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佃户头上。谁有土地,谁占主动,谁才有决定权。除非国家用强令规定田租地租的数额,并用暴力机器保证政策的实施。但在目前,却是不宜干预的。
而且,中国古代一直有丁税,但一般一户人家的土地是一定的。人口增长代表丁税增加,负担加大。这从客观上限制了人口增长,与朱永兴所希望的人口大量繁衍是背道而驰的。
所以,要想使人口大量增长,便要使其不再受土地资源的限制,或者使土地资源大量增加。取消人头税,削弱人身控制,并且加快人口流动,这是一个办法;而对外开疆拓土,也就是侵略掠夺,则是另一个办法。
警钟再次给朱永兴敲响,让他知道,即便是穿越者,也不是百分之一百的正确,也有犯错误的时候。
而且,任何改革措施,都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福利均沾,必然经过一个长期的摸索和磨合期,以让改革措施更加适用于社会经济的需要。他提出摊丁入亩,出发点是好的,确实是要解决农民的赋税问题,让农民减轻负担,同时让国家财政增收。但作为一个农业国家,如果不能完全解决土地问题,社会发展的阶段就摆在那里,便无法实现更高层次的突破。
抛开满清的“仁政”——“摊丁入亩”,朱永兴又认真考虑起“官绅一体纳粮当差”的政策。
古代王朝为什么会灭亡,为什么逃不脱三百年轮回的厄运,其实很大的原因就是土地兼并的结果,就是劫贫济富的结果。
比如明朝,掌握大量土地的人不需要缴税,赋税却转嫁到了无地少地的人身上,王朝初期问题还不突出,到了中期矛盾便开始尖锐。因为王朝初期特权阶层还是少数,不需要缴税的土地也不占多数。随着时间的推移,问题就开始加剧,特权阶层越来越多,比如有功名的人,致仕的官员,皇亲国戚,皇帝赏赐给某人的土地,地主士伸富豪等等。就这样再熬一段时间,问题大爆爆发,王朝被推翻,接着就是新一轮的轮回。
朱永兴要想结束这个轮回魔咒,就必须解决土地兼并,但又不能违背中国千百年来的土地政策传统,那么只剩下统一纳税和向外扩张这两种办法双管齐下了。
土地仍可以自由买卖,但是官绅国戚宗室等以往的特权阶层必须一体纳税,且朝廷将不再以土地作为赏赐,有功者和宗室将按爵位等级用粮帛金钱予以发放。然后再以国家暴力机器作后盾,制定出严格的地租赋税,使佃农能够免受太过严苛的剥削。
只要老百姓有饭吃,在没有强力外敌入侵的情况下,国家的长治久安还是比较有保证的。
“让户部统计官绅的土地,朕要知道现在有多少人不纳税。”朱永兴知道数字不会太大,战乱、杀戮、逃亡,明朝中期那种特权阶层到处都是的情况已经完全改变了。正因为如此,这或许是一个实施政策的机会。r1152
第十六章 不一样的光复
大明对所有领域控制力都很薄弱,在文化、思想和商业这样需要宽松的领域,形成了极度的繁荣,但在军事和政治领域,控制力的薄弱却形成了致命的毒药。政治上没有与文官士大夫相抗衡的力量,中央对民间的控制越来越薄弱。人为划分的士农工商阶层,臭大街的军户匠户制度,巨大的贫富差距,又没有政府的有效调控,它确实有很严重的问题。
但真的象史书上所说的一片黑暗,毫无可取之处吗?通过“摊丁入亩”制度的否决,朱永兴并不这样认为。
因为,历史是由生活在其间并继承其成功带来的好处的那些人所撰写的关于过去事件的书面证词或诠释。所以,历史总是难于避免地从胜利者的观点来描述。他们的言论,最终就这样地被保留在图书馆和档案馆。占据优势和强大实力的一方,总是有办法不让人们窥视那些绝不是为他们歌功颂德的文件,以便他们能流芳百世,至少在他们有生之年。
于是,就有了被封存了三十、五十甚至七十五年的秘密文件放在档案馆里。其中一些至今从来没有公开发表过。这是对胜利者提供的保护,使他们不至于因对历史的反省陷入难堪的境地。这就是胜利者鲜为世人责骂的原因。
但随着形势的翻覆,对满清的批判便势在必行。劫掠、奸yin、屠杀等种种暴行必须得到唾弃和仇恨。不如此,不足以激发起民众的义愤;不如此,不足以坚定打败满清的意志;不如此……
有批判,便要有彰扬。彰扬的是奋勇厮杀的军卒将士,彰扬的是抗清不屈的义士。
