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年局长连忙解释道:“楚少,您误会了,我说的可不是赚了钱嫌麻烦,主要是这三枚东西我家那位又不喜欢,而且她如果听说东西的价值,肯定会急着要去卖掉,我也不认识做古董生意的人,冒然去也是挨宰。对了!”
说到这里,年局长好像才想起楚琛是做古玩生意的,连忙说道:“楚少,您既然是做古玩生意的,要不我这几样东西就便宜点卖给您吧!”
听见这话,楚琛暗自一笑,心道,果然和自己之前想的差不多,就笑着说道:
“年局长,便宜的话就不需要了,您还是按市场价卖给我吧!”
“这怎么可以!”
年局长连连摇头,正准备说些什么的时候,楚琛就笑着说道:“年局长,这交朋友嘛,并不及于一时,而且我也不喜欢太功利。另外吧,您这三枚护甲还是挺少见的,收藏价值很高,我买回去放上一段时间,就能赚钱了,您也没必要觉得不好意思!”
见楚琛已经说的这么直白了,年局长再说便宜一点卖给楚琛,就有些不给楚琛面子的嫌疑,他当然不会做这样的傻事,于是呵呵一笑道:“行,楚少,我听您的!”
“那好,咱们来签个协议吧……”
双方签完了协议,楚琛就直接给年局长开了一张支票,随后双方又聊了一会天,才告辞离开了。
楚琛发动车子,刚开出不到十分钟,手机铃声就响了起来,拿出一看,却是那位金局长的电话。
“金局长,您有什么事情吗?”
“楚少,冒昧打扰您了,是这样,我知道有一位做古玩生意的老板,正急着准备出货,听说他那里有几样东西不错,不知道您有没有兴趣?”
“行啊,不知道您在什么地方,我去接您!”
“我现在就在xx大厦这边。”
“好的,我马上过来……”
金局长上了车,他就笑着解释道:“楚少,其实那位老板的事情是年局长刚才从他夫人的电话中才得知的,不过因为那老板是年局长夫人一个村的,而且两家关系不太好,所以他不太方便带您去。”
“哦!”楚琛点了点头,随后问道:“金局长,请问下,您知道那位老板急着出货的原因吗?”
“这事我到是知道一些。”金局长笑着说道:“说到底,还是老话说的,自作孽不可活……”
一般来说,古玩这行的老玩家,都比较圆滑和世故,没办法,整天跟真真假假纠缠,摔几个跟头,学几个乖,不圆滑和世故一点,基本都是要被别人吃的骨头都不剩的。
所以在古玩行里,精明人很多,尤其是古玩商人,奸诈狡猾者常见,不过,说到真正的小人,也找不到几个。道理其实也简单,毕竟这是做生意,如果你是个真正的小人,又有谁愿意和你生意上有来往?
