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闻四方,天下人莫不宗仰于您,现在是什么缘故要舍弃阿罗汉道,跟着别人学习呢?这绝不是小事一桩,怎么也不跟我们商量一下?”
迦叶对两位弟弟说道:“我见到世尊成就大慈大悲,有三桩事十分奇特:一是神通变化;二是慧心清澈,决定成就一切种智;三是善于推知人的根本,随机说法,使他们领受;因此我愿意跟从他出家修道。我现在虽然为国王臣民所敬爱,言辞犀利,无与伦比,但究竟不是永断生死的法门,只有如来佛所演说的道法,足以断除生死之境。既然碰到如此伟大的圣人,我岂能不勉励自己,向他学习呢?否则,我岂不无心无眼了吗?”两位弟弟听到大哥如此说,又想道,“我们所知道的东西,都是大哥教的。大哥既然跟随佛出家了,我们岂能不跟着哥哥一起修道吗?”于是,两位弟弟各自带领二百五十名弟子一起随佛出家,须发自落,袈裟著身,都成了比丘。他们后来都证得了阿罗汉果。
三迦叶归依佛,加入佛教的队伍,僧团立即扩大为一千余人的组织,这对佛教的传播及扩大影响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因此,三迦叶的归依是佛教史上的一大事件。这一事件的直接影响是使王舍城的人民争先恐后地归依佛陀,并且让摩揭陀国国王频婆娑罗王放弃了传统的婆罗门信仰,成为各国中第一个归依佛、信奉佛教的国王。
王舍城中有位迦兰陀长者,他有块面积很大的竹园,频婆娑罗王用巨款在竹园内修建了一座规模宏大的精舍,请佛陀和弟子们居住。这就是著名的竹林精舍,这座精舍成了佛教陀弘法传教的第一个大本营,也是佛陀和弟子们安居的理想场所。
4.佛教的发展和壮大
释迦牟尼佛在王舍城的竹林精舍讲法,吸引了许多有慧力和善根的善男信女们前来听佛宣讲佛法,许多信众当下便即归依三宝,佛教僧团随着佛陀的教化而逐渐发展壮大起来,最后成为了一支庞大的佛教僧团队伍。他们到各地传教,接受供养,同时便在当地发展僧团组织,于是佛教的势力便遍及整个印度。
佛教初期的历史中,有两位最重要的被佛陀许为弟子中最优秀的舍利弗和目犍连就是在王舍城化度为僧的。舍利弗,汉译为鹙鹭,因为鹙鹭鸟的眼睛生得非常锐利,舍利弗的母亲眼睛生得十分犀利,人称舍利,和母亲名字连在一起,所以就叫做舍利弗。舍利弗是王舍城中一位非常聪明智慧的婆罗门学者,他精通印度的智书、十八经、四吠陀典。他在七岁那年,参加一次由十六国论师组成的辩论大会,因为舍利弗辩才无碍,在非常激烈的论辩中,最终战胜了十六国大名鼎鼎的论师,由此而名闻天下。目犍连与舍利弗是师兄弟,二人又是极亲密的朋友。这两人在未出家之前,曾有过誓约,不管将来谁先听到了好的道理,都要相互开悟,共同得益,不得有一方吝惜,藏而不告。
有一天,马胜比丘穿着袈裟手持铁钵到村子里乞食,他的举止上下都非常庄严,自然威重,过路人都为他的仪容举止所打动,而油然生出恭敬之意。舍利弗正好在路边见到了马胜比丘,看到马胜比丘相貌堂堂,威仪济济,心中涌现出十分欢快喜悦的情绪。他一会儿高兴得全身跳荡不停,一会儿却停在路边,紧紧地盯住马胜比丘,仿佛要将马胜比丘看透似的。舍利弗心想,这位长老必定得到了一位高明的师傅调教,不然不会有这样好的仪表举止的。于是,他当即上前问马胜比丘,“我看你像是新出家的,却能有这样好的仪表举止,感到十分奇怪,因此想问你:你现在的大师父是什么人?给了你一些什么教诫?又跟你演说了什么样的道理?请你能如实回答我。”马胜比丘回答说:“我的师父是释迦牟尼佛,他得到了一切种智,是天人之间伟大的导师,相貌端正威严,而且具有极大神通,世上没有哪一个能比得上他的。