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少数民族五十年经典文库-第2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桂林山水秀,
  诗泉万古流。
  三姐歌声美,
  婉转动千秋。
  
  他默默将纸片递过去。
  她凝眸沉思。她知道,他是在热切地期望着自己振作起来,像过去一样,为祖国河山,为美好艺术歌唱,永远歌唱。但她觉得在当时的条件下,要开怀歌唱是困难的。
  第二天,她要求回桂林。调演大会尚未结束,她只身回去了。
  北上的列车风驰电掣般行驶。
  天阴沉沉,乌云横飞。她的心情也像这天色一样阴晦。失望似藤蔓,紧缠着她。她感到好胸闷,于是靠近窗户探出头去透透气。然而,她的心始终像灌了铅似的,一直沉甸甸。她轻轻咬着嘴唇,凝望苍穹,心里暗暗地说:天啊!何时云开日出,晴空朗朗? 
 
 
   
 
刘三姐与黄婉秋(九) 
何培嵩'壮族'
 
  九 “没功夫叹息”

  惊雷作响,春回大地。打倒“四人帮”,文艺得解放。不久,《刘三姐》得以复映。
  黄婉秋坐在影院里,看自己十七年前拍的影片。
  坐在她旁边的女伴抑声啜泣,握得她的手好痛。是过分高兴?还是通常说的悲喜交集?
  她也无声落泪了。她任由泪水流落,不去擦它。
  这样的泪,是该让它畅畅快快流的。
  为了那一去不返的韶华时光;
  为了那夹杂着酸甜苦辣的梦一般的回忆;
  为了现在的由于过分喜悦而产生的百感交集;
  为了……
  真是痛定思痛,其痛犹深啊!
  风华正茂之时留下来的银幕形象,到了中年再来观看,这是什么滋味呢!十年,被耽误了整整十年啊!这中间,不是可以演好多戏,拍若干部新片吗?
  青春几何?演员的青春比金子还宝贵啊!
  她听到哭声。不止她一个大哭,邻座的好些观众也都在唏嘘感叹。
  散场。灯亮了。背后有人轻轻拍她的肩。
  “你是……黄婉秋吧?”
  她回头去看。一位陌生的老太婆,眼睛哭得泡肿。
  “没错,是你,我没认错人!”老人喊起来。
  老人将她两只手抓得好紧!欢喜得嘴唇不住地打颤。
  婉秋鼻头又发酸了。
  老人说:
  “总算又看到《刘三姐》了,我等她,等了十几年呀!……说出来不怕你笑我痴,‘文化革命’前,我是个三姐迷,这电影我一连看了四五十场,我那个小仔帮我排队买票都买烦了……妹子哎,我是你的老戏迷啦,你才点点大时,演的第一个戏《斩三妖》,我看了,以后你演的戏我场场总要看的……” 

  她记起来了,《斩三妖》确是她的启蒙戏。其时,她才十三岁,是学艺三个月后的首次演出。时间这么久了,而这位老观众却还记得那么清楚。有益于人民的艺术,会受到人民欢迎的。
  老人演心欢喜,颤颤巍巍地走了。
  婉秋伫立良久,感动的泪水在脸上奔流。她回家。
  她内房的正墙上,一幅绢裱书轴映入她的眼帘:
  
