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历史选择了毛泽-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解除了他的顾问身份,并要缉捕他。最令他痛心的是,共产国际鉴于蒋、汪的反叛,中共的危机,又把责任归咎于他。在这样三重的压力之下,他本想卸任回国,无奈他的妻子范娅在北京落到军阀张作霖手中,被押作人质,又使他无意独自回去。总算在七月十二日这天,他接到北京来电,说范娅已获释,来到苏联驻华大使馆。这样,他回国之举已定。他想在回国之前,找个安静的地方,跟中共领导人细细商议下一步的工作计划。于是,他选中了庐山作为“休养”之地。至于他为什么撇开新当选的五位中共政治局常委,偏偏只带瞿秋白一人上山,乃是一个历史之谜。显然,熟知中共内情的这位“老鲍”,已选中瞿秋白接替陈独秀,在离华之前,要把领导担子移交给瞿秋白。    
    山下正风云变幻。在云遮雾绕的庐山,“老鲍”跟瞿秋白彻夜长谈,研究着中共下一步的暴动计划,以及中共新的战略方针和工作原则。鲍、瞿密谈持续了一个多星期。七月二十一日,他俩从庐山悄然返回武汉。当天,鲍罗廷便宣布:增加一名中共政治局常委。这位新常委就是瞿秋白。虽说鲍罗廷没有明确指定六常委中以谁为首,而实际上他安排了新常委瞿秋白主持中共中央工作,可谓“后来居上”。从此,瞿秋白成为中共的第二任领袖,虽然他当时的名义只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这位二十八岁的常州人,是中共的后起之秀。他在二十一岁时,也就是一九二○年时作为北京《晨报》的记者前往苏俄,日渐接受红色影响。他见过列宁。后来,他经同乡张太雷介绍,于一九二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其实他的本名并不叫瞿秋白。在中国共产党人之中,他的笔名、化名恐怕是最多的一个,多达一百来个!“秋白”原是他的笔名。他有时叫“维它”,用“瞿”的谐音化名“屈维它”,也用过“陶畏巨”、“狄康”、“之夫、“美夫”、“董龙”、“樊梓生”、“陈笑峰”、“司马今”、“史铁儿”、“林复”、“宋阳”、“魏凝”、“范易”、“何苦”等笔名、化名。他在苏俄则化名“斯特拉霍夫”。这也难怪,因为他是记者出身,文章满天飞,又长期在秘密状态下工作,不能不“打一枪”换一个名字。如今,他的传世之名叫“瞿秋白”。这名字很容易使人误以为他生于秋天,联想到“月落乌啼霜满天”。其实他出生于新年之初——一八九九年一月二十九日。常人头顶只有一个发旋,他却有两个,正因为这与众不同之处刚生下便得了个奶名“阿双”。父亲瞿世玮喜欢咬文嚼字,给他取名“瞿艭”,以纪念他头上那两个发旋。“艭”是冷僻的汉字,小船之意,与“舸”相对应,“舸”即大船,所谓“百舸争流”。他长大后,嫌“艭”字过分冷僻,于是自己改名为“瞿爽”、“瞿霜”,依然是“双”字音。不过“爽”、“霜”都与秋天紧相连,所谓“秋高气爽”,所谓“万类霜天竞自由”。他由此衍义,取了笔名“秋白”,亦即“霜”的含义。倘若不是这么细细考证,人们很难知道“秋白”竟出典于他头发的双旋!瞿秋白聪颖机敏,又擅长文笔。二十一岁至二十四岁在苏俄采访,写下大量报道,写出《赤都心史》等著作,在中国产生广泛影响。一九二三年初他回国之后,很快成了中共一支笔,成为中共中央三家机关刊物《新青年》、《向导》和《前锋》的主要撰稿人。一九二三年他出席中共“三大”,便主持起草了党纲。一九二四年出席国民党“一大”,又参与大会宣言的起草。瞿秋白在中共担任的职务,逐年上升:刚回国时,担任由中共主办的上海大学教务长兼社会学系主任。一九二五年,在中共“四大”当选中央委员。在中共“五大”,进入中共中央政治局。    
