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国王过问这件事为止。172年,在伏尔泰不屈不挠进行上诉的第八个年头,西尔文被宣判无罪,西尔文一家的幸存者重返家园。 这时,伏尔泰已经78岁了。他在七十多岁时投入了第三场平反冤狱的艰苦战斗。 这场斗争历时十几年,直到他生命结束。19岁的巴尔骑士和他的朋友、18岁的德。 哀太龙被控侮辱了阿布维尔小城桥上的木刻耶稣受难像十字架而被判火刑。 在这个案件中,狂热的教徒们、法王路易十五以及一个后世绝不应该忘记其嘴脸的告密者兼诬谄者倍尔瓦共同充当了杀人犯。 倍尔瓦这种人任何时候都不缺少,但暴政下他们如鱼得水。 因为他们是暴政所拥有的各式各样的坏蛋中最重要的一种,属于暴政特别喜欢的那类宝贝。 他们害起人来能量很大、积极性很高。 倍尔瓦打听到巴尔骑士和德。 哀太龙在一次宗教出巡时没有下跪和脱帽致敬,决意把“这件失礼的事”罗织成故意侮辱宗教的罪案。 几天后十字架被毁损给他提供了害人机会。 他故意把两件事混在一起,对巴尔进行私下调查。 他的卖力换来一张控告巴尔和德。 哀太龙的召唤状,要信徒提供证据,否则开除教籍。 一号召,作伪证者滚滚而来。 冤狱由是开始。 德。哀太龙在逃。 巴尔骑士被捕后,人们又从他的书中发现一本《哲学辞典》,这一来,他的无神论者罪名便逃不掉了。 法庭以他“不虔诚,故意不在圣像前下跪、不脱帽、唱亵渎的歌,对渎神的书有赞许的表示”以及其他类似罪行而判他死刑。 判决非常残忍:把舌头用烙铁撕下,大概是要以此惩罚他哼过淫词邪曲、用过亵圣语词;砍掉右手,这大概是惩罚他有可能推倒了十字架;再用文火慢慢烧死。用这种方法屠杀一个少年,实在是惨绝人寰。 巴黎法官中也有人持异议。 但国家动荡不安,杀一儆百是国家利益所需要的。 路易十五批准了法院判决书。 巴尔受尽折磨后被砍了头,他的尸体又和搜出的伏尔泰的《哲学辞典》一起被执行了火刑。 这一天对于狂热信徒们、对于那些害怕和敌视伏尔泰影响的正统派和御用文人们是赏心悦目的一天。伏尔泰痛心疾首:“国家竟然容许发生这种情况!
……我为割去舌头的孩子们哭泣。 我是一个病魔缠身的老人,这点使我得到了饶恕。“
巴尔因被怀疑犯“亵渎”罪被处死。 伏尔泰从法律入手,要找出是否有这样一条法律,人们犯了假设的罪就要被处死。结果并没有这样一条法律!但是法官们却利用愚众的狂热和根据所谓国家利益去发明出各种罪名,以便杀死他们想杀死的人。 伏尔泰反诉了判决巴尔的法官。他的愤怒也无情倾泻到作为暴政社会基础的狂热的愚众身上。 他怒骂道:“吃人的小丑们!
