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申了一战时的国防法案和同敌国贸易法案仍具有法律效力。国防法案规定进
行强制性军事训练,所不同的是这种军训人员服役范围扩大到新几内亚和巴
布亚。根据同敌国贸易法案规定,禁止同敌国进行贸易,为实现这一法案,
政府接管了小麦和羊毛交易市场。国会还通过了关于物资供给与生产的法
案。为此,政府建立了战时物资生产与供给部和军需部,并委派澳大利亚著
名的实业家布洛肯·希尔钢铁公司总经理埃星顿·刘易斯主持这方面的工作。
澳大利亚宣布进入战备状态后,孟席斯深感过去追随张伯伦对法西斯推
行绥靖政策不得人心,多次邀请工党参加政府,组成类似英国那样战时联合
内阁,甚至他在1941 年8 月辞职前答应由工党领袖出任总理,他甘愿作一名
部长,但都被柯亭一一拒绝。为此于1940 年成立了一个军事咨询委员会,吸
收在野党人士参加,其名额政府与在野党相等,以便讨论有关军事政策的重
大问题。工党参加委员会的除柯亭外还有伊瓦特和比斯莱。这个委员会在二
战中起了巨大作用。
参战初期,执政党和在野党关于战争争执的问题主要有两个。第一是关
于澳军重点是保卫澳国自身还是保卫英帝国的问题,换言之,是要不要派重
兵去北非和中东作战的问题。工党主张应以保卫澳大利亚沿海安全为重点。
不过那时澳大利亚人还未看清日本南侵的企图,也未看清英国在太平洋地区
的防卫能力是十分薄弱的。第二是关于强制性兵役问题。这是澳大利亚的一
个老大难的问题。工党仍坚持其反对强制性兵役制的立场。后来双方都做了
退让,采取了双重兵役制:海外服役采取志愿兵役制;国内服役采取强制性
征兵制。1942 年,日本进攻日益逼近,这时工党已执政,柯亭劝说工党修改
国防法案,允许强制性服役的军人到西太平洋地区服役一定期间。这是澳大
利亚兵役政策的一个不小的进步。
澳政府的另一项重要参战措施就是组建远征军。首先建立了澳军第6
师,并任命陆军中将布莱梅为师长,1939 年末被派往巴勒斯坦接受进一步训
练。1940 年4 月又组建了第7 师,亦被派往中东,后来相继建了几个师,如
第8 师和第9 师。像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样,澳大利亚陆海空军作为英联邦军
队的一部分,由英国最高军事当局统一指挥。
当时澳大利亚的空军力量薄弱,仅拥有164 架战斗机,大部分是旧式的。
澳大利亚人深知在这次战争中空军的重要战略地位,故十分重视空军的发
展。早在1939 年9 月初,澳驻伦敦高级专员S。M。 布鲁斯就已向英国政府提
出关于制定帝国空军培训方案的建议。经商定以加拿大作为培训空军人员的
中心,各国所要培训的人员均送往该国集中培训。因而,澳大利亚空军在二
战期间得到了巨大发展。
1940 年,孟席斯在做了上述参战的种种准备之后重申澳对英要提供更多
的军援,并声称他的政府已经武装起23 万陆军和海军,其中18 万人以及澳
大利亚的空军可以到世界任何地方服军役。
三、党派斗争与孟席斯政府下台
但是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前,澳大利亚几乎没有战争紧迫感,因而党派
斗争仍十分激烈。乡村党领袖佩季强烈反对孟席斯任总理,甚至孟席斯领导
的统一党内也有不少人反对他任该党领袖。澳大利亚工党在1940 年4 月也发
生了分裂。这时党内出现了一个自称反共产主义的澳大利亚工党,其中大部
分人是新南威尔士的兰格的追随着。此外,在工人运动中还出现了一个“新
