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人就会全部失望离去,到时,隋兵在后面进攻,刘武周从上面进攻,夹攻之下,我们还能保全自己吗?”
这个人正是李世民。接下来,李世民仔细分析了情势,指出粮草虽然没有运到,但现在秋天到了,田野里到处是粮食,南面的隋将轻狂浮躁,一战就可以擒拿,也不用担心,而刘武周跟突厥虽然结盟,但他们疆土接壤,相互依靠,也相互猜忌,刘武周未必就敢丢下自己的马邑不要,跑来抢太原。最后说到李密,李世民露出了轻蔑的笑容:“他还守着他的粮仓不肯放手,怎么会来跟我们抢长安。”
说完这一切,李世民充满自信地等待父亲的决定,他相信自己已经列出了足够的理由继续前进。很快,李世民听到了让自己失望的声音。
李渊依然选择撤回太原。
李渊已经是五十岁的人,他一直靠保守和稳重行事渡过危机,这一次,他依然选择了老办法。
会议结束之后,李渊感到了疲倦,造反确是一件体力活,还没开战,身体就有些吃不消。
回到营房,天色暗淡了下来。李渊躺下休息,他并没有睡着,隐约中,外面传来了一阵哭声。
自己刚躺下,外面就哭开了,这是来找我的晦气的吧。
李渊下令将外面哭的人拉进来,李渊吃了一惊,哭的人是李世民。
“你哭什么?”李渊板着脸问道。
“大军进军是为了大义,向前进军就能取胜,大军退后就会溃散,到时,敌人乘机攻击,我们必死无疑,安能不悲!”
李渊恍然大悟,是的,我已经走了造反这条道路,这条道路是没有退路的,退回去,我再也当不成唐国公,只有前进,不成功则成仁。
我一直以稳重生存于这个世界上,但如果要突破自己,就得更加果断。
想了一会儿,李渊表示自己已经后悔了,但后悔也没用,大军已在回太原的路上。
李世民不慌不忙,告诉他现在还来得及。
“右军严整未发,只是左军撤了,但也没走远,只要快马赶上,追回来就可以了。”
李渊的军队分左右军,李世民统领右军,李建成统率左军。这说明,李建成比较乖,听指挥。李世民有主意,还敢自作主张。
李渊终于拿定了主意,他斩钉截铁地告诉儿子:“不用再说了,按你说的办,立刻追回左军,你跟建成一起去!”
李世民跟李建成连夜追兵,比当年萧何月下追韩信还着急,李世民还跑错了路,误入山谷里去了。坐骑都被虐得倒地。但最终,李世民弃马徒步赶上了大军,将部队又拉了回来。
大军重新集结在贾胡堡,等待着最佳的进军时间。这个等待并没有多久。
不久后,天晴了,太原的粮草也运到了,并带来了最新的消息,刘武周进攻只是一个谣传。突厥人的信使也抵达贾胡堡,通报突厥的援兵已经在路上,马上就能到。
不过数日,所有的困难全部散去,这证明,成功就是多坚持一会儿,多往前走一步。
大军开拔的时刻终于到来,前面,是唐军的第一个拦路虎。
隋朝虎牙郎将宋老生奉杨广之命,率两万精兵驻守霍邑,堵住了唐军南下的道路。此人就是前面被李世民形容为轻浮,一战可擒的主。
李世民确是抓住了宋老生的七寸。
八月初三,霍山。
到处弥漫着晨雾,雾气中隐隐有金戈的声音传来,仔细观察,在霍山脚下,一支大军沿着山脚小道急行军,从其红白夹杂的军旗来看,这是李渊的唐军。
史书记载,放着大道不走,却走山道,这是霍山山神的指引。到底李渊有没有见过山神无从考证,但走山脚小道却是正确的选择。
当李渊的大军开拔到离霍邑城只有十余里时,城内的宋老生仍然没有发现对方的行踪。
李渊叫停了大军,眼睛直盯着前方,白雾的后面就是霍邑城了。
这是出太原以来的第一场大仗,其胜负将决定南下的走向。
风从山谷间刮来,不一会儿,刚还充盈山谷的白雾被吹得干干净净,仿佛从来没有过,发黄的树林,结露的草丛,金黄的秋天露出了它迷人的一面。这是收获的季节吧。
李渊大喜:“如此景色,真是天助我也。”
也不知道根据什么理论得出风扫白雾是助他李渊,这种风吹大雾尚可,可要吹倒霍邑的城墙显然是异想天开。
李渊叫来了他的将领,分析了敌我势力,指出宋老生此人不难对付,但如果他怯而不战就不好办了。
“你们有什么办法?”
