢,在全国竟然没有一个统一的海军指挥机关,各支水师皆由当地督抚管辖。然而,李鸿章的这一急迫的建议并未得到朝廷赞同。这样的各行其是,直接导致了新组建的福建水师在马尾的全军覆没。战局起伏过程中,李鸿章还在外交上利用一切手段给予了前线以极大支持:利用国际公法,奏请总理衙门致电各国遵守中立;致电曾纪泽,让其在各国舆论面前揭露法国的侵略;利用外国轮船运输,保证京城的其他地方的粮食供给。与此同时,李鸿章积极与前线兵将联系,支持全力抗法。刘铭传调任台湾之时,李鸿章让刘铭传在淮军之中抽调骨干130多人,这些人后来在坚守台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刘铭传一度形势危急放弃基隆扼守淡水,在清廷引起了强烈震动,左宗棠等激怒地表示要对刘铭传进行弹劾,这时李鸿章极力为刘铭传进行辩解。
李鸿章为中法战争心急如焚,他一直担心的是,这场不该来的战争会耗尽清国自太平天国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十几年“同治中兴”以及自强运动所培育的一点气韵。李鸿章知道,自鸦片战争以来的接二连三的打击,这个庞大的帝国在数千年中积蓄的荣光和底气早已耗失殆尽。在这样的乱世之中,哪怕有着短暂的苟延残喘也是好的,那会让偌大的帝国得到喘息的机会,也可以为下一次的出击积蓄一点力量。中法战争的爆发,使得好不轻易积蓄的一点气力耗费殆尽,而原本就松动的基础立马变得摇摇欲坠起来。
第四十四章
第六章
如日中天(6)
中法战争之后,朝廷各派别在组建海军的观点上有了出人意料的统一,组建海军的事务又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李鸿章向朝廷的奏折当中说,假如水师得力,互相援应,何至于到处受牵制的地步。李鸿章可惜的是福建水师的全军覆没,人未出师身先卒;的确让人痛心。李鸿章加快了组建的步伐。算起来,从1875年到1888年北洋海军正式成立的十几年间,李鸿章的精力和时间基本上都花在水师的组建上了,可以说,李鸿章是为这支庞大的海军费劲了心血。1888年,朝廷批准颁行了《北洋海军章程》,北洋海军终于成立。到这一年为止,这支水师以2艘铁甲舰、8艘巡洋舰为主力,总吨位超过了4万吨,加上南洋、广东、福建等地区的舰艇,清国一下子跃居世界海军大国的行列,并且构筑了东起鸭绿江,南到胶州湾,以天津大沽、东北旅顺、山东威海为重点的京畿环渤海防御体系。至此,李鸿章终于感受到命运所赐予隐忍且不懈努力的人那短暂的、实现理想的极大快乐了。乘着“定远”、“镇远”两艘东方第一巨舰驰骋海面,仰望着大清龙旗在高高的桅杆上迎风飘扬的时候,李鸿章壮怀激越。
李鸿章没有想到这样的高峰只是短短的瞬间。命运跟李鸿章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它让李鸿章只能注视幸福,却不能拥抱幸福和保住幸福。在经历一次短暂的极乐之后,李鸿章还没来得及充分享受,那种快乐很快就烟消云散了。
时间很快又到了1892年。刚过新年,远在大洋彼岸的《纽约时报》就刊登了一条新闻,透露说彼岸20岁的大清国皇帝正在跟两个曾受英美教育的国子监学生学外语。《纽约时报》评述说:光绪皇帝屈尊学外语,是因为他和他的政治顾问都认为,死死抱住3000年形成的老规矩的时代已经过去,要顺应当今形势,就必须相应改变国家制度。李鸿章也从有关方面看到了这一则消息。在李鸿章看来,光绪皇帝学外语,最起码是一件好事。虽然,在李鸿章看来,对于年轻的皇帝来说,要真正学好外语,会比登天还难。
这一年,按照中国传统,李鸿章70大寿。正月初五是李鸿章的生日。还没进入新年,李府上下就忙得不亦乐乎了。从朝廷到地方,不断有寿礼拉来。慈禧一贯是喜欢热闹的,这样笼络权臣的机会她自然不会放过。慈禧派人送来的真是大礼啊——赐以“调鼎凝厘”的匾额一块;“栋梁华夏资良辅,带砺河山锡大年”对联一副;“福”、“寿”字各一方;御笔“益寿”字一幅;另有御笔蟠桃图一轴,上有“锡以大年”横批和“慈禧皇太后之宝”图章;无量寿佛一尊;貂褂一件;嵌玉如意一柄;蟒袍面一件;大卷江绸十二件。礼是让李鸿章的侄子、翰林院庶吉士李经畲专程送来的。李鸿章自然大喜过望,感恩不尽,“当即跪迎至署,叩头谢恩……”一纸谢恩折子奏上去,慈禧照例给了三个看起来轻描淡写的字:“知道了。”
光绪皇帝赐的东西也不少,有“钧衡笃祜”匾额一面;“圭卣恩荣方召望,鼎钟勋贳富文年”对联一副;“福”、“寿”字各一方;无量寿佛一尊;嵌玉如意一柄;蟒袍面一件;小卷江绸十六件。也是让李经畲几百里地一路送到天津。李鸿章照例是叩拜一番,然后递上一本谢恩的折子,满纸同样都是感激涕零的肉麻词语。