他教了我几句偈语,我就说给你听吧:诸法因缘生,缘灭法亦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舍利弗听了,对于因果缘起的道理,有了很深的悟解,心里顿时感到非常悦乐。他自言自语道:“一切众生,都执著于我,因此永远轮回在生死途中。如果消除了我的思想,就会立即远离于我。譬如太阳的光线能破除黑暗,倘若没有了我的思想,也便能如此破除因执著于我而生出烦恼黑暗的障碍。我过去所学到的东西都是不正确的见解,只有现在听到的才是真正的道理。”
舍利弗告别马胜比丘,回到家里。目犍连见到舍利弗突然之间变得庄严安详,颜容和悦,仪表举止都有了特别的风度,跟往常大不一样了。因此感到十分奇怪,他便问舍利弗道:“你肯定得到了特别好的道理,请你一定遵守誓约,详细讲给我听。”当时舍利弗把在路上见到马胜比丘的事一五一十对目犍连说了,目犍连听后顿时心生慧解,善根成熟,当时就远离尘垢,得到了法眼的清净。于是,舍利弗和目犍连对于佛法心生敬仰,决心放弃外道删阇耶的主张,相约共同前往佛陀的住处,请求佛陀披剃出家。两人门下各一百弟子,都跟着舍利弗、目犍连二位一起投奔佛陀。佛答应了他们的要求,当即给他们披剃,变成了比丘。佛说:“舍利弗和目犍连二位将来在我佛法中为最优秀的弟子,舍利弗是智慧第一,目犍连是神通第一。”
目犍连是一位婆罗门教徒,智慧与神通都十分巨大,他是佛教里一个孝敬母亲的榜样,曾到地狱里救度他的母亲,民间传说中便有目连救母的故事。佛教寺庙里每到农历七月十五日都要举行一次盂兰盆会,诵念《盂兰盆经》,就是一方面纪念目犍连尊者,一方面也借此机会超度各人累世以来的父母师长和历劫冤亲,让他们超生佛国。
经过四五次的吸收徒众,到这时,释迦牟尼的门下已经有了一个一千二百五十人组成的常侍佛陀的庞大僧团,他们开始在摩揭陀国轰轰烈烈地传教,广泛利益众生。
在王舍城期间,摩诃迦叶也归依了佛陀,这个迦叶也就是灵山会上,世尊拈花,迦叶微笑的迦叶,后来为中国禅宗遥宗为西天祖师第一祖。摩诃迦叶家中非常富有,自幼聪明好学,通古博今,德高望重,在当地极受人民的敬爱。他见到佛陀在树下静坐,面容慈祥和蔼,心生敬重,便立即礼佛出家为比丘。
舍利弗的舅父是著名的长爪梵志,是一位在教学界享有盛名的学者。当他听说舍利弗改信佛教,极为诧异,他想不到像舍利弗这样聪明智慧的人,为什么会归依佛陀。于是,他亲自赶到竹林精舍,想看看佛陀究竟是一位怎样的人物,为什么会有如此的感召力。他见到佛陀第一句话便说:“我一切都不承认。”佛陀立即回答道:“当你这样说时,你岂不就已经承认了一切都不承认了吗?怎么还说一切都不承认呢?”一句话点醒梦中人,长爪梵志顿时惭愧无似,当即请佛陀收为弟子。
佛陀在王舍城的弘传佛法,成就辉煌卓越,声名播及故国迦毗罗卫。净饭王想念儿子,于是派使臣到王舍城,迎请佛陀回国。释迦牟尼以前发过誓言,说不成佛便决不回宫,如今已得道成佛,父亲也已老迈,因此便答应了回去。回国之后,全国上下都受到了佛陀的影响和教化,许多释迦族人都纷纷前来求佛度化出家,异母弟难陀、堂兄弟阿难、提婆达多等以及儿子罗睺罗,都跟随佛陀出家为弟子。只有罗睺罗年纪尚小,先做沙弥,这是佛教中有沙弥的开始。王宫里的理发师优婆离也出了家,他是首陀罗种姓。印度是一个极为讲究种姓制度的国家,种姓共有四种,一为婆罗门,为知识的祭司;二为刹帝利,为武士,王室贵族;三为吠舍,为农民、牧民、商人;四为首陀罗,为工匠、奴隶。还有一种贱民,比第四级的首陀罗地位更为低下。种姓之间界限相当分明严格,前二级婆罗门和刹帝利为上等种姓,吠舍和首陀罗为下等种姓,种姓与种姓之间不得通婚,不得共食,不得相互接触和接近,等等。因此,理发师优婆离出家为僧,在当时的印度社会也是一个巨大的举动,没有绝大智慧、勇气和通达的识见是绝对做不到的。
