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并西川之事,目前看来急不如缓。”刘琮收回思绪,望向诸葛亮说道:“去岁征伐江东,今年平定交州。即便以荆州的家底,如今也有些捉襟见肘了。加之水灾过后,处处都要用到钱粮。这是从我方来说,从益州方面来说,内乱平定之后,东州兵必然会更加骄纵,何不等其天怒人怨之时,我方再因势而动呢?”
诸葛亮也是如此想法,他想了想说道:“如此也好,只是我军驻于巫县,无论如何是不可放弃的。”
帮助别人平叛,到了占着人家的地盘赖着不走,似乎不大好吧?
第290章 笑问婚事戏诸葛
若觉得本站不错请分享给您的朋友:。。
对于驻兵巫县之事,虽然眼下刘璋那边并未见有何不满,但毕竟名不正言不顺,时间长了必然会为人诟病。如果因此而引起刘璋的警觉,似乎有些得不偿失。即便刘璋不以为然,他那些部下难道就看不出来,或者不对此向刘璋建言吗?
然而巫县的重要性却又是毋庸置疑的。荆州军若是想大举入川,除了水路之外,陆路皆为山间小道,不利大军通行,且关隘阻隔极为险峻,根本不适合大规模兵力投放。
所以控制了巫县便等若将入川的东大门钥匙掌握在手里,诸葛亮和张绣所部之所以能够赖在巫县,是因为巴东郡原本就在赵韪的控制之下,他死后郡内各地仍有小股叛军,这才给了荆州兵借口。在诸葛亮的指点下,张绣并未全力剿灭那些残余叛军,但就这么拖延下去也不是办法。
“前者孔明信中曾言及张任,似乎对我军入蜀中平叛多有微词?”刘琮想起诸葛亮曾在信中所写到的事情,皱眉问道:“建忠将军没有与之相见吗?”
言及此事,诸葛亮也有几分无奈:“只怕张任已对我军心怀戒备,当初我军进入益州,他尚在梓潼。及至赵韪身死,他亦领兵进入江阳,倒是与建忠将军见过。也就是此次相见时,他对建忠将军多方试探,似有疑心。亮恐为其所觉,便引兵退至巴东。”
刘琮听了微微一笑,什么“恐为其所觉”?还不是担心张绣那个性格,被张任套出话来,所以才会如此。
看来之前自己想的还是太一厢情愿了。毕竟张任与张绣不同。当时张绣走投无路,自己才能借着师兄弟的身份,前往营中说服于他。之后又经历宛城之战,这才有了同生共死的过命交情。而张任如今已是益州军中校尉,自然会以刘璋为主公,对于插足益州的荆州军能有好感才怪了。
“他既然不愿意看到我军在益州立足,那便由他去。除了张任,益州还有谁人反对我军驻于巫县?”刘琮略一思忖,对诸葛亮问道。
诸葛亮回道:“虽未有人明言,但据亮所知,其主簿黄权、大将庞羲、李异等,皆对此不满。”
“这几人对刘璋影响很大,不过对于我军留驻巫县的,也不都是反对之人吧?”刘琮想起张松,便对诸葛亮问道。
对于益州的渗透,特卫营在成立之后便一直在暗中进行,但之前多侧重于山川地理,驻军多寡之上,对益州官吏虽然也在多方了解,但因人力有限,取得的成果并不多。此次诸葛亮和张绣领兵入川助益州军平叛,特卫营关于道路、关隘的情报倒是派上了用场,可是在与益州将领官吏的相处上,哪儿有诸葛亮和张绣的便利?
