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杨潮又去劝母亲,说没有钱的话,找他就好了。
母亲也不答话。反而一个劲的劝杨潮花钱注意,不要大手大脚。还说家里什么都不却,以后不要再给家里钱了。
母亲还拿出自己的一些首饰给杨潮。说如果缺钱了,拿去卖了,当了也行。
这时候杨潮已经确定,母亲肯定是知道自己借钱的事情了,这也不奇怪,杨潮本来就没有隐瞒,借款而已吗,做生意周转哪里有不借钱的,越大的生意,借钱越多,这是杨潮的观念,但是不可能得到母亲的认同的,所以杨潮也不解释。
但是那首饰是真的没办法接的,尤其是看到母亲恋恋不舍的眼神,笑着帮母亲盖上了盒子。
在家里待了好几天,一家人尽享天伦之乐。
同时帮父亲梳理了一下马车生意。
父亲很郁闷,说他的马车生意最的很好,一辆马车可以卖二十两银子,现在没那么好做了。
杨潮不由叹气,自己剽窃了轴承这样的技术,父亲竟然一辆车才卖二十两银子,假如他肯卖一百两甚至更高的话,杨潮相信仿造的人反而影响不了他的生意。
第一如果一辆马车价值几百两银子,马车行都未必愿意买来分拆模仿,就算是模仿了,消费者也未必认账,因为一旦上了一百两银子,卖的也就不是纯粹的商品了,那意味着一种价值观念,一种地位的象征。
问过父亲一些详情后,杨潮立刻规划,让父亲以后专门造一千两一辆的马车,装饰要尽可能的豪华,材料要用第一等的材料。
最关键的是,轴承的技术,杨潮弄清楚,市面上模仿的马车,到现在为止用的轴承大多数都是外壳开缝,用铁箍套进的方式,否则滚柱就装不进去,而杨潮做的第一辆马车用的冬天热涨冷缩技术,轴套是完整的。
这项技术父亲也知道,但是制作起来麻烦,所以他也一直用外套开缝的技术,说起来这技术还是他摸索出来的,所以被人剽窃了才那么生气,不止是被抢了生意,还有那些抢生意的人实在是下作,中国手艺人中间虽然没有什么专利权的概念,但是还是形成尊重别人技术果实的传统。
要别人的技术,偷是最下作的,真想要,买一条肉,几盒果品登门,再摆一个茶话,直接开口,说想学您的技术来吃饭,一般也没有不答应的。就是那些唱曲的,说书的,要用别人的段子,也都是这样,上门求告,说用人家的东西求口饭吃,没有不答应的。
但是这几个马车行就是偷偷的做,还低价抢生意,所以才让杨勇有砸他们铺子的冲动。
杨勇其实也想把生意做大,做父亲的吗,儿子出息了自然高兴,可是用儿子的钱总是不太自在,尤其是张不开口,所以杨勇还是想着自己能挣点钱,现在家大业大了,用度实在是太大了,去年挣的钱竟然还不够老婆拿去给佛菩萨还愿上香的,危机感还是很大的。
但是一辆马车卖一千两银子,还是让杨勇有些胆颤。
“卖那么贵,不是坑人吗?”
