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宇文明这时正色道:“但好在我们总算赢了,而且是一场完胜!不但全歼了梁师都的军队,收复河套,还让突厥人重新陷入内战……暂时消除了来自北方的威胁!”
顿了一下后,他方说出了第一个议题:“如今,北方边境已经安全,我们便要考虑南下和西进之事了。但我军主力都驻扎在北平附近,位置太过偏北。要南下进攻荆襄、江南等地,以及西进攻打关中、巴蜀等地都太过遥远。无论是兵力调动,还是粮草筹备运输,皆极为不便……”
“因此,本王想将首都从北平迁往洛阳,不知道大家意下如何?”宇文明目光扫视了一下众人说道。
杜如晦听闻之后,亦是高兴无比,他当即便表态道:“不错!北平是有些太偏僻了!洛阳位于天下的正中心,无论是到关中还是荆襄、江南都很方便,且之前便是隋朝的首都,城池规模庞大,城墙高厚,四周又有水关、虎牢关等雄关环绕,易守难攻。是作首都的最佳之地。”
房玄龄也连连点头道:“房某也赞同杜大人的意见!从洛阳出征,不管是西攻关中,还是南下荆襄都容易许多,在后勤上也更易保障。且洛阳为大隋东都,成为天下首都已有十多年,城池建设较好。包括皇宫、大臣的府邸、街道、市场、兵营、衙门等都是现成的,不用再花钱重建。是很好的理想建都之处!”
两位文臣发了话后,武将们也都纷纷发言,表示赞同。他们中很多人都对洛阳怀着一股崇敬的心理,认为那里才是国之根本,天下中枢。北平总有些偏居北方的感觉。
众人之中,只有罗成有些不太愿意迁都,毕竟他可是在北平长大的人,对这里有很深的感情。而且他们罗家的族人也都在北平。如果迁都洛阳,他就会和族人分开了。
但他看到宇文羽晴一脸欣喜若狂的样子,也就叹了一口气,不再反对迁都之事了。毕竟他可是很清楚,宇文羽晴是非常想回到洛阳自己原来的家中的。
“还有没有人发表不同意见?”宇文明连问几声之后,见无人再有异议,方拍板敲定道:“那就这么定了!我大周迁都洛阳,由杜大人和房大人确定搬迁计划,年内便要达成此事。大家争取到洛阳过年吧!”
议事厅中响起了一片欢呼雀跃声。而就在这时,斛斯政却又说道:“周王,迁都是一件大喜事。斛某建议:不如搞个双喜临门,将称帝之事一并办了!名不正则言不顺,我大周既然要一统天下,扫平四方诸侯,自然要有一个理由。如果周王正式称帝,便可宣布其他诸侯为叛逆,名正言顺地征伐他们!”
斛斯政的话立刻便得到了魏征的赞同,他也点头称是道:“斛大人的话很有道理。如今我大周刚刚打败突厥,百姓对周王的拥戴可说已经超过了隋朝任何一位皇帝,正是称帝的好时机。如果错过此机会,就会麻烦不少了!”
“恭请周王称帝!”在座的将领也一起跪倒在地高呼道,他们眼中皆露出渴求之色。毕竟现在称帝,他们就有了拥立之功,子孙后代都有可能得到世袭的爵位。
“恭请周王称帝!”文官们也都站了起来,躬身行礼道。他们想得更多一些。甚至考虑到了宇文明称帝之后,必然要大封功臣,那自己便有希望职位提升,并得到一些实质性的封赏了。
“称帝之事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干完的,涉及到很多具体事务,比如说定年号、开山封禅、确定皇后、文武百官的官职、军队体制等……而且,我军现在还有许多工作没有完成,比如在和突厥一战中,牺牲将士的抚恤金就还没有造表发放。这应该才是头等重要的大事!”宇文明目光扫视了一下身边众臣道:“所以,依本王之见,还是等迁都洛阳后,再考虑称帝一事吧!”
