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与“非制约刺激物”(铁棒敲击声)两者需反复配对出现,才能建立患者对“制约刺激物”的畏惧感,但在现实生活里,这种配对关系通常只出现一次——如本个案中的这位女士当年看到父亲将猫活活溺死的景象,为什么由此而生的对猫的畏惧以后即会如影随行呢?这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这种配对虽非“一再发生”,但却“一再被想起”,所以仍有可能建立联配关系;另一个原因就像我们在《都是壁纸惹的祸》那个案例中所说的,借以减轻焦虑的“回避行为”在现实生活中反复出现,这种回避策略遂强化了她的症状。
难以穿越的广场(1)
天色已晚,而且还下着雨,太太焦急地出去寻找他,最后在英华利德桥边看到他全身湿透地在那里颤抖,他无法穿越那座桥。
K君是一个斯文的中年男子,他不管到哪里都需要太太作伴,甚至连上厕所也不例外,夫妻两人真的做到“成双入对,形影不离”的地步。但与其说这表示他们“恩爱异常”,不如说是“痛苦异常”,要了解这种痛苦,必须从头说起:
据K君说,他在25岁时,有一次单独走过康科德广场,在空旷的广场上,他突然产生一种莫名的惊惶,呼吸持续加快,觉得自己好像就要窒息了,心脏也跟着猛烈跳动,而腿则软瘫无力。眼前的广场似乎无尽延伸着,让他既难以前进,又无法后退。在全身冷汗淋漓下,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好不容易“跋涉”到广场的另一头。
他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突然会有那种反应,但从那一天起,他即对康科德广场敬而远之,下定决心以后绝不再自己一个人穿越它。
不久之后,他在单独走过英华利德桥时,竟又产生同样惊惶而难受的感觉。随后,在经过一条狭长而陡峭的街道时,也莫名其妙地心跳加快、全身冒汗、两腿发软。
因为自觉有异,他曾接受某位医师的治疗,但情况不仅未见改善,反而持续恶化。到最后,每当他要经过一个空旷的地方时,就会无法控制地产生严重的焦虑症状,以至于他不敢再单独接近任何广场。
有一次,一个女孩子到他家拜访,基于礼貌与道义,他必须护送那位女孩回家。途中原本一切正常,但在抵达女孩子的家门后,他自己一个人却回不了家。
天色已晚,而且还下着雨,他太太在家里等了五个小时还不见他的踪影,于是焦急地出去寻找他。最后在英华利德桥边,看到他全身湿透地在那里哆嗦打战,因为他无法穿越那座桥。
在这次不愉快的经历后,他太太不准他单独出门,而这似乎正是他所期待的。但即使在太太的陪伴下,每当他来到一个广场边时,仍然会不由自主地呼吸加快、全身颤抖,嘴里喃喃自语:“麻曼拉达、哔哔比塔科……我快要死了!”此时,他太太必须赶快抓紧他,他才能安静下来,而不致发生意外。
到最后,不管他走到哪里,他太太都必须跟在旁边,连上厕所也不例外。
