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多年过去了,不但最初的愿望没有实现,中华民族仍旧不可避免的被卷入了战争的深渊。
据可靠情报,日军国内已经开始大举征兵,陆军由二十几个常备师团急速扩张了三倍有余,扩充了这么多师团要干啥,用脚指头都能想的清楚。日军的全面侵华已经不可避免,所以他要为屡胜二线屡败,沿黄河的山东河南防线,拼上老命也应该能守得住,可上海呢?南京呢?日军只要发动第二次淞沪大战,一路进攻南京,他的部队肯定无法抽身赶赴救援。
那么以蒋中正的脾性,必然以保全嫡系为先,如此一来南京的失守也就会成为必然。而一旦南京失守,山东河南将面临腹背受敌的绝境,败退只是迟早。
别看蒋中正现在对全国和解大会睁眼闭眼并不热心,等到了他成为日军靶子的时候,恐怕又该积极主导了。
突然,吴孝良觉得身下的火车震动了一下,桌子上的白瓷茶杯,滑向桌边,幸亏他手疾眼快一把挡住,才没有跌落到地上摔的粉碎,可紧接着便是刺耳的金属摩擦之声,刺的人耳鼓生疼。
车厢的厢门被从外边推开,警卫团长满脸紧张的冲了进来,看到吴孝良安然无恙才长长松了一口气。
“主席,出大事了,有人炸断了铁轨,车头险些被炸毁,幸亏司机刹车及时!”
有人要炸死他!这是吴孝良脑中第一反映,紧接着便要出去亲自看看情形。有人想炸死他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在奉天,在徐州,都有人想炸了吴孝良的专列,但他福大命大,也许是天不该绝,最后都是安然无恙。
警卫团长却一把将吴孝良拦住,“主席不可,铁路两边有好几处林子,眼下敌情不明,没准还有人埋伏在暗处。”口中说着,身子却没闲着,一一将列车窗户的窗帘拉下,好不让外面看到车厢内的情形。
吴孝良对此也深以为然,又重新做了下来,这回却没选择靠窗户的椅子。
过了许久,才有相关的营连长进来汇报。原来果然是有人蓄意炸毁专列,只是行事不那么专业,引爆被提前了,吴孝良的专列这才逃过一劫。炸车的嫌疑犯在逃跑时被警卫团的士兵击毙两人,击伤一人,逃跑一人,只可那被击伤的嫌疑犯被俘获后,由于受伤过重,没多久就死掉了。
而且几个嫌疑犯的尸体上也没有任何可供调查的线索,显然是经过精心密谋的,不过由此也得出了一个让人难以置信的推论。
“潼关方向不能去了,卑职建议专列立即返回郑州,防止还有不法之人在暗处觊觎。”
此地虽处于陕豫两省交界,但都是吴孝良的势力范围,形势本不该复杂,可偏偏就在最不应该出现问题的地方出了问题,陕西方面就变得阴云重重。杨虎城和张学良不可避免的就会成为第一被怀疑的对象,毕竟他们不是吴孝良的嫡系出身,都是在吴孝良的庇护下,缩手缩脚。
但是陕西也有山东军的嫡系部队,董海滨的第十七师就驻扎在西安,可此处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再往前走怕是凶多吉少。
所以,不但警卫军官,就连随行的幕僚都一力劝阻吴孝良不要再往前走,最好的选择是就此掉头,返回郑州。
不过吴孝良却出人意料的拒绝了这个建议,立即命人尽快修复前方的铁轨,他要以最快的速度抵达潼关。
在吴孝良的一意孤行之下,警卫团长只好派了骑兵连到前方铁路反复巡逻,以确认没有可疑人物。好在此处距离潼关已经不足五十华里,巡视范围并不是很大。
两个时辰后,铁路被急调来的护路工被修好,再三确认没有问题之后,火车开始加煤,蒸汽嘶嘶在泄压阀中溢出,机车重新启动,缓缓向前推进……