诸葛亮点头道:“自然也有对我军表示支持的益州官吏,这其中除了张松张子乔,其余多是江州和巴东的官吏。以亮观之,他们并不曾与赵韪勾结,是以对我军驻于巫县,多是乐见其成的。”
在目前的形势下,并不适合急着策反益州内部的将领官吏,否则很容易起到相反的效果。只要知道对方的态度,潜移默化的加以影响就好。毕竟现在刘琮还没有表露出要谋取益州的意图。
此次出兵相助平定叛乱,诸葛亮和张绣入川时仅有三千余人,半年多时间并未从益州得到补充,现在反倒发展成六七千人规模。这其中既有收降的原赵韪残部,也有之前被打散的东州兵。而东州兵之中,除了从三辅之地而来的,便多是南阳人。这些人被收拢之后,干脆就加入了荆州军中。
对此诸葛亮曾在信中详加说明,刘琮倒是不介意。毕竟以荆州军制,扩编之后的军队仍然听命于自己,并非哪个将领的部曲私兵。不过也由此看出,诸葛亮生性谨慎,年纪轻轻的便已经颇为成熟稳重了。
不过再怎么稳重,也还是个未婚青年啊。想到此处,刘琮似笑非笑的看了眼诸葛亮,说道:“孔明今年已满二十,也当成家了。不知道可曾有媒人登门?又或者孔明已有心仪之人?”
饶是诸葛亮智计百出,听刘琮突然问起此事,还是为之愕然。瞪大了双眼看着刘琮,心中暗道,好端端的将军怎么会忽然提起这个?莫非……
没等他揣摩出刘琮的意图,就听刘琮接着说道:“吾有一表妹,自幼聪慧,性行淑均,正可为孔明良配,未知孔明意下如何?”因为自己的缘故,诸葛亮领兵往益州,只怕已经将历史改变的面目全非了,那么诸葛亮还会娶到黄月英吗?说实话他是希望诸葛亮仍然娶黄月英为妻的。不过这和所谓的历史情结无关。
诸葛亮本就出身世家大族,眼下虽然看起来家族败落了,但若是能以婚姻结荆州世家支持,对于他是很有帮助的。所以刘琮便主动提出此事,不管怎么说,这个媒人他是当定了。
不料诸葛亮面色古怪的看了眼刘琮,低声道:“亮此次回荆州,正为此事。”
“哦?已经定下来了?不知是谁家女子?”刘琮有些惊讶,没见诸葛亮来信中提及这件事啊。
诸葛亮点头道:“沔南名士黄老丈,因与亮之好友庞德公、水镜先生等相善,故……”
“哈哈,好!”刘琮闻言笑道:“孔明难道不知,那正是琮之姨丈吗?吾所言表妹,正是姨丈之女!”
这回轮到诸葛亮惊讶了,见刘琮笑意吟吟的看着自己,不由自嘲道:“方才还不知该如何拒绝将军,心中正自忐忑不安。若将军所言非同一人,恐怕亮只能拜谢将军之美意,然后加以婉拒了。”
“这下不再为难了吧?”刘琮促狭的看了眼诸葛亮,不过略一思忖,很快便正色道:“婚姻大事,自然不可轻忽,巫县那边想必暂时无虞,孔明安心娶妻便是。”
诸葛亮本就如此打算,听刘琮这么说,心中暗自松了口气。他想在荆州多留一段时间,并非仅仅是为了娶妻成亲之事。
荆州如今的发展太过迅速,一年不到便取了江东。原本在诸葛亮想来,怎么也要两年左右的时间,谁知道孙权这么快就兵败身死了呢?江东之战未能参与其中,说实话诸葛亮还是颇有些遗憾的。但领偏师入益州又是他自己主动要求的,虽然眼下看来,并未达到之前预期的效果,不过谁又能说,对于将来全无益处呢?
