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不仅仅是他的私心,对权力的渴望,更是对于国家和民族的一种责任感。
人在不同阶段的时候,想法总是不一样的,1906年北洋起兵之初,他想要的是扩充更多的军队,占据更多的地盘,为了入关费劲了心思,那个时候他可从不会考虑过什么国家和民族,更加不会顾忌自己贸然入关的行为会彻底掀起北洋的内战,对整个北中国造无法挽回的财产以及生命的损失,这种状态持续到奉军南下江南都是不曾改变过的。
那个时候的赵东云从来不会考虑自己发起的内战会造成多少的民众死伤,多少个家庭破裂,更加不会关心自己和其他军阀持久化的战争,有可能造成中国实施上的分裂。
然而自从奉皖的江南大战分出了胜负,皖军大败,奉军占领了江南地区后,就是宣告了苏系已经具备统一中国的较大可能性。
如今的苏系已经彻底掌控了东三省,蒙古,直隶,山东,河南,皖北,江苏等省,同时浙北也在奉军的控制之下,皖南在不远的将来也会加入苏系的大家庭,上述地区包括了北中国大部分地区,同时还包含了江南这个至关重要的赋税重地。
拥有上述地盘的苏系可以说已经掌控了大半个中国,不管是人口还是资源又或者是经济,都占据了国内的大部分份额。
在这种情况下,赵东云考虑的角度已经从单纯的扩军占领更多的地盘扩充到了统一全国上来。
尽管苏系目前只掌控了半个中国,但是并不能阻挡赵东云从全国的利益角度去考虑问题。
这种时候,赵东云就会考虑更多一些关于国家、民族利益的问题,因为这些是每一个统治者都必须考虑的问题。
如今中国四分五裂,可以说已经陷入实际性的分裂长达两年多,继续持续下去的话很容易陷入一种彻底分裂的局面,就算稍好也有可能形成后世民阀混战的局面。
而对于已经把整个中国都看成自己囊中之物的赵东云来说,未来可能出现的这种局面是他绝对不能接受的。
而这种想法你可以说是赵东云的私欲,但是你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也可以看成是赵东云对这个国家和民族的责任心。
同样一件事情,你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其实是截然不同的。
考虑到要尽快的结束内战,以避免长久的内战造成国家的实际性分裂以及对国家的实力造成太大的打击,那么就要求苏系能够快速的统一中国。
要想达到快速统一中国,军事手段是必须的,但是一些政治上的手段也是需要使出来的,毕竟争霸天下也不只是靠打打杀杀,有时候耍耍嘴皮子也能够达到不错的效果。
军事上,奉军持续对浙南、皖南地区发起进攻。
而政治上嘛,赵东云则是持续拉拢、安抚吴凤岭、王士珍,免的他们看见段祺瑞落败了就生出什么唇亡齿寒的心思,一旦他们有了这种心思,就难保他们不和段祺瑞、王占元联合起来对抗自己。
“山西那边,军械弹药的供应还是要注意,不要多不要少,既不能让晋军被第十九镇打败,但是也不能让他们囤积过多的弹药反过来威胁我们!”赵东云继续道:“目前来说,山西和陕西两省的局势还是比较符合我们的战略要求!”
山西的吴凤岭和陕甘的赵尔巽这两年来来来去去打了好多次,虽然战争的规模不如奉军南下和直军、皖军打的那么大,但是也是打了几场上万人规模的战役,吴凤岭在年初三月份的时候,亲自指挥其第二师全部、山西陆军的两个混成旅和赵尔巽的第十九镇以及其他部队火拼了一场,结果战役打了半个多月,双方都是没能取得太大的进展,于是乎各自死伤了好几千人后就是再一次被迫对持了起来。
这让吴凤岭很憋屈,他来山西的时间也不短了,然而现在麾下的部队依旧只有不足五万,能打的也就第二师这一万多号人,他发展的那么慢是有好几方面的原因,一个是陕甘的赵尔巽不是个容易对付的家伙,搞出来的第十九镇愣是把吴凤岭的攻势给挡了下来。
其次山西本来就贫瘠,吴凤岭就算想要扩军也捞不到太多的钱,除非他和王占元一样不顾后果直接把山西的富商、地主们一股脑给抄家了,但是这山西可是他的基本地盘,不可能和王占元那样乱搞,相反,他还学着赵东云费了不小的心思以发展山西的经济,尤其是依托正太铁路,在太原那边扶持了不少纺织、面粉之类的工厂,甚至还筹划着建立太原兵工厂以生产子弹,不过奈何手中人钱两缺,根本就搞不起来,现在的太原兵工厂其实也就一个修械所的水平,修修枪支还行,枪支的话勉强也能够做几支样枪出来,但是要大规模量产没个几百万圆投进去就别想了。
山西自身的贫瘠导致吴凤岭很难大规模扩军外,还有最后一个原因就是赵东云对吴凤岭的军械、弹药上的控制。
目前吴凤岭麾下晋军的武器弹药来源几乎都依赖苏系的供应,虽然说吴凤岭为了获得这些武器弹药也是花了真金白银的,但是有时候吴凤岭花钱还买不到。
步‘枪、手枪这些还好说,但是机枪和火炮方面却一直都是苏系严格控制外卖的,一方面这些重武器的产量有限,满足奉军自身都很难,另外一方面赵东云也是不愿意看到吴凤岭拥有太多的先进装备。
所以对于重武器装备一直都是控制地比较严格,只有实在拖不下去的时候才会高价卖给吴凤岭少量火炮和机枪,这个拖不下去的程度是什么呢,一般都是指吴凤岭实在需要火炮,并且不惜花费重金向外国洋行采购的时候,这种情况下一般赵东云就会用比洋行稍低的价格卖给吴凤岭少量的火炮。
毕竟如果一点都不卖给吴凤岭,人家也是会直接找外国人进口的,那啥,如其钱被外国人赚了去,还不如苏系自己赚呢,而且通过少量少量的出售,价格又比洋行略微偏低的话,也就能够有效控制吴凤岭对火炮等重武器的采购数量。
经济和武器等多方面的因素限制,导致吴凤岭在山西一直都没能真正混起来,这对于一直都有着争霸野心的吴凤岭来说无疑是相当郁闷的事。
吴凤岭郁闷,王士珍比他更郁闷!
