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为别的;只因老十四这份折子里所载的内容实在是太过骇人听闻了些……
第五百一十四章利益均沾(四)
折子不短;厚厚的十来页;洋洋洒洒数千言;然则说到核心么;其实就两个字——刁难!瞧瞧;机枪要一万挺;各式火炮四千门;外加步枪三十万支;子弹、炮弹无数;这哪是商量的样子;不折不扣便是刁难来着;真要是按着这么分折子去准备;工部那头啥事都不用干了;全部人马都填将进去;没个三、五年的折腾;压根儿就弄不出来!没错;这折子只是个草案;并非是老爷子的圣旨;自是有着商榷的余地;问题是嘴皮子官司一旦打了起来;天晓得要牵扯弘晴多少精力与心机;而这;显然不是弘晴所乐见之局面!
若是可能;弘晴其实也想将大清所有的部队都换装一新;至不济也得将边军的装备好生升级一番;没旁的;概因再过几年;西疆就该大乱了;用兵之处不少;能将边军的战斗力提升一些;或许便能避免记忆中那场五万余将士战死青海的悲剧罢;奈何想归想;做却是没法这么做了去;此无他;工部制造库那头产能实在有限得很;至少在钢铁产业的布局完成前;每年所能造出来的枪炮其实并不算多;别说边军了;就算是供应新军以及丰台大营都颇为的吃力;哪有可能满足得了老十四这等狮子大开口。
“十四叔豪情若此;小侄佩服;佩服;没说的;但消兵部这头将所需银两划到;小侄纵死也不敢误了十四叔的大事。”
老十四既是摆明了要刁难;真跟其辩论不休显然不是明智之举;弘晴自不会去干这等吃力不讨好的蠢事;待得翻阅完了折子之后;但见弘晴拍了拍手;豪气十足地给出了承诺。
“嗯?晴哥儿这说的是哪的话;照惯例;工部那头出的武备唯有验收合格;入了我兵部武库之后方才须得划银子的罢?”
弘晴说得倒是豪气;可老十四却并不满意;但见其双眼一瞪;已是毫不客气地指出了弘晴的偷奸耍赖之处。
“嘿;十四叔说的惯例倒是有;不过么;那都是刀枪之类的小玩意儿;也不值个三瓜两枣的;工部还不致于这么点银子都赊欠不起;可眼下么;您要的可是枪炮弹药;这可都是烧钱的主儿;按您之所需;整蛊下来;光是工本就得超过七百万两银子;还别说损耗啥的了;按小侄计算;真儿个地弄下来;少说也得一千万两银子打底;偏偏您又要得急;没银子的话;小侄也难为无米之炊不是?要不您且就上了本;若是皇玛法答应从户部划了银子;小侄便是豁出这条命不要;也得帮十四叔您将这批军火整治出来。”
弘晴又岂是那么好糊弄的;这一听老十四提起了惯例;立马打了个哈哈;板着手指便跟老十四算起了细账;末了更是毫不负责地将事儿推回到了老十四的怀里。
“你……;成;这话可是你小子自己说的;明儿个爷就上了本;看皇阿玛如何裁定好了。”
一听弘晴这等说法;老十四当即便怒了;只是怒归怒;却又拿弘晴没辙;此无他;兵部是有着更换武备之计划;不过么;却不是老十四手头这一份;而是另有一份详细的五年规划;至于这一本么;纯属老十四私下捣鼓出来为难弘晴的;又哪能真搬到朝堂上去议;倘若老十四真这么干的话;一个“昏庸”的大帽子指不定就会扣在其的头上;这一点;老十四心中自是有数;不过么;他却是绝不想弱了自家的气势;这便阴沉着脸地赌咒了一把。
“十四叔怎么说便怎么好;小侄别无异议。”
老十四真要是将这么份计划弄上朝堂的话;弘晴尽管不怕;却不免要多上许多的麻烦;若是往常倒也就罢了;偏偏此际正值《京都条约》通过的关键时候;又时值工部推广计划准备启动之时;弘晴实在是无心去惹上这等麻烦事的;不过么;在明知道老十四刁难自个儿只是为了在接下来的交谈中多捞好处的情形下;弘晴自是不肯稍有退让;这便一耸肩头;作出副无所谓的样子;笑呵呵地便应了一句道。
“嘿;那便好;听说老十三正折腾着打算再募新军;晴哥儿对此可有甚想法么?”
