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话寒意森森,所谓思想教育,便是一次关于站队的清洗,吴孝良如何理解不透?尹呈辅近年来行事风格愈加刻板,遇到问题也更易于矫枉过正。搞清洗,固然可以提高队伍的纯洁度,但是,对于战斗力和人心上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他在内心深处,是十分反感用这种方式来保持军队的忠诚度,目前绥东军的政策,还是应以拉拢一切有报国志向的仁人青年为主。
对于不同信仰,他认为应该持兼容并包的态度。除此之外,还应该在制度上确立,绥东军的最高指导思想,个人行为越雷池一步必须清除出队伍,而原则范围之内,则应给予相应的宽容度。
吴孝良确定的这一点原则,成就了绥东军称霸远东,但也注定了最终之结局。当然,这是几十年以后的事了。
几日后,吴孝良在市政厅大会议室,正式召开了一次军事会议。所有排级以上军官悉数到场参加,他首先对这几个月以来,绥东军取得的成绩予以高度的评价以及肯定,但是仍旧指出了部队在建设过程存在的不足与问题。
钱铭钧的问题在会议上被定了性。
“这是一次极端恶劣的叛逃行为,主谋以及胁从必须逮捕回绥东军,交给军事法庭审判。会后,先关部门立刻加派人手进山搜捕,一定要抓住这一小股绥东军的害群之马予以严惩,以儆效尤。”吴孝良在讲话上对钱铭钧的行为进行了最为强烈的斥责。
接下来却话锋一转,宣布了一项人事命令。
“即日起,正式任命李振清为绥东军副旅长,第三团团长。”此令一处,下面顿时一片窃窃私语之声,纷纷猜测,这李振清是何方神圣?处于保护李振清的目的,吴孝良对李振清的来历绝口不提,在军队出身同样是辨别身份的标杆,他不愿自己这位盟兄被人前人后的叫土匪,所以对其出身讳莫如深。
即便是此前与其一起战斗过的第二团官兵,吴孝良的回答也是讳莫如深,总之,他可以让李振清出身神秘,却绝不容许别人叫他土匪。否则会对李振清的威信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
这也是他对这位盟兄,在态度上的另一种支持。
进入六月份,春夏之交,奉天的张督军突然发来电报,再一次邀请这位绥东新贵,吴孝良旅长赴奉天一唔。
第154章 准备启程
对于奉天张督军的邀请,吴孝良特意召开了一个小范围的会议,讨论此事。绥东军多数上层人物纷纷认为应该赴约。这其王怀事、李振清、陈秀岩、尹呈辅等几人均支持他前去奉天。
王怀事率先发言:“我认为应该去,绥东地处国外一隅,想发展绝对离不开国内,尤其是东三省的支持。如今张督军在东三省风头正劲,刚刚又赶跑了吉林督军孟恩远,三省即将手握其二,况且,在赶走孟恩远一事上,咱们绥东军也算多有助力,他应该呈这个请。咱们绥东应该趁此机会与这位张督军结盟,如此便后顾无忧”
吴孝良点点头,见陈秀岩低着头,一言不发,点名道:“修,说说你的意见。”
陈秀岩这才抬起头来:“我的意见还是要慎重对待,央的小徐次长不是一个有度量的人,对这种事情最为敏感,虽然此前他对咱们绥东一直是鼎力支持,那也是因为咱们是他的嫡系,如果弄出不必要的误会,让这位小徐次长认为咱们绥东军与其离心离德,失去了央的助力,那可就大大的不妙了。”
陈秀岩所言不虚,绥东军能放手在绥东施为,徐树铮的确在北京为自己顶住了许多压力,这一点看来必须事前取得他的谅解。
一旁李振清由于初来乍到不便表态,一直闷头不说话。
