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点评三野的战役兼评粟裕的战功-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四、朝阳集战役

    1946年7月18日至29日,山东野战军2纵,第7、8师,华中野战军9纵。当面国军为北路整编第28师、57师,中路为整编第58师、69师第92、第60旅,南路为桂系第7军。“此役我歼敌第92旅全部及第60旅一部,共0。5万人,解放军伤亡1062人。”没有提缴获。

    整编第28师(52旅、80旅、192旅),何应钦系中央军,半美械,战斗力一般,47年其第80旅又编入第1快速纵队,仅辖52旅、192旅。47年8月调至华中追剿刘邓,辖52旅、80旅。淮海战役中原计划向华东增援,但因白崇禧阻挠,没有成行。

    整编第57师(预3旅、预4旅、117旅),中央军,国械、日械混杂,战斗力极弱,只有一个基干部队117旅,其它两个为拼凑的预备旅。宿北战役前,其预3旅编入整69师,因此1年后的沙土集战役中仅剩117旅和预4旅,全师不到1万人了。重建后划归朱绍良的重庆绥靖公署。

    整编第58师(183旅、新10旅、新11旅),滇军,其基干部队只有一个从滇军第60军划过来的183旅,两个拼凑的新编旅基本没有作战经验,国械,战斗力是滇军中最差的部队。47年1月,其新10旅竟然被豫皖苏地方部队以1:10的代价歼灭1个团另一个营;47年7月,其新11旅(当时改称199旅)在鲁西南战役中被全歼。8月加入追剿刘邓的行列,属华中序列。48年辖183旅、229旅(新10旅)。

    第7军(171师、172师),李宗仁、白崇禧桂军的基本部队,虽然是杂牌武器,但战斗力很强,所以敢独当一面。在华东仅作战一年即调武汉。47年整编辖171旅、172旅,48年9月改回军师建制。

    整编第69师99旅正在苏中作战,此役参战的为另外2个旅;

    这部分国军总体质量与苏中相仿,但弱于山东。其中第7军属夏威的第8绥区,其余都是徐州绥靖公署的直辖部队,可以看出国军机动兵力上的捉襟见肘。

    这一仗是胜仗,但打得是弱旅,且与粟无关。

    从战果上看,对比苏中战役的如南战斗,同样是歼敌1个半旅,一个是5000,一个却是10000,这差距也太大了!

    更重要的是,军科战史对与苏中和朝阳集几乎同期进行的淮南保卫战(7月16日开始)却只字不提,对比朝阳集稍晚与苏中战役同期的泗县战斗也只是一带而过。

    1、淮南保卫战

    国军第5军第45师、96师,整编第74师第58旅在第7军172师512团的策应下分路进攻淮南。淮南我军只有2师和淮南军区部队,第5旅也被粟裕三番五次催促之下调往苏中作战,认为“只要苏中局面打开,则淮南形势亦可能逐渐改善,而后我再以主力西移,则淮南局面亦可能打开。”真是有远见啊!

    看看国军参战部队的这些番号就知道结果了。淮南我军也想采取集中兵力各个歼敌的法宝,无奈双方战力差距甚远,我军先后对58旅、45师的反击均告失败,侧翼又被96师偷袭,27日天长失守,战局更是“急剧恶化,部队极度疲劳,已无回旋余地”,28日,华中军区(没好意思提粟裕的名字)电令:“目前苏中、淮北形势都十分紧张,军事上直接援助淮南已不可能,……”从29日起,淮南我军残部奉命(以上电报)分头撤到苏中和淮北,已完全被打散。