释迦牟尼在故国随缘说法三个月,感化了不少王宫贵族,使他们信奉佛教。后来又离开故国前往别国传道,但不久,就听到净饭王病重的消息,于是立即赶回迦毗罗卫国。净饭王见到佛陀回到身边,便安详地离开了人间,享年九十七岁,一说九十三岁。
安葬了父亲,释迦牟尼就暂住在迦毗罗卫城外的尼拘律尼园,按入世间的说法,这也就是在尽孝道吧。有一天,姨母摩诃波阇波提和妻子耶输陀罗突然率五百名释迦族妇女前来请求佛陀接受她们出家,但遭到佛陀拒绝,因为当时从没有女人出家修行的。但摩诃波阇波提等人意志非常坚决,竟自己剪去头发,身着袈裟,不管佛陀同意与否,随侍佛陀左右。后来,佛陀终于同意了她们披度出家,加入僧团。从此佛教里便有了出家修道的比丘尼,同时有了尼众教团的成立。
从此,佛教僧团便四众(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具备,发展迅速,声威远播。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进展?同时为什么会组织得这么成功呢?这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释迦牟尼创建僧团,宣布众生平等,众生性相平等,打破了婆罗门教严格的种姓制度,主张僧团内部不分种姓高低,一律平等,只按受戒出家时间先后来分别僧众的序次。这就是佛性平等之义。因此,佛教僧团中不仅有婆罗门种姓,刹帝利种姓,还有像优婆离那样的低等种姓,甚至还有妓女、乞丐这些视之为不可接触者的贱民阶级。佛陀的这些主张为他教派的发展准备了广阔的前景。
二、佛陀宣传缘起的道理,说明世上一切事物都是待缘而生,否定了传统的救世主创造世界的说法,同时也否定了传统的宿命论,这为当时思想解放,大胆地反对种姓制度,反对婆罗门至上的僧侣统治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佛陀虽然主张三世因果,也并不否定前世的宿业,但认为前世宿业只是现世果报的条件之一,而且还可以转化,个人可以通过自己现世作业来创造条件转化宿业,从而特别重视现世的行为。佛教主张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善因结善果,恶因结恶果,强调现世修行的重要,这为宿业的转化提供了极方便的法门,在很大程度上顺应了那些心地善良的人们的愿望,从而赢得了人民广泛的支持。
三、释迦牟尼宣传四圣谛教义,即苦、集、灭、道谛,指出了苦从业生,业就是集谛,称之为世间因果。要想解脱种种痛苦,就必须停止由于爱欲所生的业,从而获得绝对的精神解脱,这就是灭谛。要想得到寂灭之果,就必须用种种方法进行实践,这就是道谛。灭是道的果,道是灭的因,称之为出世间的因果。四圣谛指出了人生处在痛苦中,它的原因,解脱的目标,以及解脱的方法,等等,对当时现世生活寄予了巨大同情,同时人们可以借这种道理和途径达到解脱的结果,等于给人们指出了一条解放的大道,到达天国的大道,当然会吸引广大群众信奉归依,因为依此方法就可以最终到达极乐世界的彼岸,这是具有极大诱惑力的,对迷茫和痛苦中的人们具有极大的向心作用。 有这三方面的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