  久闻刘三姐,
  近访黄婉秋。
  山歌动天地,
  诗意誉神州。
  不屈恶势力,
  敢捣莫家楼。
  今日重上演,
  艺技更风流。
  
  这首诗是新华社记者任丰平写的。前不久,她采访了黄婉秋。记者感叹这出戏的命运的坎坷,钦佩她这个人的精神的可贵,激动之情难以自抑,于是赋诗言志,并且请广东一位名书法家书写,托书斋精心裱贴,然后送与她的。
  她如今觉得墙上这诗,似一双灼灼利眼,盯视着自己;又像一团火,燃烧着她整个的人。
  她好一阵激动!“四人帮”及其一伙践踏艺术,迫害演员,而各阶层人民是尊重艺术、尊重演员的,他们对自己寄于很大的希望。对,要唤回青春、要恢复技艺,要奋发!她不禁站到大立柜的穿衣镜前,端详自己。
  然而,她深深地失望了!
  正面照,有点像冬瓜。
  侧面照,有点似粽粑。
  不要照了!当年的窈窕身段,绰灼风姿,无情地弃她而去了。她变得过于富态了,身高一米五五,十八岁拍《刘三姐》时还不足一百斤,如今是一百三十五斤了。
  须知道,发胖和年龄,都是演员的大忌和大敌。而这些,她不幸地全沾上了。怨谁呢?怨恨“四人帮”!现在,她还自责起来了,在动乱的年月里曾经自暴自弃。 

  记得一九七四年,她将要生第二个孩子的时候,过去的局长郭文纲和老伴拎着只大母鸡来看望她。寒喧之后,问道:
  “婉秋,你看过昙花开吗?”
  她点点头,感到有点诧异。她以为郭局长要讲“昙花一现”的故事了。
  “看过的。它的花瓣一开,很好看,但过不久就凋落了……”
  “是的,是这样的。可是,昙花的持续力却是很长的。这朵刚刚谢了,那朵又开了,像接力赛。你注意到没有,它的整个花期是相当长的。其实,它是很顽强的,柔中寓刚,人们对它误解了。《刘三姐》演过了,也映过了,观众喜爱它。虽说它今天还不能重映,但总有一天会的!我呀,就盼望着看到新的《刘三姐》,新的黄婉秋……”
  语重心长,苦心婆心。
  两位老人走了。
  她默默地沉思着。当她低头看自己的身子时,嘴角不觉泛出一丝自嘲的苦笑。
  小何的母亲在旁看出了她的心思,说:“婉秋哇,莫愁!等孩子生下来,你去买一块缠腰布,天天缠腰,这样,你又会苗条起来的……”
  所谓缠腰布,她听人说过的。通常是买白加布,一丈来长,紧紧缠腰,久之,可以恢复漂亮的身段。
  但是,她忆起以前演《送农药》时自己的遭遇,不免感到心寒和丧气,她终于没有采取任何控制身段的措施。
  ……
  现在,回想起这些,她懊悔不已。她不禁长叹了一口气。
  “不,不能叹息!不能遗憾!”——这话,是谁说的?是苏里,对,正是苏里!她拉开抽屉,取出不几天前苏里来的一封信,“婉秋同志,我们现在是没功夫叹息,也没功夫遗憾,要紧的是做!……”
  “没功夫遗憾,没功夫叹息。”这话,震动了她的心。 
 
 
   
 
刘三姐与黄婉秋(十) 
何培嵩'壮族'
 
