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士兵们刚刚放下手中的伙计,一个年老的长者带着十几个庄稼汉便走了过来。
“大人,能否告诉老朽您为什么这么重视这些粮食吗?”。
老者爽快的问出了心中的疑问。
这几种作物是李凌亲自带人种下,又在大昌钱庄找了个账房先生管理这些作物。
李凌是在这几种庄稼上花了大力气的,他现在为了保存这些种子居然连军队都用上了!
佃户们很是好奇,这才应求老者带他们过来看看!
士兵们闻听此言都竖起了耳朵,他们也想知道其中的原因。
“这么说吧,这三种作物都比小麦的产量高出数倍,红薯和土豆每亩产量都在一千五百斤左右,而玉石却是是大幅度代替小麦的!”。
古代一斤十六两,相对起亩产二三百斤的小麦,三种作物自然算是高产。
一千五百斤左右!佃户们对这个产量感到不可思议。
“大人,您说的是真的吗?”。老者用颤抖的声音问道。
他活了这么大,还从来没有听过有如此高产的作物呢!
其他佃户小声交流起来,这要是真的,以后他们就不怕饿肚子了!
“先生,告诉乡亲们种植这几样作物我们到底用了多少土地!”。
李凌并不想多说,一切还是用实际证明!
“大人,玉米的种子多一些,一共种植了三十亩地,红薯、土豆各二十亩!”。账房先生轻易就报出了数据,他对这些可是熟悉的很。
望着地上摆放的密密麻麻的各种作物,长者随意目测了一下,他发现李凌所给的数据或许有所保留。
“大少爷,这几种作物大家都没吃过,不知道味道如何?”。小八心中充满了疑惑,他怎么知道西方有这几种高产的作物呢?
不过随即他就想到了安德列父子,一定是这两个家伙告诉大少爷的。
小八的问话彻底吸引了大家的主意力,大家都想知道答案。
“今天大家都辛苦了,我们就利用这几样作物给你们做顿饭尝尝!”。
李凌命令士兵拾取了一些比较干的玉米,他领着大家到一家有石磨的佃户家中将玉米给处理了!
他又带着一些红薯和土豆进了厨房。
“冯蘅,今天我们吃一些希罕的东西!”。
李凌让几女熬了一锅玉米粥,放了一些红薯进去,又抄了几盘的土豆!
冯蘅一边摆弄饭菜一边看着外面,她没有想到李凌带着自己匆匆来到庄上就是为了这几种作物。
他的眼光何其远大!冯蘅看得有些痴了。
“我早就知道你也也希望李凌!”。杨颖不知何时走到了她身边说道:“有机会我会撮合你们的!”。
“谢谢姐姐!”。冯蘅一见是杨颖她就脸红了,本来她是想否认的,没有想到鬼使神差的说了句谢谢!
一锅玉米粥哪里能够三百士兵和喝,大家不过是随意尝尝。
李凌亲自盛了一碗粥,又端了一盘土豆走到了老者的跟前。
老者也不客气,他拿了筷子就吃起来。
玉米粥就土豆,老者很快就将稀粥给喝完了。
“怎么样,这饭还吃的吗?”。虽然知道答案,但是李凌还是希望能够从老者口中说出来!
“吃的,当然吃的,荒年的时候若是长供这几种作物,难可是要积大公德的!”。老者忍不住赞叹了一句向李凌问道:“李大人,不知道来年我们这些佃户可否种上这些作物?”。
老者眼睛直直的盯着李凌,充满了渴望。
“抱歉了,这些作物我还准备自己先种着,多余的种子自然是交给你们,不过我可以向老丈交个底,若是种植这几种作物的佃户我不收一分租子!”。
为了尽快将这几种作物传播开,李凌少收些租子也无所谓!
佃户们虽然有些失望,但是他们知道这几种高产的作物就在自己身边,早晚都能轮到他们种植。
今后再也不怕饥荒了!