“如果用轻骑去挑逗宋老生,宋老生一定出城应战,我们趁机在城外擒拿宋老生!”李世民迫不及待,抢先答道。
李渊笑了,像是考验李世民一般问了一句:“要是对方不受挑逗呢?”
“不会的,宋老生一定会出来!”
“哦,为什么?”
“宋老生此人出自寒微,勇而无智,因为以前讨捕小盗,立过一些功劳,才被派到这里来,来之前一定拿了不少赏赐,如果不出战,他怎么向上面交代?如果他真的固守不出,我们可以散布消息,说他跟我们相通,他并不是霍邑的地方官,根基又差,左右都不是亲信,到时自相猜疑,相互密奏,不用我们动手,江都自会来取他首级。”
“当然,宋老生还是有些小聪明的,不出战的这些后果他都知道,所以,他一定会出城应战!”
李渊惊奇地望着自己的儿子,他本人就擅长分析对手,喜欢从对手的性格、爱好、习惯等进行分析,从而判断对方的下一步,然后制定相应的策略,但没想到李世民完全继承了这一思路,而且扩展到对方的出身上面。
沙场就是双方将领的博弈场,胜负的关键在于你了解对方有多少,李世民年纪轻轻,却差点把宋老生的祖上八代拿出来研究了。宋老生如果有感应能力,大概在城内也要打一个寒战吧。
时间来到了午后,是时候请宋老生出来喝下午茶了。
霍邑城(今山西霍县)。
宋老生也知道自己耐不住暴脾气,为了克制自己,他把自己关在城里,没有出去搞偷袭。
这一天的下午二三点,宋老生爬上城楼,远远看见一队骑兵跑过来。
人数不多,只有数百骑。
离城数里的地方,这数百骑停住了,从中又分出数十骑径直冲到了城下。
这数十人道德水平实在不高,站在城外,对准城头,直接就问候起宋老生祖上来。
宋老生混元守一,决心抛弃祖宗名誉,下定就是把他祖坟刨掉都不出城的决心。
可最终,他还是坐不住了。
对方停止了辱骂,开始挥鞭指点城池,而先前的数百人突然分为十队,从东向西开始奔跑,一看就是在勘察地形。
难道对方不只是激将,真要在城外扎营准备猛攻。
很快,宋老生肯定了自己这个想法。远方,一大队兵马正集结而来。
不能坐等对方布营结阵,趁对方立脚未稳,打他一个措手不及。
宋老生点起三万精兵,从东门跟南门杀出。
一出来,就上当了。
外面叫骂的骑兵一哄而散。
领头骂城的正是李世民,看到宋老生出城之后,他压抑住狂喜,迅速跑到了李渊的身边。
“宋老生出来了,事情成了!”
望着兴奋的李世民,李渊摇了摇头:“不,还没有成功。宋老生只是出了城,他随时有可能退回去。要想让他有来无回,还得让他再前进一点。”
李渊很快布置了方案:
骑兵分为两路,李建成率左路,李世民率右路,等双方一交战,你们迅速脱离战场,李建成奔东门,李世民抄南门,堵死宋老生的退路!
然后,李渊又令:“中军后退!”
