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医内科学-第4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胃脘胀痛,痛连两胁,嗳气稍舒,郁怒痛增,遇冷亦增,反复两年,纳食尚可,大便稍干,舌红,苔黄腻,脉弦细。证属肝气犯胃,腑气不畅,治以疏肝和胃,通降腑气。

处方:柴胡10g,白芍10g,香附10g,绿萼梅10g,金铃子10g,元胡6g,枳壳10g,槟榔10g,青陈皮各6g,全瓜蒌15g,丹参10g。6剂。

二诊:脘胁疼痛减轻,精神增进,大便畅通,胃脘怕冷,苔黄腻化薄,脉弦细。气滞渐缓,胃阳不足,治以疏肝和胃,温阳散寒。

处方:柴胡10g,白芍10g,香附10g,良姜10g,金铃子10g,元胡6g,枳实10g,郁金10g,香橼皮10g,佛手6g,大腹皮10g。6剂。

按:本例系肝郁气滞,木郁土壅,脾胃失于升降,则气机不行,壅阻胃络,故而疼痛。治疗原则是疏肝理气,伸其郁,导其滞,俾中焦之气通畅,上下无碍,则胀痛可消。经云:“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故疏肝常用辛香之品,既能理气,散肝郁,又能调理脾胃气机,方取柴胡、香附、金铃子、元胡、枳壳、青陈皮、槟榔。惟年高体衰,不可辛散太过,当并佐酸味药,使其散中有收,开中有阖,此白芍、绿萼梅之妙用也。大便稍干,舌红,苔黄腻,乃腑气不畅,浊气内阻,故投全瓜蒌清浊通便。年老之人,既忧气血之虚,又虞气血之滞,乃伍丹参,行血以助气行,养血以助气生。进药之后,气畅腑通,素因气滞不能使气煦阳而致胃阳不足的矛盾突出,乃伍以温阳散寒之良姜。由于在药味上减少了行气通降之品,特易枳壳为枳实,刻守下气通腑之力。

(麻仲学编著。董建华老年病医案。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4)

【古代文献精选】

《景岳全书·心腹痛》:“胃脘痛证,多有因食、因寒、因气不顺者,然因食因寒,亦无不皆关于气,盖食停则气滞,寒留则气凝,所以治痛之要,但察其果属实邪,皆当以理气为主。”

《临证指南医案·木乘土》华岫云按:“若肝阴胃汁已虚,木火炽盛,风阳扰胃,用药忌刚用柔,养肝则阿胶、生地、白芍、麻仁、木瓜,养胃则人参、麦冬、知母、粳米、秫米等是也。至于平治之法,则刚柔寒热兼用,乌梅丸、安胃丸、逍遥散。若四君、六君、异功、戊已,则必加泄肝之品。用桑叶、丹皮者,先生云:桑叶轻清,清泄少阳之气热;丹皮苦辛,清泄肝胆之血热。用金铃子散者,川楝苦寒,直泄肝阳;延胡专理气滞血涩之痛。此皆案中之纲领也。”

《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夫痛则不通,通字须究气血阴阳,便是看诊要旨矣。”“初病在经,久痛人络,以经主气,络主血,则可知其治气治血之当然也。凡气既久阻,血亦应病,循行之脉络自痹,而辛香理气、辛柔和血之法,实为对待必然之理。”

附吐酸

吐酸是指胃酸过多,随胃气上逆而吐出的病证;吞酸指自觉酸水上泛至咽,旋即吞咽而下;而泛酸则统指胃酸上泛之证。吐酸、吞酸或泛酸可单独出现,但常与胃痛兼见。《素问·至真要大论》日:“诸呕吐酸……皆属于热。”认为本病证多属于热。《证治汇补·吞酸》日:“大凡积滞中焦,久郁成热,则本从火化,因而作酸者,酸之热也;若客寒犯胃,顷刻成酸,本无郁热,因寒所化者,酸之寒也。”说明吐酸与胃有关,可分为寒热两类。《寿世保元·吞酸》日:“夫酸者肝木之味也,由火盛制金,不能平木,则肝木自甚,故为酸也。”又说明与肝气有关。本证有寒热之分,以热证多见。属热者,多由肝郁化热犯胃所致;因寒者,多因脾胃虚弱,木虚土乘而成。但总以肝气犯胃、胃失和降为基本病机。

