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现在距离宋军到来至少还有五六天,时迁的任务就是保证在这些天里,这些人不暴露,原本对于扬州来说多这一两千人少这一两千人根本显不出什么。
但是最近军部在城外的行动使得扬州的治安突然差了许多,城外的百姓被吓得都不敢出门了,一时间整个扬州都萧条了很多,再加上禁军过境的影响,人少了不少。
还有就是自从大宋驱赶了琉球使者之后,大宋就被琉球禁海了,少了海商的活动,扬州又萧条了三分,几件事夹杂在一起使得扬州的气氛怪异了起来。
这个时候,杨泰正在和张元霸一起在扬州逛街,尽管扬州略显萧条,那也比淡水城繁华的多,特别是对于张元霸来说,这边的小吃种类比淡水城多了好多。
杨泰则是在观看各处的街巷,规划合适的出击路线和撤退路线,自从接了这个任务杨泰的压力也很大,用张三的话来说那就是干的好则是扬州战役首功,要是干不好那就尽量活着回来。
晚上时迁拿来最新的扬州布防图,对照着老图,大家又重新标记,杨泰询问起城墙和城门的探查情况,时迁只能说一个大概,一些机密地方外人不得轻易进入,晚上时迁打算亲自去看。
两人又交流了一阵,时迁匆匆走了,到了后半夜时迁来到扬州东门附近,时迁借着一处阴影爬上城墙,因为没有什么战事,城墙上值守的人也就应付一下差事,时迁很容易的躲过去来到城门附近。
城门楼上,有几个火盆燃着大火,借着火光看到城上有几个卫兵正一边聊天一边往城下观看,别处可以大胆的偷懒,但是城门附近都是将军的亲卫素质要稍微高一些。
城门楼的大厅里,摆放着守城的器械,正中悬挂着十根粗绳,下方吊着一块石板,这个就是所谓的千斤闸了。若是战事紧急,砍断绳索落下闸门城外的人一时三刻奈何不得。
里面几间屋子放着的都是床弩、一窝蜂、箭支、推杆、火油等守城常备物资,这里只是少量储备应急之用,真正大规模的储备都在城墙下的仓库里。
沿着楼梯上到二楼,这里则是守城武将休息的地方,时迁看了一圈确认在没有别的东西之后又悄悄退去,之后又在城门附近的军营转了转,把周围都摸索了一遍天都快亮了。
匆匆回到住的地方把看过的地方都划下来送给杨泰,自己就回来睡觉了,之后几天事情进展都很顺利,只是城外确遇到了一些问题,原来是军部那些家伙闹的太过,引起了扬州府的注意派出了部分巡捕下乡搜查。
眼看着舰队就要来了,确出现这事,一时大家的心都提了起来,时迁也不得不出城打算处理这些人,但是时迁显然高估了他们,这些人出城之后根本没有进行检查,只是去各处保长那里吃喝了几顿,然后收了一些土特产就回来了。
军部的那些家伙经过这次事件之后明显收敛了很多,五天之后禁军的前锋已经到达扬州城,而琉球海军的舰队也顺利进驻了埋伏点。
先锋部队第二天开始征集船只,为了快速渡江相逢关何发要求扬州征集至少征集二百艘大船,不过扬州府确并没有这么干,虽然上面催得紧,但是扬州还是只征调了几十艘应付差事。
扬州船虽多,但是大商人都给了钱自然要保护,有钱有势的人家扬州府也不愿轻易得罪,所以最后被征集船只的都是一些小商人或者过路的商船。
船只征集完成之后,第二天禁军的大部队就朝着江边开来。这次的禁军统领是一个叫刘守信的将军据说在对西夏战争中屡立战功,这次得以出征东南。
将军到了扬州不是先询问过江情况,而是询问地方上是否个准备了物资供应,扬州府也是按照惯例给了银子,想尽早送走这批瘟神,反正扬州府把最近市面的萧条都归咎于这批贼配军。
刘将军收了钱自然不会在为难知府,决定在扬州城外修整两天编好过江顺序之后就出发,这时候有一个参谋们没有想到的问题出现了,那就是这十万人扎营的问题。
十万人要扎多大的营?恐怕宋军的活动范围要遍及附近的几十里吧,那么埋伏的海军部队岂不是要提前暴露?不过时迁等人显然是多心了,这些宋军并没有沿着长江扎营,而是沿着运河扎营,就算是偶尔有开小差的也都是去扬州浪一圈。
所以三天之后这些兵丁开始登船的时候竟然没有人来过这边,而且事情比想象的还要好,因为扬州城为了防止这些士兵骚扰要求禁军在运河沿岸往南离扬州十多里的地方登船,禁军从运河岸边登船,那么张三的伏兵就在禁军背后,只要截断了道路,连担心禁军会逃进扬州都省了。
………………………………
第四百七十七章烽火扬州
张三看到这样的绝好机会,自然是高兴万分,登岸的陆军开始准备,水师也开始升帆待命,只等着禁军的船队起航,自己这边就开始全面发动。
禁军比起那些移民要娇贵的多,八十多艘大船最后只装了四万多人,加上提前过江的一万前锋,岸边还剩下四万多人,不过对于十万的琉球军来说那真是小意思了。
船队出发进入长江之后,张三这边立刻发动,一百五十艘战船一出芦苇区,张三的陆上部队也开始动了起来,对于战船队来说,两手战舰对付一艘运输船没有什么挑战性,对于陆上的战斗来说,十万人对付四万也是没有什么挑战性。
当张三的陆军距离运河边的宋军还有五里的时候,终于被发现只是这个时候,这个距离,宋军能给的反应也是有限的,阵型还没有调整好琉球军就已经杀到了。
