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搜神记】
中国古代志怪小说集。东晋干宝(?~336)编撰。
干宝,字令升,新蔡(今属河南)人。东晋初史学家。曾以着作郎领国史,着《晋纪》,已佚。《晋书·干宝传》说他有感于生死之事,「遂撰集古今神祗灵异人物变化,名为《搜神记》。」《搜神记》原本已散失。今本系后人缀辑增益而成。共20卷,有大小故事454个。所记多为神灵怪异之事,也有一部分属于民间传说。其中《干将莫邪》、《李寄》、《韩凭夫妇》、《吴王小女》、《董永》等,暴露统治阶级的残酷,歌颂反抗者的斗争,常为后人称引。故事大多篇幅短小,情节简单,设想奇幻,极富于浪漫主义色彩。后有托名陶潜的《搜神后记》10卷和宋代章炳文的《搜神秘览》上下卷,都是《搜神记》的仿制品。《搜神记》对后世影响深远,如唐代传奇故事,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神话戏《天仙配》及后世的许多小说、戏曲,都和它有着密切的联系。
【《搜神记》序】
东晋·干宝
虽考先志于载籍,收遗逸于当时,盖非一耳一日之所亲闻睹也,又安敢谓无失实者哉。卫朔失国,二传互其所闻;吕望事周,子长存其两说,若此比类,往往有焉。从此观之,闻见之难,由来尚矣。夫书赴告之定辞,据国史之方册,犹尚如此,况仰述千载之前,记殊俗之表,缀片言于残阙,访行事于故老,将使事不二迹,言无异途,然后为信者,固亦前史之所病。然而国家不废注记之官,学士不绝诵览之业,岂不以其所失者小,所存者大乎?今之所集,设有承于前载者,则非余之罪也。若使采访近世之事,苟有虚错,愿与先贤前儒分其讥谤。及其着述,亦足以发明神道之不诬也。群言百家,不可胜览;耳目所受,不可胜载。今粗取足以演八略之旨,成其微说而已。幸将来好事之士录其根体,有以游心寓目而无尤焉。干宝令升。
【卷一】
一
神农以赭鞭鞭百草,尽知其平毒寒温之性,臭味所主。以播百谷。故天下号神农也。
二
赤松子者,神农时雨师也。服冰玉散,以教神农。能入火不烧。至昆仑山,常入西王母石室中,随风雨上下。炎帝少女追之,亦得仙,俱去。至高辛时,复为雨师,游人间。今之雨师本是焉。
三
赤将子舆者,黄帝时人也。不食五谷,而啖百草华。至尧时,为木工。能随风雨上下。时于市门中卖缴,故亦谓之缴父。
四
宁封子,黄帝时人也,世传为黄帝陶正。有异人过之,为其掌火,能出五色烟。久则以教封子。封子积火自烧,而随烟气上下。视其灰烬,犹有其骨。时人共葬之宁北山中,故谓之「宁封子」。
五
偓佺者,槐山采药父也。好食松实。形体生毛,长七寸。两目更方。能飞行,逐走马。以松子遗尧,尧不暇服。松者,简松也。时受服者,皆三百岁。
六
彭祖者,殷时大夫也,姓钱,名铿。帝颛顼之孙,陆终氏之中子。历夏而至商末,号七百岁。常食桂芝。历阳有彭祖仙室。前世云:祷请风雨,莫不辄应。常有两虎在祠左右。今日祠之讫,地则有两虎迹。
七
师门者,啸父弟子也。能使火。食桃葩。为孔甲龙师。孔甲不能修其心意,杀而埋之外野。一旦,风雨迎之,山木皆燔。孔甲祠而祷之,未还而死。
八
前周葛由,蜀羌人也。周成王时,好刻木作羊卖之。一旦,乘木羊入蜀中。蜀中王侯贵人追之,上绥山。绥山多桃,在峨嵋山西南,高无极也。随之者不复还,皆得仙道。故里谚曰:「得绥山一桃,虽不能仙,亦足以豪。」山下立祠数十处。
