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了厂里的骨干。一句幽默的戏剧性语句和一个幽默的戏剧性行为,其效果远远超过了一份长篇大论的反驳和纠正。幽默可以说是生活中最自然的品味,它不仅产生笑料,更是一种修养,一门知识,一门功力很深的素养。难以想象一个不懂幽默的人会是一个会说话的人。
记住,同事间的交流与沟通过程中,舌头一定要多绕几个弯,切忌妄自尊大,出语伤人。美国一位著名的女士玛丽凯有句话:“要把人当人看。”所以,她成功了。然而无论何时,都要记住大师海德格尔的名言:“语言是人类的栖居之地,做个会说话的人。”
洗耳恭听是交流成功的前提
如果你希望成为一个善于谈话的人,就要做一个注意倾听的人。
——代尔·卡耐基
与同事成功的沟通过程中,善于倾听别人的谈话是极其重要的。若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谈话家,就请做一个注意听话的人。要令人觉得有趣,就首先要对别人感兴趣。成功的人际关系,在于你捕捉对方观点的能力。
有句老话训导人们:人长着两只耳朵却只有一张嘴巴,就是为了少说多听。认真听他人说话至少有这样几个好处:增加信息和经验,成为消息灵通人士;减少同事间误会,避免无意义的冲突;增加实现个人愿望的机会;加深与他人的关系,使他们也愿意听你说话。一位名人说:“学会了如何倾听,你甚至能从谈吐笨拙的人那里得到收益。”
现在请你不妨回想一下,当别的同事同你谈话的时候,你可曾脸上显出一副烦躁、冷漠的样子?是不是闷闷不乐,双眼呆滞不时插嘴?是不是表现出一种消积否定的态度——因为不赞同他的说法,所以就显出一副失望、消沉、攻击的表情?如果真是这样,那么轮到你说话时,无论你的发言是否真正出色,仍然难以在同事们中树立善于谈吐的印象。
在一次全局的年度工作总结会上,某领导奇怪地发现所有到前台做总结报告的人都不约而同地以惊异的眼神去看两眼坐在最前排的一位科长,所以当轮到他上去做总结时,他便特别留心看了看那位科长,他面孔冷冷淡而无神,目光向左上方斜视,一动不动地盯着天花板。会后,这位领导实在忍不住对他说:“你是不是身体不舒服?或者是对我们这个会和个别领导有什么意见,有意见大可不必不理睬大家,提出来不就完了吗?
可怜的科长很吃惊。“我绝不是这样!”他争辩说,“我一直在专注地听啊,没有看你们,是因为我怕死死盯着大家会使他们紧张、分心,而不能集中精力讲话。我一直在心里思考:这个说法准确吗?那个数据是不是太夸张了?总之,我确实是在听呢!”
也许他确实如此。但那不是聚精会神,他也显然不是一个善于倾听的人,如果你根本不看讲话的人,那么对于他来说,你无异于正戴着耳或用手捂着耳朵。没有大希望自己讲话时,别人却是如此漠然。那位科长后来或许可能完全得到了他的领导的谅解,然面其它同事会了解他这番“良苦用心”吗?不明其中原委的同事们又会怎样想呢?
怎样才能成为善于倾听的人呢?
(1)用语言反应表示积极倾听:听人说话时切不可一味“沉默应付”,必要的语言反馈如不时地说“是的”、“明白了”、“继续说吧”、“对”等等能够表明你一直在积极地听;可以一边听一边简述自己过去的类似经验,或简要解释自己的类似观点,以表示你对对方的理解;间或地插一两句诸如“请接着说下去”、“这件事你觉得怎么样?”“还有其它事情吗?”等语言,会使对方谈兴更浓,把更多的想法和消息告诉你;当和同事讨论共同的感想和体会时,不要只顾自己说话,要让对方也有说话的机会;在做出回答时,应该说“是的”、“我理解”、“你说的和我想的一样”,等等诸如此类的回答。尽量避免使用否定别人的回答或评论式的回答,如:“不可能”、“我不同意”、“我可不这样想”、“我认为不该这样”等等。别人在谈论自己,而你却充耳不闻或笑话他,这也是一种对他表示否定的行为。同样的,伤害或贬低对方的回答也是一种极不礼貌的评论,如“只有你才会被人瞧不起”。“你这样做太可笑了”或宣称自己的长处显示自己比对方高明,如“要是让我做可比你强多了”。“我怎么会象你那么傻”等,这也是一种评头论足的行为;另外,在对方谈到关键的问题或语句时,自己有必要再简明扼要地再重复一下或解释一下,如:“你是说……”,“你的意思是”……等等,这样可以表明你不仅认真的听,而且积极地理解对方。
(2)积极倾听中的形体反应:首先,倾听时要采取轻松而灵活的姿态。不必太紧张或太“规矩”,但也不能悠哉悠哉的样子。没精打彩的态度表明你漠不关心;脸部紧绷说明你心里紧张或不舒服;而抱着双臂翘起二郎腿半躺在椅子里,脸上又露出颇有自信的表情则表示傲慢了。我们的姿态必须表现出我们乐意倾听而且有兴趣与对方交谈。
其次,在倾听别人说话时要学会充分利用身体反应。利用身体的活动手势来表示对对方的理解。比如:用摇头表示你不相信;用手势来表明物体的大小比例。然而,在私人谈话场合大踏步或挥舞手臂等夸张的动作,就不合适了。
一位哲人说:“善于倾听的人,别人欢迎,自己长智。而善于倾听的人,往往善于沉默。因为,积极倾听增加信息知识,减少误会和冲突,增加实现的愿望,加深同别人的关系。
杰出人物,往往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
