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逆流伐清-第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白文选却认为两军驻在境外,一旦缅人叵测,很可能鞭长莫及,所以他认为当务之急是把永历接回国内,免得心有所牵,不能专心对敌。
虽然李定国是亲王且持黄铖,白文选只是郡王,但此时各人的地位却以手中实力来决定。白文选坚持己见,李定国既不想刀兵相见起内讧,就只好勉强答应,他自领本部人马经耿马北上,驻扎于孟艮。
巩昌王白文选统率兵马克服天气炎热、路途艰险等困难,连续击败意图拦截的缅军,直至阿瓦城下。缅甸当局这才知道明军强劲,尚不可小视,便收兵入城据守并派人要永历下旨退兵。
辛辛苦苦来到此地,却只得到了一纸要他退兵的敕谕,而且敕文还是由缅人送至大营的,这当然会使巩昌王感到郁闷又无奈,令明军将士觉得愤怒且不满。
事不可为矣!白文选长叹了一声,他昨日便叩头接受了敕旨,决定今天一早便退兵而去,但却实在有些不甘心。而思之再三,白文选还是没有违抗圣旨,继续进攻的决心。
且不说继续进攻是否会危及到永历的性命,单说抗旨一事,救不出永历和小朝廷当然会承担罪名。而即便是救驾成功,皇帝和群臣会怎么想,一个不遵圣旨的领军将领,就算是好心,恐怕也会令人疑惧,生恐日后再犯此类之事,再不会予以信任了,并要百般防范和压制了?
正是有这种顾虑,白文选即便怀疑敕旨可能并非永历本意,也不敢置之不理,我行我素。
“王爷。”一声轻唤自背后传来,原来是部将张国用、赵得胜赶了过来。
白文选收起惆怅情绪,强笑道:“是饭菜已做好了?走,咱们回帐就餐,然后起兵回滇与李晋王会合!”

第四十三章 巩昌王的选择
张国用和赵得胜对视了一眼,似乎颇费踌躇,停顿了一下,在白文选疑惑的目光下,张国用干咳了一声,说道:“王爷,此番迎驾不成,非战之罪。尽在若是收兵返滇,也该以留守岷世子为尊,方为妥当吧?”
“是啊!”赵得胜见张国用打了头阵,也开口附和道:“朝廷既派宗室留守,想必暂无出缅之意,若岷世子有失,则抗清旗帜又倒,军心士气难鼓啊!”
闻言知意,白文选微微皱起了眉头,揣摩着二将反对自己与晋王李定国合兵的企图。李定国与他商议的军事布置这两位将领当然也知道,看来他们是持反对意见啊!
“卫护宗室留守,使兵将心有所瞩,当然可为。”沉吟了一下,白文选委婉地说道:“只是消息乃是风传,岷世子现在何处尚不可知,又往哪里护卫?”
“岷殿下若是入滇,十有应走铜铁关。”张国用猜测着说道:“我军可暂退回木邦,然后转向陇川,并多派人打听消息。”
“若是谣传,或岷殿下杳无音信,我军再与晋王合兵不迟。”赵得胜在旁补充道。
按照李定国的设想,聚拢军队后应当驻扎滇缅边境,建立东起车里,西至木邦,南界孟艮,北界威远的屏障区。一方面可以阻挡清军入缅穷追永历和小朝廷,一方面可以震慑缅甸,使其不敢对永历有所异动。
但李定国选定的屏障地区都是边外偏远之地,不仅瘴气多发,且筹措粮草也甚为不易。再加上地方土司疑惧,安定起来并不容易。所以,张国用和赵得胜思虑再三,决定先看看那位宗室留守的动向,最后才是选择服从李定国的布置。
白文选想了一下,点头道:“也好,岷殿下身为宗室留守,必为清军所忌,我等当护卫保全,以免再失中外之望。”
白文选在心里对李定国之前的种种失误也是有意见的,主要是晋王李定国平定孙可望叛乱后,专横独行。后又被大jiān臣马吉翔所蛊惑,使其能在失势后得以再掌大权,以致朝中斗争不休,人心尽丧。永历入缅,国事败坏至此,估计马吉翔在其中也起到了很坏的作用。
正因为白文选对李定国有怨气,所以才在大理流泪斥责:“人主以全国全师恢复宗社之重任,付托于公,一旦至此,谁执其咎?公于罗遮河因先走矣,其见无数万人民抢天呼地,悉锋刃之惨戮乎?”
