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民国大文豪-第18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徐至摩在《晨报》上对胡拾做出规劝,不少胡拾的朋友同样觉得胡拾的政治倾向转变的太过突兀。难以理解。

林子轩则认为胡拾是被苏联蒙蔽了,希望胡拾能真正了解之后再做出判断。

对于如何看待苏联是中国知识界在这个年代永远争论不完的话题。

到了1948年,仍然爆发了一场类似的争论。

从中可以看出中国的知识分子对于国家命运的担忧,这关系到中国的未来。

有意思的是,胡拾到了第二年从美国回国途中路过日本,拜访了日本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福田德三博士。

此人刚从欧洲回来,思想主张已经有所变化。

胡拾问他为什么不到美国去看看,福田德三说:“美国我不敢去,我怕到了美国会把我的学说完全推翻了。”

林子轩受到攻击,心情不怎么好,于是他决定把“抹黑”苏联的事业继续进行下去。

既然你们认为我抹黑了苏联,那我就认真的抹黑一次吧。

他原本想把写作《1984》的事情放一放,反正又不急,等有闲暇的时候再说不迟。

但谁让他受刺激了呢,抄一本小说的时间还是能挤出来的,也就不到三十万字。

《1984》这个故事发生在未来世界,在1984年,世界被三个超级大国所瓜分。

它们分别是大洋国、欧亚国和东亚国,三个国家之间的战争不断,国家内部社会结构被彻底打破,均实行高度集权统治。

以改变历史、改变语言、打破家庭等极端手段钳制人们的思想和本能。

以具有监视与监听功能的“电幕”控制人们的行为,以对领袖的个人崇拜和对国内外敌人的仇恨维持社会的运转。

因为奥威尔是英国人,所以他把故事背景放在了类似英国的国度,也就是大洋国。

书中的人名也是英国人名,大洋国唯一的党派叫做英格兰社会主义。

据说这是暗指英国的费边社,就是萧伯纳参加的那个社会主义团体,而且费边社于1884年创立,1984年是费边社创立100周年。

所以,整个故事看起来就像是一个发生在英国的苏联模板的故事。

林子轩没打算照抄,既然是抹黑苏联,那就做的彻底一点。

他把故事中的人名和党派名都改成苏俄模式,让整个故事看起来就像是发生在苏联一样。

他其实想把书名改成《1991》,刚好那一年苏联解体。

但真要这么做就太玄幻了,会让人觉得这本书有了诅咒的功能,还是低调一些的好。

第三百三十章老大哥在看着你

在《1984》中有很多经典的句子,比如这句“老大哥在看着你”。

老大哥是个大约四十五岁年纪的中年男人,留着浓密的黑胡子,面部线条粗犷英俊,从中可以看出斯大林的影子。

老大哥从来没有真正出现过,他只出现在屏幕上。

作为大洋国的领袖,他受到所有人的崇拜,每次人们都要毕恭毕敬的对着屏幕中的老大哥行礼,不敢做出不恭敬的神情。

因为老大哥在看着你,他无所不在。

这就是个人崇拜。

苏联在列宁时期还没有形成个人崇拜,列宁本人非常反对个人崇拜。

他强调:“领袖不是天使,不是圣人,不是英雄,而是普通的人。”

苏联的个人崇拜从1928年开始,这一年是斯大林的50岁寿辰。

从斯大林生日前几天开始,莫斯科所有公共场所、较大的建筑物都悬挂上了斯大林画像,报刊上满载歌颂斯大林的文章和诗。

在他生日那天,共有八版的《真理报》用了六版的篇幅歌颂斯大林。

斯大林被颂扬为“最伟大的领袖、是没有任何错误的完人”、“斯大林的每一句话都是代表苏联人民说出的。”

苏联的会议中有不成文的规定,斯大林出场全场必须起立鼓掌十分钟。

谁不努力鼓掌谁就是不够热爱斯大林。

要是有人敢装模作样,不用警察来查,身边的人就会检举揭发,这才是真正的无处不在。

你永远不知道身边的人谁会告发你,就算是家人也不能相信。

《1984》中还出现了一个老大哥的敌人,这个敌人有着一幅犹太人的脸型和山羊胡标记。

这里指的是苏联的领导人托洛茨基。因为托洛茨基也有山羊胡。

这个敌人跑到国外去,不仅和外国勾结,还煽动大洋国的人反对老大哥。组成一个叫做“兄弟会”的组织在大洋国国内搞间谍和阴谋活动。

1929年,托洛茨基被驱逐出苏联后不断的对斯大林进行攻击。

所以说。《1984》这部小说故事虽然放在了伦敦,但讲的还是苏联的故事。

在大洋国,有一种罪叫做思想罪,只要你有了思想,就犯了思想罪。

思想警察会通过在全国各处安装的电幕进行监控,一旦发现有人具有了思想,就会把这个人抓起人,让其彻底的消失。

这里说的“彻底”是真正的彻底。

他们会通过篡改历史和文件。让这个人从大洋国居民的生活中彻底抹去,就好像这个人从来没有存在过一样。

那么,怎么判断一个人有没有思想呢?