松下幸之助经营的诀窍之一,就是“细心倾听他人的意见。”善于沉默也是正确判断的基础。正如巴巴拉所说,态度。信仰、感情以及直觉——都或多或少地投入到听的话动中去,从而集思广益。
故宫博物馆藏有一幅《风雨潇湘》的画,三尺多的画卷上,只在左上角或右下角有些笔墨,其它全是空白。然而站在稍远的地方看去,潇湘隐约可见,烟影雨迹茫茫,观众在欣赏中能产生无限的联想和艺术的补充。“看画,不但要看画实之处,并且要看画之空白处。”画家黄宾虹这句“夫子自道”,实在是经验之谈。
空白之处,能给人以联想、思想;
沉默之中,能蕴含万语千言。
苏联早期电影《夏伯阳》中有这样一个场面:政委和夏伯阳之间经过一系列矛盾冲突,终于消除误会,建立起深厚的情谊。不久,政委要调离部队,夏伯阳无限眷恋,依依不舍。送别时,他紧紧拥抱政委,并用力擂了一拳。末了,只是一个无声的空镜头,政委的车影过后,剩下一条空荡荡的大路,稀疏的丛林,夏伯阳久久仁立着。这个无声的空镜,有力地烘托和渲染出他为离别而感到无限惆怅的心境。
这里的沉默,实在是另一种“浔阳江头”的话外音,是“雪下空留”的“马行处”。
认真听别人说话、适时的沉默需要敏锐的感觉,需要集中很多精力,但这并不是难于掌握的,只要你在日常的工作中,在与同事的交流沟通中善于体味琢磨,就一定会成为一个高时的倾听者。
请记:做一个好听者。鼓励他人谈论他们自己。是要别人喜欢你的前提。
会说的不如会问的
打动人主的最佳方式,是跟他谈论他最珍贵的事物。
——代尔·卡耐基
同事之间相互交流,沟通感情,除了通过工作关系引起的常规性交谈、商议、讨论外,自然也少不了工作余暇,茶余饭后的闲扯、聊天,可别小看了这些平平常常、司空见惯了的环节,没准儿你的毛病还就出在这里。
工作中不知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同事,工作能力不错,人也热情,并且绝不属于那种拙嘴笨舌,窝窝囊囊的人,可不知为什么却总是不被大家所欢迎。经常是一个原本大家都有说有笑的一个小型“聊天儿会”,只要有他一介入,大家便不约而同的安静了下来。老刘就是这样一个不幸的人。
这不,忙乎了一上午,快下班见了,一个办公室的三个人一边喝茶体息一边各自聊着自家的琐事。正巧老刘进来,落座不久便冲着年龄最大的老赵问道:“我说老赵,听说你家老伴儿退休后”练摊儿“卖袜子了,怎么样,发大财了吧?”“卖个袜子发什么财?还是你有本事啊!”老赵起身离去。“小王,我昨天看到了你做的那个报表,怎么看怎么别扭,你看看,这是我的报表,给检查检查、提提意见怎么样?”“对不起啊,老刘,你看,到点了,我家里还有点事,你聊,你聊。”小王也匆匆走了,办公室里只剩下了老刘和另一位女同事。“老刘,我这段时间正打算装修一下房子,听说你家装修的不错,地板砖是从哪里买的?”女同事问道。“唉呀,我家装修可真没少费劲,你要不要去参观一下?那地板砖我爱人特满意,要不改天我帮你去选?对了,有一家建材商店正搞有奖销售,你要不要现在就打电话问一下获奖率是多大?”一连串的问句真是备显热诚,却问得那位女同事连连说“不”,提起包也借故走了,只剩下老刘一人呆坐在办公室里,莫名其妙,好不扫兴。
其实老刘与同事套近乎连连失败,吃力不讨好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他热情有余却方法不对,不懂得提问的艺术。要知道,每一位跟你谈话的人,对他自己,他的需求和他的问题,更感兴趣千百倍。他对自己轻微的头痛脑热远比对报上的超级爆炸性新闻更关注得多。在你跟别人开始交谈的时候,切切要注意这一点。也许一个看似极度平常甚至还有些滑稽可笑的话题,在对方眼里却简直是金是银,看重之极。一个善于与同事往来,相处的人,首先应该是一个深谙提问艺术的人,他们常能提出别人喜欢回答的问题,从而鼓励他们谈论他们自己,谈他的兴趣,他的成就。
每个人所感兴趣的都是他所看重的,他永远只对自己所要的感兴趣,但别人却未必对此有任何兴趣。因此,唯一能影响别人的方法,是谈论并引导他也来谈论任何他所需要的。一番谈话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谈话双方一问一答间前前后后是否取得了一致和默契:问者是否能够通过提问渐渐深入,达到自己的目的,而答者也能欣然痛快地有问必答,甚至滔滔不绝,有过之而无不及,双方最终都能畅所欲言,满意而归,从而结束一番惠已悦人的交流。
那么,善于提问的人都有哪些品质呢?
(一)善于提问的人总是在确信自己对于话题的内容确有一定了解时,才开口提问。
(二)善于提问的人总会善察言观色,所谓“锣鼓听音,说话听声”。他们总能细心聆听对方吐露的每个字,注意他的措辞,他选择的表述方式,他的语气,乃至声调,从而发现对方最欢迎被问的是什么。
(三)善于提问的人总会在“问什么”,“何时问”,怎样“问”上下功夫。首先,他们会问能引起对方注意的问题;问能获取所需信息的问题;问已有既定答案的问题;问能让对方深思的问题。其次,他们会预先设想对方的可能回答,针对不同答案设计好对策后发问;在对方回答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