但白文选毕竟与李定国是亲密的战友,有难之时,伸手相助,是为朋友;患难之刻,肝胆相照,是为兄弟;生死之间,舍生取死,是为知己。所以,他虽答应了部将的请求,但内心里还是希望能与李定国共同构筑防区,并肩对敌的。
当然,现在既然接不出永历和小朝廷,为了鼓舞人心士气,宗室留守就变得重要起来。只是消息是真是假,岷世子现在何处,都不确定,也只能凭着猜测去行事了。
而这个时间,朱永兴已经带着猛山克族杀出了缅关,刚刚到达了盏达,这与张国用和赵得胜的猜测倒也相去不远。
至于猛山克族大巫提前通过郑氏家族向外散布的宗室留守出缅入滇的消息,不能说没有什么作用,但限于通讯条件,以及路途的漫长艰难,扩散的速度确实没有朱永兴所想的那样快速。
等到朱永兴在铜铁关与郑氏家族正式开始合作,传向各处的消息才变得更有针对性,郑氏家族才在朱永兴的指点下,派人更明确地联络各处散落的明军,希望他们向滇西南三宣六慰之地转进。
投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放弃自己曾经效忠的朝廷和已经获得的爵位官职,背叛自己曾经的战友并且反过来与他们为敌作战,投降过去是受到优待还是贬黜,暂时的礼遇有没有被秋后算账的可能……凡此种种,都不得不让人思之再三,反复权衡。
如果是早有降清之心,或者有过这种打算的,自然少了许多纠结与煎熬。但从原来的历史上看,滇省的投降风cháo晚于四川,或者说是受到了四川明军大举投降的影响,便可以由此判断滇省的南明的武将文臣的抵抗意志还是强于四川的。
在其中,武将们多是因退到边荒地区后,遭遇瘴气瘟疫,补给不足等诸多困难,以致士兵人数锐减,且又各自失去联系,而最终选择降清的。文官呢,则多是在永历入缅后丧失了对未来的信心。因为他们有学识,更加感性,对天子弃国、权臣当朝更加痛恨和鄙视。
但凡在困境中能看到一丝希望所在,哪怕渺茫,也会信心不灭;在黑暗的跋涉中能看到一星火光,哪怕微小,也会努力向前。最令人沮丧且心坠深渊的,就是在困境和黑暗中,看不到一丝希望,看不到一星灯火,那绝望自然会占据心头,而无奈地做出有违他们本意的抉择。
既然有不远千里去投降满清的明军,也会有不惧跋山涉水赶来效力的忠勇兵将。朱永兴心里是这样想的,但实际却并没有太大的把握。所以,他才一面让郑家派人四下散布消息并加以联络,使分散的明军能存一分希望;一面执意在腾冲与清军进行一场战斗,哪怕是失败了,哪怕是稍瞬即逝的星星之火,也有激励和鼓舞的作用。
而就在朱永兴亲率兵将前出高黎贡山,准备阻击清之名将张勇的时候,一支或数支即将要长途跋涉前来相投的明军终于要出现了。一只蝴蝶扇动翅膀,终于改变了南明行将结束的历史。
……………
江水在逐渐变浅,浪花翻卷,在近岸的石滩上发出阵阵喧哗,船身猛地一振,停了下来,不一会儿,跳板便啪地一声搭在了岸上。
左都督张勇下了船,面色沉稳地向远处眺望了片刻,方才上马,在护卫亲兵的簇拥下,向前行去。

第四十四章 清军名将张勇
对于此次出兵腾冲,进剿南明宗室留守岷世子,张勇的心情是矛盾的,既有些期盼,又有些不满。期盼的是如果能进攻顺利,击溃这路明军,或者能擒杀南明宗室,可就立下了绝大的功劳,以往自己亲冒矢石立下的战功与此相比,都算不了什么。
清廷以异族入主中原,自然是心虚得很,所以对明朝宗室向来最为重视,认为他们是民心所在,只有毫不留情的予以扑杀,方能解除后患。