送走了士兵和佃户,李凌又来到了厨房,和杨颖几女一起喝了一碗玉米粥。
“李凌,我真的没有想到这种粥如此的好喝,我们以后可以经常吃这些东西吗?”。
李言玉也有些喜欢吃这几种东西了!
“也许过两年可以,但是现在却是不行!我们必须留足种子才可以!”。李凌摇了摇头,眼下这些种子可都是宝贝,绝对不能动它们。
“放心吧,过几年让你随意吃!”。杨颖悄悄将李言玉拉到了一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才是君子作风!
士兵们每天都过来晾晒作物,李凌庄子上有宝贝这个消息渐渐的传了出去。
有好几个地主都想种植这几样作物但是都被李凌给拒绝了!
这其中就有跟着安德列到西边进行贸易的几个大商家。
李凌明确的告诉他们这些发现在西方多若牛毛,他们完全可以让自己出海的船队去寻找。
李凌居然擅自动用军队去自己庄子上做农活,成何体统!
皇后怒气冲冲的来到御书房状告李凌忤逆母亲和擅自动用军队两向罪名。
圣旨虽然允许李凌带着李家军进京,但是这些军队早已不再是民团,而是有明确编制的卫所军。
他这样做是违反军纪的!
“皇后所反应的两件事情朕都记下了,我会命人前去调查的!”。
李凌乃是探花及第,天子门生。
皇帝自然是知道李凌身世的,他的母亲早在十几年前就去世了,周氏只不过是他的姨娘。
至于擅自动用军队这件事情,他相信李凌会有合理的理由!
他绝对不是个不分轻重的人。
“你。。。。。。”皇后没有想到皇帝居然如此袒护李凌,她冷哼了一声离开了御书房。
早朝的时候突然有许多大臣弹劾李凌,原因就是他擅自动用军队,皇帝无奈之下只得让太子带人前去探查。
请支持作者。
第三百七十章琐事
杨大伯终于从固原镇赶了回来,他们夫妻二人住到了客栈当中,将杨颖也接了过去。
杨颖已经长大,她就要成亲了,两位老人也放心了!
玲珑也被谷成给接走了、,她虽然一直回避自己的父亲,但是现在却逃避不了了。
李阁老却没有有过来接李言玉,她的生身父母就在李凌府上,却也没有过来接自己女儿回去的意思。
庄子上一下子去了两位女主人,难免有些空落落的。
士兵们将几种作物翻晒以后变不再来庄子了,这里也彻底寂静了下来。
“这样也好,我可以和李言玉单处一段时间!”。李凌对李言玉的感情是极其复杂的,他根本就分不请自己对他是喜欢很是吝惜。
自始自终,他都没有能忘记第一次相见时李言玉躲在墙角的情景。
李言玉遇到鞑靼兵躲起来的时候李凌分明是一种心痛的感觉,他甚至忘记了已经被敌军害死的刘蕊。
入夜,院子里只剩下了几个在此次照料的丫鬟,账房先生和男家丁都安排在了外院。
“李大人,热水烧好,您和夫人可以沐浴了!”。丫鬟向李凌禀报道。
李凌可是这处庄子的主人,自然要照顾好。
李凌一边想着他和李言玉之间的交往一边听着戈壁水流的声音,满脑子都是李言玉的倩影。
两人从洗浴室出来的时候,李言玉一副慵懒的样子,陪上她柔弱的身姿,彻底沟起了李凌的保护**。
李凌快速的跑到她的身边一把将她抱了起来走向了自己的房间:“玉儿,今夜我们一起睡吧。。。。。。”。
李言玉没有挣扎任由李凌将自己抱到了自己的房间,她躲进了李凌的怀抱之中说道:“夫君,若是,若是你想。。。。。。”。
李言玉早晚都是李凌的人,并不介意将身子交给他!