南威尔士党”,其中大部分人是倾向进步的分子,其领袖为W。J。 麦克凯尔。
工人运动的分裂,对工党十分不利。
1940 年是澳大利亚大选年,并确定大选在9 月21 日举行。经过一番明
争暗斗,大选结果对执政党不利,但工党也未获胜。在众议院,统一党得23
席,乡村党得13 席,工党得32 席,兰格工党4 席,无党派2 席。这样,统
一党和乡村党在议会中为36 席,而工党和兰格工党合起来也是36 席。无党
派的2 席:科尔斯通常是支持统一党的,威尔逊是支持乡村党的。在参议院
中,联合党(统一党和乡村党)为19 席,①工党为17 席。在新政府尚末正式
① 联合党是指乡村党和统一党,因它们长期联合执政,故名。
组成前,联合党分别召开了决策会议。乡村党决策会议斗争十分激烈,斗争
结果,法登取代卡麦隆而为该党“临时领袖”。
两党决策会议后,10 月28 日,新的孟席斯政府宣誓就职,新内阁主要
成员是:财政部长法登、总检察长兼海军部长休斯、航空部长麦克伊文、内
政部长H。S。 佛尔、陆军部长皮尔西·斯宾德(无党派人士)。这几位部长是
战时内阁的核心。令孟席斯十分棘手的是佩季仍是内阁成员,出任商业部长。
新政府建立后不久采取的重大措施有三项:一项是建立了上文提到的军
事顾问委员会,参加该委员会内阁成员有孟席斯、法登、休斯和斯宾德,工
党有柯亭、福特、马金和比斯莱(实际上他是兰格工党的代表)。第二项措
施是在1941 年元月开始相继向美国、中国和日本派遣使节。这是澳大利亚历
史上的空前创举。孟席斯委派澳著名政治家R。G。 凯西为首任驻美大使,同年
委派约翰·莱萨姆为驻日公使和委派弗里德利希·埃格莱斯顿为驻中国公使。
第三项措施通过禁止共产党合法存在的法律,宣布共产党非法,为了打击澳
共,把澳共和法西斯党相提并论。
四、战争初期亚非战场上的澳军
正当澳大利亚国内党派斗争激烈和进行大选时,国际形势进一步恶化。
1940 年9 月30 日,德日意签订为期十年的经济和军事条约。与此同时,向
北非进攻的意军到达埃及沿海重镇西迪巴腊尼。澳海军配合英海军与意海军
在地中海展开了激烈的海战。澳军舰“悉尼号”击沉意军舰“巴特罗米欧·考
利奥尼号”。澳陆军和英军一起在尼维尔将军指挥下对进犯意军发起猛攻,
把意军赶出了埃及和昔兰尼加。澳军乘胜追击,到1941 年2 月占领了班加西。
在这次战役中,意军损失惨重,10 个意大利师和1/6 的空军被消灭,俘意军
达12。5 万人。希特勒为了挽救在北非惨败的意军,立即派隆美尔将军率德军
进攻北非。英澳军队顽强抗击处于极大优势的德军。
1941 年4 月,德军进攻希腊,目的是阻止英军楔入巴尔干半岛,以免妨
碍它进攻苏联。澳军担任阻击任务,由于英军指挥部错误估计希腊战局形势,
虽经顽强阻击,但终未能阻止德军占领希腊。德军在希腊得手后便向克利特
岛进攻。当时岛上驻有英军、澳军、新西兰军和希腊军,仅英军就有28600
人。德军采用空降伞兵袭占该岛,5 月20 日上午8 时,德军向克里特岛一次
空降3000 名伞兵,接着陆续空降,岛上展开了激烈的战斗,英澳军伤亡很大,
被迫于28 日开始撤退,到31 日撤退结束,仅撤出1。6 万人,其中包括希腊
军2000 人,其余或战死,或被俘。此次战役,英澳希军均损失惨重,仅英海
军死2000 人,损失各种舰只22 艘,包括一艘航空母舰。澳军死伤亦十分惨
重,不少士兵活活淹死在大海中。德军死伤虽只有8000 人,但系精锐的伞兵
师,故希特勒对此次战役十分不快。
1941 年6 月22 日,德军背信弃义地进攻苏联和日军大举南下更加加重
