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接下来,十数件宝物陆续登场,有犀角槎杯、宋代古玉、唐代青铜镜,以及名家字画、明清青花等等。
这些器物之中,有真有假,其中真品全都是与会者参与斗宝的藏品,而几件赝品之中,除了许老他们故意拿出来的之外,另外也有与会者的藏品。当然,这几件赝品无一例外都是仿的很逼真,不然许老他们也不会拿出来让大家探讨了。(未完待续。。)
ps: 感谢“hypp1014”投的月票!
“翻不起浪”的打赏!
第九百二十一章 花鸟四条屏
交流会让楚琛越来越多的感受到自己的一些不足之处的同时,也渐渐的到了尾声。
王老为大家讲解了一件青铜器后,就笑着说道:“好了,下面有请毛老,为大家揭开本次交流会最后两件藏品。”
说话间,毛老也快步走到展台前,让下一件藏品露出了真容,却是四幅书画作品,楚琛抬眼望去,觉得应该是四条屏。
“这是朱耷的花鸟四条屏,现在各位可以上台来近距离观赏了。”
“什么?!八大山人的四条屏,真的假的?”
“刚才那件铜鎏金香炉已经是赝品了,这件应该是真迹!”
“这不一定吧……”
“好了,你就别不一定,不二定了,是真是假,看过不就知道了嘛!”
楚琛去年的时候,就得到过一把八大山人《荷石栖禽图》的纸扇,单单那把扇子,市场价值现在最起码已经百万了,上拍卖会那更是众人争抢的目标。
一把扇子都这么珍贵,现在蔚县台上的可是四条屏,也难怪大家会这么激动和不敢置信了。
在众人的迟疑之中,有几位手脚快的,已经冲到台上近距离观察起来了。而在此期间,楚琛发现柴平乐和坐在他身边的那位青年,脸上都露出了一丝笑意。
见此情形,楚琛猜想,这四条屏很可能就是柴平乐的藏品。
好不容易遇到一组八大山人的作品,大家的激动和热情可想而知,现场有人人都想一直在台上不下来了。就算被朋友提醒了,也是一步三回头。脸上不舍之情溢于言表。
在这种情况下,大家越来越相信。这组四条屏应该就是真品。
赵学义鉴赏了作品后,从台上走下来,一边走,嘴里也一边发出啧啧的赞叹声,等他坐回原位,他就感慨道:“不愧是八大山人,确实是难得一见的好画!”
正准备上台鉴赏的吴叔听见这话,就问道:“你确定是真品了?”
赵学义呵呵一笑道:“无论从纸张还是书画的技巧来看,我觉得应该是八大山人的真迹。当然,我鉴定书画作品的水平实在登不上台面,是真是假,一会还是听听小琛的见解吧!”
楚琛摆了摆手道:“赵叔,这书画鉴定我也不在行,咱一会还是听听毛老的意见吧!”