    瞿秋白之所以被选中接替陈独秀,可能基于这两点原因:    
    第一,他坚决执行共产国际路线。当时,中国共产党是共产国际的支部,受共产国际领导。因此,能否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领袖,在当时首先是能否得到共产国际的信任和支持。    
    第二,他写过反对“彭述之主义”的小册子,明确表达了反对陈独秀的立场。共产国际否定了陈独秀,起用作为陈独秀的反对派的他,就不奇怪了。    
    就在七月二十一日鲍罗廷和瞿秋白回到武汉的第三日——七月二十三日,共产国际派出的新的代表秘密抵达武汉。当天夜里,新任代表便和以瞿秋白为首的中共新政治局常委们通宵长谈紧接着,七月二十七日,原先的共产国际三位代表奉调回去。    
    鲍罗廷回去后的命运是很不幸的。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中的失败的责任,归结到他头上。因此斯大林拒见他。随后他被安排在莫斯科外文出版社工作。一九四九年鲍罗廷被捕,据说是有“特务”嫌疑。一九五一年五月二十九日,六十七岁的他,惨死于流放地西伯利亚伊尔库茨克。直至斯大林死后,一九五六年苏共才为他恢复了名誉。    
    罗易回去后,由于参加反对派活动,于一九二九年被印度共产党和第三国际开除。他从苏联返回祖国印度。一九五四年一月二十五日病逝。    
    三人之中唯有维经斯基还算不错,未遭厄运,先后从事农业、工会、教育工作,做了教授,一九五三年病逝于莫斯科。共产国际新代表带来莫斯科新的指令。他与瞿秋白等中共新政治局常委决定召开紧急会议,在中共贯彻新的指令    
    


第一部分:毛泽东之前“火炉”里的紧急会议 1

    八月的武汉三镇,热得如同火炉,即使一动不动地躺在那里,全身的皮肤也会像漏网了似的,汗水不住地汩汩而出。就连树上的知了,也懒得叫唤。在汉口的俄租界,一幢西式公寓的二楼,二十九个中国人却不顾蒸笼般的闷热,聚集在一个房间里,侧耳倾听着一个俄国人的长篇讲话。大约是因为骤然增加了那么多的人,所以屋里的方凳、圆凳、长板凳相杂,显然是临时从别的房间里搬过来的。    
    那个讲话的俄国人,皮肤格外白净,二十九岁。他便是共产国际新派来的代表,他自我介绍说名叫“尼古拉”。据会议的出席者郑超麟回忆,“在文件中也就用他名字英文开头字母‘N’作为他的代称”《郑超麟回忆录》,第一百五十页,现代史料编刊社一九八六年版。其实,他的本名叫维萨里昂·罗明纳兹,一八九七年出生于俄国高加索格鲁吉亚,一九一七年加入俄共(布)。一九二六年,他当选为共产国际主席团成员。奉共产国际紧急指派,他千里迢迢、星夜兼程,赶到“火炉”武汉,接替罗易、鲍罗廷和维经斯基。他的身份是共产国际全权代表。这“全权”两字,表明他身份非同小可。    
    罗明纳兹的两侧坐着另两个外国人,是和他一起抵达武汉的。    
    他的一侧是一个德国小伙子,二十五岁,名叫纽曼。纽曼是德国共产党党员,二十三岁时出任德共驻共产国际的代表。虽说年纪轻轻,却有着“暴动专家”之誉。因为他二十来岁时,曾成功地领导过德国工人暴动。据云,派这位“暴动专家”前来中国,是考虑到中共正需要组织南昌暴动、广州暴动罗明纳兹的另一侧,是一位俄国女人,名叫洛蜀莫娃。她是罗明纳兹的助手。罗明纳兹手中拿着厚厚一沓俄文稿,一边念稿子,一边不时离开文稿“发挥”几句。担任翻译的文弱青年,穿白色短袖纺绸衫,脸色苍白,肺病正在折磨着他。他便是瞿秋白。此时,他的手中也拿着一沓厚厚的纸头,他事先把罗明纳兹的俄文稿译成了中文。当罗明纳兹离开稿子“发挥”几句时,他的目光也离开了中文稿补译几句。    
