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未完待续)
第八百七十一章 暴走的植田谦吉
第八百七十一章暴走的植田谦吉
裕仁不是个傻子,他很清楚,辽东半岛和奉天的价值,绝对要超过五千公斤黄金几百倍,或者说,根本不是用黄金来衡量的,以唐秋离部队现在占有的优势,这点钱,根本无法满足那个支那魔鬼的胃口,怕就怕,他趁机攻占整个满洲,而且有能力做到,如此一来,帝国的损失,可就不是这五千公斤黄金的事情了。
现在唯一的办法,就是在尽量少付出的情况下,换取唐秋离退兵,退到原来的防线,这事儿太大,裕仁天皇也做不了主,他只能召集心腹大臣们,来共同商讨对策。
这些被紧急召进宫来的大臣们,听到还要拿出五千公斤黄金,个个都傻了眼,这五千公斤黄金,日本国库里有,拿得出,关键是,几代日本人勒紧裤腰带,就差砸锅卖铁了,才攒下二百多吨,唐秋离一下子就要走五吨,搁谁那也受不了。
听天皇陛下的意思,还不止这个数,想想也是,唐秋离现在正占着上风,这五吨黄金恐怕打发不了,能有什么好办法?打又打不得,能打的关东军部队,都在远东和苏联人死磕呢,而且,苏联人的援军,在不断的开到远东地区。
局面再糜烂下去,关东军就要面对苏联人和唐秋离部队的联合打击,满洲肯定丢了,没有办法,只能两害相权取其轻,专门对付苏联人,毕竟唐秋离提出过条件,而现在的苏联人,已经打得眼红,根本不会停手。
关东军停手的结果就是,伤亡十几万人,还没有得到远东,这面的唐秋离,再趁机占领满洲,日本人是鸡飞蛋打,啥也没捞着,这个难,难死了,稳稳占便宜的战役,打成现在这样,都是那个该死的支那魔鬼唐秋离,在背后插刀子导致的,还有那个该死一万次的永野修三把事情办砸了。
几个重臣禁不住咒骂起唐秋离来,陆军大臣彬山元提醒到:“诸君,我们帝国也不是第一次在这个支那魔鬼身上吃亏了,应该知道他的本质,现在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应付这种局面?陛下希望诸君能有好办法。”
御前会议最后商量的结果,只能是在付出最小代价的情况下,换取唐秋离从辽东半岛和奉天撤兵,否则,按照现在的态势发展下去,就是把国库里的黄金搬空了,也无法满足这个支那魔鬼的胃口。
唯一的办法,就是把大部分关东军部队,从远东地区调回来,暂时遏制住唐秋离部队的凶猛攻势,再坐下来谈判,或者是把唐秋离部队击退至锦州一线,帝国谈判的筹码就更多了,虽然这很难,也是唯一可行的办法。
大本营总参谋部次长石原一郎中将提出不同意见,关东军正在围歼铁木辛哥部队的关键时刻,这个时候抽调兵力,不是让苏联人缓过气来吗?前期投入的兵力很物资,达不到我完美的效果,是帝国的损失,我以为不妥。
石原一郎的话音刚落,就看见裕仁天皇用看永野修三的眼神儿看着他,跟开白痴一样,“这家伙怎么混到中将的?远东的战略地位,能与满洲相比较吗?那是帝国的根本所在,”裕仁暗暗想到,在心里,已经把石原一郎打入另册。
在远东前线干得正欢的植田谦吉,接到大本营的命令之后,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眼看着铁木辛哥就剩下最后一口气儿了,再有两三天时间,残余的十来万苏军,就要被全部歼灭,这个时候,从远东调兵回援辽东半岛,整个远东战役就会功亏一篑,那个弱智加白痴下达的命令?
