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群魔》中,陀思妥耶夫斯基以巴枯宁为原型,塑造了斯塔夫罗金这样一个精力充沛、具有冷酷的逻辑抽象能力但又不能把破坏欲和创造欲结合起来的悲剧人物;涅恰耶夫在小说中以韦尔霍文斯基之名出现,被漫画式地描写为思想卑鄙、行为可笑的丑角。这部攻讦性的作品反映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政治思想。他同情俄国人民的解放运动,但不能容忍任何革命恐怖手段。因此,作品未能公正、全面地反映当时俄国革命青年运动的主流。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思想是充满矛盾的。1878年3月底,他旁听了对薇拉·查苏里奇的审判,并因此而产生了对革命青年的由衷钦佩和热爱。查苏里奇在法庭上说:“抬手向——个人开枪,这是令人痛苦的,但我必须这样做。”陀思妥耶夫斯基认为,查苏里奇这种发自内心的反对谋杀的感情比她那富于牺牲精神的英雄行为更加崇高。他由此看到俄国新一代青年正在以勇气、良心乃至生命探索真理、捍卫正义,并认为这是“俄国真正伟大的希望”。这种认识在他已开始构思的关于革命和宗教的巨著《卡拉马佐夫兄弟》中得到了体现。完稿于1880 年11 月的《卡拉马佐夫兄弟》是一部描写了一个家庭的历史、但又反映了当代俄国社会的力作。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这部结构紧凑、画面鲜明的作品中,运用各种表现手法,再现了60 年代的俄国生活。他以老卡拉马佐夫被杀和卡拉马佐夫三兄弟的命运为线索,揭示了一个深刻的悲剧:在人欲横流的世界,崇高的精神遭到无情的毁灭,少数力图反抗现实生活的高傲的思想者被残酷的现实所粉碎。作品广泛涉及了政治、宗教、道德、民族性、司法、学校、报刊、革命宣传等俄国社会的种种问题,在深刻的哲理议论、细腻的心理描写和悲剧性的情节中,表现了作者保守主义的政治立场和人道主义的社会理想,
陀思妥耶夫斯基原打算继续写《卡拉马佐夫兄弟》的第二部,通过描写三兄弟中的阿辽沙继续探索真理并成为一个殉难的革命者的经历,反映70—80年代之交的社会运动和社会矛盾。但这一计划未能实现:1881 年1 月28 日,陀思妥耶夫斯基因病去世。
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学生涯达到了顶峰。他的名字被批评家们同莎士比亚相提并论。他的作品被广泛传诵。他创造的一系列艺术形象和生活悲剧使他在世界文坛享有盛誉。他提出的关于宗教、道德、政治的见解和对于人类苦难和幸福的探讨影响了西方一代人的思想,尼采和萨特都曾经受惠于他的作品。在两次大战之间,尤其是二战以后,他更是风靡西方,成为最受欢迎的19世纪作家之一。
四、戏剧和音乐
活跃的舞台
60 一80 年代,俄国戏剧由于有了奥斯特罗夫斯基这位伟大的剧作家而生色。继《大雷雨》之后,他又创作了《火热的心》、《森林》、《狼和羊》、《没有嫁妆的新娘》、《白雪公主》等优秀剧本。萨尔蒂科夫—谢德林、屠格涅夫、托尔斯泰等著名作家也为戏剧舞台的繁荣作出了贡献。此外,莎士比亚、莫里哀、席勒、雨果等欧洲戏剧大师的作品也长演不衰。
在戏剧表演艺术中,现实主义传统得到了发扬。在莫斯科小剧院中,著名的表演艺术家萨多夫斯基一家是谢普金的继承者。普罗夫·米哈依洛维奇·萨多夫斯基从1832年起活跃在外省舞台上,7 年后来到莫斯科小剧院,后来同奥斯特罗夫斯基结为至交,参加了奥斯特罗夫斯基的几乎所有剧本的首演,并成为一种新的表演艺术流派的创始人。他的儿子米哈依尔在1869 年登上了小剧院的舞台,是奥斯特罗夫斯基许多作品中的主要演员。米哈依尔的妻子奥丽加·奥西波芙娜从70 年代开始了在小剧院的艺术生涯,以饰演奥斯特罗夫斯基和列夫·托尔斯泰剧本中的老妇人而闻名。她对俄罗斯语言的把握和表情的控制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