楚琛这么说,并不是在谦虚。
在艺术品这茫茫的市场中,古董文物可以说琳琅满目,赝品也多的让人眼花缭乱。不知所措,而其中书画的分辨更是难上加难。
前文也提起过,这书画鉴定是一门兼具实用性和学术性的学问,需要一定的书画阅历、文史和艺术方面的知识。在现代的文物鉴定中。书画鉴定又是唯一一种不能以科技手段完全替代目鉴的文物门类。
科技鉴定在书画中,只能证伪,而不能证真。比如一件标榜为宋代苏东坡的书画。通过仪器检测纸张、墨迹、印泥等材料是宋代的,也不能确定这件作品就是苏东坡的。还需进行书画风格的比对、时代气息的考量和个人笔性的研究等方面。
这是因为宋代以后的人也可以用宋代的材质创作书画,但如果检测纸质等材料是宋代以后。则可断定此作为伪作。
而要证明一件作品是真迹,除了材质必须到那个年代外,还必须对书画家的个性风格、印鉴款识了然于心,有时候还需要借助大量的文献考据来做辅助证明。
正是基于这样的理据,楚琛相信在以后相当长时间内,书画鉴定仍然需要依靠专家的经验来进行判断。既然主要取决于经验,难免会受到很多主观因素的制约,因而也就使书画鉴定成为所有文物鉴定中最难,也是争议最多的一门学问。
楚琛之前在刘老家中,也遇到过书画鉴定方面的难题。
有一次,钱老带着几位书画鉴定方面的专家,带了一幅唐寅的作品前来让刘老帮忙鉴定。刘老在鉴定之前,先让他们各抒己见,结果他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就连钱老也不例外。
最后,刘老鉴定完了并给出了自己的结论,几位专家还是不认同,最后也只能不欢而散。
诸如此类的事情,在书画鉴定上可以说是不胜枚举。由此也可见,鉴定字画的困难,没有相应的学识,没有深厚的功底,是没有办法成为字画鉴定大家的。
就说楚琛,他虽然可以强闻博记,但书画鉴定的经验上他还是相当欠缺的,如果让他在异能的帮助下,还能说出个一二三,但没有异能的话,他最多也只能算是个普通的鉴定师而已。
楚琛随着吴叔来到台上,此时,还有好几人在那看得津津有味,两人也不想太过打扰他们,就占了一个空位就看了起来。
这四条屏除一幅为山水外,其余分别为松石、荷石双鸟、竹石双鸟。画面上的石头造型简洁奇特,负势偃蹇,由于多为头重脚轻的倒三角形,画面因之呈现出强烈的不稳定状态。
松石一图之中,顽石从右下角冲进画面,将倾未倾之时,被左侧的乔松巧妙的托住,化险为夷。能于险中求稳,是为大家手段。
荷石双鸟一图中,斜挂疏荷下,略有变形的小鸟站在两尊倒立的石块上,一低眉缩首,一怒目向天。怵惕觳觫,互相依存。
另外一幅作品中,一组乱石从天而降,将处于画面下方的鸟儿挤在中间,营造出沉重而压抑的视觉感受。画中虽有两只小鸟,但它们彼此之间似乎并未形成顾盼的关系。它们各自蜷伏在自己的小天地中,白眼向天,敢怒而不敢言,楚琛猜想这或许是画家对自己当时处境的一种隐喻吧!
这四条屏一入目,楚琛就不由赞叹了一句“好画”,不过接下来,他的眉头就不禁皱了起来。
如果以这幅画的笔法,还有恰如其分的意境来看,这应该是八大山人的真迹。但让楚琛觉得奇怪的是,这幅作品和他的那幅纸扇相比,却好像缺了一点韵味,这就让他不禁怀疑起画作的真伪来。
“是自己多想了,还是确实有问题?”
楚琛一边想,一边仔细打量着眼前的画作,但就凭他的经验,他实在看不出这四条屏会是伪作,最后不得已,只能使用上了异能。
过了片刻,旁边的吴叔就开口问道:“小琛,看好了没有?”
楚琛回过神来,就点了点头道:“好了,咱们回去吧!”
两人走回座位,赵学义就迫不及待的问道:“小琛,怎么样?”
楚琛笑呵呵的说道:“赵叔,这事咱们还是听听毛老的意见吧,我对这方面真的不太擅长。”
虽说他已经由异能得知了结果,但他实在讲不出过硬的理由,这样还不如不说来的好点。
见楚琛这么说,赵学义并没有勉强,于是大家就耐心的等待着毛老的解释。
过了一会,见大家都回到了各自的座位,旁边的许老先开口道:“老毛,结果你还是直接说出来吧,就这个样子,大家也讨论不同什么门道来。”
毛老看到大家都是兴高采烈的模样,知道确实如许老说的那样,这种情况应该没什么好讨论的,于是点了点头,笑道:“大家想必都已经欣赏过这四条屏了,首先,我要说,这四条屏确实都是好画,作者仿的非常好,非常到位!”