霸气书库(www。87book。com)免费电子书下载
解析:
这是一个典型的“惧旷症”(agoraphobia)病例,它也是畏惧性精神官能症之一。
惧旷症本来专指对空旷场所的畏惧,但精神医学界目前已扩大其适用范围,而泛指当事者对足以让他产生无助与惶恐之任何情境的畏惧,除了空旷的场所外,其他如人群拥挤的商店、戏院、大众运输工具、电梯、高塔等,也都可能是让患者觉得“无处逃”而畏惧的情境。过去所谓的“惧高症”(acrophobia)与“惧闭症”(clastrophobia)等,现在也都属于“惧旷症”。
惧旷症的一大特征是,患者的惊惶反应通常是在单独面对该情境时才会产生,如果有人作伴就能获得缓解,甚至变得正常,而且能让他免除这种畏惧的“伴侣”通常是特定的某一两个人。精神分析学家因此认为,惧旷症可能是来自潜意识的需求,患者极度依赖某人,对他有婴儿般的缠附需求,但在意识层面,他无法承认此一幼稚的渴望,所以就借惧旷症的惊惶反应,使对方有“义务”必须时时和他作伴。本案例中的这位K君,他的惧旷症从精神分析的观点来说,就是他在潜意识里对太太有婴儿般的缠附需求。
但这种以“功能”来解释“原因”的说法,无法获得普遍的赞同。行为主义学派则认为惧旷症可能跟当事者过去的经验有关,譬如有一位50岁的心理学教授患有惧高症,他对自己毛病的来龙去脉做了如下的解释:他说他有一次目睹某人从四楼的窗口掉下跌死,此后他即得了惧高症,不敢爬高,也无法在旅馆高层的房间里睡觉。为了克服这种恐惧,他曾以攀爬某纪念碑来训练自己,但总是在爬到一半时,就紧张得无法再往上爬。十八年后,他到尼加拉瀑布时,只能走在桥中央,而且紧紧抓着徐徐而行的旅游车,才勉为其难地走过吊桥。他不仅担心吊桥会突然崩塌,也害怕自己可能失去控制而掉下桥去。
但事实上,很多惧旷症患者均难以从过去的经验中找到令他们畏惧的原因。专门研究遗传基因对人类社会行为产生影响的社会生物学家威尔森(E。 O。 Wilson)提出了一个出人意表的说法,他说畏惧症患者所畏惧的对象常是早期人类生活中所面对的危险,譬如惧旷、惧高、惧闭、惧暗、惧蛇、惧雷、惧蜘蛛等,如果说畏惧症是环境或文化制约的产物,那么现代社会中的危险,譬如核电、汽车、瓦斯爆炸等,应该是更常见的畏惧对象,但事实上不然,很少有走过核电厂或看到汽车就会出现呼吸急促、全身发抖、冒冷汗等自律神经反应的患者。现代社会中的人类,其畏惧反应仍然是相当“传统”的——惧旷症远多于惧电症、惧蛇症远多于惧汽车症。威尔森因此认为,其实是进化规划人脑,使它留意某些危险情况,但社会进化的脚步远快于生物进化,生物进化还“来不及”处理现代社会中的危险,因此,现代人脑中存有的畏惧对象,仍是几百万年前遗传基因所规划、誊录在脑纹里的那几种“古典”的危险。
难以穿越的广场(2)
如果我们认为精神官能症有体质——也就是脑神经的生理及生化因素,那么社会生物学家的这种说法——惧旷症来自古老的大脑硬体结构问题,恐怕也不是天方夜谭吧!