不过嘛,找不到几个并不代表没有,金局长说的那位老板就是其中之一。
此人名叫马老财,到不是说他真的叫老财,而是别人给他起的绰号。之所以说他老财,其实就是说他见钱眼开,见到有什么赚钱的东西,都喜欢往自己身边巴拉,十足的吝啬鬼一个,这老财叫的好听,其实又何尝不是讽刺。
这马老财以前是在国营公司的,而且还是个不大不小位置却很重要的头目,偶然间听说古玩挺赚钱,就上了心,后来,凭着工作的便利,他还真从古玩上赚了几笔,偿到了甜头,他就一边研究其中的学问,一边义不容辞的踏入了这一行。
不过,当时马老财的每月工资也只有不到两百块,这点钱投入到古玩这一行,连声响都没有,于是他就打起了公司的歪脑筋,揩了公司不少油,用来买古玩。
那时候穷人比较多,行内有实力的买家少,几乎都是买了马上转卖,挣点小钱,而马老财因为揩了公司不少油的关系,就成了位在当时少有的有实力的买主,所以好多人跟他做交易。
不过,当时马老财还没自己开店,再加上资金上都是从公司那得来的,到也没人察觉到他的性子……(未完待续。。)
第六百五十七章 马老财
可惜的是天公不作美,九十年代初期那会,国营公司经营状况每况益下,连马老财的公司也不例外。
再加上马老财又老是揩公司的油,为此还坑了公司几把,公司也因此损失了一大笔钱,只是因为马老财做的隐蔽,再加上他在公司的形象一直不错,到也没有人发现。
反正不管怎样,最后公司倒闭虽然不是全都因为马老财的关系,但马老财也“贡献”了很大一部分的力量。
眼见公司被自己糟蹋的不成样子,公司也开始准备让职工下岗,马老财见很难揩到公司的油了,就打着下海的旗号,辞了职。没想到这样还被公司老总称赞说树立了榜样,如果他知道公司当时的局面有马老财一份在内,不知有何感想。
辞了职,马老财摇身一变成了专业的古玩商人,只不过,让马老财失算的是,以前他因为有资金优势,确实是赚了不少便宜。
可是一旦辞了职,没了以前的资金来源,所有的生活费用,都要从卖古玩的利润中扣除,再加上物价上涨,消费增多,他还有妻儿要养,全家的生活费用就成了他的负担。
有道是环境改变人生,眼看着家里的日常消费越来越多,马老财骨子里见钱眼开,对人刻薄的性子就显露了出来。
刚开始,大家还像以前那样和马老财做生意,几次下来,就发现马老财性格上的问题,时时处处要赚便宜。对人刻薄,出价不行。好多人因此而吃了亏,就都不愿意跟他打交道了。
就比如说。年局长夫人的娘家,就吃过马老财一次亏。
那还是马老财下海三个月之后的事情,有一次,年夫人的娘家整理老屋子,翻出来了一件清中期的青花碗,而且还是宫窑的产品,以现在的市场价值来说,应该能值个十几万,当然。在当时肯定值不了那么多,但也能卖个七八千了,算是一件很不错的东西。
当时正好有一位资深铲子在村里收货,听到这个消息就赶了过去,看过东西后,就表示想用两百块钱买下来。
在当时,一只碗卖两百块钱,也是件很让人心动的事情了,再说年夫人家对古玩这东西也不懂。因此也有些心动,不过毕竟是祖上传下来的东西,两百块钱卖掉又有些舍不得,于是就迟疑起来。
这样的情况。那位资深铲子见得多了,打动对方的办法无非是加钱而已,于是一边加着钱。一边又死磨硬泡。
没想到,年夫人的家人也挺有头脑的。见那铲子不断的加钱,心里就觉得自己这东西应该是个好物件。于是就出价八百块,少一分都不卖。
八百块转个手就能卖七八千,当然,一般铲子们卖东西肯定是卖不到市场价的,不过就算只卖到五千块钱,也是件非常不错的买卖了。这样的生意,普通人哪能不动心的?
