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马未都说收藏-第9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买的这个紫檀百宝嵌拜匣的图案是四只芦雁和几根芦苇,大部分空间留白,非常淡雅。这个图案所表达的意思是〃飞鸣食宿〃,四只芦雁分别表现四种形态。第一是〃飞〃,技能。飞是禽鸟生存的一个最基本的技能,人类生存也需要一个技能。第二是〃鸣〃,情感的宣泄,信息的沟通。今天为什么老打电话啊?就是情感也需要宣泄,信息也需要沟通。第三是〃食〃,吃是维持生命的一个最基本的要求。第四是〃宿〃,休息,只有休息好了才能更好地生存。

飞鸣食宿,古人寄托于芦雁身上的这种情感,实际上说的是人类的生存状态。通过这个紫檀拜匣,反映出人的一种精神追求,这就是古代文物中很多特殊的地方,能够引起我们的共鸣。

【小结】

下面做一个总结。镶嵌艺术中还有很多单一的品种,比如嵌象牙、嵌骨、镶铜、嵌宝石等等。比如玉器中有嵌宝石的痕都斯坦玉,也是一种镶嵌艺术。由于这类镶嵌艺术比较单一,数量较少,我就不详细讲了,大家有个了解就可以了。

从整体上说,镶嵌艺术是一种奢华艺术,它是做加法,深得贵族文人乃至宫廷的喜爱,与老百姓的接触相对有限。不能说老百姓就不使用镶嵌艺术品,我在山西的很多小盒、小盘上都见过简单的镶嵌艺术,但没有百宝嵌这么复杂。镶嵌艺术在宫廷,尤其到了清代宫廷,受到皇帝的欣赏,所以清宫中留有大量百宝嵌以及螺钿艺术品。

镶嵌艺术在中华民族的工艺美术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一席,它的地位主要表现在选择材料的重要性。我讲过,中华民族是非常重视材料的民族。那么,镶嵌艺术所着重表现的内容,都跟当时的审美有关,比如商周的嵌松石、战国的错金银、唐宋元明清的嵌螺钿,以及明后期到乾隆时期风靡一时的百宝嵌,都反映出当时那个时代的审美。

下一讲开始讲另一种流传极广,与民间更为贴近的艺术雕刻艺术。

05  雕镂精湛 妙趣横生

--竹雕艺术

雕刻艺术在中国非常广泛,我们能看到的大部分石窟,比如龙门、云岗、敦煌石窟,都有雕刻艺术。再有就是帝王墓道上的石刻,比如唐代的乾陵,明孝陵、明十三陵,清东陵、西陵,墓道上都有雕刻。但我现在要讲的雕刻限定在可以把玩的、陈设案头的小件雕刻。

雕刻工艺在远古时代就有了,古人一开始用于雕刻的主要材料都取自动物或植物,比如骨头、木头、象牙、犀角等等。由于古人缺乏环保意识,所以有很多早期在中国地区可见的珍贵动物,比如犀牛,都逐渐绝种了,象牙来源也日趋减少。下一讲会讲贵重材质的雕刻,而这一讲仅限于竹子…竹雕。

【竹文化】

竹雕的原材料就是竹子,来源广泛,易于雕刻,价格低廉,所以供人发挥的空间很大。

最早的竹器,目前能够看到比较成形的带有雕工的是长沙马王堆出土的竹勺,勺柄上带有很精细的雕工。竹雕艺术在唐宋史籍中都有很明确的记载,但能够看到的出土实物并不多。

明中叶以后,竹雕艺术迅速崛起。我们已知的明代竹刻大家,都不仅限于竹雕,包括犀角、象牙和紫檀等材料也能雕刻,但为什么都称他们为竹雕大家呢?因为中国文人赋予竹子很高尚的品格。比如图案中常见〃竹梅双喜〃、〃岁寒三友〃松竹梅、〃四君子〃梅兰竹菊,这些都反映出中国人赋予竹子的优良品格,这种品格第一是清高,第二是坚韧。

