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锦瑟知道这一次冒险相会后,再相见就难了,所以说“相见时难别亦难”,此后的日日夜夜,只好如春蚕吐丝、蜡烛滴泪一样至死相思不渝。最后的话是安稳李商隐的,“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我们离的并不远,我会派侍女等人和你通音信的。
但是不久,李商隐由于要外出任职,不得不离开了京城,他悲伤地写下《板桥晓别》:
回望高城落晓河,长亭窗户压微波。水仙欲上鲤鱼去,一夜芙蓉红泪多。
看这里的红泪典故,是说魏文帝时的宫中美人薛灵芸离别亲人时所泣之泪用玉壶所承,呈为红色,李商隐用此典也是有来历的,正是为宫中的锦瑟美眉所发。
锦瑟在宫中得知后,也是伤心不已,匆匆挥毫,写下这首《无题》:
来是空言去绝踪; 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 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 麝熏微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山远; 更隔蓬山一万重。
李商隐再来相会已成了空言,原来所说聊以慰籍的“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的情况也不存在了,怎能不让锦瑟痛断肝肠?
李商隐一去之后,羁旅西南,归日无期,李商隐有首《夜雨寄北》说道: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首诗,各本均作《夜雨寄北》,《万首唐人绝句》却作《夜雨寄内》,也就说是寄给“内人”(妻子)的,从内容来看,根本不像寄给朋友,说寄给妻子的倒还合适。但是江湖夜雨觉得既然各本都以《夜雨寄北》为名,那应该这个名字是对的,对于诗中的感情也好理解,因为北方还有那么一个让李商隐挂念的锦瑟美眉呀。
就这样过了很多年,锦瑟美眉在思念中早早的故去了。李商隐来到陕西陈仓的圣女祠古迹前时,忍不住像《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在水仙庵怀念金钏一样凭吊锦瑟,这就是那首《重过圣女祠》:
白石岩扉碧藓滋,上清沦谪得归迟。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
萼绿华来无定所,杜兰香去未移时。玉郎会此通仙籍,忆向天阶问紫芝。
看这首诗什么“尽日灵风不满旗”,分明有灵前伤悼之意,“玉郎会此通仙籍,忆向天阶问紫芝”,和长恨歌中“上穷碧落下黄泉”地寻找逝去的情人应该是相同的用意吧。
而这首《锦瑟》更是李商隐将平生的无穷怅恨,生离死别的痛楚都倾注在内的力作: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李商隐可能真的有一把锦瑟美眉送给他的锦瑟,“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也很让诗家费解,但说不定有个“沧海珠”是锦瑟送给李商隐的信物,“蓝田玉”是李商隐送给锦瑟的信物,现在锦瑟已不在人世,玉也随之烟灭,只剩下沧海珠伴他垂泪了。
以上之事,虽然都是江湖夜雨妄加猜测,但好像也有人考证说《杜阳杂编》有一段记载:“宝历二年(公元八二六)浙东贡舞女二人曰飞鸾轻凤。帝琢玉芙蓉为歌舞台,每歌舞一曲如鸾凤之音,百鸟莫不翔集。歌舞罢,令内人藏之金屋宝帐,宫中语曰‘宝帐香重重,一双红芙蓉!’”这一对姊妹花就是即李义山所钟爱的宫嫔,一名飞鸾,一名轻凤。唐代宫闱本来不肃,道观与宫禁有往来习惯。开成元年,则李商隐二十四岁,以羽士身分入宫中做参与王德妃的醮祭,与鸾凤姊妹相识,便产生了爱意。长安水边,曲江池畔的避暑离宫里,开始了幽会,虽然潜行出入的次数有限。但这一次次偷情,已结成连理鸳鸯,情早不能自己了。李商隐虽然色胆如天,他记叙了这些相会,但也怕留下证据 ,写得含蓄隐晦。
这说的也有几分影象,像李商隐诗中常有“青女素娥”的字样,可能就是代指她们吧,不过江湖夜雨觉得无论怎么猜测,《无题》和《锦瑟》等都是爱情诗无疑,像江湖夜雨这样猜,可以说是“虽不中,亦不远矣”。有人说什么是抒发政治上不得意,壮志成灰的无限感慨和遗恨等等,都是离题万里。就像有人考证《红楼梦》是反清复明史,清宫斗争史,晴雯都成了索额图这样的糙老爷们儿,简直是焚琴煮鹤,大煞风景。这样牵强附会,也太离谱了,好在“沧海月明珠有泪”是唐朝的,这要和《红楼梦》一个时代非说成是“反清复明”不可,可不,这句里又有“明”朝的明,又有“珠”(朱),这正是怀念朱明王朝呀,呵呵。