杨潮笑了笑:“怎么能是坑人呢,我们卖的不是马车,卖的是身价!”(未完待续)
第二百八十七节白头军
崇祯皇帝收到史可法的奏折在前,收到刘孔昭的告状在后。
所以在接到刘孔昭的告状前,他已经弄明白这件事的前因后果了。
崇祯皇帝的反应是头大。
史可法倒是没有偏袒杨潮,将事情的原委老老实实汇报,同时也点出了刘孔昭在江南确实有些荒唐,所有的水军放在他手里确实废弛的厉害,当然本来就废弛,刘伯爷只是没有操练,倒也不能说更废弛。
但史可法受到杨潮影响,真以为是刘孔昭将这些水军玩废了,最直接的证据就是杨潮一千人毫发无损的从采石带走了二十艘战船。
皇帝当然也后怕不已,要是换成张献忠弄走这些船,一天之内就能打到南京城下了,他也不得不感慨刘孔昭确实是一个废物,枉费自己这么信任他,以为他是勋臣之后,祖上历代都是带兵的,应该有一些家学渊源,可没想到这么无能。
但真正让崇祯头痛的,还是杨潮,这胆子也太大了,因为跟一个伯爵不和,竟然就敢派人到江防重地去抢战船,那些战船是刘家的吗?那是朝廷的战船。
至于史可法所说的,将这些战船干脆调拨给杨潮,让杨潮兼顾采石方向的防御这点,崇祯认为史可法太糊涂,看问题的出发点太简单。
杨潮实力已经那么强了,上次六百杀一万虏兵,这战绩放在大明朝,历代也就只有戚继光曾经做到过,有这样的猛将自然好,可是也得能控制得住,别又是一个左良玉就坏了。
而且看到杨潮敢抢朝廷战船的举动,也跟左良玉差不多了。这才是崇祯最为头痛的地方。
惩罚杨潮嘛?开玩笑,他现在手里五千精兵,六百就能杀一万虏兵。而虏兵的战斗力吗,崇祯心里还是有杆秤的。比明军强了不是一点半点,一万虏兵少说顶的上五万明军,杨潮现在五千精兵,那得多少明军才能弹压下来,十万还是二十万?
调动二十万大军去剿杨潮,傻子都知道不可能,起码当前是不可能的。
想来想去崇祯也想不到好的解决办法,因此事情就一直压着。压了将近一个月时间,直到最近他有了一个主意。
“承恩啊,你去南京一趟吧。”
立刻就对王承恩说道,这才是他最信任的臣子。
王承恩一听去南京,立刻就跪倒在地:“陛下,可是奴才做错了什么,惹得陛下不高兴了?”
秉笔太监去南京,一般只意味着一件事,做了错事被发配去守陵,或者是因为某些才能被调往南京做镇守太监。
可是王承恩已经是秉笔太监了。他不可能向其他太监那样升为镇守太监,所以只能是犯了错。
“你起来吧。不是你的问题。朕让你去是交给你一件差事。”
王承恩这才起来,他也觉得自己没犯什么事。
“请陛下吩咐。”
崇祯点点头道:“你也知道江南那件麻烦事。还得你去走一趟!”
王承恩立刻就明白了:“陛下说的是杨将军那件事?”
崇祯点点头,不由皱了皱眉。
王承恩叹息道:“奴才也觉着,这杨将军这次是孟浪了些,这武将啊,就是比不得文臣,脑子一热什么事都敢干。”
崇祯也点了点头,他也觉得是这么回事,他不认识杨潮,不知道杨潮在南京还是小有文名的。
“所以让你去瞧一下。”
崇祯说道。
王承恩道:“不知道陛下让奴才如何瞧?”
崇祯道:“你去瞧瞧这个杨将军是不是忠心的臣子。还有帮着他把海贸那件事给办了,交给别人朕始终不放心。”
崇祯要做海贸这件事。也就是王承恩和史可法知道,毕竟是不要脸面的事情。崇祯也不敢让太多的人知道。
王承恩道:“奴才明白了。”
崇祯有叮嘱道:“记住不可惹这个杨潮,可不要激他做出左良玉那样的事来。”
虽然杨潮抢了战船,可毕竟不像左良玉那样敢于大肆劫掠百姓,而且杨潮抢船也是事出有因,是因为刘孔昭惹了他,目前看来杨潮还不算太跋扈。
王承恩道:“奴才知道,绝不给陛下添麻烦。”
崇祯叹了口气:“现在也就是你做事,还能让朕放心了。”
王承恩又道:“奴才去南京,要不要给杨将军带点赏赐,毕竟上次他打了那么大的胜仗,却只升了一级,这人头赏一两银子都没拿到,心里许是有怨气。”
崇祯点点头:“还是你心思细。恐怕不无关系。这样吧,赏他蟒袍、玉带各一副,赏千金!”