因江东和交州俱已平定,刘琮实力大涨,相应的与这两次出兵有关的将士和官吏也都各有封赏。加之留任的江东世家大族和交州世家,整个荆州内部的权利结构变化相当大。诸葛亮并不眼红那些因功受赏的将士和官吏,但他感觉如果自己仍在益州,只怕与很多人的差距会越来越大。因为刘琮要取益州至少要筹备一到两年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远离中枢,始终不是件好事。
其实和黄承彦之女成婚之事,诸葛亮反倒没有太多政治上的考量。黄承彦乃是当地名士,又一向与庞德公,司马德操、徐庶等人交好,他主动提出以女婚配,诸葛亮对那位黄月英也有所耳闻,自然不会加以拒绝。至于黄承彦之妻与刘琮的继母蔡氏是姐妹这层关系,他当时都未多加考虑。如今蔡家早已风光不再,但因蔡氏之故,并未彻底败落,只是相比之下显得非常低调,似乎已从荆州的权力格局中消失了一般。
对于未来形势的发展,诸葛亮也有自己的判断。他相信只要刘琮不出意外,吞并益州、攻取汉中,之后横扫天下都是可以预料之事。那么对于自己的定位,诸葛亮便有了新的想法。在他看来如今刘琮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过于锋芒毕露,而遽然夺取江东和交州,更需要加以治理。如此才能在当今这个乱世之中,积蓄实力,与曹操、袁绍争雄。
毕竟曹操所占据的关中、豫州、徐州等地,历来是大汉人口众多,文教发达,世家大族扎根之地。若是被曹操扫灭袁绍、刘备,得以统一北方,则天下形势很可能会变成南北对峙。
如今刘琮并有荆、扬,底定交州,跨州连郡,气势汹汹,安能不让曹操、袁绍等心中戒备?若是他们迫于形势,暂时言和甚至结盟,都并非不可想象之事。到那时刘琮还能安心以大军西进,谋取益州吗?真若如此,恐怕就连张鲁,都会按捺不住,自汉中跳将出来,直扑南阳。届时北方处处警讯大作,刘璋再据险死守,荆州大军陷入蜀中进退两难,则荆州危矣!
这番分析,刘琮也是颇为认同的。他沉吟片刻,对诸葛亮说道:“正因如此,我才觉得并西川宜缓不宜急。可是如今荆州军中,不,何止是军中,就连有些郡县官吏,都觉得该北上伐曹,攻克许都,以迎天子了。”
诸葛亮诧异道:“亮自巫县刚刚返回,还未曾听有人提及,莫非此种言论,在荆州已是甚嚣尘上了吗?”
实际情况虽然没有诸葛亮说的这么严重,不过刘琮既然提起此事,自然是已经引起了他的注意。
不得不说,定江东平交州,已经让荆州内部特别是荆州军中的许多人,被胜利冲昏了头脑……
第291章 任事多劳宣政郎
做为统帅一军的将领,该不该有自己的主见?是不是一定要对上级的命令唯唯诺诺?刘琮认为,在战场上将领可以而且必须有自己的主见,不仅仅因为“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而是因此战场之上各种情况都有可能发生,所谓战机瞬即万变,若是事事请示,全无自己的判断的决定,不打败仗才见鬼了。
这方面的反面教材实在太多,那些庸庸碌碌唯命是从的将领,只能匍匐在胜利者脚下成为其史书上的注脚。
至于上级的命令,那也要看是否是乱命,昏招。刘琮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多数情况下,他是不会在战场上对正在指挥作战的将领们指手画脚,越殂代疱的。
然而在战略方面刘琮却不愿意看到将领自作主张,这并非对他们能力的质疑。做为带兵的将领,可能在战场上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但因其一直统兵作战,对于整个大局的了解和把握,自然不如总揽全局,一直为此谋划布局的刘琮、贾诩等人认识那么全面,了解那么清楚。
后世读史,刘琮一直不太理解的是为何被刘备信任有加,破格提拔的魏延为何总是被诸葛亮所压制。及至后来他慢慢明白了,所谓的压制并不存在,如果说有迹可循的话,最多也只是诸葛亮反对魏延自子午谷出兵之计。当然这种军事上的左倾机会主义冒险是被很多后人所批判过的。至于后来魏延招祸取咎被兵败身死,历来有很多种说法。但是现在的刘琮才算彻底清楚,为何魏延在原本的历史上,会落得那样凄惨的下场。
这其中固然有其性格上的原因,但最重要的,恐怕还是他“不在其位而谋其政”的缘故。
任何一个国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