中国的竹文化是一种非常广泛的文化,深入民间。比如清代大画家郑板桥有诗: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板桥是扬州八怪之一,他写的〃六分半书〃被文人称赞为〃乱石铺街〃;他画的竹子受到推崇,非常有名。今天不仅能欣赏到他的绘画,还能在其他雕刻艺术上见到他的竹石,这些都彰显出竹文化如何深入人心。民间还有这样的话:〃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这是文人通过观察自然植物后所赋予的一种人格化的品质。竹子是空心的,在汉语中与虚心非常巧合。

在所有雕刻使用的材料中,竹子是最便宜最易得的。今天到南方去,能看到大片竹林。文人使用竹子,希望通过自己的参与、设计,使这样一种普通的材质能够达到非常高的境界,化腐朽为神奇。

【朱氏三松】

历史上的竹刻,大家首推晚明朱氏祖孙三代。朱氏祖孙是嘉定人,创立了竹刻的嘉定派。第一是朱鹤(朱松邻),著名作品是竹雕松鹤笔筒,现藏南京博物院;朱鹤的儿子朱缨(朱小松),作品有竹雕人物香筒,现藏上海博物馆;孙子朱稚征(朱三松),他的竹雕残荷洗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根据史书记载,朱氏祖上是新安人,在宋高宗时期迁至华亭,就是现在上海这块地方,最后迁至嘉定。清朝有个人叫王鸣盛,他写诗的时候无意中提到一句:〃玉人云鬓堆鸦处,斜插朱松邻一枝。〃说的是一个女子卷起的头发上斜插了一支发簪。这支发簪是由朱松邻雕刻或具有朱松邻的风格,〃朱松邻〃就代指发簪。从这一点上推断,这支发簪不是牙的就是角的。

朱小松的作品存世非常少。一般我们说,做什么都〃不过三代〃。比如收藏不过三代,富不过三代,手艺也不过三代,都是这么说。

但朱松邻的孙子朱三松还是继承了他祖父和父亲的手艺,竹雕也非常有名。他喜欢用竹根雕,不喜欢用竹节雕。

朱三松雕的都是小件,比如残荷洗、寒山拾得像。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朱三松是一个非常贪玩的人,他喜欢的都是能把玩的小件。

【个性鲜明朱小松】

活跃在晚明时期的竹刻艺人非常多,为什么朱氏三代能成为竹刻的代表呢?首先,作为艺术家得有个性,他的个性会传达到作品之中,从而与众不同。朱氏三代中,记载比较完备的是朱小松,他的父亲和儿子都没有详细的记载。这是因为朱小松的墓志铭出土了,上面记录了他的生平。第一,朱小松能世其业,子承父业,继承了父亲的手艺,并且能够把这门手艺发扬光大。第二,朱小松个性非常强,看重自己的手艺,轻易不给别人雕刻。有人来买,他也不会轻易答应;即使答应了,也不会随便改变自己的风格来迎合市场。我说过,明代晚期是一个活跃的商品社会,很多商业社会的特征都已经形成。很多有钱人买东西时,会根据自己的好恶来迫使艺术家改变艺术风格。但朱小松不会这样,他即便答应给别人雕刻,也要强调自己的风格。

朱小松嗜酒,不喝醉了就不动刀。他一开始为自己自娱自乐,就是说我喜欢竹刻,父亲传下来这门手艺,但我得喝高兴了才开始动刀。朱小松的一件作品有时需要一两年才能够完成。正因为他的创作数量非常少,很难得,就有更多的人趋之若鹜,希望能买到他的作品。但由于朱小松的个性强,很多人就买不到,就在背后说他的坏话,说他傲慢无礼。那朱小松也不听,也不管社会上对他有什么样的评价,一直我行我素。

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一个当官的希望多买几件朱小松的作品,也拿钱来了,朱小松就是不愿意卖给他。这当官的就火了,动用自己手中的权力要把他抓起来。朱小松一听到这个消息,就跑了。一个朋友帮他中间去说和,这个朋友还跟他说:〃要不然你就委屈自己,给他多雕两件,保个平安。〃朱小松在这种情况下,都没有迎合这个当官的,最后也没给他雕。这个故事很能说明朱小松作为艺术家的个性,从来不去巴结这些官场上的人。