看着命令上,大本营总参谋长闲院宫载仁亲王的签名,植田谦吉差一点儿破口大骂,可想到对方的身份,生生把刚要爆出的粗口咽回肚子里,却不妨碍他把载仁的女性亲属,在心里问候无数遍,当然,也捎带着那位皇宫里,神经质的陛下。
面对即将成就的大业,植田谦吉就像是红了眼的赌徒一般,来个“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把总参谋部的命令撕个粉碎,指挥部队继续猛攻顽固防守在阿尔谢尼耶夫的铁木辛哥残军。
四个小时之后,又接到一道命令,这回可是裕仁天皇陛下亲自签署的命令,很简单,裕仁在命令里,要求植田谦吉,马上从远东前线,调集二十万人以上的兵力,火速开赴辽东半岛一带,阻止唐秋离部队,继续进攻满洲其他地区。
也许是是估计到了,植田谦吉在这么大诱惑面前,不可能心甘情愿的抽调兵力,在命令里,裕仁天皇严令:“关东军如果不迅速执行命令,遏制唐秋离部队继续攻击满洲其他地区,则关东军司令部全体高级军官,马上剖腹谢罪,帝国不需要不顾大局的将军。”
植田谦吉没脾气了,大老板的命令,他胆子再大,也不敢违抗,除非不想在日本混了,十一月八日,植田谦吉从攻击在阿尔谢尼耶夫的部队中,抽调二十五万人的兵力,以最快的速度赶赴辽东半岛一带。
他也是没有办法,关东军第一和第二军,都被苏军缠住,根本无法脱身,如果抽调任何一支部队,苏军都会趁机南下,与铁木辛哥部队会合,反而对进攻的关东军第三和第四军部队,造成前后夹击的威胁。
他只能从兵力占有绝对优势的在阿尔谢尼耶夫战场调兵,少了还不行,支那魔鬼唐秋离的部队,有二十多万人,调去几万十几万人,那是羊入虎口,如此一来,进攻铁木辛哥远东第二集团军的关东军部队,只有不到十三万人,关东军的攻击强度,马上降下来。
二十多万部队派出去了,植田谦吉从极度的亢奋之中,跌入失望的谷底,那感觉就像是,正在一个绝世美女身上肆意征伐,就要到达快乐顶峰时,忽然被人在背后猛拍一下,面无表情的告诉他“时间到了,马上下来。”
植田谦吉郁闷,郁闷得要杀人,失望,失望到要自杀的程度,他像一头受伤的野狼,在前线指挥部里,瞪着冒出凶光的眼睛,看哪个都不顺眼,连平时最宠爱的机要秘书贞子小姐,也吃了司令官阁下几耳光,打得粉面变色。
至于挨了司令官阁下拳脚的参谋们,不计其数,植田谦吉已经到了快要爆炸的边缘,他不了解大本营那帮高官们的想法,为什么要在他取得全面胜利的时候,下了这样一道混蛋的命令。
消灭铁木辛哥部队,现在看来,变得极其困难,他还能不理解,对面的苏联人,这么就像是打不死的蟑螂一样,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自己四十多万勇猛善战的关东军士兵,打了两个多月,尽管是剩下最后一口气,就是不死。
而关东军也付出了十几万人的代价,苏俄士兵不应该是这样具有顽强战斗力的?根据参加过日俄战争的军中前辈们介绍,只要包围了俄国士兵,这些装备低劣的俄国人,就会马上举手投降,所以,第一次日俄战争,帝国士兵以一千人的部队,就敢对几千人的俄国士兵发动攻击。
可与俄**队血战了两个多月,完全不是这回事儿,如果军中前辈说的是真实的,那眼前的情况怎么解释?如果军中前辈说谎,哪有必要放屁忽悠这些晚辈吗?植田谦吉想不通,所以更郁闷,整个人都有点儿傻呆呆的。
还是他的卫队长聪明,见司令官阁下这样郁闷下去,说不定要神经错乱,想了一个好主意,把被俘的苏军士兵带过几十人,让司令官阁下出出气。