“周王,发放抚恤金要不了多长时间的!而且和称帝之事并不冲突!”魏征历来以谏臣的面貌出现,此时也不例外。他正色道:“如今将士们都希望您能称帝,有一个好的前程,可以当个开国功臣,也好在返乡之时光宗耀祖。可如今您迟迟不称帝,未免寒了将士们的心。也让百姓和士兵以为您没有开创新朝的意愿。这样我大周的吸引力便会在天下士人心中大降。有些准备投奔的人也极有可能改投李渊或者杜伏威。因此,称帝之事刻不容缓!”
“魏大人所言极是!周王还请考虑一下将士们的感受吧!”程咬金这时也上前苦口婆心地说道。
“请周王三思!”秦琼、罗士信、郭子逸等人也一起躬身行礼道。
宇文明见群情激昂,尤其是魏征提到的,如果迟迟不称帝,将会挫伤将士们对于平定天下的信心,让他也有些心动了。
“好吧!在迁都洛阳之后,就进行称帝的筹备工作吧!”宇文明思忖了片刻之后,终于还是妥协了。
“周王英明!”众将这时齐声说道,人人脸上都露出了欢欣鼓舞的笑容。
第532章 立皇后的难题
在完成了阵亡将士的抚恤金发放工作后,大周便开始了迁都的准备工作,首先迁移的便是政府衙门、大臣将领的家眷,以及军械制造局、民部等机构。
随后,则是周王府的人员和驻北平的大军,在发出迁都命令后一个月,他们也开始南下。
宇文明骑着白马,走在南迁的队伍中央,却是终于轻叹了一口气,心忖若是自己称帝,皇后立谁便是一个大难题。
这个问题在确定要称帝后,他就曾经和部将及文官们商量过,但大家的意见都各不相同。
按理说,自己应该立第一位妻子长孙无垢为皇后,因为她也是隋朝皇帝杨广册封的自己正妻。
可是,如今隋朝已亡,而且自己也是起兵反隋的诸侯之一,还以隋朝皇帝的旨意为准似乎有些不妥。而且长孙无垢虽然出身门阀贵族,但长孙家是个小家族,势力并不大。
杜如晦便认为,皇后应该立有门阀大族背景的女子为佳,这样对统一天下有利不少。在他看来,让李秀宁或者萧月仙作皇后,则有利于拉拢关陇门阀及江南士族,可为大周统一天下加分不少。则这种意见的官员和将领相当多。
第二种选择便是立杨洛琪为正妻,她是正儿八经的隋朝公主。如果以杨洛琪为正妻,便可以宣称自己是隋朝的正统继承者,有利于拉拢文人庶族,以及一些仍对隋朝忠诚的百姓及地方官员。
支持这种意见的是房玄龄、房玄藻兄弟俩。他们对隋朝一直比较怀念,在朝中也是极力主张,将来新朝的官制继续采用隋朝制度。
当然,这样的后果便会使一些义军出身的将领心中不满,因为他们是靠反隋起家的。如果立杨洛琪为皇后,可谓有利有弊。
第三种选择便是立抒梦、红袖等没有贵族背景的平民妻子为后,持这种意见的人认为,立门阀大族的女子为后,将不可避免地出现外戚干政的情况发生。哪怕是长孙无垢这种小家族,也有长孙无忌这样的朝中重臣存在。如果让长孙无垢当了皇后,那长孙无忌必然在朝中成为权臣。
而如果让杨洛琪、李秀宁、萧月仙等女当了皇后,外戚的势力就更强大了。所以立门阀大族的女子为后,对于皇族来说,是下下策。
因此,徐世绩、宋金刚、程咬金等将领便力推抒梦或者红袖为大周的皇后。他们出身草根,对于门阀大族和隋朝皇室非常厌恶,自然不会考虑李秀宁、杨洛琪等女子。而在抒梦和红袖两女之间,由于抒梦在民间百姓中的声望更高。他们在统一了思想后,便极力主张立抒梦为后。以让皇后能真正成为母仪天下的皇帝助手,而不是朝政****、外戚专权的根源。