但张勇的不满也不是今日才有的,自吴三桂命他率领本部人马留驻永昌时,他的心中便存下了芥蒂。说什么甘陕绿营兵精马多,非此强军镇守永昌,不足以震慑剿杀窜逃于云南逶西的各路南明残军。呸,为可不将你本部汉军留在这里,还不是有门户之见,脏活儿、累活儿、苦活儿都留给外系人马,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
张勇这么想也没错,此时清廷对吴三桂等人的安排未定,他还没来得及对有用之人加以笼络。云南气候湿热,瘴气丛生,三路清军由川贵至云南,所行路途漫长,且多有艰难困苦,虽说是横扫了西南明军,但本身也有相当损失。吴三桂指挥不动满州大兵,又要尽量保全本部人马,自然要把苦差事留给非嫡系军队。
而张勇率领的甘陕绿营,跋涉千里来到云南,大战小战历经无数,加上水土不服、瘴疠瘟疫,实力也打了折扣。但吴三桂又命他们镇守永昌,剿杀南明残军,不让他们回到昆明休整,也就难怪张勇等甘陕兵将心生怨气了。
吴三桂命令一下,张勇就算是心有不满,也还是只能俯首听从。当然,擒杀明朝宗室的大功,对他和属下也有着很大的诱惑。只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出征边荒,粮饷供应便显得尤为重要。张勇一面就地筹措,一面向昆明请求火速拔付。
由于战争,云南地方破坏很大,张勇就地筹集粮草便显得非常困难,直到吴三桂由昆明送来了第一批粮饷,从大理调来了三千的兵马,他便决定立刻率军出战了。时间已经被拖延了,根据最新刺探的情报,伪留守又聚集了不少残军,力量在日益变强,高黎贡山也出现了明军的小股部队。更紧迫的是雨季即将来临,等到五月怒江水涨,势必又会增加一个不可避免的大麻烦。
永昌为滇西重镇,不可有失,张勇留下了四千人马守城,其中有近一千却是这段时间以来感染各种疾病的士兵。他则率领九千多士卒,以及强征的辅兵五千多,合计一万五千余众,出永昌,过怒江,向着腾冲杀来。
怒江和高黎贡山是护卫腾冲的两道天然屏障,半渡而击也是兵家常用的手段,但朱永兴首先放弃了在怒江阻击清军的打算。因为他的兵力不够,无法踞守每一个渡口,也搞不清楚清军会从哪一个渡口出发。
但高黎贡山却是不能够轻易放弃的,而且对于防守阻击一方,此地非常适宜。清军要想到达腾冲,必须翻越横挡在面前的高黎贡山。而屏障腾冲的这一段山脉海拔有三千七八百米,仅有的三处隘口更是终年积雪、人迹少有。
南斋公房,北斋公房,还有一个红木树,这三处隘口是从怒江以东向怒江以西通向腾冲的必经之路。在后世,远征军官兵凭着一腔热血,在血泊中顽强战斗,最终以高昂的代价取得高黎贡山战斗的胜利。看过《远征军》纪录片的朱永兴对此印象极为深刻,也没有人会轻易淡忘那段血写的历史。
现在,角色互换,朱永兴指挥明军在这三个古驿道上的几个险峻的地段修筑了工事,决心让清军在此艰难的仰攻中血流成河。历史上,远征军仰攻高黎贡山的战斗,可是历时四十天,以伤亡近万人的代价才突破了两千日军的顽强死守。何况在冷兵器时代,攻坚无论如何都是一场针对攻方的噩梦。
而令朱永兴唯一感到担忧的就是刚刚投效的南明军队的士气和斗志,再好的布置,再坚固的工事,也需要人来守,也需要顽强和勇敢的士兵。如果这个条件不具备,那一切都是空谈幻想。
毕竟朱永兴没有亲眼看见过南明军队作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