吴孝良却想听听他的想法,问道:“寿亭兄,说说你的想法。”李振清原本便有字,这一次入了绥东军自然不能再被人李振清、李振清的叫,所以便将尘封了多年的字翻出来,吴孝良对此也很讶异,这位盟兄还有多少事情是自己不知道的。
李振清干咳了一声,淡淡道:“我同意布川兄和修兄的意见。”说完这句话,再不发一言。
其实,王怀事和陈秀岩两人所言已经十分周到,所以李振清完全没有必要在添枝加叶,否则反为不美。
会议定下策略,吴孝良立即便给徐树铮拍了一封电报。
“又公钧鉴,学生孝良奉公之命,来绥靖边,至今三月有余。已初见成效,比之初时,内有督军掣肘,外有强敌环伺,夹缝求生存,几经磨难,方有今日之局面,一者赖公之助,二者将士用命。然高逆阋墙,绥东多有牺牲,孝良警卫心腹,亦为之惨死。痛定思痛,皆因后方同僚猜忌。今奉督张公发鱼电示诚,欲与之好,特陈情公前。”
发完电报,即刻开始准备赴奉天事宜,绥东军几个高层在路线上又产生了分歧,陈秀岩认为:
“绥东草创,每一分钟都宝贵之极,所以贵在度,选择走海路可节省大量的时间,并且能省却诸多迎来送往的环节。”
而尹呈辅则对海路有着深深的不信任感,反驳道:“海路不可知的因素太多,况且绥东军刚刚和日本人大战一场,焉知他们不会趁机报复?我坚决反对走海路。”
两个人争的面红耳赤,李振清仍旧是目不斜视,一言不发。吴孝良等两个人吵的差不多了,干咳一声,示意他们可以罢兵休战,说道:“慎重起见,还是走陆路的好,由东路,直奔滨江,再由滨江乘南满铁路南下,到奉天。”
李振清此时开口支持吴孝良的意见:“我同意维的意见,如此一来,稳妥之外,还可以顺便路过穆棱,修兄为新一任穆棱镇守使,将来可是掌控着,整个绥东的西大门,这个位置乃重之重,必须先掌握在手。”
陈秀岩则大笑三声,满不在乎的道:“寿亭兄未免多虑,取得一个小小的穆棱又有何难?况且我还是央政府亲自任命的堂堂穆棱镇守使,谁敢奈我何?”
李振清点头不再开口,吴孝良则接过话头:“修兄此言差矣,你认为我为何要颠颠的敢去奉天见张雨亭?还不是为了就目前的态势达成谅解。张雨亭控制吉林省已成定局,咱们从他口夺下一块肥肉,难道还能指望人家拱手相送吗?”
陈秀岩虽是纨绔子弟出身,平日里行事作风颇为浮夸,但却是内明之人,事理一点就透,立刻明白了此行包括穆棱都是其极为重要的一环。
“好,我与维兄同赴奉天,倒要会一会这些老粗们。”东北张作霖一系人马,绿林出身,老粗形象已经在外界根深蒂固,乃至于人们听到东北出身的军阀,必然联想到膀大腰圆,头脑简单的东北大汉形象。其实不然,张作霖本人,虽然绿林出身,却是极为注重个人仪态礼节的,绝不会出现影视剧夸张的粗鄙行为,并且其北人南相,眉清目秀,在年轻时也称得上是风度翩翩的豪杰之士。
不仅张作霖,包括吴孝良都是北人南相,但在湖南时,还是留下了不少笑话,第四混成旅独霸长沙,其东北籍贯导致民间对其传言颇为夸张,什么眼如铜铃,耳如蒲扇等等,甚至起了止小儿夜啼的作用。
此番会议,确定了行程,随员,以及出发日期,便是五天之后的六月十七日正式起行。
北京,段祺瑞虽然已经卸任总理,但是仍任着参战督办一职,掌握着北洋政府实权,徐世昌如冯国璋一般成了督办大人的印把子,国务总理则由前内务总长钱能训出任,徐树铮由此也从段祺瑞的身边,从大秘一跃而成华民国陆军部的总长。
徐树铮虽然就任陆军总长一职,但仍旧随时跟在段督办的左右出谋划策,一点没有陆军总长的架势。
“这个吴维,也长了心眼,他要去见张作霖,怕我误会,还特意发来电报解释一通。”
段祺瑞仍旧是一副不苟言笑的样子,埋头案牍,边批阅件,边回道:“这么多人在他背后下绊子,撩阴腿,再不长进就得被人活吞了。”
徐树铮笑道:“芝公之意,是支持他去见张雨亭喽?”
