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秦之帝国再起-第64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昏暗中的扶苏听到那句话没有任何的表情变动,心里却肯定是在不断苦笑。

汉国与之之前的任何一个国家都不相同,那不止是作为统治者的吕哲一直在向民间投利聚拢民心,更是义务兵制的产生直接让一个国家拥有的潜在武力从根本上产生变化。

只有不知道义务兵制是什么的人才会认为汉王哲手头的兵力不够用,目前生活在汉王哲统治疆域的黔首数量超过一千五百万,那是经过战乱之后的一千五百万,不是和平年代的一千五百万,战火动乱中的环境让没有多少自我保护能力的老弱和妇孺大量死去,生存能力比较强的壮年却是比较容易存活。

扶苏不知道汉国的人口年龄和性别分布,但是他能够想象大体猜测出来,汉王哲统治下的汉国拥有一千五百万的人口,其中能够成为兵源的数量至少是在五百万左右,而目前为止也不过是被动员出二百多万,还有很大的挖掘空间。

“汉王哲在塞外的主战兵力是三十万以下,”内史腾的声音比较雄厚:“其中十余万是原本属于我们的王贲所部,五万来自原赵国的司马昂所部,大概十五万左右才是汉王哲的嫡系。”

不知道是谁带头咒骂王贲,然后室内充满了“王贲这个乱子贼子”“王氏三世享受秦国优待。真是忘恩负义贼子”,等等很多的咒骂声。

在那么一刹那,内史腾悄悄地将目光移动到主位的扶苏身上。昏暗的光线下他自然无法看清楚扶苏的表情。

凡事皆有因,然后才有果。要说这里谁最清楚王贲为什么要背弃秦国投奔汉王哲,那当属成为秦王之后的扶苏,王氏一族会做出那样的选择不是一朝一夕,起因是王翦立下的功劳太大。

列国中的赵、魏、齐、燕、楚都是由王翦作为主帅攻灭,也就是说除了韩之外其余战国的灭亡都与王翦有关,其灭国过程王翦出力有大有小。但总的来说王翦立下的就是不世之功。

曾经白起也为秦昭襄王赢稷立下过诸多汗马功劳,其中长平之役更可谓是不世之功。白起统率下的秦军获得长平之战的胜利,奠定了秦国之后一统天下的局面,但是立下不世之功的白起并没有得到好下场,是在君王的猜忌之下不得不自杀而死。

有一个词叫“功高震主”。也就是身为臣子一旦功劳立得太多了会撼动统治者的地位,那是因为在获利功勋的时候臣子对君王有了报效,但是对于国家和族群也有了贡献,往往会聚集起难以想象的人望。

一个人拥有难以想象的威望之后会有什么样的情况?五代十国末期的赵匡胤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一旦一个人拥有难以想象的威望,那么会发生什么事情完全就不是他一个人所能决定。

白起的功劳太大了,差点秦国上下只知道有武安君的威严而忘记秦昭襄王赢稷才是国家的主人,当时的秦昭襄王赢稷心里会怎么想?

王翦的功劳比之白起还要高,但是王翦显然比白起更加懂得为人臣子之道。王翦的做法就是一再表态能够那么大的成就完全是出于伟大的嬴政赏识。也不学白起专注掌握军权,甚至是表态“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臣亦及时以请园池为子孙业耳!”,也真的是一生没有封侯,深揭明哲保身之道。

懂得为人臣子的明哲保身让王翦能够在秦一统天下之后功成身退,可是并不代表王氏也从此退出名利舞台。统治者无法一再针对一个放弃所有权柄的人,甚至还要表现出优厚其子孙来展现自己的英明。因此哪怕是功劳不够也要为其封侯,王贲也就得享通武侯的爵位。

很多时候君王表现出优待的一面只是做戏。实际上暗地里是在进行最彻底的打压,只要时机一到就进行最完整的清除。王翦归隐之后的王氏无论表面上再怎么风光,实际上却是处在一种极为危险的境地,期间就发生过始皇帝嫁女王氏一族然后寻找理由诛杀的事情。其实认真来说,蒙氏一族的崛起也是赵氏赢姓为了遏制王氏一族的需要。