    瞿秋白扮演的不仅仅是翻译的角色。罗明纳兹的报告长达三万多字,是瞿秋白参与起草的。这个报告,是“罗明纳兹—瞿秋白”的登台宣言,他们从此正式取代了“鲍罗廷—陈独秀”在中共的领导地位。会议是在极度匆忙、 万分紧急的情况下秘密召开的。最初定于一九二七年七月二十八日召开。可是,外省代表们来不及赶到武汉。推迟到八月三日,仍然来不及。可是,再等下去是不行了。这样,当外地代表来了一部分之后,就决定在八月七日开会。会议非常紧凑,从早到晚,开了一天就结束了。这次会议,由于是代表不齐,无法叫“中共中央全会”,也不是“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于是称“中共中央紧急会议”。由于是在八月七日这天开的,史称“八七会议”。六常委中的一半人——张国焘、周恩来、李立三在南昌前线,未出席会议。留在武汉的三常委——瞿秋白、李维汉、张太雷及病中的蔡和森出席了会议。    
    大会的主席是一位大高个子,三十一岁,湖南口音。他便是常委李维汉(如今中共中央领导人之一李铁映之父)。当年,他是毛泽东发起的新民学会会员,后来留学法国,在那里加入“旅欧少年共产党”(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总支部前身)。一九二二年底他回国,由毛泽东和蔡和森作介绍人,加入中国共产党。他跟毛泽东、蔡和森很早便认识,他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第二部求学时,毛泽东、蔡和森则在第一部读书。他在一九二三年出任中共湘区委员会(即后来的中共湖南省委)书记。在中共“四大”当选为中央委员。在中共“五大”当选为政治局委员。    
    八七会议的透明度,要比中共“一大”高得多,因为当年会议的详尽记录,现今保存在中央档案馆里。查阅会议的原始记录,便能得知会议的真实情况。    
    


第一部分:毛泽东之前“火炉”里的紧急会议 2

    会议的出席者共有:    
    中央委员——罗迈(即李维汉)、瞿秋白、张太雷、邓中夏、任弼时、苏兆征、顾顺章、罗亦农、陈乔年、蔡和森。    
    候补中央委员——李震瀛、陆沉、毛泽东。    
    中央监察委员——杨匏安、王荷波。    
    共青团代表——李子芬、杨善南、陆定一。    
    湖南代表——彭公达。    
    湖北代表——郑超麟。    
    军委代表——王一飞。    
    中央秘书——邓小平。    
    共产国际代表——罗明纳兹、纽曼、洛蜀莫娃。    
    在会议记录上,发言者用简称,如“迈”即罗迈(李维汉),“东”即毛泽东,“亦”即罗亦农内中不时出现一个代号“D”。经查证,“D”即罗明纳兹。在原始记录上,大会主席李维汉的开场白中,这么说及:    
    在七月四日(十二日)以后国民党政府背叛以前,常委之组成为特恩立迈太五人(即张国焘、周恩来、李立三、李维汉、张太雷——引者注),后特、恩、立到前方,现留的仅迈、太二人。在国际代表未来以前,国际曾有一训令,对中央指出许多错误,指明中国共产党有机会主义,并要中党(即中国共产党——引者注)开一紧急会议,指出此倾向并改组中央。后国际代表到,对此亦谈很多,并决定召集紧急会议。此会议原定七月廿八开,后因为种种关系不果,直至今日才实现。    
    李维汉的开场白,说明了这次会议的任务是批判机会主义倾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