至于其他官员的礼物,那就更多了。京城里的王公大臣、皇亲国戚、淮军旧部,甚至平日里的死对手,都送来寿礼。其中以刘铭传送的礼最为独特,也最有意思——刘铭传只送来一担挂面圆子,并自赋诗一首:“挂面圆子加烘糕,台湾治理正操劳,礼轻仁义重如山,如同千里送鹅毛。”刘铭传是李鸿章的老部下了,也是李鸿章的亲信和同乡,诗中的“挂面圆子”和“烘糕”都是合肥的土产。对于刘铭传送来的土特产,李鸿章自然笑纳。那一段时间,李鸿章整天迎来送往。天津的北洋大臣衙门里,张灯结彩,一派喜气洋洋。
但这样的喜庆似乎只持续了很短一段时间。正月初六,也就是李鸿章生日后的第二天,李鸿章15岁的儿子李经进竟一病不起,撒手人寰。紧接着,没过半年,李鸿章的继室夫人赵小莲去世,年仅55岁。70岁的李鸿章在这一年只是迎来了短短几天的喜庆之后,便坠入了一个痛苦的深渊。对于李鸿章来说,这一年真是一个喜忧参半、苦乐胶着的一年。70岁生日刚过,李鸿章就开始走下坡路了。
第四十五章
第六章
如日中天(7)
1892年是一个转折,在这一年中,李鸿章似乎感觉到人生的无常,也感觉到天命不可违。这一年的凶相表明,这是一个不好的预兆,更加不祥的事情还会接踵而至。
第四十六章
第七章
身边的刺客(1)
历史是不能假设的,但我们不妨假设一回。假如命运女神真正垂青东方这块土地的话,也许,李鸿章就能成功了。
说这话是有理由的。假如历史按照李鸿章所设想的一直平平缓缓发展,没有出现大波澜的话,那么李鸿章“始作俑”的洋务运动必然会成气候,而且极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中国经济和近代化的进程。这样的进程发展到一定规模,又会带动相关领域,譬如政治、文化、社会、教育、民风等各方面的发展。这样,洋务运动所体现的,就不仅仅是它技术方面的功效,更重要的,会以一种示范的作用来带动整个社会,由洋务运动散开广泛的力量,慢慢推动民间和上层的改变。于是,当民间和市场形成一定气候的时候,那种加速度的效应必将来临,那时,韬光养晦的李鸿章也许会迎来一飞冲天的时候。
但李鸿章偏偏就被
甲午战争撞上了,可以说,甲午战争撞碎了李鸿章的强国梦,将他的努力付之东流,也使他的整个人生乾坤颠倒,坠入深渊。
在此之前,李中堂可谓如日中天,他不仅担任直隶总督,而且还兼任北洋水师的总管。他拥有重兵,旗下又有很多亲信爪牙。并且,李鸿章还以北洋大臣的身份直接治理当时清国的外交,与总理衙门“分庭抗礼”形成“两个外交部”,形成当时清国政坛一个很希奇的局面:中国驻外公使的公文经常既送总理衙门,也送给李鸿章。李鸿章可以不经咨照总理衙门而直接向驻外公使发出指示。可以说,李鸿章的政治影响力、朝廷的宠信程度等,在当时的汉族大臣中,可以说无出其右。当然,更重要的,是李鸿章所倡导并身体力行的洋务运动,也初见成效,并在各方面显示出蓬勃的生气和动力。
但历史显然没有按照李鸿章所设想的和愿望的方向发展,命运狠狠地将一个烂柿子掷向了李鸿章。阴差阳错中,一切都走向了反面。相隔不远的岛国日本,在最要害的时候捅了清国致命的一刀。
1840年的鸦片战争,冲击的,不仅是幅员辽阔的中国。它给岛国日本带来的,同样有巨大的冲击波。甚至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给日本造成的冲击要远远大于中国。中国鸦片战争的失败,在日本引起的震荡是举国性的。对于岛国日本来说,几千年来,一直都以不远的中国为榜样,中国一直是日本的老师,也是世界的中心,但这样一个强大无比的国家,竟然轻而易举地被西方打败。这样的感觉,就像一个孩童心中力大无穷的巨人,竟然三下五除二地被一个外来人轻易击倒——轰然倒塌声中,那种恐慌和失落肯定是致命而彻底的。
从地理位置上来说,这个散落在太平洋的岛屿之国与中国一衣带水,在历史与文化上一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地理环境对于民族性格的影响来说,这个一直被汪洋包围着的民族在内心深处一直埋藏着岛屿人才具有的恐慌意识,他们一直有着寻找归宿的靠岸心态。这种天生的陆地意识和求生感,决定了居住在岛屿上的人们必然要向外扩张,并为此进行疯狂的努力;也决定了他们具有高度的警觉和攻击性,他们能迅速察觉惧怕的存在,然后,一旦意识到危险时,便会如野兽般一跃而起,先下手为强展开攻击。
1853年7月8日,当美国东印度舰队司令佩里准将率4艘海军舰队来到日本,要求日本开港通商时,日本没有进行反抗。他们不是不想反抗,而是实力相差太大了,反抗无疑就是送死。而且,日本已从中国鸦片战争中吸取了教训。几天后,日本答应美国官兵上岸,市政最高官员浦贺奉行以总督的名义接受了佩里递交的以蓝色天鹅绒包着的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