老十四今儿个找弘晴前来的目的自然不是为了那份不切实际的兵部武备更新计划;那不过是幌子罢了;用意仅仅只是为接下来的谈判多捞些筹码;而今这等用心显然已是破了产;老十四的心情自是好不到哪去;不过么;却也不会因此而忘了正事;但见其眼珠子微微一转;已是将话题引到了新军事务上头。
呵;这不就对了;要好处早说么;整蛊那些个狗屁军备计划作甚;纯属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
弘晴早就料到了老十四相邀的真实用意所在;对其转换话题之举自是不以为意;当然了;心里头还是忍不住腹诽了老十四一把;但却并未带到脸上来;而是眉头微皱地沉吟着;似乎并不想就此事多言一般。
“不瞒晴哥儿;爷对这新军很是看好啊;兵部这头之所以要更换武备;想的便是将举国之军皆练成新军的模样;奈何人手却是严重不足;实缺有经验之武将;爷本打算从新军调一拨人手来用用的;却又怕影响到稳定东瀛局面之要务;寻思来寻思去;也就只有一折中之法;唔;这么说罢;爷打算从兵部以及丰台大营里选些人手到新军去历练一番;将来也好派上大用场;晴哥儿以为如何啊?”
老十四就是个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主儿;这一见弘晴半晌不吭气;他可就不再缄默等待了;打了个哈哈之后;自顾自地便将要求提了出来。
“啧;这事儿不好办啊;十四叔;您是知道的;新军招募的事儿八字都没一撇呢;也不知皇玛法处究竟有甚打算;嘿;依小侄看啊;《京都条约》一天没通过朝议;这募军之事怕是定不下来啊;头疼;头疼喽。”
这一见老十四冠冕堂皇地伸手要安插人;弘晴自是不会客气;反过来暗示了老十四一把;大体上就是不见兔子不撒鹰的意思。
“嗯;晴哥儿顾忌得甚是;朝议这一关确是不过来着;不过呢;话又说回来了;若是晴哥儿在工部发明之推广上能稍稍活泛些;事情也当真未见得难到哪去;就看晴哥儿舍不舍得了。”
一听弘晴开了价;老十四的精神立马便是一振;紧赶着便又道出了八爷一方的另一个要求。
“十四叔这话说得好啊;有舍才有得么;满天下就没有只进不出的理儿;好;甚好。”
对于八爷那头的开价;弘晴自是早就心中有数;也准备给予一定的补偿;不过么;要想弘晴先拿出东西来;那是断然没半点的可能的;当然了;虚与委蛇地敷衍上一把却是无妨。
“对喽;天大地大;理最大么;嘿;爷也就是个中人而已;这么说罢;爷有几个交情不错的朋友;听闻工部那头有四十七项发明要推广;很是心动啊;这就求到了爷这儿;说是打算投些银子进去;不多;几十万两银子还是有的;晴哥儿你看能否整出个二、三十项前景好的;大家一起凑个趣罢;怎样;成不成给爷一句实的。”
这一听弘晴话里有着妥协之意味;老十四当即便乐了;咧嘴一笑;毫不客气地便狮子大开口了一把。
“呵;十四叔说哪的话;哪有啥成不成的;眼下工部推广之章程尚未定盘;您让小侄如何给个确切的答复;不过呢;小侄倒是可以保证;断然不会让十四叔吃了亏去的;这么说罢;年利若是低于三成;小侄自行贴补了;若是想要再高么;那小侄也不敢妄言了的;至于说到项目好坏;小侄只能说看个人眼光了的;唉;只可惜小侄这段时日尽被《京都条约》一事拖住了手脚;愣是没功夫去理会工部的事儿;头疼;头疼啊!”