一个很简单的数学题,二加二等于几。

在大洋国,凡是回答二加二等于四的都是有思想的人,因为在这个国家二加二等于五。

要想在这个国家生存下去,就要放弃思考的能力,成为没有思想的奴隶。

整个国家只有一个声音,老大哥说什么就是什么。

《1984》的主人公就职于大洋国真理部记录司。

作为真理部下的一名小职员,他每天的任务就是不断篡改文献。凡是可能具有政治意义与思想意义的文献书籍都是他的工作目标。

他要不停的篡改过去,使之符合现实的需要。

托洛茨基就揭露斯大林对苏联历史文件的篡改,斯大林为了让自己的履历完美无缺。没有任何错误,把以前的书籍和会议记录全都进行了修改。

修改后的文本成了苏联的历史。

这充分印证了那句话,历史往往由胜利者书写。

这位主人公对这种生活不怎么满意,于是他决定写日记。

在大洋国,是不准写日记的,因为写日记代表着你有了自己的想法,有了思想。

主人公冒着被思想警察抓捕的危险偷偷的写日记,日记成了他的精神寄托。

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

“千篇一律的时代,孤独的时代。老大哥的时代,双重思想的时代。向未来,向过去。向一个思想自由、人们各不相同,但生活并不孤独的时代——向一个真理存在、做过的事不能抹掉的时代致敬。”

“打倒老大哥!”

他的这种想法无疑非常危险。

这时候,他碰到了一个女人,一个年轻、美丽、性感,满嘴粗话也显得自然而健康,富有曲线的身体充满了生命力的女人。

他们开始了一段秘密交往。

但在大洋国,这是不被允许的,个人之间不容有任何私人感情、抑或过有激情的生活。

你不属于家庭、氏族、部落、国家,甚至不属于阶级,只属于老大哥。

婚姻的唯一目标是为了生儿育女,以便更好地为老大哥服务。

主人公渴望得到一次爱情,心灵需要慰藉,于是,他们逃离老大哥的监视,一次次的冒着生命危险约会。

结果自然是被思想警察发现,经受严刑拷打。

在极端恐怖的刑讯之下,两人都背离了当初的誓言,出卖了对方。

他们放弃了自由的意志,选择继续热爱老大哥,然后被警察杀掉了。

相应的,大洋国的真理部会抹去主人公曾经的一切记录,他这个人从来不曾存在过。

《1984》讲的就是在极权统治下一段短暂的背叛,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这个故事是不是有点眼熟,和苏联作家扎米亚京的《我们》情节类似。

包括英国作家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这三部小说都描述了在未来的世界里,主人公和整个世界抗争,但最终失败的故事。

这就是“反乌托邦”小说。

与其相对应的是乌托邦,由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最早提出,意思是“空想的国家”。

英国空想社会主义的创始人托马斯莫尔在他的名著《乌托邦》中描绘了这样的场景。

“在那里,财产是公有的,人民是平等的,实行着按需分配的原则,大家穿统一的工作服,在公共餐厅就餐,官吏是公共选举产生。”

这无疑是一个理想的国度。

自从乌托邦这个概念产生以来,有不少人进行过类似的社会实践。

在中国古代,最具有乌托邦精神的人物非王莽莫属。

王莽当了皇帝之后开始了激进的改革,他废除土地私有制,实行土地国有化,私人不准买卖土地,然后把土地重新分配。

他还要废除奴隶制,禁止所有奴隶买卖。

他甚至实行了计划经济,政府控制物价,征收所得税,实行专卖制度。

所以,后世不少人都认为王莽是个穿越者,只是因为太心急实现社会主义,不小心被土著干掉了而已。

第三百三十一章不合时宜的思想

《1984》想要出版还需要一段时间,林子轩准备先出版一套苏俄丛书。

这套苏俄丛书以扎米亚京的小说为主,也包括其他俄国作家的作品,比如托尔斯泰和普希金等人的小说和诗歌。

较为全面的展现俄国黄金时代和白银时代的文学作品,让中国读者更为深入的了解苏联。

其中主推的就是扎米亚京的《我们》,林子轩为《我们》的中文版写了序言。

他以为在中国有太多赞颂苏俄的报道,导致中国青年不能正确的认识苏联国内的真实状况,这套丛书的目的是要泼一盆冷水,让青年从狂热中清醒过来。

苏联并非是一个理想的国度。

他用高尔基作为例子。

由于高尔基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中国青年往往把高尔基作为苏联革命文学的代表,他们以为高尔基是苏联革命的坚定拥护者。

其实,那只是苏联的宣传而已。

高尔基的确拥护苏联革命,但在十月革命爆发后,他看到了革命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于是,他在《新生活报》上对十月革命中的暴力和非人道行径进行了鞭挞和批判。

“这是一场没有精神上的社会主义者、没有社会主义心理参与的俄国式的暴动,是小市民动物性的大释放,下一步它将会转向黑暗的君主制,那一天为时不远了。”

“布尔什维克断送了、淘空了、毁坏了祖国,把俄国作为一个疯狂的大试验场,把人民变成他们革命梦想的试验品。”

“你们谩骂吧,但我就是如此思考的,我从不想把自己的思想变成你们主义的附庸。”

这些发表在《新生活报》上的文章结集出版,叫做《不合时宜的思想》。

这本书在苏联被禁了70年,直到1988年才得以重新出版。

这就是十月革命之后的高尔基。

如果不是因为他在文坛的地位,以及和列宁的友谊,恐怕早就被驱逐出境了。

列宁对高尔基很爱护,每次莫斯科布置大逮捕行动时。列宁都会把高尔基打发到外地去,免得高尔基在莫斯科闹事,弄得大家不好收场。

1921年,不满意苏联的高尔基又一次离国出走。苏联对外宣称高尔基是到国外养病。

高尔基先在德国,后来长住意大利,这一住就是七年时间。

列宁去世后的1924年,高尔基在给罗曼罗兰的信中说:“我不回俄国,我觉得我在俄国扮演了四面树敌的角色。”

这可以说是高尔基人生的分水岭。

如果他在国外继续坚持他的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