1871年起在小剧院演出的玛·尼·叶尔莫洛娃很快显示出了卓越的才华。她在饰演维加《羊泉村》中的劳伦西娅、席勒《玛丽娅·斯图亚特》和《奥尔良少女》中的女主角、莎士比亚剧作中的麦克佩斯夫人和安妮夫人以及奥斯特罗夫斯基许多剧本中的角色时,把大胆表现剧本构思、深刻揭示人的内心世界与完美的艺术形式和谐地结合在一起,成为俄国最杰出的悲剧演员。她扮演的角色都表现出了积极、主动和精神上的独立性,从而改变了过去戏剧表演中性格刻画被动化的情况。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后来称她为“最伟大的演员”。与此同时,彼得堡的亚历山大剧院里也活跃着一批杰出的艺术家,如以演果戈里、屠格涅夫、奥斯特罗夫斯基作品中的女主角而出名的玛,加·萨维娜,她还是俄罗斯戏剧协会的创始人之一,曾担任过这个协会的主席;擅长表现农奴制条件下俄罗斯妇女悲剧命运的波·安·斯特列彼托娃;善于把细腻的心理刻画、明朗的诙谐和尖锐的讽刺融为一体的康·阿·瓦尔拉莫夫等。在彼得堡玛丽亚歌剧院和莫斯科大剧院,享有盛誉的声乐艺术家有奥·彼得罗夫、伊·拉夫罗夫斯卡娅、达·列昂诺娃、费·斯特拉文斯基、菲格涅尔夫妇、帕·霍赫洛夫、鲍·科尔索夫等。
这个时期,俄国歌剧和芭蕾舞剧的兴盛,是同俄国音乐的繁荣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强力集团”内外
1867年5月,23 岁的青年作曲家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创作的《塞尔维亚主题幻想曲》在彼得堡公开演出.担任指挥的是巴拉基廖夫。这次演出在俄国音乐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著名评论家斯达索夫对此说了一句载入史册的话:俄国从此有了自己的“强力集团”。这使得1862 年形成的彼得堡一个音乐家团体得到了名称。这个音乐家团体由5 人组成,他们是巴拉基廖夫、穆索尔斯基、居伊、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和鲍罗金。
巴拉基廖夫(1837—1910)是强力集团的领导者,19 世纪下半期俄罗斯民族音乐流派的代表之一。他从小跟随母亲学习音乐,后来又师从菲尔德的高足杜布克和艾斯里希。在大学期间,他主修数学,但没有放弃自己喜爱的音乐。50年代末,他经常登台演奏钢琴,并谱写了《俄罗斯主题序曲》和《李尔王》的配乐。他对俄罗斯民族音乐有浓厚的兴趣,搜集、整理和出版了俄罗斯民歌集。这个年轻的钢琴演奏家和作曲家的艺术成就和艺术见解令人仰慕。两位青年作曲家——穆索尔斯基和居伊——投到他的门下接受指导。1861 年和1862 年,又有两位年轻的音乐家加入到追随者和求教者的行列,他们是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和鲍罗金。于是,一个以巴拉基廖夫为首的团体形成了。
5 人集团尊崇格林卡和达尔戈梅日斯基的传统,主张从俄罗斯人民中发掘创作的源泉,发展和创新俄罗斯民族音乐,并使它独立于西方。他们的艺术思想比较明显地受到革命民主主义的影响,认为艺术的社会使命是反映人民群众的社会政治理想,艺术家应该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并从中汲取灵感。但他们的观点也有偏颇之处,如对古典主义大师的经典之作抱有轻率态度,忽视专业音乐教育的意义,轻视出自音乐学院的作曲家及其作品,否认俄罗斯音乐协会在传播音乐知识、培养大众审美情趣方面所起的作用。1862 年,巴拉基廖夫与音乐活动家加·雅·洛马金一起,创办了义务音乐学校,进行音乐启蒙教育和普及性的演奏活动,以此同正规的圣彼得堡音乐学院抗衡。同那些具有较多西欧色彩的音乐家相比,5 人集团更强调民族特色和人民性。