这招还真好使,植田谦吉一口气砍掉了十几个苏军俘虏的脑袋,心里的怨气和郁闷,随着满地乱滚的人头,刺鼻的血腥味,横七竖八的苏联人尸体,逐渐消散了,整个人也恢复了精神,然后,心满意足的命令部队,停止进攻,改为包围,各部建立阻击阵地,严防苏联人突围,只要苏联人还在网里,那就跑不掉。
最先感受到关东军攻击力减弱的,是几乎绝望的铁木辛哥,两个多月的激战,远东第二集团军遭到重创,兵力有开始的二十八万人,减少到不足十万人,损失了全部的坦克,几乎达到三分之二以上的火炮,如果不是远东军区空军不断的空投弹药和给养,集团军早就不存在了,淹没在关东军潮水般的攻势中。
从九月十日开始,远东地区的炮火就没有停止过,遍地火光,日夜不停的枪炮声,日本海吹来的海风,吹不散漫天的硝烟,在阿尔谢尼耶夫外围阵地,不知道易手几次,为了一个不到一平方公里的高地,日本人和苏联人投入几万兵力,拼死争夺,双方士兵的尸体,一层层、一堆堆的僵硬在封冻的地面,一夜寒风,流淌的鲜血,冻成斑驳的暗红色。
铁木辛哥已经麻木,每天重复着下达同样的命令,把丢失的阵地夺回来,成千上万的苏军士兵,投入到死亡的防御战中,没有外高加索方面军这一线希望,没有远东军区空军建立的空中补给通道,他自己都没有信心支撑下去。
(未完待续)
第八百七十二章 苏军突围
第八百七十二章苏军突围
刘铁汉的东指部队,在辽东半岛发动的迅猛攻势,使日本高层感到了迫在眉睫的威胁,东北地区对于日本的战略地位重要性,不言而喻,一句话,满洲不可丢。
这可不是说几句话就能解决的,那个支那魔鬼唐秋离也不是吓大的,相反,还是个阴险狡猾、心狠手辣的家伙,还得派兵去打,哪来的兵?只有从围攻铁木辛哥远东第二集团军的关东军部队抽调,这让包括裕仁天皇、关东军司令官植田谦吉大将在内的日本军界高官异常郁闷,计划周密的远东作战计划,在最后的关头,出现了偏差。
从正在交战的战场上,抽走一大半兵力,这本是兵家大忌,而且是战役进行到最紧要的关头,无疑是个对手以喘息之机,裕仁天皇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手上没有可调集的兵力,如此一来,濒临绝境的铁木辛哥部队,获得了一线生机。
关东军大部分兵力被吸引回辽东半岛,这是唐秋离想要的结果,苏联人没有藏奸耍滑,答应的条件一点儿都不差事,这让唐秋离比较满意,一个尊重游戏规则的对手,还是值得尊敬的,在苏联人面前,也算是履行了承诺,至于铁木辛哥部队能否顺利突围,就不是他所关心的问题了。
条件已经创造出来,至于苏联人如何利用,那是他们自己的问题,剩下的,就是从来不想吃亏、偏要占便宜,一心要捞好处的日本人,至于日本人耍的小伎俩,早在他的预料之中。
所以,他给刘铁汉的命令是:“继续进攻辽东半岛,狠打、猛打,在关东军回援辽东半岛先头部队到达时,给予迎头痛击,而后,全军撤回奉天一带等待时机,万勿被关东军主力所纠缠。”
唐秋离心里很清楚,日本人是不甘心拿出五千公斤黄金的,就连原来答应的三千套石油开采设备和精密机床,也不甘心给,无非是拖延,等到关东军把铁木辛哥部队消灭之后,以关东军全部的实力,与自己正面周旋,总之,日本人都很聪明。
不花一分钱,还能独吞远东地区的全部利益,只是,唐秋离不会让日本人这么占便宜,他在等待一个时机,会让日本人把自己需要的东西,乖乖的送过来,并且在远东地区,达到相对稳定的战略平衡,自己出访德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