    10月,2师政委萧望东被任命为华中军区政治部主任,由于“个别人”的误解和非议,他主动提出离开华中到山东工作。山东军区领导同意了他的要求,他于11月底辗转千里来到渤海军区任职。但华中方面依然不放过他,12月23日,在其本人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华中分局在讨论《关于恢复淮南路东工作》的决定时,“个别委员”把2师的奉命撤退说成是逃跑和动摇,提出要给予其撤职处分,并将草稿塞进萧望东的档案。萧后来对此事有所耳闻,但战争年代无暇去查清,直到解放后才着手进行。55年2月26日,他给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原华中分局书记、华中军区政委的邓子恢打电报,要求澄清问题。3月8日邓复电萧并特意向解放军总政治部作出证明:“关于1946年淮南军区及区党委的撤退,是得到我们同意的。当时分局个别委员……我们讨论结果,认为不能处分,因此当时未对你作处分决定。特此证明,望勿为介。”后因农业合作化问题,邓无暇再顾及此事,于是一拖就是30年。1985年,萧望东与原淮南军区司令员周骏鸣、淮南区党委副书记黄岩、李世农联名给中央组织部和解放军总政治部写信,要求澄清事实。终于在1987年6月20日,中共中央同意了中组部和总政的复查报告,得以在他有生之年甩掉了背在背上40年的历史包袱!

    这个“个别委员”是谁不得而知,但为什么直到87年粟裕去世后才平反,是耐人寻味的。不管怎么说,可怜的淮南军区以偏师啃最硬的骨头,独立对抗华东国军三大主力,而某些人以主力打弱旅,成就了七战“七”捷和朝阳集的赫赫武功,反过来,啃骨头的人却受到非议和不公,天理何在?!

    2、泗县战斗

    朝阳集战斗后,国军进攻部队的北路、中路部队都收缩防守,离徐州又近,难以分割。只有南路的第7军继续前进,7月30日午后占领泗县、五河,其两个师展开于灵壁、泗县一线至五河、崮镇到蚌埠的广大地区,不把华野放在眼里。陈毅决定打孤军冒进到泗县的第7军172师(欠512团),计划以山野8师3个团、华中9纵3个团围攻泗县的172师,以山野7师、2纵及9纵一部等共16个团进行监视、阻援和牵制,以第7军分区武装插到灵壁、崮镇一带扰敌,迟滞由津浦东援之敌。“时值淮北地区连降暴雨,遍地是水,……火炮辎重不能跟进,炸药也受潮失效。8师从北门突进泗县城内,与敌激战两昼夜,因后续兵力不足,未能扩张战果;9纵从东门攻城未果;2纵原计划打援的一个旅转而攻西门,因河水陡涨无法接敌。”遂于8月9日夜不得不“主动撤出战斗”。“此战歼敌3000余人,我军伤亡2000余人。”事实上仅8师就伤亡近半,我军总的伤亡应在7000人至8000人。

    此战双方的兵力对比达到10:1以上,却打成了一场“消耗仗”,虽然“打击了其嚣张气焰”,但“我攻城部队伤亡也很大,部队一度埋怨情绪较大”。主要原因是:“作战对象选择不当,没有避开战斗力较强且善于守备的桂军;攻城兵力单薄,只占总兵力的27%;对天气的影响认识不足,准备不周。”第一点、第三点算是说到点子上了,第二点纯粹是找客观原因,如果这样优势的兵力还说“兵力单薄”,172师岂不是天兵天将?战力不行是主要原因。老毛在9月10日和22日的电报中都要求华野“不打桂系,以中央系为目标。”从此,第7军中便开始在华野的地盘上到处涮标语“钢军硬,共军不敢碰一碰。”此时的华野只能捏捏软柿子,好在华东这样的软柿子很多,所以战绩也就显得很辉煌了。

    朝阳集不能算是一个完整的战役,只是挑选出来的一次我军胜利的战斗,总的来看,国军两胜一负。

 五、两淮保卫战

    1946年9月10日至10月31日,山东野战军、华中野战军。国军为第7军,整编第74师、25师、28师、65师、67师、83师。“我歼敌5个团,共1。44万。”没有提缴获武器,歼灭的是哪5个团也没有交代。

    整编第74师(51旅、57旅、58旅),何应钦系中央军,美械,是华东国军战斗力最强的部队,属于李默庵的第一绥靖区。孟良崮被歼后在安徽重建,57旅参加了胶东战役,后与12军在莱芜被歼重建的新36旅合编为整32师。48年辖51旅、58旅。济南战役前57旅由整32师归还74军建制。