5 人强力集团的创作活动是俄罗斯音乐史上的重要篇章,它构成了一个影响深远的音乐流派——新俄罗斯乐派。
60年代,巴拉基廖夫以他在伏尔加、高加索地区采风收集的民歌为素材,创作了交响诗《罗斯》、《塔马拉》和钢琴幻想曲《伊斯拉美》。由于性格狂傲,他后来一度脱离音乐界,直到80 年代初才重新开始创作活动。
穆索尔斯基(1839—1881)也是从小受到钢琴家母亲的培养和熏陶,7岁时就能演奏李斯特的一些钢琴曲。从侍从学校毕业后,他成为一名近卫军少尉,但在跟随巴拉基廖夫之后很快退出军界,专心从事作曲。穆索尔斯基最杰出的作品是两部历史题材的歌剧。1872年完成的《鲍里斯·戈杜诺夫》是根据普希金的原著改编的。另一部《霍凡斯基之乱》未能竣稿,由他的朋友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在他死后两年(1883)续成。70 年代中期,他与诗人库图佐夫相识,受其影响,创作了《没有太阳》和《死神歌舞》这两组忧郁的套曲。此外,他还谱写了一些如《跳蚤》那样流传不衰的歌曲。穆索尔斯基的个人生活颇不如意,尤其是最后几年,他孤寂潦倒,精神忧郁,1881 年在42 岁的有为之年去世。他留下的作品不多,但以其现实主义的风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富有特色的音乐语言、简炼而又别具一格的和声和配器而闻名,对后世作曲家产生过很大影响。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1844 一1908)是强力集团中成果最为丰硕、学识最为渊博的一人。他出身于一个具有自由主义倾向的官员家庭,15 岁时开始学习钢琴和作曲。1861年,在海军学校读书时,他与巴拉基廖夫相遇并在音乐上受其指导。不久,他作为年轻的海军军官出海远航3年,到过美国、巴西、西班牙、意大利、法国、英国和挪威。1865年,远航归来的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完成了《第一交响乐》,并以这部被誉为俄国人所写的第一部成熟的交响乐的作品奠定了自己在音乐界的地位。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创作在强力集团渐趋衰落之后仍然保持着旺盛的生机。他一生中创作了15 部歌剧,其中包括《普斯科夫女人》、根据奥斯特罗夫斯基原著谱写的《五月之夜》和《白雪公主》、《萨特阔》、《沙皇的新娘》、普希金原著的《金鸡》等。此外他还写了管弦乐作品《西班牙狂想曲》、交响组曲《天方夜谭》等许多浪漫曲和俄罗斯民歌改编曲。这些作品题材广泛,色彩鲜明,音乐语言生动,具有清澈的抒情意境和浓郁的俄罗斯风格。他还为修订、续编和出版已故音乐家未完成的乐谱作出了巨大努力,使穆索尔斯基、鲍罗金和达尔戈梅日斯基等人的一些作品得以面世和流传。
从1871年开始,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成为彼得堡音乐学院教授,同时还担任了军乐队总监和指挥。为了专心于音乐事业,他在1873年辞去了海军军职。后来又兼任过彼得堡义务音乐学校校长、俄国交响乐会首席指挥等职。作为一个严肃的音乐家,他具有极强的求知、探索和创新精神。在成为音乐学院教授后,他仍自感学识不足而自修了对位法和赋格曲,并继续求教于巴拉基廖夫和柴可夫斯基等著名音乐家。正是这种精神,使他成为管弦乐大师、配器能手和和声的革新家。作为一个勤奋的音乐教育家,他撰写了《和声实用教程》、《管弦乐原理》和自传《我的音乐声涯》,并培养了一大批著名的俄国音乐家。鲍罗金(1833—1887)是一位身兼化学家的音乐家,1858年获化学博士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