当毛老讲到这里时,现场顿时就一片寂静,许多人脸上都露出了愕然的神色。
过了好一会,柴平乐才呼啦一下站起身来,有些急切的问道:“毛老,您说这四条屏是仿作?”
毛老郑重的了点头:“柴总,虽然我也希望这四条屏是八大山人的真迹,不过事实就是如此,这个结果也是我们五位都一致同意的。”
听说是五位专家一致认定的结论,柴平乐知道结果应该不太可能会改变了,这让他的脸上也多了几分苦涩,半响,他才说道:“毛老,还要让您请教一下……”
“柴总,这事你不说,我肯定也会解释的……”
接下来,毛老就把八大山人的特点,和这四条屏的表现,结合起来,给大家生动的讲了一课,到最后,所有人都相信了毛老的解释。
“小楚,你有没有猜到这四条屏的作者到底是谁?”
正当楚琛一边从毛老所言中汲取着有益的经验时,他突然听到毛老问了他一句,这让他不由微微一愣,有些想不明白,怎么毛老会知道他已经想到作者是谁了,难道毛老还会他心通?
毛老肯定不会他心通,他之所以觉得楚琛可能知道真正的作者,也是因为先前楚琛上台鉴赏时若有所思的模样引起了他的注意,再加上刚才其他人都在对这四条屏议论纷纷的时候,楚琛却并没有多谈,因此,他才会觉得楚琛可能看出了其中的内情。
说起来,楚琛的这番表现,让毛老的内心之中还非常的感叹,楚琛能够在这点年纪,就能看出这四条屏的不对,那他在书画鉴定上的天赋和水平得多高啊!
要不是楚琛已经被刘老收为了弟子,换成是其他人,他非得想方设法把楚琛收入自己的门下不可!(未完待续。。)
第九百二十二章 瞩目的焦点
交流会到了此时,楚琛做为初次露面的“新人”,也算是出尽的风头,除了一开始那两件藏品之外,余下的十数件藏品之中,他也发表了一些见解,而且都得到了大家的肯定。
到目前为止,楚琛的鉴定水平,已经得到了在场所有人的认可和佩服,可以说,这次来参加交流会的目的,他都已经完满的完成了。
不过,老话说的好,木秀于林,风必吹之,他原本是想安安心心的等着交流会结束就可以了,而且早知道这样,他也肯定不会把徐渭的手稿拿出来,但让他没想到的是,毛老又注意到他了。
看到自己又成了瞩目的焦点,楚琛心里苦笑了一声,站起身来说道:“毛老,我对书画鉴定真不太在行……”
“别来虚的!”
还没等楚琛把话说完,毛老就挥了挥手,打断他的话道:“年轻人嘛,就不要怕这怕那的,咱们现在是交流会,说错了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况且我觉得你应该有所得了吧。”
“那我就说说我的看法,不对之处,还望各位前辈斧正。”
见毛老给了自己一个鼓励的眼神,楚琛觉得再扭捏就说不过去了,开口道:“我觉得,这幅作品应该是张大千的仿作。”
“张大千的仿作?”
“如果是他的话确实有可能啊!”
“这到是啊,现在想想,这幅作品里,确实有张大千的影子……”
清初时期。著名书画大师八大山人的真迹珍贵,坊间多见仿品、伪品。甚至在一些拍卖会中出现也不足为奇。
例如八大山人作的花鸟,坊间临摹本、勾填本、仿本就有很多种。这些不但有一些明不见经传的画家或者作伪者所作。也有一些名家所作。其中,最著名的应该就要数张大千了。
以前,张大千不但仿石涛的字画足以乱真,也有不少仿八大山人的杰作。其笔墨、章法、布局、题款等虽然十分近似。
不过,他的作品一般都难以自然流露原作的神韵、意境和真实感情,与八大山人的气质、个性及不同时期心境迥异,故每幅伪作只能形似,非天然一气呵成,刻意的痕迹可见。行家一见就能看出破绽。
当然,这是对行家而言,如果是普通的买家,一般很难看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