竹刻艺术家说起来都算是文化人,或者多和文人结交,否则他雕不出高雅的东西。但朱小松本人并不喜欢跟文人骚客来往,反而结识了一些酒肉朋友,喜欢跟人家喝酒、谈天说地。但有一点,他永远不主动去喝酒,有人请他就去,没人请他就在家里待着。他是这样一个人,一辈子不看别人的脸色。

朱小松中年以后丧妻,一直也没有再娶。晚年的时候,因为嗜酒,朱小松中风了,一直卧床不起。有朋友就劝他能不能不喝酒,否则影响身体,影响寿命。他笑着说了这样一句话:〃酒止而生,生何为者?世间殇子,岂尽醉死哉?〃我如果不喝酒了,就能活长点儿,但我活着为什么呢?世间早死的人有多少是因为喝酒醉死的呢?最后,朱小松对这个朋友说了一句非常富有哲理的话:〃去本无妨留亦得,何人不是远行人。〃他说得很文雅,就是我死了或者活着都没有关系,谁最终不是要踏上这条路呢?朱小松去世的时候是68岁,在当时已经不算短寿的人了。

【松鹤笔筒】

由于朱小松墓志铭的发现,不仅使我们深入地了解了他这个人,还对他父亲朱松邻的一件作品产生了疑惑。

朱松邻有件著名的竹雕松鹤笔筒,藏在南京博物院。这件笔筒雕出了一棵老松,主干旁边伸出一枝小干,旁边对站着两只鹤。松鹤笔筒跟其他笔筒在雕刻上有很大不同,它的壁非常厚,雕得非常深。那么,从直观的角度上看,这件笔筒特别不像竹雕,反而更接近于木雕。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朱松邻在雕刻时选择的竹材料是根部。

竹雕一般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竹干雕,一类是竹根雕。对竹子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竹根的壁非常厚,所以可供发挥的余地也多。朱松邻的这个笔筒是竹根雕,所以壁厚。但竹根雕不太强调竹子的特性,不强调竹子的表现;而竹节雕则要强调竹子的特性,强调竹子的表现。这种表现体现在竹子的节上。

竹根雕里的典型作品有雕白菜、人物、动物;竹节雕里最典型的作品就是笔筒,我们能看到的大量竹笔筒都是利用竹节雕刻的。竹子的节与节之间都有隔,上下不通气。利用一个隔做底,恰恰可以做一个笔筒。笔筒的发明时间非常晚,大约到了明代晚期才出现,这跟我们的想象有很大差距。笔筒最早的雏形就是从竹子开始的。目前能找到的最早的实物笔筒都是竹雕;从文献里查到的关于笔筒的最早记载,也出自万历年间,依旧是竹雕。

朱松邻的竹雕松鹤笔筒,上面有〃辛未年〃字样,〃辛未〃是哪一年呢?当时不大清楚朱氏三代的生卒年,早期相关的书都认为是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后来又有学者推算了一下他的年龄,觉得这非常不合适。我刚才说了,笔筒的发明是明代晚期的事情,所以这件笔筒搁在明代中期明显不对。所以有学者认为这个辛未年指的是隆庆五年,即公元1571年,往后退了六十年。

当发现朱小松的墓志铭时,出现了一个问题:朱小松生于正德十五年(1520),卒于万历三年(1587)。小松是朱松邻的长子,这个墓志铭是铁证。如果我们以朱小松的生卒年来推算他的父亲,好像搁在正德六年和隆庆五年都有点儿不合适,上下都不靠。

松鹤笔筒本来是有定论的,属朱松邻制作无疑,而且是硕果仅存的朱松邻作品。但当朱小松的墓志铭被发现以后,有资深学者开始怀疑这个笔筒的真伪。但无论这个笔筒是否朱松邻的真品,它都一定是清初以前的作品,只是目前没有证据能够证明这个笔筒就是朱松邻的。我多次讲过,文物是一门标型学,必须有一个标准在前。像朱松邻这样的竹刻大家,文字上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