第606章 再炸
火车隆隆开动,一路向西奔去,不过五十华里的距离,一个小时便到潼关。吴孝良就像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倒了杯热水,起身来到车窗边,看着外面飞速向后退去的景物。
不过,吴孝良身边的智囊和警卫却如临大敌一般,生怕再有谁弄出个炸弹来,这一次万一再被炸了,很难说再如此前一般侥幸。总之,专列中所有人各怀心事,也根本就顾不上去看那些已经逐渐躲起来的群山。
吴孝良望着飞速后退的群山,心思却已经飞到了九霄云外去。
这条路是两世为人的吴孝良从未走过的,西入秦关,他能否如两千年前的上古先人们一般,统一这纷乱的中国,赶走犯边的贼寇吗?只是在这澎湃的心潮中还隐藏着一丝丝不安,此前他显然是低估了陕西的形势,只从人还未入潼关,专列便被人暗算就可见一斑。
不过,这反而激起了他的好胜之心,那些躲藏于暗中的宵小们想阻止大举西进的战略,他偏要逆流而上,将这些魑魅魍魉一个个揪出来,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这才不枉隐退十年之后重返中国的决心。
专列机要室内,电报机忽然滴滴答答的响了起来,译电员以最快的速度将一个个点和横线翻译成人类可以看得懂的文字。却听到有人忍不住压低声音惊呼了一声。
然后就是一阵训斥,显然那一声惊呼引起了机要室内长官的不满。训斥声还未落地,机要秘书推开了车厢门,急吼吼进了吴孝良的房间。
“又有爆炸了……”
又爆炸了?警卫团长顿时汗毛倒竖,抓起墙壁上挂的电话机,当即就要通知车头立即停火停车。不过紧接着机要秘书的话却让他的动作停滞了。
“张学良被炸了!”
这简简单单轻声细语的六个字,就像在车厢里扔进一颗重磅炸弹,“什,什么?谁被炸了?”
吴孝良居然罕有的结巴了一句,不过很快就意识到,这是事实,电报不会假。但紧接着又质疑,“不会弄错了?发电询问!”
机要秘书又匆匆回到了机要室,片刻之后又反身回来,冲着吴孝良点点头,此时无声胜有声,谁都明白了,没有弄错,张学良的确被炸了。
“千真万确,六十七军军长王以哲当场被炸身亡。”谁都知道王以哲是张学良手下嫡系得力干将,居然连此人都被一同炸死了。
此前凝结在空气中的一律气氛陡又转成了惊诧与不安,如果连张学良都被炸死了,那么陕西的形势将会变化往何处就连吴孝良都不敢保证,一时间这潼关内竟然乌云密布山雨欲来。
吴孝良的担忧越来越重,同时也心急如焚,如果陕西局势出现突变那么整个西迁的战略就要胎死腹中了。
“董海滨呢?给十七师师部发电,让他立即戒严,西安内外不得任何人出入。”
机要秘书又急吼吼的返回了机要室。吴孝良之所以让驻扎在西安的董海滨立即戒严,自有他的道理。首先,董海滨是西安警备司令,掌握有全城的有生杀大权,是可以在关键时刻掌控局面的人。而今日接二连三的爆炸,一定不是巧合,说不定背后的主谋之人就在西安城中等着今日刺杀的结果呢。
如此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封锁西安,就算是大罗金仙也休想逃出升天。潼关的动静闹的那么大,肯定会有刺客被抓住,只要有一个活口,就不愁揪不出幕后的主谋来。
火车呼啸前进,警卫团长这才反应过来,使劲摇了几下摇把,冲着话筒大喊:“熄火,停车!什么?听不到?我再说一遍,熄火!停车!”