“傻瓜,我是那么急不可耐的人,即便是我们成亲了,我也暂且不打算和你圆房!”。李凌轻轻的wen了一下他的额头说道:“十六以前不准圆房,你和玲珑一样,这是我们李家的规矩!”。
李言玉只比太子年长几个月,才十四岁,玲珑也才十五岁,成亲之后李凌并不打算和他们圆房。
十八岁以前生孩子有相当大的危险,明代的医疗技术很差,李凌并不打算冒这个险。
“咱们。。。。。。李家什么时候有有这个规矩了,我怎么不知道?”。李言玉有些好奇的说道,她可从来没有听杨颖说过李家有这个规矩。
玲珑也从来没有提起过。
“我刚刚定下来,以后我们的子孙都要照这个规矩吧!”。
李凌一伸手将李言玉楼在自己的怀里,小声的在她耳边说着。
他想起了两人开始认识的时候,那时李言玉也是根本离开不开他。
“嗯,我知道了!”。李言玉的头发被李凌吹起,脸上氧氧的,她根本没有办法拒绝对方。
“我们就这样说定了,从明天开始你暂时住到谷家,将这个规矩也告诉玲珑!”
大婚之期将近,李凌觉得还是让李言玉和她母亲暂时住到谷家的好!
这里几日之后将成为朝廷的焦点。
“夫君,你,你有没有喜欢过刘蕊姐姐,我知道她和我们几个一样喜欢着你。。。。。。”。李言玉突然提出了一个让李凌意想不到的问题。
她也想到了刘蕊,想到对方从容赴死的情景,她若不是太爱李凌,为何会舍身救了自己?或许在她眼里,自己才是在李凌心中最中所喜欢的那个吧。
李言玉这几天都会梦到刘蕊,醒来的时候他耳边都会回响着她的嘱托:替我好好照顾李大哥。
“我和她在一起都没有几天,如何会喜欢上她?你还是别多想了!”。
李凌仔细的想了几下,她和刘蕊不过是相逢不过数面,他怎么也不会想到这丫头会喜欢自己!
李凌面露凝重,李言玉便知道他并不是欺骗自己,躲到他的怀里睡着了!
冯蘅和李言玉来离开庄园回了京城。
太子带着皇帝的口谕和朝廷的大臣来到了城外,他们面见李凌以后说明了来意:他们要知道李凌因何要动用城外的军队,太子想知道到底是什么样的作物居然让李凌若如此重视。
“李凌,我等都是奉了皇帝的命令到此检验这几种作物的果实,还请你不要介意!”。太子好奇的李凌问道。
“你可要想清楚啊,若是要你不给出一个合理的理由,只怕这次皇帝不会饶了你!”。
“李凌,你身为李家军的统帅居然拿军纪开玩笑,难道你忘了刘宇刚刚是因何而死的吗?或者是说所谓的军纪是因人而异的,你这个统帅根本就是只准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等?”。
这群官员可都不是善茬,户部的几位侍郎还好说,他们也希望这几种粮食如同传说当中的一样高产,给朝廷带来新的希。
李凌的对头也在这群人当中,他主动请缨,为的就是过来为难李凌。
只要李凌话中有一点疏漏他都会打蛇随棍上,非要他承担相应的责任不可。
“这个问题还是管理此时的先生来处理吧,他会给你们一个明确交代的!”。
经过几日的辛苦劳作,士兵们已经将玉米晾晒好,番薯和土豆已经清理干净,并且称了重量。
“各位大人,容我查查账本!”。账房先生第一次遇到这么多的官员,他的手大批有些不利索,但是最终还是找到了答案,他用颤抖的声音读道:“玉米三十亩得粮一万八千余斤,合计每亩收成是六百斤,番薯二十亩收成是三万四千余斤,土豆两千九百余斤!”。
账房先生洋洋洒洒的念到,看到这些数据他真的很高兴,也为自家主子自豪。
几种作物都是麦子的几十甚至是上百倍,若不是李大人慧眼如炬,只怕这些作物根本不会被运到大明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