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既然大明已经名存实亡了,他继续留在这里当这种傀儡皇帝,也没有什么意思了,与其这样,还不如彻底撒手,把大明终结,把天下彻底名正言顺的交给于孝天来坐,他只求能保住几个儿女的性命,除此之外再也不做他想。
既然现如今一切都已经无法挽回了,继续留恋这座宫城和这个皇位,还有什么意义,现如今他已经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皇帝了,虽然他明知到了泉州之后,依旧只能被限制在王府之中,继续做笼中之鸟,但是只要能保住他的那些子女,总比现在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要强吧。
于孝天还私下里和他达成了一个协议,那就是如果崇祯愿意,那么于孝天可以给他的这几个儿子一个机会,让他们改头换面,隐匿身份,在未来局势稳定之后,可以还他们一个自由,给他们一个重归外面世界的机会,甚至于可以让他们在世上建功立业一番。
但是前提是他们要遵守诺言,永不向外人透露他们的身份,否则的话一切都将成为空谈,就算是不杀他们,那么他们也只能重归笼中,永远无法再获自由。
这对于一个过气的废帝家的人来说,已经算是特别的法外开恩了,崇祯也知道于孝天能答应他这些条件,已经算是极为难能可贵了,至于更多的东西,他已经不敢奢望了。
随着禅让大典的结束,崇祯退位正式把皇位让位给了于孝天,于孝天改国号大中,改元承天,也彻底宣告了大明统治的结束,也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结束,整个中国也正式进入到了一个新纪元之中。
虽然还有不少人并不赞成于孝天登基称帝,一天两次行刺于孝天,试图阻挡于孝天登基称帝,但是还是没有能挡住历史巨轮朝着前方行进,在于孝天的驾驭之下,中国开始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时期。
于孝天一经上位,除了维持各地稳定,祭出了对那些反对者的屠刀,捕杀了一大批试图想要将他置于死地的政敌,并且连续扑灭了各地数十起试图公开武装对抗他的武装谋叛行动,用了半年的时间将局势稳定了下来,仅剩下各地一些敌对势力无奈之下转入了地下活动,但是也已经是翻不起多大的浪花了。
而且于孝天坚持对这些试图反抗他的统治,意图光复大明的势力,下旨始终采取高压政策,绝不枉纵,牵连到了前朝不少权贵勋戚,把这些地方势力逐步的清除掉,渐渐的稳定下来了他对国家的统治权。
于孝天登基称帝之后,先是立即取缔了南京陪都的地位,将原来南京那一套官府机构,全部撤销,原来的官员择优录用,改调其它地方任事,另外对于其中大部分混吃等死的一帮官员,则请他们各自回家,别占着茅坑不拉屎,一下子就裁撤掉了不少官员,剩下了不少开销。
而原来的南直隶,一分为二,重新设立两个省,一个安徽一个江苏,在刚刚平定的关外辽东,设立两个省,一个吉林省一个辽宁省,至于后世的黑龙江省,暂时因为那边天寒地冻,人口稀少,暂时归在辽宁省之下管理。
另外他下旨,派出一支三万人的部队,由孟飞率领开入到蒙古草原之中,进驻到前些年毁于战火的归化城一带,重新筑城,将原来的归化城扩建,成为一座大型的城池,由大中军驻守,并且派出官员,在这里对整个蒙古诸部行使管理,以后蒙古诸部的区域,将会设立蒙古行省,省府就设在归化城。
对于蒙古一带的管辖问题,于孝天决定一步步的来,下一步他准备大批朝蒙古一带移民,开荒种地,逐步的增加关外蒙古一带的汉人数量,然后逐步建立起蒙古行省,并且逐步建起更多的城池,通过这些城池,以点带面,逐步的全面控制住蒙古诸部,最终完成将其彻底控制。
至于蒙古诸部高兴不高兴,愿意不愿意,这就不是他管的事情了,现在他手头兵强马壮,谁不听话对不起,先断你们的互市权,接着召集蒙古各部随军助战,将其讨灭,这会儿大中的军力极为旺盛,当然不容他们翻起多大的浪花。
另外对于皇宫之中,于孝天下旨禁止继续阉割的制度,停止增招太监,原来的太监进行分流安置,将其逐步迁出京师回乡安置养老,仅留下了极少量的太监在宫中留用,至于原来大明皇宫之中的宫女,也尽数遣散回乡安置,将他原来在福建那边府中一批丫鬟调入宫中。
这么一来,整个皇宫仅剩下了不足百人的太监宫女,远远低于前朝宫中太监宫女的数量,使得皇宫里面顿时变得清清冷冷了下来,这么多宫殿根本就用不完,于孝天于是下旨将大部分空闲的宫殿全部都封存起来,包括各种以前宫中的物品也封存到了宫殿之中,没有他的旨意,不得启封。
他仅留下了少量的宫殿,供他和家人以及那些宫女太监居住,并且让宫女们在宫中服务到二十岁之后,便可以离开宫中寻找一个婆家嫁出去,至于那些留下的太监,以后等他们老了之后,另行进行妥善安置,彻底终绝中国历史上畸形的太监制度,而且现在留用的太监,也不再干涉任何政务,违旨者严惩不贷。
接着就在奉天元年秋天的时候,于孝天又干了一件让天下读书人瞠目的事情,就是他力主改革在中国已经推行了上千年的科举制度。
在经过和官员们之间反复的争论以及博弈之后,于孝天推出了新的科举制度,虽然继续保留科举制度,但是在原来科举制度上,大副削减了八股文在科举考试之中所占的比重,同时对于诗词歌赋等方面的考核也不再给予很高的重视。