这些意见各有各的道理,都能够给自己和大周带来好处。当然,坏处也是无可避免的,就看怎么权衡利弊了。宇文明一想到这些问题便只觉十分头痛,因为他至今也拿不定主意。
长孙无垢、红袖、李秀宁、杨洛琪、抒梦、萧月仙等六位娇妻对于他来说,都是同等重要,不存在喜欢哪一个,排斥哪一个的问题。可现在立后的问题摆在眼前,却让宇文明左右为难。因为他不管选择哪一个,都会得罪另外五个,让她们以为自己偏心。
“算了,反正还没有正式称帝,等到了洛阳再说吧!”宇文明心中暗忖道。
……
抵达洛阳之后,宇文明便正式入驻了原来宇文家的许国公府邸,该处现在已经重新进行了修缮,但只是对破损的房屋进行了修补,按照宇文明的要求,修复洛阳城绝不能大兴土木,征发的民工必须按市场价给予工钱,能节俭的地方尽量节俭,他可不想给洛阳城的百姓留个大兴土木的杨广第二映象。
而朝廷的文武百官也分别择一府邸进行居住,由于大周的官员还不多,而前隋遗留下的来府邸却是比他们的人数多出几倍,因此倒没有因为府邸争夺而发生争风吃醋的情况。
宇文明入驻许国公府邸后没多久,杜如晦便带着一封长长的血书前来面见他了,这封血书是在河东、淮北、河南等前线上百名军队将领的联合署名上表,内容是请求周王登基为帝的。
“周王,眼下不但是前线军队,就是辽东,河北、山东、朝鲜等地的民众皆拥护您登基为帝!大家都认为,只有您才能引领国家走向强大,您才是咱们中原百姓的正朔。”杜如晦一脸兴奋地说道。
宇文明深知这都是底下人为了让他登基,证明他的周朝取代隋朝是众望所归,不是谋朝篡位而想出来的花样。
他于是也极为配合的含笑接受了血书,不过表面上还是故作谦逊了一番,称自己德望尚浅,能否担当振兴国家的重任,还心中无数。
第二天,房玄龄亦是命人拿出了数十封各地官员的上表,纷纷表示拥立周王为帝。他们愿意在周王的领导下,继续为大周朝效命!
朝中官员这时都群情激奋,向宇文明表着忠心,就连洛阳城中的不少商人学子,也都发出了请求宇文明登基的呼声。
不过,宇文明却并没有马上同意即位,按照禅让的传统,他应该在拒绝两次之后,第三次才能同意受让为帝。
于是,杨洛琪便以大隋公主的身份,又在第三天,提出让宇文明加九锡。并着令隋朝皇室的一位德高望众老者,为其草拟九锡文,向天下宣扬宇文明的功勋。
九锡乃是古代帝王赐予诸侯大臣的最高礼遇,属嘉礼。分别是指衣服朱户、纳陛、舆马、乐则、牙贲之士、钺、弓矢、鬯等九种器物及待遇,多授予对国家有大功的权臣。
只不过,自汉献帝封丞相曹操为魏王后,大凡要篡位的权臣,在掌握军政大权后,莫不仿其故事,以求为之后的改朝换代作准备,杨坚、李渊无不如此。
因此,身为大隋公主的杨洛琪,下令将九锡文公布,无疑就是向全天下的人,宣扬了大隋寿终正寝,将由新的周朝正式取代。
随着宇文明加封九锡,朝野上下,士林民间的声音也渐渐地统一了起来。上至官宦大臣,下到贩夫走卒,均意识到周王的登基已成不可阻挡之势。茶馆酒楼、学府私塾,也是天天讨论关于宇文明将登基为帝的消息,并指出这样做对天下民众的好处,从舆论上造势。
不仅是百姓,就连“老天”似乎也感受到了这股气势的强劲。在短短个把月内,从河南到山东,从河北到辽东,几乎在大周辖区的每一个角落,都出现了各种祥瑞征兆。而那些书写着祥瑞征兆的奏章被刻在宣纸上,不断地送达皇宫之中。其中的内容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