弘晴对工部发明的推广自有定策在;不过么;却始终就不曾公开过;偌大的工部衙门里;也就只有沈河这个弘晴的绝对心腹略知一二;之所以如此保密;防的便是八爷等人;这不;老十四一口就能道破工部此番第一波拢共有多少发明要推广;真要是被八爷等人察觉了实情;那后果须不是好耍的;旁的不说;在《京都条约》一事上;要想八爷痛快配合可就没那么容易了的;正因为此;弘晴自是不可能给老十四甚实话;也就只是含糊其辞地扯了一大通。
“哈;晴哥儿这话可就不对了;于旁人来说;那是难事;于晴哥儿来说;怕也不过就是琐碎小事罢了;区区三、两桩小事而已;晴哥儿只管放手做了去;爷便是豁出这百八十斤不要;也须得帮衬着一把。”
弘晴的话语虽是含糊;可意思却是表达得很清楚了;至少老十四是完全听懂了个中之意味;心喜之下;当即便猛拍着胸脯地作出了保证。“呵;那就多谢十四叔成全了;小侄还有些俗务要处理;且就先告辞了。”大家伙都是明白人;彼此间压根儿就不用说得太明;会意到即可;而今;默契既已达成;弘晴也懒得再多啰唣;这便顺势起了身;笑呵呵地一拱手;便即径自回转工部去了……
第五百一十五章启动推广计划(一)
康熙五十一年六月二十日;《京师时报》继创刊号成功发行之后;第二期再次面世;头版依旧是关于《京都条约》的大辩论;正反两方的文章都有;所不同的是此番所有的文章都加了编者按;《京师时报》旗帜鲜明地亮出了对通过《京都条约》的赞成之态度;尤其是对一篇署名为晨曦的作者所发的《农夫与蛇》之文章不吝誉美之词。
晨曦不是旁人;正是弘晴的笔名;其所引用的《农夫与蛇》出自《伊索寓言》;在后世;那是尽人皆知的故事;可在这时代么;满大清除了弘晴本人之外;自是谁也不知其来历;但却并不妨碍人们从这则简单的寓言中得出妇人之仁要不得这么个浅显道理;再加上此篇文章后续点评乃至论证皆严谨无比;却又妙笔生花;令读者无不赞叹;一时间文章风行京师;晨曦之名响遍全城;与此同时;原本对抗激烈的大辩论就此出现了一面倒之趋势;民间对《京都条约》的态度几乎就是压倒性的赞成。
仅仅两期报纸而已;民间的舆论倾向已是彻底定了调;田秉义等高唱反调之辈已是成了过街老鼠;被无数人唾骂为卖***;无脸见人之下;全都灰溜溜地撤离了广济寺这么个聚集地;风流云散地没了声息。
民间舆论这么一定调;朝议也就没了甚阻碍——康熙五十一年六月二十九日;时隔月余;老爷子再次上朝;期间三爷提出了通过《京都条约》的动议;应者无数;反对者却是稀少;四爷父子见势不妙;皆不敢再强顶;三爷的动议遂得以通过;次日;老爷子下了明诏;批准了《京都条约》。
康熙五十一年七月初二;老十三上了本章;请求对新军进行增补;以满足驻东瀛部队的轮换之用;老爷子准了奏;不过么;却并未再让老十三继续打理新军事务;而是将新军并入丰台大营管辖;与其同时;着老十三重回兵部;帮办军机。
康熙五十一年七月初四;“八旗商号”董事会作出决议;从发展基金中每年拨出一百二十万两银子作为驻东瀛陆、海两军之军费开支;换而言之;海陆两军除去各项必要之开支外;拢共六千定员(海陆各三千兵力)皆可拿双饷;再算上收刮当地之所得(这个毫无疑问是大头;没旁的;清军在东瀛就是太上皇的角色;收刮起来自是轻松得很。);大体上一名普通旗丁在东瀛驻扎上两年;便可有近千两的入账;至于中高级将领么;所得多上十倍还不止;消息一经传出;原本对加不加入新军尚在观望的闲散旗民们顿时都疯狂了起来;无数人蜂拥着便将八旗都统衙门都给挤得个水泄不通;愣是整得一众八旗都统们全都不得安生;往往为一个名额的归属闹得个面红耳赤;争执不下之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