你们从火堆烧得正旺的地方赶到跳舞晚会,又从格雷夫斯基广场赶去看滑稽歌剧;车裂卡拉,绞死塞尔温,烧死可怜的青年……我们同你们不共戴天!“
他以激愤而犀利的言辞为当时那些有嗜血癖的信徒绘出了一幅愚昧、狂热和残酷的风俗画或者叫心灵画。 他为之画像的这类人的情状,1765年曾在图卢兹逗留过的亚当。 斯密也亲眼目睹过,并且被他们的狂热和残忍震惊了。那时,伏尔泰正在为反对车裂卡拉的司法暴行大声疾呼。 令斯密大为惊奇的是,图卢兹居民大多站在法院判决一边。 即使证据凿凿表明卡拉无罪,他们仍然坚决相信卡拉有罪。 斯密悲哀地发现,人的眼睛一旦被宗教狂热遮住了,“对他们说什么也没用。”
巴尔一案,伏尔泰只身同时对国王、法庭、教众偏见作战。 法国当局找出的国家利益这个口实曾使在另几次冤狱中声援过伏尔泰的腓特烈也有所触动,他在给伏尔泰的信中以国家的立场婉转劝说:“对于时代特有的偏见,应当迎头痛击么?……你当记得封奈德的名言:‘如果我手里尽是真理,我也将三思而行’。“
对法庭的反诉没有成功。 巴尔案的复审拖了许多年,到伏尔泰去世时巴尔也未能昭雪。 但司法的黑暗内幕经伏尔泰一次又一次揭露,已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既有的罪恶再也遮掩不住,新的罪恶要照旧演下去也非常困难了。 正如房龙评价的,怀有宗教企图的法庭只有在黑暗中偷偷摸摸地行事才能成功。 伏尔泰采取的进攻方法法庭是抵挡不住的。当人们终于摆脱迷信而开始运用自己的理性时,伏尔泰不屈不挠的反暴政斗争使他成为法兰西人民崇拜的英雄。1791年重葬伏尔泰骨灰时,在他的柩车上的题辞中有这样一句话:“他为卡拉、拉。 巴尔、西尔文和蒙巴里洗刷了耻辱。”
三、凯旋巴黎
他生平的最后一幕是他们“把他窒息在玫瑰花中”。——托。 卡莱尔
返回阔别多年的巴黎,是终生都在流亡中的伏尔泰在他暮年时的夙愿。 但路易十五在世一天,不准伏尔泰回巴黎的禁令就不会撤销。174年路易十五去世了,继位的路易十六是一个能干的猎手,精巧的锁匠兼出色的泥瓦匠,但却是一个无能的国王。 就此而言,如果把他的上曾祖父路易十三墓碑上的两句话用在他身上,还是差不太远的,这两句话是:仆人的本事无所不能,主人的才能一窍不通。
这个误入歧途投胎到帝王家的懦弱的人,无论多么地不喜欢伏尔泰这个危险的煽动家,但他是没有办法再阻止伏尔泰返回巴黎了。 何况,新王登基后还是想励精图治一番,为此,他任用了不少开明人士作他的大臣,其中有曾在任新闻出版总监时支持了《百科全书》和其他不少启蒙著作出版的马尔塞布,甚至还有杰出的启蒙思想家、百科全书派健将杜尔哥。伏尔泰回巴黎的路畅通无阻了。178年2月10日,已快84岁的伏尔泰告别他隐居了20年的费尔奈回到巴黎。 他的返回在巴黎引起的轰动是任何一个君主的到来所无法企及的。 人们奔走相告,一时间,前线的战事、宫廷的阴谋以及其他种种争端全被置之一旁。 迎接伏尔泰、瞻仰伏尔泰、向伏尔泰欢呼致敬,成了百科全书派和巴黎人民最重要的事。他傍晚到达,住在塞纳河沿河路和博内路交叉拐角处的维莱特侯爵府。 消息一传开,人们蜂拥而至,聚集在维莱特府前,想要看看这位“启蒙之王”。此后若干天,维莱特府邸前车水马龙,前来拜访的知名人士络绎不绝,府前云集的群众也有增无减。 当时报刊、回忆录和轶闻集连篇累牍地报道了伏尔泰回巴黎引起的持续亢奋和激动。 正在巴黎逗留的俄国文学家冯维辛写道:“伏尔泰到达巴黎,在当地人民中发生了这样的影响,好像某个神仙降临大地一样。”后来,法国现代史学家G。 勒诺特尔也说,这种盛况持续时间之长,在法国文学史上绝无仅有。 人们一致认为,没有哪一位济世救国者受到过这样的尊敬,这样的推崇。 从不拜访任何人而只接受来访者拜谒的法兰西学院这次却破例派遣两位院士去谒拜伏尔泰,另外还有10位院士自动参加了拜谒行列。世界上第一个民主国家的代表,美国独立的元勋富兰克林带着他的孙子也来了。 