  十 减肥篇

  烫金的请柬。
  一九八○年夏,香港南方演出公司“特邀桂林市黄婉秋《刘三姐》剧团赴港献艺”。请柬上径直点了黄婉秋的名。港人对她推崇备至,尊她为“歌仙”,“歌王”。“文革”前港澳举行过《刘三姐》观影比赛,最高记录者逾百场。如今,虽然过去了二十余载,她在港人心目中依然盛名不减。该公司预见到:打出黄婉秋的“招牌”,那上座率和票房价值定然是可观的。
  歌舞团的演员们皆大欢喜。她也欢喜;但准确点说,她是喜忧掺半。
  前不久的一件事,就很使她担心。
  歌剧《港湖赤卫队》首次复演。她饰主人公韩英。
  戏剧发展到韩英越狱时,她爬上石磨。欲攀窗。
  所谓“石磨”,乃是木制的道具。竟然经不住韩英一站,“嘎吱”作响。
  有的观众听见了。传来嗤笑声。
  “韩英好胖!”什么人下意识地叫起来。声音不高,但清晰可闻。
  哄笑声。
  这个游击队长赶忙越窗而出,仓卒跳下去。
  “通!”楼板好响。
  一百三十多斤从高处坠落,焉得不“通”?
  幕侧的乐手们,忍不住都笑了。
  她亦笑。然而心里在落泪。
  必须减肥——她发狠了!
  练形体。每天上午,压腿,跳跃,跳民间舞,她和姑娘小伙们一样练,没开“小灶”。数天下来,她无处不痛,身骨像散了架,尤其是十字路口留下的腰伤,竟如遭剑刺。
  晨跑。绕着鹅卵形的杉湖,朝朝跑几千米,风雨不辍。
  这些运动,她本不能做的。她有胃下垂,这是多年的老毛病了。每回练功和激烈跑步下来,她的胃总是又沉又疼。
  如此数月,她去过秤,乖乖,指针直往“130”上蹿。越是锻炼,倒反越结实,越沉了。
  她的运动减肥,以失败告终。她的心好沉重。
  广东有“港人好楚腰”之说。这话未免偏颇。但作为演员,苗条的身段,无疑是重要的。
  她决定节食。这是她最后一个“秘密武器”了。
  此时,区文化局从全区荟萃歌舞戏曲精英,组建了实力雄厚的“广西《刘三姐》彩调剧团”,集中于首府,日夜赶排,准备择日飞港。伙食、营养等待遇,自然格外优惠。但她没有口福。
  早餐,她吃一小婉白稀饭,一只馒头;带一只馒头回去。然后排练。九时许,休息片刻,她啃下那只冷馒头。
  中饭她是不吃的。伙伴们去用餐,她一个人呆在宿舍里看书——她知道,当自己凝神专注于书本的时候,胃的正常消化功能也就减弱了。实在饥渴难忍时,她就喝一杯白开水。
  午觉,也不睡。还是看书。她认为,不单要饿其体,还要乏其筋、劳其神,方能奏效。
  下午,她交给厨房师傅一小包中药,请他们剁点瘦肉,蒸一小碟肉饼。这便是晚餐了。
  平日里,她每天一般能吃七八两米饭;现在不到二两。
  赴港前的一个多月里,她天天如此。
  一次,厨房师傅私下里多往肉饼里添了点肉。她一吃,察觉了,笑了笑,进厨切了一小块肉,说:“师傅哎,以后每回就这么多,可不许超过了啵。”
  师傅其实是心疼她。
  “我们是怕你饿瘦了,演不好三姐……”
  她好感激!
  “我就是想瘦不下,才演得好三姐呀。”
  她切的那块肉,不到二两。
  “你不饿?”
  “不饿不饿。我不想吃,我习惯了这样……”
  这位胖乎乎的山东师傅,望着她走去的背影,摇头喃喃道:
  “唉,天天中午粒米不沾,当演员可太苦了……换了我,少一顿也难熬!”
  其实,不饿是假的,不想吃也是假的。但她有自己的追求,只能如此。
  一位科技报记者闻说此事,采写了她一篇专访。公布了她那几味拌蒸瘦肉的中药——当归,党参,黄芪和川芎。并说,是有关膳食美容专家精心为她研配的减肥方。又云,专家认为:四味中药均属补血补气良药。当归含维生素A及B12补血成分;党参含多种糖类、淀粉等,乃补中益气要药;黄芪补气,可强身壮体;而川芎则活血于气兼降压。黄婉秋吃了这四味中药,再加瘦肉,果然达到减肥和体态优美,且无休弱、气虚之副作用……云云。
  文章一见报,全国各地竟有许多胖姑娘,给她来函来电,索方,索体会。
  她应付了暇了……
  其实,并没有任何专家为她研配过减肥方。这四味药,是她母亲教好怕;而母亲,是凭经验推想出来的。
  记者自有记者的角度。但他也许忽略了一个基本着墨点:意志,还是责任感。
  她对省报一位记者说:
  “听说香港的观众比较注重演员的外观美。这是可以理解的。我是代表广西出去的,不是代表我个人。所以,我得格外注意体形和形象。”
  记者深以为然。
  “这样,你要挨许多饿了。”
  她莞尔一笑。
  挨饿一个多月,她体重减了二十多斤,走台感到身子轻飘飘的。结果,她表演的时候,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