古人云:识时务者为俊杰。在大明帝国无可奈何花落去之时,明朝故臣降的降、死的死、隐的隐。即使能够抵抗者,亦经不住历史时间的磨洗,渐渐消蚀了那份抵抗的性情,最终走向颓废遁世的道路。
但也有一些人,始终如一地反抗到底,可谓最后到了“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地步,成为最后一个不识时务者。如果说南明小朝廷刚刚崩溃之时,遗老故臣们趁兴凭一时的血勇之气参与抗清活动还不足为奇的话。那么,在永历巡狩之后,南明的知识分子思想便到了大崩溃的边缘,脱胎换骨的蜕变促使知识分子寻找新的仕途和新的思想定位。而作为坚守人格气节的一群人却绝不肯举起思想的白幡,进行人格的阉割。
即便是财政有些紧张,朱永兴还是挤出有限的资金,兴建烈士陵园,建忠烈祠,让那些有名的、无名的抗争者能受到景仰和祭祀。
“这里记录着为国家、为民族而战的官兵们的名字,他们为了反抗侵略献出了生命,光荣属于那些在战斗中牺牲以及遗体在烈火中消失的官兵们。”
“英魂不朽,万古长存。”
“我们要牢记,这些或出身平民或出身富贵的人们,用鲜血和生命所铨释的不屈的民族精神!”
“我们的脚下浸透了烈士们的血,但愿以后我们的后代在面对这段历史时,他们的所作所为不会让这些先辈在地下流泪。”
“举头三尺有神明,这是永远不能遗忘的牺牲和付出。谁遗忘,谁无耻;谁遗忘,谁犯罪。”
……………
中华民族并不是个健忘的民族,可在后世,朱永兴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是他们真的健忘了许多许多东西。从现在做起,尽自己所能,让那些为国捐躯的先辈们能有一块安息之地,这是军人的义士们应享受的荣誉和尊严。
有时候,苦难寄托着伟大,牺牲变成了光荣。知道为何而战,为谁而战,死而有所值,愤恨便会转化为视死如归的勇气。
当一个人由命运来摆布的时候,他会茫然、惶惑、恐惧、软弱。而他一且扼住命运的咽喉,他就是胜利者,他就有了自信,有了意志。而明军重新夺回了大江之南的地区,便给了民众和百姓这种掌握自己命运的机会,不再是可以肆意屠戮的羔羊。
宣传、鼓动、奖励……当所有的手段产生出复合的作用后,光复区便会很快稳固,并不是兵多将广,而是百姓的奋起。
……………
船只行过茫茫大海,如同苍鹰掠过天际。陆地渐渐出现在大海的远方,默默地注视着这群即将抵达的人们。如同见证乳鹰展翅、初试翱翔一般,大地将始终这样地注视着他们,记录下勇士的足迹,还有他们开创事业的每一步。
而一切的表象背后,是坚不可摧的信念。而这种信念所依凭的英雄个体,势必成为真正的不朽者和中华文明永恒的旗帜。
只是这些勇士中,有不少人脸色苍白,甚至有躺在船舱起不来的,但晕船并没有抹杀他们为国征战的决心。
王战是被抬下船的,他虽会游泳,但海上的风浪颠簸却是头一次经历,连胆汁都吐出来了。
他到现在都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幸运,也不知道这是什么地方,更不知道自己将是什么兵?因为个人的武技而被选中,王战这三千人或会骑马,或不会骑马,但都将是组建起来的辽东骑兵第一师的战士,虽然他们还不知道,等待他们的将是纵马驰骋在那辽阔的黑土地上。
济州岛,又名耽罗岛,位于东海,朝鲜半岛的南端,隔济州海峡与半岛相望,地扼朝鲜海峡门户,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更为重要的是,这里接近辽东,朝鲜也答应了在必要时候可以借路。
高得捷、金良臣、李永功,这三个原来吴军的将领,在四川观摩学习了三个月之后,将作为这支新组建的骑兵部队的三个团长,而骑兵师的主官则是庆阳王刘震。
“现在这里有四千三百匹马,适合作战马的有三千一百二十六匹,以后会有增加,也会有损失。”先期到达这里的官员很细致地汇报着情况,“早就今春便在岛上种植了大量的苜蓿,再过一个月便可鉰喂战马,可节省大量的饲料。”
刘震连连点着头,准备工作还是相当细致周到的,而大半年的时间,他能练出上阵冲杀的骑兵部队吗?