他让小孙子跪在伏尔泰面前请求老人赐福。 于是,这位以他的无数悲剧、讽刺诗、哲理小说和政论文袭击和重创了基督教的老人一面向教友派①小教友伸出双臂,一面祝福“上帝、自由、宽容”。接着他扶起这个小基督徒,亲昵地拥抱他。 紧紧挤在屋里的二十几个人目睹了这一场面,无不感动得泪流满面。 伏尔泰对富兰克林小孙子的祝福象征性地表达了他一生为之奋斗的信仰自由和宗教宽容理想;他与富兰克林的相会,则是理性主义与民主政治的握手。 只要伏尔泰与富兰克林一同露面,无论是在戏院、在散步场上、还是在学士院,总是掌声不绝。大臣们也来了。 名门淑女们则像花环一样簇拥在老人周围,虔诚地吻着他的手,她们都争着从伏尔泰的皮毛大衣上拔下一、两根毛当作圣物保存。 老人出门,又是另一番盛况、那些日子的巴黎,用托马斯。 卡莱尔的话来形容,伏尔泰的马车是“彗星的星核,这些彗星似的车辆挤满了整个大街”。②
在路上,他的马车常常被人们围住。 一次,一位过路人问:“这是谁?”一老太太回答:“卡拉的恩人。”兴奋中的伏尔泰似乎完全忘了他已是近84岁的病弱老人,竟然像他五、六十年前在巴黎时那样忙个不停。 他每天要接待无数朝圣者。 作为对教会的挑战,他特地接见了成群的喜剧演员,对他们说:“我为你们而生,靠你们而活。”他还考虑了庞大的工作计划。2月25日,就在他亲自辅导韦斯特丽夫人排练他的悲剧《伊莱娜》时,老人奔忙过度,开始吐血。 他的秘书瓦涅埃后来说,当时血“从伏尔泰的鼻子和嘴里像喷泉一样猛烈喷射出来”。全宅第的人都惊慌不安,以为他要与世长辞了。 忏悔师也来了,要他按天主教习惯进行忏悔,还要他签字表明宗教情操,他不肯签字。 然而,他又像84年前出生时那样给人们开了个玩笑,居然又活了过来,一周之后还康复了。不过,他这一次的生命玩笑已近尾声了。一天,一个慕名而来的英国人要求拜访,极尽恭维之词。 伏尔泰面带鄙夷:“告诉他,我快死了。”来人不走,伏尔泰不耐烦地说:“我已经死了。”来人还是不走,坚持要对他的遗体作最后的敬礼,惹得伏尔泰高叫起来:“告诉他我已经埋葬了,躯体也交给魔鬼了,他一定要见我的话,只有劳驾亲自到地狱走一趟。”这是真的,他的生命旅途快到终点了。 但他不听医生劝告,不肯回费尔奈休养,巴黎的生活实在太丰富太诱人了。3月16日,悲剧《伊莱娜》首次上演,盛况空前,大获成功。 伏尔泰衰弱不堪,没能亲自观剧。3月30日第6次上演时他出席了。 整个巴黎城像发了疯似的。 安德烈。 莫洛亚这样描绘了这个情景:在一辆绘着金星的蓝色马车中,一副老朽的骸骨穿着皮边的丝绒外衣,手里持着一根小杖,巍然过市。 学士院的全体会员,除了主教以外,都在门口迎接他。路上拥挤的群众嚷着:“闪开,伏尔泰来了!”卫兵接他下车,一直陪他到包厢里。 他一进去,观众都站起来喊道,“伏尔泰万岁!光荣啊,卡拉的辩护人!光荣啊,世界的伟人。“末了,观众要求演员为他加冕。 在两出戏中间,幕启处台上放着一座伏尔泰的像。 全体男女演员在像前鱼贯而行,每人放一顶桂冠在它头上,每次观众都站起来向伏尔泰喊道:”这是大众给你的!“
大家把他举过头顶递来递去。最后又轰轰烈烈地把他送回维莱特府。女人们差不多把他抱在怀中,“夫人们,”他说,“你们叫我欢喜得要死了。”但他的头脑仍旧保持着冷静。有人对他说:“成千成万的人对你喝彩啊。”他答道:“嗳,要是我临刑的时候,也有成千成万的人来观看呢。”③
这话竟谶语似地说出很快就将向他逼近的教士和狂信天主的人的仇恨。 不过,他还想干许多事。 就在这场加冕礼的白天,他还出席了法兰西学院大会,当选为院长。 他雄心勃勃,在会上鼓动大家进行文字改革,通过了编纂科学的法文大词典的决定,他自己承担了编写字母“A”卷的任务。《伊莱娜》演出成功后,他着手创作新的悲剧《阿加佛克尔》。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