九
崔文子者,泰山人也。学仙于王子乔。子乔化为白蜺,而持药与文子。文子惊怪,引戈击蜺,中之,因堕其药。俯而视之,王子乔之尸也。置之室中,覆以敝筐。须臾,化为大鸟。开而视之,翻然飞去。
十
冠先,宋人也。钓鱼为业。居睢水旁百余年。得鱼,或放,或卖,或自食之。常冠带。好种荔,食其葩实焉。宋景公问其道,不告,即杀之。后数十年,踞宋城门上,鼓琴,数十日乃去。宋人家家奉祠之。
十一
琴高,赵人也,能鼓琴。为宋康王舍人。行涓、彭之术,浮游冀州、涿郡间,二百余年。后辞入涿水中,取龙子,与诸弟子期之曰:「明日皆洁斋,候于水旁,设祠屋。」果乘赤鲤鱼出,来坐祠中。且有万人观之。留一月,乃复入水中去。
十二
陶安公者,六安铸冶师也。数行火。火一朝散上,紫色冲天。公伏冶下求哀。须臾,朱雀止冶上曰:「安公安公,冶与天通。七月七日,迎汝以赤龙。」至时,安公骑之,从东南去。城邑数万人,豫祖安送之,皆辞诀。
十三
有人入焦山七年,老君与之木钻,使穿一盘石,石厚五尺。曰:「此石穿,当得道。」积四十年,石穿,遂得神仙丹诀。
十四
鲁少千者,山阳人也。汉文帝尝微服怀金过之,欲问其道。少千拄金杖,执象牙扇,出应门。
十五
淮南王安好道术,设厨宰以候宾客。正月上午,有八老公诣门求见。门吏白王,王使吏自以意难之,曰:「吾王好长生,先生无驻衰之术,未敢以闻。」公知不见,乃更形为八童子,色如桃花。王便见之,盛礼设乐,以享八公。援琴而弦歌曰:「明明上天,照四海兮。知我好道,公来下兮。公将与余,生毛羽兮。升腾青云,蹈梁甫兮。观见三光,遇北斗兮。驱乘风云,使玉女兮。」今所谓《淮南操》是也。
十六
刘根字君安,京兆长安人也。汉成帝时,入嵩山学道,遇异人,授以秘诀,遂得仙。能召鬼。颍川太守史祈以为妖,遣人召根,欲戮之。至府,语曰:「君能使人见鬼,可使形见,不者加戳。」根曰:「甚易。借府君前笔砚书符。」因以叩几。须臾,忽见五六鬼,缚二囚于祈前。祈熟视,乃父母也。向根叩头曰:「小儿无状,分当万死。」叱祈曰:「汝子孙不能光荣先祖,何得罪神仙,乃累亲如此!」祈哀惊悲泣,顿首请罪。根默然忽去,不知所之。
十七
汉明帝时,尚书郎河东王乔为邺令。乔有神术,每月朔,尝自县诣台。帝怪其来数而不见车骑,密令太史候望之。言其临至时,辄有双凫从东南飞来。因伏伺,见凫,举罗张之,但得一双舄。使尚书识视,四年中所赐尚书官属履也。
十八
蓟子训,不知所从来。东汉时,到洛阳,见公卿数十处,皆持斗酒片脯候之,曰:「远来无所有,示致微意。」坐上数百人,饮啖终日不尽。去后皆见白云起,从旦至暮。时有百岁公说:「小儿时,见训卖药会稽市,颜色如此。」训不乐住洛,遂遁去。正始中,有人于长安东霸城,见与一老公共摩娑铜人,相谓曰:「适见铸此,已近五百岁矣。」见者呼之曰:「蓟先生小住。」并行应之,视若迟徐,而走马不及。
十九
汉阴生者,长安渭桥下乞小儿也。常于市中匄。市中厌苦,以粪洒之。旋复在市中乞,衣不见污如故。长吏知之,械收系,着桎梏,而续在市乞。又械欲杀之,乃去。洒之者家,屋室自坏,杀十数人。长安中谣言曰:「见乞儿,与美酒,以免破屋之咎。」
二十
谷城乡平常生,不知何所人也。数死而复生。时人为不然。后大水出,所害非一。而平辄在缺门山上大呼,言「平常生在此。」云:「复雨,水五日必止。」止则上山求祠之,但见平衣杖革带。后数十年,复为华阴市门卒。