……………r1152
第十七章 计划不如变化
手坏了,一指禅啊,只能打这么多了,养一养,就这两天恢复。说声抱歉哈。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人算不如天算,或者说是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朱永兴和兵部制定的是稳妥取胜的作战计划,一边练兵,一边囤积物资,准备在最合适的时候拉开北伐的帷幕。但山东形势的突然变化,却使登陆行动不得不提前展开了。
顺治初年,于七以淘金工为主体,联合胶东各县农民起义武装,组织和发动了胶东第一次农民抗清起义,攻破宁海州(牟平城),杀死了清派知州刘文淇,起义军威震胶东各府、州、县。后来,清登州府知府张尚贤带厚礼、携幼子(人质)赴唐家泊村与于七讲和。在清廷的软施硬拉之下,于七接受了清廷招抚,成为栖霞县的把总,历时三年多的胶东第一次农民抗清起义被瓦解了。
虽然于七只是一个把总,但接受招安后依然是一方豪强。在庄园里,于七接纳容留了数百位绿林好汉,并资助各路黑道开设武馆,以致势力遍布整个胶东。之后,明朝所派秘使又联络上了他,开始酝酿准备第二次起义。
本来在朝廷多次派人派官协助之下,起义的准备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再有一个多月,便能够策应明军在登莱的登陆进攻。但于七的兄弟,于九、于十不改江湖恶习,终于是惹出了祸端。
仗着黑道江湖的势力,于九、于十行事嚣张,因赌博琐事殴打了莱阳缙绅宋彝秉,没想到,宋彝秉乃是清廷前兵部侍郎之子,还有一个叔叔是山东当任按察使。
身为侍郎之子,按察使之侄,却拿于家兄弟无可奈何。就连宋彝秉的叔叔也劝他息事宁人,不要和山东一霸于七的弟弟过不去。可于氏兄弟却没把宋彝秉放在眼里,赌博出千不说,还狠狠地打了自己一顿。宋彝秉怒不可遏,满腹怨恨却无处发泄的宋彝秉,为此竟然告上北京,让他父亲的故旧替他送告发信入朝,称于七图谋不轨,而他那个当按察使的叔叔也私通于七,意图一同作乱。
虽然没有立刻处置此事,但北京方面过问此案的官员还是选择相信了宋彝秉的检举——他大义灭亲,把叔叔都拖进案中,这不由得人不信。而且于七在山东的实力强大,山东位置重要,明军又有水师之利,清廷认为隐患不作,难以心安。不管于七是不是真的图谋不轨,但他确实有威胁山东稳定的实力,这就够了。
第十八章 紧急商议
如果能够以最小的代价平定胶东,当然是清廷最理想的选择。所以,在给祖泽溥的旨意中,虽未明确指示方略,但还是点明了智取为上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