1。热证

症状:吞酸时作,嗳腐气秽,胃脘闷胀,两胁胀满,心烦易怒,口干口苦,咽干口渴,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泄肝火,和胃降逆。

代表方:左金丸加味。

常用药:黄连、吴茱萸、黄芩、栀子清肝泄热;乌贼骨、煅瓦楞子制酸。

2。寒证

症状:吐酸时作,暖气酸腐,胸脘胀闷,喜唾涎沫,饮食喜热,四肢不温,大便溏泻,舌淡苔白,脉沉迟。

治法:温中散寒,和胃制酸。

代表方:香砂六君子汤加味。

常用药:党参、白术、茯苓健脾益气;木香、砂仁行气和胃;半夏、陈皮和胃降逆;干姜、吴茱萸温中散寒;甘草调和诸药。

3。食滞证

症状:吐酸而兼有胸脘胀闷,嗳气臭腐,苔白,脉弦滑。

治法:消食导滞,和胃制酸。

代表方:保和丸加减。

常用药:神曲、莱菔子、谷芽等消导食滞;陈皮、半夏降气和胃;连翘清热。

上述证治均可配合制酸和胃法,以乌贝散为主方。其中乌贼骨、浙贝能制酸收敛。或加煅瓦楞子,为末吞服,借以增强制酸之力。

附嘈杂

嘈杂是指胃中空虚,似饥非饥,似辣非辣,似痛非痛,莫可名状,时作时止的病证。可单独出现,又常与胃痛、吞酸兼见。本证名始见于《丹溪心法·嘈杂》,其日:“嘈杂,是痰因火动,治痰为先。”又说:“食郁有热。”《景岳全书·嘈杂》:“嘈杂一证,或作或止,其为病也,则腹中空空,若无一物,似饥非饥,似辣非辣,似痛非痛,而胸膈懊侬,莫可名状,或得食而暂止,或食已而复嘈,或兼恶心,而渐见胃脘作痛。”其病证常有胃热、胃虚之不同。

1。胃热证

症状:嘈杂而兼恶心吞酸,口渴喜冷,口臭心烦,脘闷痰多,似饥非饥,舌质红,苔黄干,脉滑数。

治法:清热化痰和中。

代表方:温胆汤加味。

常用药:半夏燥湿化痰降逆,陈皮理气燥湿,竹茹清热化痰降逆,枳实行气导滞,生姜和胃降逆,甘草调和诸药,加黄连、栀子清泄胃热。

2。胃虚证

症状:嘈杂时作时止,口淡无味,食后脘胀,体倦乏力,不思饮食,舌质淡,脉虚。

治法:健脾益胃和中。

代表方:四君子汤加味。

常用药:党参益气补中,白术健脾燥湿,茯苓渗湿健脾,甘草甘缓和中,加山药补脾养胃,C选C书C网xuanCshuC。C蔻仁温中行气。

若胃阴不足,饥不欲食,大便干结,舌苔脉细者,可用益胃汤益胃养阴。

3。血虚证

症状:嘈杂而兼面白唇淡,头晕心悸,失眠多梦,舌质淡,脉细弱。

治法:益气养血和中。

代表方:归脾汤。

常用药:黄芪、党参补气健脾,当归、龙眼肉养血和营,木香健脾理气,茯神、远志、枣仁养心安神,生姜、大枣、甘草和胃健脾,以资化源。

第二节痞满

痞满是由于中焦气机阻滞,脾胃升降失职,出现以脘腹满闷不舒为主症的病证。以自觉胀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临床特点。