烹饪女教师的神秘触摸
她觉得自己如果触摸到别人,或别人拿了她触摸过的东西,对方可能就会因此而生病或遭遇不幸。
一个32岁的女性,任教于某中学,担任烹饪教师。最近不知为什么,心里一直萦绕着一个可怕的念头,觉得自己如果触摸到别人,或别人拿了她触摸过的东西,对方可能就会因此而生病或遭遇不幸。
这给她的教学带来很大的困扰,因为她必须教学生烹饪,她担心学生若吃了她做的食物可能会发生问题。在烹饪课上,如果有学生缺席,她就认为那是因为他们吃了上次她做的东西而中毒的关系,心里老是为此而忐忑不安。
最近,她的头皮底部长了一块红疹,她也觉得这是梅毒的表征,一再担心梅毒迟早会侵入她的脑中,使她变成一个可怜的白痴。
除了强迫性思想外,她也出现了一些强迫性行为。因为怕自己的手污染了东西,所以她一再地洗手,而且对明明已经做好的事,譬如关瓦斯或水龙头等,她也一再地又回头去检查,以确定是否真的将它们关好了。
在接受治疗期间,治疗者发现她是一个高度敏感、很有良心,但也颇以自我为中心的女性,曾以优秀的成绩毕业于某专科学校。大约三年前,她和一个学历比她低的男人结婚,婚后不久即对丈夫感到失望。她觉得丈夫谈吐粗俗、不懂餐桌礼仪、极度缺乏社交体面,这使她心生排斥,而逐渐以一种冷淡、甚至残酷的态度来对待丈夫。
在郁闷与不满中,她终于发生了感情走私事件,但因为她是一个很有道德意识的人,这次严重违背其道德教养的外遇让她心里极度不安。
一段时间过后,她慢慢了解到丈夫其实是一个很好的人,而其他人也都给她丈夫很高的评价。更重要的是,她到现在才发现自己其实很爱丈夫,于是她一改过去的冷淡,开始以柔情对待他。
她一方面对自己过去对丈夫的残酷和不忠产生强烈的自责,认为那是不可原谅的;一方面则将丈夫越捧越高,认为自己的丈夫是“打着灯笼也找不到的”,反而是自己“配不上他”。最后,竟然语带悲伤地对治疗者说:“上帝知道他说的一句话值得上我说五十句话,如果我够真诚的话,我会劝我丈夫离开我。”
解析:
这是一个“强迫性精神官能症”(obsessive compulsive neurosis)的个案。它通常具有两个内涵:一是当事者会一再去想(或脑中一直浮现)他自己并不希望去想的“强迫性思想”(obsessive thoughts),一是他会一再去做自己不想要做的“强迫性行为”(compulsive behavior),患者明知这些思想和行为并非自己所愿,但却无法控制或除去,而对此深感困扰。
强迫性思想常会导致强迫性行为,譬如一个青年一直担心自己会在淑女面前说出脏话,这是强迫性思想;而为了避免说出脏话,在淑女面前遂不得不用力紧闭着嘴唇,这就是强迫性行为了。在本个案里,烹饪女教师担心“学生若吃了她做的食物就会发生问题”是强迫性思想,而“一再地洗手”则是强迫性行为,行为乃是思想的后续动作。
这个烹饪女教师的病史生动地说明了导致“强迫性精神官能症”的一个心理动因:具有浓厚道德意识的她,对自己过去对丈夫的不忠和残酷充满了罪恶感。在潜意识里,她觉得自己是“肮脏的”、“有病的”,所以一再担心自己若“触摸”到别人,或别人拿了她“触摸”过的东西,就会受到“污染”而致病。另外,她认为自己头皮底部的红疹是梅毒的表征,也是此一罪恶感的外显(觉得自己因外遇而被对方传染了梅毒)。
而一再地洗手,除了是为了避免“污染”的后续动作外,也含有想“洗清”自己污秽与罪恶的象征意思。
从精神分析的观点来看,患者可以说是在交互使用“隔离作用”(isolation)与“抵消作用”(undoing)这两种心理防卫机制。所谓“隔离作用”是指将一个经验的观念面与情感面隔离开来,把足以引起不安、痛苦的情感面压抑下去,而只留下观念的成分(譬如大学生在谈话间以英文的make love来代替“性交”两字)。女教师害怕因“触摸”而“污染”别人的强迫性思想正是剩下来的“残留观念”,至于那对丈夫残酷与不贞的情感面,则被赶出平时的意识层面之外。当隔离作用无法完全压制会带来焦虑的冲动时,她就又用“抵消作用”来对抗,以平息焦虑,一再洗手此一象征性的动作就是要“抵消”过去行为所带来的罪恶感。
强迫性精神官能症患者的强迫性思想和行为常具有原始的“魔法思想”(magical thinking)特色。所谓“魔法思想”,照人类学家弗雷泽(J。 Frazer)的说法,是“人们将自己(心中)理想的次序误认为即是自然界的次序,而幻想经由思想作用即能对外在事物做有效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