首先是以骑兵为先导的陆军第一团,把宋军从中间切割开来,使得本来就以长条形准备登船的宋军切割的更加分散,接着就是其他更小规模的切割。
所谓的分割包围,敌人聚集的人数越少,就越缺乏安全感,所以当岸边的宋军被分割成七八团之后,整个战局就没有了挑战性,面对要么投降要么死的选择,无畏者只是少数。
张三曾经在贴吧里看过很多网友热切的讨论过,什么古代军队伤亡多少就会崩溃之类的,大家一般都以百分之十为准,认为古代军队很少能在损失了十分之一的情况下不崩溃的。
张三身临其境的感受才知道这种理论是不准确的,确实大的战役双方战损比很少超过百分之十的,那并不是士兵到了所谓的承受极限,而是这个比例的伤亡到了军队阵型保持的极限。
欧洲的战例两军交战一般的战法都是保持自己的阵型把敌方的阵型冲乱为胜,那么大部分军队在损失了一定数量之后,就会出现部分队形溃散,导致全军阵型崩溃输掉战争。
而汉人的兵法则讲究把胜局锁定在战阵之外,很少有兵书提及如何在正面战中击溃敌人,但是不论怎么打,最后终归是要有军队对阵的。
就像这次琉球军对上大宋禁军,宋军匆忙准备,来不及集中,所以各部组成小的军阵,阵战之中,往往看的不是有多高的战损比会崩溃,而是看什么时候把对方的阵型击溃。
不管大阵小阵,只要阵型一乱,这支部队就会迅速崩溃,相反只要阵型还在,那么这支军队即使战损超过百分之三十也不会崩溃。
就像酆泰营,在被暗算,被包围的情况下,伤亡超过百分之四十,依旧坚持到了援军到来,这个就是因为酆泰在关键时刻总能挺身而出,堵住阵型的缺口,给身后的士兵重新组织阵型的时间。
所以战争最终比的不是伤亡率,而是看谁能迅速的找到对方的薄弱环节击溃对方的阵型,这也是少数民族为何总是对中原民族战争中有优势的原因。
对方骑马而来,汉人步兵想要破坏对方的阵型追不上,但是对方确能从容的围着你转找到你的薄弱环节,然后击溃你一举奠定胜局。
就像汉武帝时的李凌在阵型不乱的时候能坚持多久,就像唐朝的陌刀队,敌人倒是能冲入阵中,但是确冲不散队列最终人马具碎,岳家军的黄天荡也是能冲破敌阵导致对方失败,还有戚家军纵横漠北的车阵。
所以古代强军都是以阵型强而取的胜利,不仅自己的阵型强大,而且要能迅速的冲破敌人的阵型,这个也是张三最近总结出来的兵法经验。
所以以现代战阵之术训练出来的琉球军对上疏于训练的大宋禁军,基本上和打倭国的军队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这个也是为何各个朝代都说边军精锐的原因。
边军吃的差,住的差,用的也差为什么有这么强的战斗力,那是因为他们经常打仗,经常和敌人对阵,对阵!对阵对的多了阵型自然就练出来了,军队自然就强了。
就像现在,琉球军绞杀大宋禁军,靠的就是自己阵型的强大,而且自己又大量的武器可以迅速击破敌人的阵型,所以每一个分战场都是攻无不克。
记得一开始的时候琉球军还有讨论过要增加士兵的武术训练,教一些高深的武功这样打仗的时候才能更有优势,当时张三就觉得自个不靠谱。
张三觉得军队打仗靠的不是武艺,所以张三把后世那一套练兵标准拿出来,重点训练队列和团战能力,并且命令禁止个人英雄主义,琉球军的作战最小单位是一伍,而不是一个人,即使敌人只有一个人琉球军也要一个打对方五个!
通过几次演习之后,大家也发现越是阵型训练的好的队伍演习的胜率越高,而那些个人英雄主义的,妄想靠自己武力击破敌人阵型的,往往都会输的很惨,因为哪怕你是超一流武将,对方仅仅只有一个一流武将的营长,但是他依旧能靠着自己加上三个伍的士兵拖住自己。
后来的几场战争更是证明了张三强调阵型的重要性,就像和倭国的京都决战,即使最后骑兵不出战,要不了两个时辰各部也能击破自己对面的倭军,哪一战也充分的检验了阵型的力量。
而对倭作战小半年之后,更加强大的琉球军对上惊慌失措的大宋禁军,那还有什么挑战性么?还有什么悬念么?还有什么看头么?还需要描写什么宏达的战争场面么?显然是不需要的。
不过琉球军最终也没有完成全歼禁军的目的,因为有几千人跳河了!事情就是这么神奇!你说会水的跳河也就算了,不会水的看着人家跳自己也跟着跳!运河虽然不宽,但是他深啊!
张三估计扬州下游的长江里估计接下来一段时间能看到不少浮尸,不过那都不是张三该关心的,传令兵过来请示俘虏的民夫怎么处理。
这些民夫有少部分是从东京附近带来的徭役,还有一部分是就近征发的,放了有点可惜,要是不放人家的家人什么的都不再这,又是一群苦哈哈有点不合适?
张三把自己的想法和许贯忠讨论的时候,许贯忠特别惊讶的看着他,张三这才想起好像自己这样的人可是没少抓啊!那还说什么,张三立刻命令把这些民夫全部集中起来,等船空出来的时候和俘虏的士兵一起运到琉球去!
………………………………
第四百七十八章大宋的命脉
张三这边的陆战还没有结束的时候,那边的水战就结束了,水战比起陆战更简单,对于没有任何武器的民船来说,遇到全副武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