用中军诈退吸引对方,用两翼堵住对方的退路,这是一个完美的计划,但完美的计划需要对方完美的配合。
宋老生并没有上当。
李渊露出了破绽。
战场之上的变化复杂无比,后退的有可能是真的胆怯,当发生这样的情况时,乘势攻之可以取得大胜,但后退还有一种可能:诱敌。
这两者怎么区分呢?答案就在撤退的阵形里。兵书讲解,溃退之兵一定是军旗参差不齐,鼓声大小不一,军阵喧哗而步伐凌乱。如果旗帜整齐,鼓点统一,号令如一,撤退有序,则一定是诱敌。
作为一名没有出身全靠打拼上位的将领,宋老生有着丰富的战场经验,他一眼看出李渊的陷阱。于是,他在城前结阵而没有发起攻击。
诱敌之计已经失败了,看到宋老生连上前喊别跑的心情都没有之后,李渊做了一个决定。
将中军向东推进,跟在东边结阵的李建成会合。大概是为了防止宋老生突然向兵少的东翼发动进攻,把他的宝贝儿子抓走。
两军对峙,最先沉不住气的总是要出岔子的。
当李渊的中军向李建成移动时,军阵开始拉长,空当开始出现。
宋老生抓住了这转眼即逝的机会,迅速下达了进军的命令。三万精锐猛地冲向了李渊跟李建成。
也许是上天眷顾,宋老生发现自己刚冲击,对方就是一阵骚动,并且开始撤退,此时,军旗倒了,战鼓乱了,步调散了。
宋老生心中一阵狂喜,这是童叟无欺的溃退!
李渊将诈退表演得如此逼真,他也不愿意的。
李建成摔倒了。
也不知道这位公子爷在想什么,宋老生这边刚冲击,他就莫名其妙地从马上掉了下来。看来,李建成也是一位坑爹妈的主。
本来的诱敌假戏成真,在隋军的猛烈进攻下,唐军节节后退,眼看就要一败涂地。
宋老生惊喜之下,忘了敌人不只有一阵。
震天的呼啸声从后面传来,回头一看,宋老生看到一人满脸绛紫率领一队骑兵从南原的高地上冲了下来。
经常在史书中救亲爹、救大哥的李世民又来了。根据各种史料推测,这一次真实性还是经得起考验的。
李世民本来在南边布阵,离这边有一段距离,但他还是察觉到了这边的异常。
率领着骑兵,李世民从高而下冲进了混战的沙场,据史书记载,李世民相当勇猛,挥舞双刀,扑向了宋老生。
据我所知,在《三国演义》里用双刀的都是超级龙套,比如为了衬托关二爷勇猛而壮烈牺牲的守关六将之一的孟坦。
显然,隋唐英雄的设定跟三国不同,李世民头号主角,却耍起了双刀,而且颇有关羽耍大刀的杀气,一口气斩杀数十名敌人,最后,双刀出现缺口,李世民的袖口溅满鲜血(别人的)。李世民相当注意个人形象,停下来将袖内的血拧干才又冲进战场。
李世民的突然杀出终于稳住了形势。李渊恢复了镇静。
当老狐狸恢复正常水平时,就没有人能够算到对方会出什么样的招数。
李渊只用一句话就瓦解了隋军的意志:“我军已斩宋老生!”
宋老生已经被斩了?隋兵愣住了,他们忘了活要见人,死要见尸,回过神来后,心绪大乱。个别无组织无纪律的已经开始拔腿往回跑。
那么,宋老生到底是死是生呢?
傍晚的时候,终于发现了宋老生的踪影,他面容失色,正策马向城门狂奔。
史书没有记载宋老生是跑向了哪个门,但基本上区别不大,两个城门都已经关上了。
在宋老生被李渊宣布死亡之时,李建成与李世民就心有灵犀,按计划分别去抢占城门。守城的倒是手快,一见唐军攻来,连忙放下了滑门。
可怜宋老生回家无门,情急之下,宋老生跳下马,跳进壕沟,爬向了城墙。
天色已暗,城上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