了国际局势的恶化,而国际局势的恶化则加剧了澳大利亚国内党派的斗争,
尤其加剧了联合政府内部反对总理孟席斯的斗争。一些人批评他无能力领导
政府,不少的人以他的绰号“生铁鲍勃”为口实说他象张伯伦在英国一样不
适合领导一个民族进行反对法西斯的战争。他的同党和同僚都说他长期追随
张伯伦大搞绥靖政策,不宜再居党魁高位。甚至一位年轻的议员比尔·麦克
考尔在统一党内外进行反对孟席斯的活动。在压力下,孟席斯呼吁各党组成
联合战时内阁,并且表示愿当一名部长。但这亦未能减弱反对的势头。1941
年8月,孟席斯被迫辞职。8月29日乡村党领袖法登出任总理。在新内阁中,
孟席斯任国防合作部长。
1941年10月1日,新政府向国会提出预算案。这项法案规定强制性贷
款和对低收入者征收所得税。这项提案不仅遭到工党激烈反对,而且也遭到
一向支持政府的无党派议员科尔斯和威尔逊的反对,因而法登政府在国会失
去多数,只好辞职。这样,法登政府只存在 40天便倒台了。于是工党接管
了政府,10月7日工党政府宣誓就职,柯亭出任政府总理。约翰·约瑟夫·柯
亭,1885年生于维多利亚克雷斯维克,出身于警官家庭,12岁失学,曾在印
刷厂和其他工厂工作。1906年参加维多利亚社会主义联盟。从1911—1915
年任维多利亚林业工会书记,后在一战时任反征兵同盟书记,因此曾被逮捕
入狱,但很快被释放。1917年2月去西澳大利亚首府佩思,任《西澳大利亚
工人报》编辑。1927—1928年任联邦皇家儿童基金委员会委员。1928年当选
为众议院议员,1935年继斯卡林为工党领袖。
柯亭的主要助手是赫伯特·沃尔·伊瓦特,任总检察长兼外交部长,内
阁主要成员还有福特,任副总理兼陆军部长,比斯莱任供给与发展部长,马
金任军需部长,奇夫利任财政部长,德雷克福德任空军与民航部长。
第三节澳大利亚和西南太平洋战争
一、严峻的国际形势
柯亭政府的最大功绩是成功地领导了抗日战争。
工党上台后不久,战争形势对澳大利亚来说日益严峻。1941 年11 月,
澳大利亚主力巡洋舰“悉尼号”在印度洋被德国攻击舰“考墨兰号”击沉。
“考墨兰号”袭击澳大利亚巡洋舰时佯装荷兰商船。“悉尼号”船上645 名
官兵全部遇难。这极大地震惊了澳大利亚,但对澳国震动最大的是日军大举
南攻。
1937 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到1941 年10 月,已占领了中国最富
庶的华北、华东、华中和华南大部分地区。1940 年,德军征服法国、荷兰等
国,日本趁机大举向印度支那进攻,从而威胁到英美在东南亚、甚至南亚的
利益。为此英美做出了强烈的反应。1941 年7 月24 日,美国总统罗斯福要
求日军撤出印度支那,并于26 日下令冻结日本在美国的全部财产,并停止供
应石油。英国也采取了同样的行动。日本试图通过谈判来打破美日关系僵局,
使美国取消石油禁运。但美国的条件越来越高,不但要求撤出印度支那,而
且要求撤出中国。日美的外交僵持,使日本决心实现早已制定的同美国作战
的计划。山本五十六海军大将把同美国作战计划具体化为偷袭珍珠港的决
策。
日本之所以决心南攻还有下列因素:
第一,1940 年9 月27 日日本和德意签订了“日、德、意三国同盟条约”,
取得了德意的支持;
第二,1941 年4 月,日本同苏联签订了日苏互不侵犯条约,减少了后顾
之忧,日本可以至少抽调出11 个师用来南攻。
第三,日本消耗的石油,88 %是靠进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