不过,生意人嘛,都是想自己付出的少一些,关键是他身上的钱不够,于是那铲子又接着和年夫人的家人磨,但年夫人的家人吃定这铲子一定会买,就算对方出价出到六百八,都没同意。
没办法,那铲子就和年夫人的家人说,让他们等一下,随后就走到村头的小卖铺,准备打电话向朋友借钱。
只是这人因为心急,说话就没说清楚,让年夫人的家人以为他不想买了,于是给了旁边看了许久的马老财有了可乘之机。
这马老财因为有事,昨天回了老家,不过晚上喝多了,一觉醒过来的时候已经很晚了,等他听到消息的时候,紧赶慢赶还是让那铲子抢先了一步,这让他气得当时就在心里骂起了娘。
马老财虽然贪财又刻薄,不过古玩行的一些规矩他还是要遵守的,因此也只能在旁边光看着干着急,等到那铲子去打电话,又没说清楚的时候,连忙跳了出来,说是他要买。
都是村里人,见马老财要买,年夫人的家人也很高兴,认为既然是村里人,那么马老财肯定是不会让他们吃亏的。
不过谈价格的时候,马老财吝啬刻薄的性子又露了出来,开价七百不说,而且还一个劲的说,这个价格已经差不多是市场价了,他买下来也是赚个辛苦钱。
本来,年夫人的家人已经被刚才那铲子磨的快要失去耐心了,马老财比刚才那位多了二十块钱不说,而且又是村里的邻居,想了想也就答应了。再加上马老财为免夜长梦多,马上就付清了钱,因此心里也比较满意。
过了一两个小时,那铲子借到了钱又转回来,再去问,年夫人的家人说已经卖掉了。铲子哪里信?说了一阵好话,年夫人的家人才一五一十的把情况说了。
马老财在本地的古玩市场挺有名的,因此年夫人的家人把事情一说,贩子心里只能长叹了一声,算他倒霉。他跺跺脚,很后悔,告诉人家,他刚才没把话说清楚,其实是借钱去了,别说八百,就算是再加两百,东西他也是要的。
铲子后悔,年夫人的家人也特别的别扭,刚才还相信村里人,结果现实却狠狠地给了他们一巴掌。
其实少一百就少一百吧,说到底远亲不如近邻,牛夫人的家人心里尽管挺别扭,但等心里的气过去了,还不至于说为了一百块钱就不和马老财家来往。
不过,有句老话说的好,世界上没有不透风的墙,一次偶然的机会,让年夫人的家人知道了他家的那只青花碗居然被马老财卖了六千二,这事把他们气得真是够呛。
你说都是一个村的邻居,赚点钱到是无可厚非,但你明明能赚好几千的东西,却说是七百就只能赚点辛苦钱了,你还要不要脸了?
不过,事已至此,再去马老财那边闹,人家也不会理你,再说到底是一个村的,年夫人的家人觉得闹得太大,双方的面子都不好看,不过从此以后,两家人是再也没有来往过。
马老财对此反而挺坦然,该干嘛干嘛,两家人不来往就不来往,而且当时年局长的位置还挺尴尬,马老财也没觉得在意,直到前几个月,他才真正地感到后悔。
其实,马老财不单单对卖家刻薄,对同行也是如此。当时他旁边有家古玩店的老板,名叫任强,为人比较直爽,无论是对朋友还是做生意,都比较痛快,许多人都喜欢和这位任老板打交道。
就像刚才牛夫人的家人认为的那样,远亲不如近邻,虽然古玩这行有同行是冤家一说,不过任强为人直爽,再加上马老财以前没下海的时候,双方打过几次交道,因此,平时两人还算合得来,平常没事的话,马老财也会到任强店里去喝茶。
就这样,时间到了马老财开店一周年的日子,这时马老财见钱眼开,对人刻薄的性子已经传了出来,不过任强因为没亲眼看到过,而且两人相处的比较好,他对此并不相信,以为是一些人妒忌马老财生意做的好,故意传出来的。
这天,因为自己的古玩店开业一周年,马老财盘算了一下一年的收货,心里很高兴,就买了点酒菜,把任强叫过来,在自己的店里喝酒。
就这样,两人喝的高兴的时候,马老财又想给任强倒酒,任强却推辞说,今天下午有个老客户有幅王铎的字要转让,因此不能多喝了。
这王铎是明末清初的贰臣、书画家。天启二年中进士,入翰林院庶吉士,累擢礼部尚书。崇祯十六年,王铎为东阁大学士。1644年清朝入关后被授予礼部尚书、官弘文院学士,加太子少保,于1652年病逝故里。
王铎书法独具特色,世称“神笔王铎”。他的书法与董其昌齐名,明末有“南董北王”之称, 他书法用笔,出规入矩,张弛有度,却充满流转自如,力道千钧的力量。王铎擅长行草,笔法大气,劲健洒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