但是在原来科举考试之中,增设了一些全新的科目,其中对于策问之中经义方面的学问也进行了大副削减,不再以经义作为策问的主题,而是大副提高了策问之中关于政事方面的学问,以此为策问的主题。
而策问主要涵盖了经济、民生、吏治、行政、管理、农业、水利等方面的问题,另外增加了工商业方面的一些问题,提出各种问题,让应试的生员对这些实政方面的各种问题,提出他们的见解以及他们的对策,更多的考核学子们对于实务方面的能力,而不再过度关注他们对于墨义、贴经、经义、诗赋等方面的造诣,写的一手好文章,以后就不见得能获得好成绩,但是如果在时论和实务方面,有交好的表现的话,以后将会在科举之中获得交好的成绩。
这就倒逼着以后的读书人,不得不放弃以前读死书,死记烂背的那种做学问的方式,而是逼迫着他们必须睁开眼,多关注各种实务方面的学问,关注更多有关民生、经济、工商业等方面的学问,更重视为官的实际工作能力。
另外在策问之外,还增加了数算方面的考核,想要当官可以,但是在数学方面,就必须也要有所造诣才行,就算是不要求太高,起码的一些有关数算方面的学问,是必须要学的东西。
这也算是一种变相的妥协,暂时还要照顾一下以前那些读书人,起码不能完全站在读书人的对立面,治国方面,现在于孝天还离不开这些旧式的读书人,必须要给他们留下一条晋身的途径才行,否则的话以后恐怕他很难找到足够多的人来给他办事,这也算是任何一个朝代的当权者,都要面临的一个问题,所以最终于孝天才在这方面进行了妥协。
当然于孝天还在科举制度之外,另外增设了一种全新的考试方式,那就是在各部之下,设立了一种新的考试制度,称之为专业考试。
有些读书人以前不是诗赋经义学的不好吗?但是在某些方面却业有所专,但是这种人却基本上无缘能中举,也就无法踏上仕途,充其量只能给当官的充当小吏,管一些事情罢了。
但是现在好了,给你们开一条新路,你们不是业有所专吗?这也可以,只要业有所专学有所成,在某些方面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那么就可以到各部之下,去参加专业考试。
这些专业考试不考诗经之类的东西,只考核各种专业方面的学问。
吏部之下设立的考核项目,主要是行政管理,对于精通管理的人员,可以选择到参加吏部的考试,如果确实在行政管理方面有很不错的能力的话,而且还在各种有关实务方面有独到的见解,可以判定在这方面学识突出,那么好了,就可以录用,以后可以到地方官府之中任职,起点稍低一些,但是也是一个晋身的途径。
第一百三十章 科举改制
而户部下面也有专业考试,那些对于经济管理以及财务管理方面有本事的人,可以参加户部下面的考试,以前的一些精于账务的账房先生,现在也有了一个晋身当官的途径,可以在户部下面任职。
如果其中有些人对于账务方面管理十分精通的话,甚至可能被专门抽调出来,到都察院下面新增设的审计署之中任职,设立了审计御使这种职务,专司负责对各地地方官府进行账务审计,从源头上控制地方官府财政收支的问题,每年各地地方官府的账务,都要受到一次审计,以此来监督地方官府对于财政收支方面的控制,加强了这方面的监控。
而工部下面,则设立的考试科目最多,因为工部目前负责全国各地的土木营建以及道路交通、水利建设等等方面的事务,现在于孝天又把各地兴建各种工厂的事务也交予工部主持,这就大大加大了工部的职责和权力,所需要的专业人才就更为广泛。
所以很多在这方面学有所专的读书人,就可以参加工部设立的有关考试,其中既有土木营建,又有道路水利工程营建,自认为在这方面业有所专之人,可以参加考试,考试合格之后,可以在工部下面任事。
这么一来,就开了很多新的招录人才的口子,不再仅仅只依靠科举考试,来录用官员,而以前的科举考试,虽然录用了不少士子,可是这些人在僵化的科举考试制度之下,绝大多数人更善于读死书,只学一些可以应试用的东西,八股文各个都写的很好,但是实际工作能力却烂到了家,很多地方事务交给他们,办的是一塌糊涂,但是钻空子捞钱的本事,却各个都很有一套。
现如今各部之下增设了这些考试,通过各种专业考试录用官员,使得这些官员基本上都学有所专,可以被直接放到他们擅长的工作岗位上去,专司一些需要很强专业知识的工作,这么一来就避免了以前科举考试所存在的众多弊病,起码可以让很多学有所专的人,得到了一个可以晋身当官的机会。
这么一来也就逼迫着以前的那些读书人,必须转型,去多学一些有用的知识,而不能继续像以前那样光读八股文,写八股文,那样的话以后他们是基本上不可能再有前途可言了。
于孝天这么做,无疑又触动了天下以前那些读书人的利益,搞得顿时天下又是一片哗然,许多读书人当仔细研究过新颁布的科举制度以及各部下面设立的考试制度之后,当场就崩溃了。
他们这么多年来,学的东西,在新的科举制度之下,基本上都成了废物,等于是白学了,想要当官的话,那么就要重新去学更多的新东西,并且要选择某个专业,去进行钻研,以后才有机会晋身当官。
这一下如何是好,于是各地的读书人、士子当场就炸窝了,纷纷到地方官府之中去闹事,纷纷上书朝廷,力陈这样新的科举制度,实在是有辱斯文,强烈要求改回原来前朝的科举考试。
以前有些读书人对于于孝天登基称帝,还没有太激烈的反应,因为在这些人看来,不管是谁当皇帝,总是还要用他们这些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