“他孤悬国外,背靠张雨亭,与其结盟是必然选择,我不支持,他便不去了吗?”段祺瑞声音依旧是那么冷,说出的话甚至有些刻薄。
徐树铮又继续说道:“芝公支持就好,绥东苦寒之地,苦了这些一心报国的热血青年了,可惜上次陆军部派发的物资,半路还被孟恩远劫走,最后又便宜了那几个军阀。”
“又铮,如果你是想给他们军援,就此打住吧。南方战事吃紧已经挪不出一分钱了。”
第155章 启程
民国七年,六月十七日,绥东军主帅吴孝良踏上了东去的列车。随他一统赶赴奉天的还有穆棱镇守使陈秀岩,绥东旅副旅长,第三团团长李振清,以及随车警卫加强连。火车掠过茫茫森林,向西直奔国国内而去。
半天后,抵达此行第一站穆棱,也就是陈秀岩即将任镇守使的地方。但此刻穆棱还有另外一位镇守使高凤城,在交接之前,这位高镇守使是穆棱的实际掌权者。
车站外锣鼓喧天,欢迎人群打着红色条幅,上书“欢迎吴旅长莅临”“欢迎镇守使上任”等字样。看样子是本地官员组织的欢迎队伍。
“修兄,咱们下去看看,你那位前任应该也在这欢迎队伍里。”
吴孝良笑呵呵的对陈秀岩说。
“他倒是好心胸,我接了高某人的位置,不知他还能去哪里任职?”陈秀岩满是揶揄的口吻,丝毫没把这个高镇守使放在眼里。
高凤城本是吉林督军孟恩远的嫡系,就在吴孝良在东宁与高士傧发生冲突的时候,他还在任吉长镇守使,后来由于国内舆情汹汹,形势急转直下,孟恩远自觉下台已成定局,于是出于为高凤城的后路着想,便将其调离炙手可热,处于风口浪尖的吉林,转任偏东边境的穆棱镇守使。这样即便新督军赴任,也不会很快将动手的目标转向那里。
但是他没料到,新督军还未赴任,穆棱镇守使的位置便已经被北洋大佬盯上,直接空降了一个镇守使来。
两个人下了火车,便有人迎上,只见来人身材高大,方脸阔眉,典型的北方汉子。
“欢迎吴旅长与陈镇守使大驾光临,高某迎接来迟,招呼不周,还望海涵那!”
吴孝良听他如此说,明白此人自是高凤城无疑,呵呵笑道:“高镇守使这哪里是迎接来迟,是来的早嘛,太隆重了!”
“两位贵客,还请移步,高某已经在贵宾室备下酒菜。”
陈秀岩一摆手道:“高镇,不必客气,我们只是在此路过,此行奉天,时间赶的很,不能在此多耽搁。”
吴孝良怕陈秀岩再说出什么过分话来,赶紧将话头接过:“是啊,高镇盛情我们心领了,这一次行程实在紧的很,勿怪,勿怪啊!”话说的十分客气,但距离感实足。
高凤城被驳了面子,脸上却仍旧笑意盈盈,连眼睛里都充满了笑意,丝毫不见变色。
“惊闻吴将军、陈镇大架路过,准备的是仓促些,既然时间赶,高某便不再勉强,但等两位返程时一定要喝杯水酒,吃两口菜,给兄弟这个面子呀!”
高凤城语气谦卑之极,按惯例,他与吴陈二人在级别上原是相差无几,但此刻姿态放的如此低,可见此人城府之深,远非高士傧之流可比,难怪高士傧身为孟恩远的亲小舅子却只能在延吉一隅任镇守使,高凤城一个外人却把持了最炙手可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