    整编第67师,原计划由第5军和整11师各抽一个师(旅)组成,但未成军,此时只有由荣誉第2师整编的67旅,美械,战斗力弱。整26师在鲁南战役被消灭后,67旅改用其第44旅番号,划归整83师。整67师自动消亡,不知算不算华野消灭的一个整编师。

    1、淮阴战斗

    山东野战军主力、华中野战军一部。当面国军为第7军,整编第74师,第28师。淮阴是苏皖边区的首府,在经济、政治上都有很大的价值。国军为了攻占淮阴,于9月上旬以一部佯攻沭阳,威胁切断苏北与山东解放区的联系。陈毅不得不率刚在泗县战败的山野移师沭阳以南,以确保苏北和山东的联系,并准备打击由宿迁东犯之敌。而粟裕的华中野战军主力此时正在围攻海安,力图收复失地。(说我军不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那是骗人的鬼话,延安那几孔破窖洞自然不必太在意,但经济中心、交通要道等关系双方战争潜力消长的地方是必然要争的。争不过来,才说不在乎。)而出乎陈、粟意料之外的是,9月10日国军由宿迁突然南下进攻泗阳,进而向东进攻淮阴。此时淮阴十分空虚,陈、粟急忙命令山野移师泗阳、淮阴之间,求歼由泗阳东犯之敌;令华中野战军第9纵队进至淮阴以西进行阻击;同时华中野战军主力星夜北上救火。但“当我调动部署尚未就绪,敌人即于9月12日对淮阴发起进攻,山野虽两度向第7军出击均为奏效”,华中野战军9纵及刚刚从苏中气喘吁吁赶到的5旅、13旅在淮阴外围也未能挡住国军进攻。情急之下,谭震林下令扒开运河放水,企图阻挡整74师进攻,上演了又一出“花园口惨案”,但仍不能奏效。19日,国军从9纵和5旅的结合部突入淮阴。淮阴失守后,整74师发起追击,9月20日,又击败华中6旅,占领淮安,并继续向苏北、鲁南进攻。

    淮阴一战可以说陈、粟完全被薛岳所调动。陈毅有其难言的苦衷,他虽为中共华东战区最高军事统帅,受命统一指挥山东和华中,但华中毕竟有其独立性,在正式合并前,他只能统筹协调,难以完全独断专行。而粟裕还在苏中与国军弱旅纠缠显然就是缺乏远见了。陈、粟此间商讨的结果是粟部先在苏中拣便宜,而后西移淮南。实际上此时淮南局势已经无法挽回,国军下一个目标是什么不言而喻。皮定均在9月26日的日记中以“清江(即华中党政军领导机关所在地)失利的检讨”为题写道:“我记得很清楚,敌人进攻泗县是很早就开始了的,敌人占领宿迁县也是很早的,敌人进攻两淮的计划我们一个月前就知道了,但我们准备的时间很晚,如果我们要早点调兵,做出长期的战斗准备,是来得及的。”可谓是一针见血!而粟裕在其回忆录中,对其围攻海安的作法反复“解释”,说其是经过中央批准的、是陈毅同志批准的、他们“所见略同”等等,并驳斥了“军委早就确定华中主力北移作战,由于华中战区指挥员有不同意见给延误了”这一说法,实属此地无银,把责任都推给了军委和陈毅。

    甚至毛泽东事先也没有料到薛岳这一着。虽然毛认为苏中保不住是必然的,让粟在苏中作战是想利用苏中内线的有利条件打几个胜仗再走,一则是给自己壮壮声势,二则是为保卫其它根据地创造有利条件。8月13日毛在电报中明确指出:“待苏中方面作战完成,而淮南方面又十分必要时,再考虑西移,”8月31日,毛同意了粟、谭29日来电提出的休整7至10天,一面休整,一面包围海安的要求,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