第四百三十六章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
曾几何时,王士珍也是风光过的,当初他从直隶一路南下,相继拿下河南和鄂北地区,正要一鼓作气拿下武昌,继而把整个湖北收入囊中的时候,却是遭到了张之洞的顽强抵抗,后续就是形成了僵持局面。
1907年夏天的时候,随着奉军击败直军后南下河南,王士珍派遣北上抵抗奉军的部队又是连续遭遇惨败,最后被迫退守武胜关,这个时候张之洞也是对他发难,汇集了十几万大军对他发起了反攻,一度让他陷入了两线作战的危险境地,为了避免覆灭的命运,为了能够继续站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他被迫选择了向赵东云屈服。
继吴凤岭之后,正式宣布承认赵东云继任大总统的合法性,并宣布效忠中央政府,从而换来了奉军的撤军以及后续的军械物资上的支援,得到了奉军的支援后,王士珍才算是挡住了张之洞的进攻,并在随后数月内相继在汉阳等地发动反攻,最后成功收复了长江以北的鄂北地区,把南方联邦军队给赶回了长江。
在去年的下半年,国内诸人的目光虽然大多都紧盯着奉皖两军的江北大战,但实际上那个时候整个中国范围内都是爆发了多场战事,吴凤岭和赵尔巽在陕西进行持续数月的战争,而王士珍和张之洞也是湖北连续打了好几个月,当初在福建、广东方向皖军也是和锡良、端方等人率领的南方联军进行作战。
只不过那个时候全国人的,包括吴凤岭和王士珍等人的目光都是紧紧的盯着奉皖两军的江北大战,以至于普通人对国内其他地方爆发的战争关注极少。
去年的王士珍为了重新夺回江北,损失可不唯不惨重,损兵折将高达两万余,损失的枪支同样高达万余支,如果单纯从军费角度来说,去年下半年王士珍和张之洞打的一系列战斗中,花费的军费超过千万之巨。
正是这一场战争,让王士珍彻底的伤经动骨,早先从直隶、河南等地搜刮的钱财基本都被消耗一空,后续为了重建部队,支付征兵、购买军械的费用,王士珍又是不得不加大了对鄂北地区的搜刮力度,这一度让当地民众对王士珍怨气极大。
然而这也无法挽回他在去年下半年战争里的损失,这从王士珍到现在都没能恢复到去年顶峰时期的六万多兵力就可以看得出来。
手里比吴凤岭还缺钱的王士珍为了征募兵员和购买军械,可谓是凑白了头发。
为了征募兵员,他甚至试过了学列强国家玩所谓的义务兵制度,结果自然是悲剧的,在这年头里你要玩义务兵制度,这不扯淡吗,没有白花花的银元放在士兵的眼前,甭想他们给你扛枪卖命。
最后他还是被迫采用降低薪资的方法来缩减人员薪资的开销,不过怎么说呢,一分钱一分货,你给的薪资低了,这招募来的兵员素质自然也就相应的降低了,一分钱一分货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这个年代的军阀混战时期。
在军械和弹药上,他也是走上了吴凤岭的老路,开始大规模采购苏系提供的军火,原因很简单,并不是他买不到外火,而是因为苏系卖给他的军火更便宜。
价钱便宜,这已经足够了!
然而苏系提供给他的军火在去年的时候还好一些,当初他和赵东云刚达成表面上的联盟协议,公开效忠共和政府,再加上那个时候赵东云也需要他把张之洞的北伐攻势给拦下来,所以苏系那个时候对王士珍的军火供应虽然也紧张,但是也足以让王士珍连续发动数场反攻并重新夺回了汉阳等地区了。
然而自从王士珍拿下那样,重新掌控长江以北的鄂北地区后,赵东云立马就是缩减了对鄂军的军械供应,其中的目的非常明显,那就是赵东云并不希望王士珍能够一鼓作气打过长江去,所以立马就是在后勤上断掉了王士珍鄂军继续渡江进攻的可能性。
当初的王士珍被这事给气的要死,他要不容易在江北歼灭了好几万的张之洞部队,士气高昂正要一举渡江拿下武昌,彻底奠定湖北局势的时候,赵东云就是断掉了对他的后勤补给,这如何能够让他不气。
不过生气也没办法,处于弱势的他一方面是被迫继续向赵东云低头,所谓的就是能够继续从赵东云手中获得价格低廉的军械弹药,而另外一方面他也是重新联系那些洋人,试图建立多样化的军械供应渠道,只是这两年来,远东尤其是中国的军火市场价格一涨再涨,直接从各国洋行进口军械的价格已经比日俄战争前多了许多。
囊中羞涩的王士珍可没办法和赵东云一样一口气向德国进口高达千万圆之巨的火炮,他只能是少量少量的买,大头还是得从苏系手中购入。
说起战略环境、经济实力,其实王士珍的情况比吴凤岭更糟糕,至少吴凤岭还能够独占一个山西,目前正在为了拿下陕西而奋斗。然而王士珍呢,夹在苏系和张之洞之间,他赵东云的眼里,王士珍存在的目的就是暂时充当奉军和南方联邦之间的缓冲区,避免奉军在彻底拿下皖军之前,和南方联邦的张之洞发生直接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