赵氏赢姓对王氏一族的针对并不是一种见效快的压迫,使用的是水磨工夫,也是希望将影响减低到最小,毕竟王氏一族在统一之战中立下的功劳真的太大了。

来自统治者的针对会令人浑身战栗,坐立不安什么都是小事,时时刻刻都要生活在恐惧之中,没得选择之下又无法反抗只能接受最终的不幸,有选择的余地之后没有多少人会甘愿引颈就戮。

若说王贲的背叛是事出有因,那么徐岩的背叛就让扶苏感到惊讶,确确实实是只有惊讶,而不是百思不得其解。

徐氏一族在秦国一直是一种平稳发展的趋势,没有建立过太大的功劳也不曾犯过什么错误,会变成现如今的局面或许只因为一个原因,那就是秦国急速地衰败,虚弱到无力提供数十万大军所需的粮秣。

粮食对于一支军队的重要性无与伦比,是一支军队存在以及稳定的根本,如果无法稳定地提供一支军队的粮秣,军队崩溃还算是小事,很多得不到粮秣补给的军队甚至会在某些野心家的鼓动下进行暴乱,成为一支有组织的叛军。

历史上军队缺乏粮秣从而成为叛军的例子太多了,凡是掌权者无不知晓一支缺乏粮秣军队的危害,秦中枢当然也清楚那点,为了避免更大的危害只有任凭吕哲进行渗透。

汉王哲在一连串的输送粮秣期间收买了太多中原军团的骨干,又有早期投奔汉王哲麾下的秦将的例子在,不管徐岩是反对还是同意都无法改变驻扎于三川郡秦军投向汉王哲的发生,又因为汉王哲是秦地出身的关系,大批量秦军在赵氏赢姓衰弱后进行投奔简直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扶苏是不知道原本的历史会发生什么,要是他知道秦地的秦人演变成谁来就投靠谁,甚至连进入秦地一路烧杀抢掠的放火狂人都愿意投靠,就该庆幸现在的秦人只是冷眼旁观,至少没有站到对手的那边反过来攻杀秦国。

秦人对赵氏赢姓失望,扶苏能够从方方面面来了解这一实情,作为名分上秦国的最高统治者,他很多事情没有办法说出口,甚至要极力地掩盖事实,结果就造成了现如今的局面,一帮宗亲根本就看不清局势,还做着短时间内大秦能够再次复兴美梦。

要是再有几十年的时间,大秦或许能够再次复兴,但是很显然没有时间了,扶苏是等到一帮宗亲吵闹完了才出声。

“秦境内的汉军第七混编军团在向汉境移动,第三混编军团和第八混编军团从太原郡方向朝上郡逼近……”扶苏的语气依然听不出有什么情绪波动:“中原军团正在接受汉王哲的改编,已经有第十二、十三、十四的军团番号。另外,汉境也在编制新的军团,是从第十五到第二十军团的番号。同时,原先南征的二十万汉军也在进行轮调。”

汉军的一个军团有五万战兵的编制,每个军团会根据执行任务的不同配置数量不等的辅兵。辅兵制度是秦国率先执行,他们应该清楚汉军每个军团序列下的辅兵其实是一种战场预备役人员,通常损失掉的战兵就是从辅兵中挑选补充,所以也就意味着二十个正式番号的军团配属的那些辅兵也能随时被编制为新的军团。

“那么……不算数量庞大的二线部队,以及义务兵制下没有被挖掘出来的兵源,汉王哲只要有足够的粮秣和军械,并没有缺乏士兵的困扰?”

那一刻,很多人听得心都凉了……

第七百七十四章:怎么办?(下)

“兄长,真的要那么做吗?”

“是的,我这次回来便是要向王上谏言。”

“兄长没有接到召见命令归回……”

“时间不等人,顾忌不了那么多了。”

“可是……那样一来我们一切的努力就等于是无用功了啊!”