痞满的病名首见于《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太阳之复,厥气上行……心胃生寒,胸膈不利,心痛痞满。”并认为其病因有饮食不节、起居不适和寒气为患等,如《素问·太阴阳明论》说:“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脏,入五脏则膜满闭塞。”《素问·异法方宜论》说:“脏寒长满病。”汉·张仲景在《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明确指出:“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也,半夏泻心汤主之。”在与结胸的鉴别中,明确提出痞满的临床特点,并创诸泻心汤治疗,一直为后世医家所效法。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诸痞候》则结合病位、病机对病名要领作出阐释:“诸痞者,营卫不和,阴阳隔绝,脏腑痞塞而不宣,故谓之痞”,“其病之候,但腹内气结胀满,闭塞不通。”金元时期,李东垣倡脾胃内伤之说,其理法方药多为后世医家所借鉴,《兰室秘藏·心腹痞闷门》中辛开苦降、消补兼施的枳实消痞丸更是后世治痞的名方。朱震亨《丹溪心法·痞》将痞满与胀满作了区分:“胀满内胀而外亦有形;痞者内觉痞闷,而外无胀急之形也。”至明清时期,林佩琴《类证治裁·痞满》将伤寒之痞和杂病之痞明确区分,对杂病之痞进行了系统论述。张介宾在《景岳全书…痞满》中指出:“凡有邪有滞而痞者,实痞也;无邪无滞而痞者,虚痞也。”这种虚实辨证对后世痞满诊治颇有指导意义。

痞满的临床表现与西医学的慢性胃炎(包括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下垂等疾病相似,这些疾病若以脘腹满闷不舒为主症时,可参照本节内容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药物所伤等可引起中焦气机阻滞,脾胃升降失常而发生痞满。

一、病因

1。饮食不节

饥饱失常,或恣食生冷,或嗜食辛辣,或过食肥甘,或茶酒无度,损伤脾胃,纳运无力,食滞内停,痰湿中阻,胃气壅塞,升降失司,而成痞满。如《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云:“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

2。情志失调

抑郁恼怒,情志不遂,肝气郁滞,失于疏泄,乘脾犯胃,脾胃升降失常,或忧思伤脾,脾气受损,运化不力,胃腑失和,气机不畅,发为痞满。如《景岳全书·痞满》言:“怒气暴伤,肝气未平而痞。”

3。药物所伤

误用、滥用药物,或因他病长期大量应用大寒大热或有毒药物,损伤脾胃,内生寒热,阻塞中焦气机,升降失司,遂成痞满。如《太平圣惠方·治乳石发动心膈痞满腹痛诸方》日:“因服冷药太过,致心膈痞满。”

二、病机

脾胃同居中焦,脾主运化,胃主受纳,共司饮食水谷的消化、吸收与输布。脾主升清,胃主降浊,清升浊降则气机调畅。肝主疏泄,调节脾胃气机,肝气条达,则脾升胃降气机顺畅。上述病因的出现,均可影响到胃,并涉及脾、肝,使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职,而发痞满。

痞满的病性有虚实之分。痞满初期,多为实证。如因饮食、药物等实邪于胃,导致脾胃运纳失职,痰湿内生,中焦气机阻滞,升降失司,出现痞满;如情志失调,肝郁气滞,逆犯脾胃,可致气机郁滞而成痞;如为热性药物所伤,或食滞、气郁、痰湿停留日久,均可导致热邪内蕴,困阻脾胃而成痞。实痞日久,可致虚痞。如饮食、药物所伤,日久失治,或痰湿困脾日久,使正气El渐消耗,损伤脾胃,或素体脾胃虚弱者,均可致中焦运化无力而成气虚之痞;湿热之邪或肝胃郁热日久伤阴,导致胃阴亏损,胃失濡养,和降失司,而成阴虚之痞。因实痞常与脾虚不运、升降无力有关,虚痞之脾胃亏虚,也易招致实邪内侵,所以临床上,每见虚实互兼、寒热夹杂之证,且时轻时重,反复发作。

总之,痞满的基本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职为本病的病机关键。病理性质不外虚实两端,实即实邪(食积、痰湿、气滞等)内阻,虚则脾胃虚弱(气虚或阴虚),虚实夹杂则两者兼而有之。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1。以脘腹满闷不舒为主症,并有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的特点。

2。发病缓慢,时轻时重,反复发作,病程漫长。

3。多由饮食、药物、情志等因素诱发。

二、病证鉴别

1。痞满与胃痛

两者病位同在脘腹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5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