很显然是机车内太吵,里面的人听不清楚,不过警卫团长的最后一声大吼很快就起了作用。火车猛然顿了一下,减速的同时又接着向前划去,刺耳的金属摩擦声传入车厢内,这已经是今天的第二次紧急刹车。
专列向前滑行了数百米后终于停了下来,各车厢的随车警卫士兵打开车门纷纷立于火车两侧,以防止随时可能发生的意外。此处不比在河南的平原大地,铁路两侧已经蜿蜒起伏着密林,里面似乎有着数不清的危险。
吴孝良直觉的车厢中闷热无比,已经开始透不过气来,不顾警卫和智囊们的劝阻执意下了车厢,顿时新鲜空气扑面而来,脑子这才清晰了起来。
忽然,马蹄爆响,由远而近,听声音明显有上百人的规模,警卫团长顿时紧张非凡,不由分说就要将吴孝良推回车厢里去。深山老林里突然停车便有马队出现,这绝对不可能是巧合,如无意外是敌非友。
“全体戒备,对方进入五十米内开枪!”早就有数十警卫士兵在机车头前排成一排,冲锋枪和机关枪黑洞洞的枪口瞄准了前方。
不过离着老远却听到对面马队又传来了呼喝之声,似乎其中还夹杂着些东北口音,有人眼尖指着沿铁路由西向东疾驰而来的马队。
“看看,俺是不是花眼了,那人瞅着像东北军的张学良呢?”
山东军的普通警卫士兵认识张学良也不奇怪,张学良大少爷脾气,又爱出风头,每每所到之处都喜欢慷慨陈词,演讲一番。因此,山东军中认识他的人绝不在少数。
吴孝良一条腿已经踏进了车厢,半个身子挂在车门上望去,马队的为首之人不是张学良还有谁?
“张学良不是被炸死了吗?”
警卫团长瞠目结舌,若不是大白天的,他真以为活见鬼了呢。
“别开枪,别开枪!”同时又拿着简易的扩音器,来到最前方冲疾驰的马队喊话:“前边可是张副司令?不要再前进了,请立即停止前进,请立即停止前进……”
好在警卫团长反应的及时,否则再晚一会,警卫士兵们就要开枪了,到时候张学良没被炸死,却在这深山老林里被山东军给乱枪打死了。
第607章 调兵
一马当先者。呢子大衣敞开了衣襟被风吹的向后摆去。露出里面的牛皮武装带。黑色的长筒马靴紧踩着马镫。将马腹夹的死死的。此人正是东北军统帅张学良。
“维中……”
张学良的视力极佳。一眼就瞧见了将半个身子挂在车厢门外的吴孝良。不过片刻功夫。张学良的战马已经奔了过來。随着一声长长的嘶鸣。急停在吴孝良面前。
“果真是汉卿。你。你洠馈!
吴孝良的话把张学良问的一愣。似乎有些不解。问道:“维中兄何出此言啊。”
“哦。”吴孝良恍然拍着脑门。说道:“汉卿怕是还不知道。潼关迎候的队伍被人扔了炸弹。死伤惨重。就连汉卿的嫡系王以哲军长也不幸身亡。汉卿既然洠隆N忠沧芩闼闪艘豢谄!
吴孝良松一口气的是。这次爆炸直接洗脱了张学良涉嫌制造之前那次铁路爆炸的怀疑。警卫团长怀疑张学良并不奇怪。东北军落得今日的窘境。有一部分原因是与山东军做对。而间接导致的。如果张学良记恨吴孝良也在情理之中。
但是。潼关也发生了爆炸惨案。而且连张学良一直其中培养的嫡系之一。王以哲都被炸身亡。这在很大程度上证明了张学良也是被暗算的对象之一。如果有人怀疑这是张学良自编自导自演的苦肉计。那就更不符合常理了。张学良是大少爷脾气。为人快意恩仇。不可能为了杀死一个所谓的仇敌而任意牺牲身边人。
但是吴孝良十分清楚。所有人都忽略了西安的复杂形势。这里可不只有张学良一个人。杀了吴孝良或者说连张学良也杀了。得利者仍旧大有人在。那么这趟浑水。他倒要结结实实的踩下去。看看究竟是谁在幕后使绊子。下黑手。
吴孝良将风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