“不,不是无用功。另外,你的执念已经蒙蔽了灵智,正在往危险的方向渐行渐远,是时候应该冷静了。”

“我……”

“好了,以其在做无谓之争,不如想想怎么使事情办成。”

蒙恬是从北地郡赶回咸阳,上述对话是发生在蒙毅前去迎接的路上。他是将大军留在了义渠,连护卫都没有携带只由一名车夫赶着车。

汉军出塞之后,匈奴等草原胡人害怕后路被夺进行撤退,蒙恬阻止胡人联军逼近咸阳的任务没有经过什么苦战就已经达成。

三十余万秦军先是在上郡休整,随后得到扶苏的命令移动往内史郡,先是在甘泉进行必要的物资补给,随后又接受指令前往北地郡的义渠。

扶苏一再调动秦国最后的武装力量自然有深刻的用意,或许是在试探蒙恬对自己的服从度,也可能是根据秦国当局的需要为出发点?

自蒙恬得到命令率军前往义渠驻扎到现如今已经过去了四个月多,军队的编制也经过多次的变动,大量的老弱被解散归乡。新的壮年兵源被补充进去,另外因为受到汉军的影响,秦军的编制也出现很大的改革。

秦军历来就是追求每一名士卒都有自己的岗位。学习的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刻板和纪律,但是在军备上的革新却是不多,像是后战国时期列国已经有很多使用铁质兵器,秦军仍然是在列装青铜。

同时,秦军似乎认为穿戴重甲是懦夫的行为,崇尚的是作战时袒胸露肚,因此秦军的作战序列中。一种叫作“轻兵”的兵种最为出名,这一类轻兵主要以刑徒组成。配以勇悍的敢战之士,历来就是秦军最为锋锐的长矛。

当然,后战国时期列国装备的铁质兵器并不成熟,存在脆和容易折断致命的缺点。谈不上不成熟工艺下的铁质兵器会比青铜兵器好多少,青铜技术却是发展到工艺巅峰的产物,从某些方面来说要比不成熟的铁器更加值得信赖。

列国相续复国之后军队也是重新选择使用青铜兵器,只有相当少量的部队使用铁兵,这里有因为列国复国底蕴全失的原因,其实也是正视到不成熟的铁器面对巅峰工艺青铜的劣势,其中最为要命的就是铁质兵器的长度要比青铜兵器短……

到目前为止的秦军依然还是在使用青铜兵器,但是对于防御性质的装备却是产生了足够的重视,因此秦军之中本来就有的重步兵开始急速增加。

曾经的秦军一胜再胜。士气达到顶峰自然是崇尚进攻,气势的压迫下也让敌军在还没有与秦军交锋之前就先胆寒,两相一高一低起来秦军觉得穿甲妨碍灵活是多余的负重是负担。现在的秦军却已经没有那种高昂的士气,气势一旦衰败下来就会想着对自己该有什么样的防御装备了。

收集所有可调配的物资才让接近三万魁梧的秦人穿上了厚重的甲胄,组成了一支防御力极强的重甲兵。他们的作用是用来与骑兵交战,匈奴等胡人还是单骑走马一类的兵种,汉军骑兵却是真正意义上的骑兵,可想而知是有什么用意。

除开重视重步兵的建设之外。秦军也开始建设真正意义上的骑兵,且建设速度不得不说非常迅速。那是建立在秦国本身不缺战马,也有一套完整工业基地的底蕴之上。

“……耗尽国力才武装起五万骑兵,不产马的汉国却是在获得陇西郡之前就拥有近十五万骑兵,不得不说那是一种讽刺啊!”

蒙毅有那点愤世嫉俗的心态,已经在蒙恬耳朵边絮絮叨叨了很久,咒骂凡是可以咒骂的人,讽刺所有能讽刺的事。

“我们没有那种前瞻性,汉王哲一开始根本就没有建设车兵,根据曾经的赵武灵王单骑走马的思路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