二十一
左慈字元放,庐江人也。少有神通,尝在曹公座,公笑顾众宾曰:「今日高会,珍馐略备。所少者,吴松江鲈鱼为脍。」放云:「此易得耳。」因求铜盘,贮水,以竹竿饵钓于盘中。须臾,引一鲈鱼出。公大拊掌,会者皆惊。公曰:「一鱼不周坐席,得两为佳。」放乃复饵钓之。须臾,引出,皆三尺余,生鲜可爱。公便自前脍之,周赐座席。公曰:「今既得鲈,恨无蜀中生姜耳。」放曰:「亦可得也。」公恐其近道买,因曰:「吾昔使人至蜀买锦,可敕人告吾使,使增市二端。」人去,须臾还,得生姜。又云:「于锦肆下见公使,已敕增市二端。」后经岁余,公使还,果增二端。问之,云:「昔某月某日,见人于肆下,以公敕敕之。」后公出近郊,士人从者百数。放乃赍酒一罂、脯一斤,手自倾罂,行酒百官,百官莫不醉饱。公怪,使寻其故。行视沽酒家,昨悉亡其酒脯矣。公怒,阴欲杀放。放在公座,将收之,却入壁中,霍然不见。乃募取之。或见于市,欲捕之,而市人皆放同形,莫知谁是。后人遇放于阳城山头,因复逐之,遂走入羊群。公知不可得,乃令就羊中告之曰:「曹公不复相杀,本试君术耳。今既验,但欲与相见。」忽有一老羝,屈前两膝,人立而言曰:「遽如许。」人即云:「此羊是。」竞往赴之。而群羊数百,皆变为羝,并屈前膝,人立云:「遽如许。」于是遂莫知所取焉。老子曰:「吾之所以为大患者,以吾有身也。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哉!」若老子之俦,可谓能无身矣。岂不远也哉。
二十二
孙策欲渡江袭许,与于吉俱行。时大旱,所在熇厉。策催诸将士,使速引船。或身自早出督切,见将吏多在吉许。策因此激怒,言:「我为不如吉耶,而先趋附之?」便使收吉。至,呵问之曰:「天旱不雨,道路艰涩,不时得过,故自早出。而卿不同忧戚,安坐船中,作鬼物态,败吾部伍。今当相除。」令人缚置地上,暴之,使请雨。若能感天,日中雨者,当原赦;不尔,行诛。俄而云气上蒸,肤寸而合。比至日中,大雨总至,溪涧盈溢。将士喜悦,以为吉必见原,并往庆慰。策遂杀之。将士哀惜,藏其尸。天夜,忽更兴云覆之。明旦往视,不知所在。策既杀吉,每独坐,仿佛见吉在左右。意深恶之,颇有失常。后治疮方差,而引镜自照,见吉在镜中,顾而弗见。如是再三,扑镜大叫,疮皆崩裂,须臾而死(吉,琅邪人,道士)。
二十三
介琰者,不知何许人也。住建安方山。从其师白羊公。杜受玄一无为之道,能变化隐形。尝往来东海,暂过秣陵,与吴主相闻。吴主留琰,乃为琰架宫庙。一日之中,数遣人往问起居。琰或为童子,或为老翁;无所食啖,不受饷遗。吴主欲学其术,琰以吴主多内御,积月不教。吴主怒,敕缚琰,着甲士引弩射之。弩发,而绳缚犹存,不知琰之所之。
二十四
吴时有徐光者,尝行术于市里。从人乞瓜,其主勿与。便从索瓣,杖地种之。俄而瓜生蔓延,生花成实。乃取食之。因赐观者。鬻者反视所出卖,皆亡耗矣。凡言水旱,甚验。过大将军孙綝门,褰衣而趋,左右唾践。或问其故,答曰:「流血臭腥,不可耐。」綝闻,恶而杀之。斩其首,无血。及綝废幼帝,更立景帝,将拜陵,上车,有大风荡綝车,车为之倾。见光在松树上,拊手指挥,嗤笑之。綝问侍从,皆无见者。俄而景帝诛綝。
二十五
葛玄,字孝先,从左元放受《九丹液仙经》。与客对食,言及变化之事,客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