说完又沉思了片刻,崇祯又补充道:“对了,告诉杨潮,如果他再打胜仗,朕敕命给他建造牌坊一座!”
王承恩一愣,打仗,怎么还打仗?他可是要去南京跟杨潮共事了,莫非是让他去做监军,那可是危险的事儿啊。
“陛下要杨将军打什么仗?”
崇祯白了王承恩一眼:“打什么仗,自然是去打那个什么白头军了!”
……
已经是十二月末了,又快到年根了,张大桅带去长江口的八艘船还没有影子,看来他们真的是赶不及回来过年了。
杨潮已经开始给军中士兵、军官放假,但是并不是一起放,今时不同往日,以前可以预见不会发生任何意外,现在虽然也不太有可能发生意外,但是却有潜在的风险,谁知道刘孔昭会不会发疯,军队吗,总是要做到有备无患。
而且杨潮也不想像以前那样一下子赶羊一般全都放了,军队不是企业,一刻都不能停止运行,所以杨潮打算借此机会推行休假制度:普通士兵三个月一休假,假期半个月。并且让所有军官间隔开,伍长休则队正不休,旗总休则百总不休,百总休则把总不休,把总休则千总不休。士兵也必须间隔,必须保证军队主体时刻处于完整状态。
现在是第一次实行,当然所有人都希望过年时候休假,但是根本不可能排开,幸好本地官兵只有五百之数,根本不足三分之一,倒是可以放假,但是本地军官数量占了几乎全部,却不能够一起放回家去,只能轮换,过年那天大概只有三分之一能够回家过年。
剩下的海州一千士兵,根本不想回家过年,因为十五天显然不可能让他们有回家的时间。对此杨潮决定允许外地士兵攒假,将一年的假期咱在一起,那样就有两个月的时间,两年攒在一起四个月,足够他们回家一趟了。
至于人数最多的三千五百难民出身的士兵,他们更没有休假的意愿了,因为他们的家就按在码头旁边的窝棚里,回家跟待在军营中没有什么差别,军营条件比窝棚还要要,唯一的区别是他们可以跟家人团聚在一起,但这样又得自己花钱吃饭,所以大多数难民根本就不想提出休假的要求,而且他们的休假时间也没有到。
杨潮自己在小年那天也回家休假了,他打算一直修够十五天时间,然后再回军营处理军务。
反正没有意外,也没有仗给杨潮打,他也不想卷入农民战争的汪洋大海,那根本就是一个漩涡,无论如何都是镇压不下去的。
倒是江南腹地的情况,让杨潮有些忧心,在浙江东阳爆发了气势浩大的白头军反叛。
为首者名叫许都。
说起来这是让明王朝颇为尴尬的一件事,因为这个许都可不是什么活不下去的百姓,许家是东阳豪族,书香门第,是当地第一望族。
许都祖父有三兄弟,许弘纲、许弘纪和许弘纶,光看这名字出身就不是一般人家,其实许家是宋代就已经迁居到了东阳的大家族,繁衍生息到明代,已经非常庞大,在当地是毫无争议的大族。
而且许家世代读书,三兄弟的名字,差一个凑够纲纪伦常四字,就能看出许家的家族信条,可惜许都的曾祖不够能生,就只有这三个儿子。
但是这三个儿子个个出息,老大许弘纲科举进士出身,最后官至南京兵部尚书,老二许弘纪武举出身官至朝鲜守备,老三许弘纶依然是科举出身,做到了盐运使,许家三兄弟全都做官,而且都是大官,一下子就将许家抬升到了顶级豪族的地位。
还因为如此,皇帝特别以德高望重名义,赐许家三子的父亲、祖父兵部尚书衔,这样加上许弘纲许家就是三世尚书,当地帮助建立三世尚书的牌坊表彰。
许家发达后,三兄弟的父亲许清在当地紫薇山上购买大片土地,建设庞大的宅院,宅院坐北朝南分为三部分,依次为尚书第、将军第和大夫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