当然,江湖夜雨这样猜,肯定也会有人不同意。但至少我们通过这样的想象,把李商隐这些著名的诗句串了一遍。李商隐美丽迷离的《无题》诗永远像一个个无解之谜,吸引着千年来不知多少人,这在诗歌中也是非常独特的,这样的文字,也许只有至情至性甚至有“情极之毒”的人如李商隐和曹雪芹这样的才子才能写出来吧。
李商隐有首著名的《乐游原》:“向晚意不适, 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大唐诗坛的太阳也就快落山了。李商隐的诗正如大唐诗歌中的最后一抹夕阳,无限美丽中又带着几分莫名的惆怅,
花间始祖温庭筠
晚唐时期,已渐渐孕育着宋词的萌芽,虽然相传李白就写有《菩萨蛮》、《忆秦娥》等词,但是后人颇有争议,多认为是伪作。白居易虽然有明确版权的《长相思》、《忆江南》等,但是风格还是类似江南民间的一些曲词,真正作为宋词之滥觞,并对宋词影响深远的应该说是晚唐的花间派的词人了,而其中之首,就是温庭筠。
江湖夜雨原来看温庭筠的名字(温庭筠字飞卿)叫的倒像个美眉(江姐不是就叫江竹筠嘛),写的花间词也是软玉温香、艳丽媚人,以为温庭筠也是一个俊美如玉树般的风流才子,过着花前月下的小资生活。殊不知,温庭筠其貌不扬,甚至可以说很丑,有个“温钟馗”的外号,大家可以想想温才子的样子啦。唉,这才子到了晚唐,连相貌也不尽如人意起来,像王维那样“色艺双绝”的帅哥越来越少见了,像李贺啦、罗隐啦等据说都长的不怎么样。温庭筠一生也是坎坷困顿,屡遭磨难。说起来,相比盛唐,才子们的日子也越来越不好过了。
但是温庭筠的才气和盛唐才子比起来却丝毫不逊色,《唐才子传》说温庭筠“少敏悟,天才雄赡,能走笔成万言。善鼓琴吹笛,云:‘有弦即弹,有孔即吹,何必爨桐与柯亭也。’”看来温庭筠也是个天才型的才子,不但文笔好,而且音乐水平也高,甚至达到有弦就能弹的境界,据说意大利名小提琴家帕格尼尼的音乐演奏会上,有位听众听了他出神入化的演奏,以为他的小提琴是一具魔琴,帕格尼尼心中有气,想你这不是认琴不认人吗?就像看人家写好字就说笔好的一样,帕格尼尼拿过只皮鞋,在上面钉了几根钉子,又装上几根弦,演奏起来竟跟小提琴也差不多,那个人才算彻底服了!温庭筠既然也说这样的大话,并且有这样的感悟,其音乐造诣非同一般。
温庭筠才华虽高,但脾性怪僻,不为世间所容,所以到处碰壁。温庭筠还有个外号叫“温八叉”,据说作那种当时考试的那种试题诗,叉手八次就能做成八韵四平八稳的律诗,真是神速。但温庭筠恃才狂傲,做完卷也不说就交卷走人(不知道唐代有没有进场后一小时内不允许交卷的考场规则),他就帮旁边搜肠刮肚无计可施的考生做题,据说“日救数人”。说实话,温才子这样做也不大对,这是属于明显违反考场纪律的行为,根据《国家教育考试违纪处理办法》,温庭筠属于“考试期间接传答案和抄袭他人或有意让他人抄袭答卷”的行为,性质比较恶劣,理应本场试卷判零分,取消考试资格,下一年度不准报考。在唐代当时,温庭筠也是场场由于他无视考场纪律,一连落榜了十次。后来考试时,由于他“恶名远扬”有前科,主考官沈询将温庭筠特别对待,让温庭筠单人单桌于帘前答题。温庭筠据说却因此大闹起来,搅扰场屋。又违反了考场上禁止暄哗的纪律。据说这次虽有沈询严格监视,但温庭筠还是暗中帮了八个人的忙。当然,这次考试又被判了零分。此后,温庭筠就终生没有再参加过考试。说起来温庭筠这样屡次违反考场纪律,也可能是出于对当时考试制度日渐不公平的一种不满吧。
温庭筠虽然没有了考试资格,但他的出色才华人尽皆知,当时的皇帝唐宣宗是个很好吟诗的皇帝,据说这位皇帝在未登皇位前和一位叫香严閒禅师的和尚联句,和尚说:“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唐宣宗答曰:“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说来续的好有气势,实在不错。当时唐宣宗喜欢《菩萨蛮》词,宰相令狐绹自己不会做,也懒的做,就想起请温庭筠作枪手,嘱咐温庭筠千万不要泄漏出去,当然令狐相爷也不会少给了温庭筠稿费。但温庭筠这个人脾气古怪,不会曲意逢迎这一套,还是忍不住在某些时候说出来某某词是我写的。这样让令狐相爷好生难堪,于是令狐相爷渐渐不喜欢他了。
《唐才子传》还说有次唐宣宗想出句“金步摇”一词,一时想不出合适的词来对仗,温庭筠想出来,他对以“玉条脱”,宣宗很高兴,马上给了他赏赐。事情倒这儿应该说是顺风满帆啦,但是当令狐相爷虚心问他这个典故出于什么地方时,温大才子却毫不留情地教训了人家一通:“这个出自《南华经》,不是很偏的书(唐代信奉道家,道家始祖老子姓李,唐朝皇帝自认是老子后人,所以道家经典《南华经》应该是唐朝干部必读的书),相公你有空也多看点书吧。”这不是公然笑话人家令狐相爷是文盲吗?要是换个会来事的人,熟读《老狐狸经》的,肯定会说:“令狐相爷日理万“鸡”,一时想不起来啦,那天不是还是令狐相爷说起《南华经》里有这么个典故,小生就记住了呢。”如果这样一说,令狐相爷肯定心中大悦,日后还会亏待了温大才子?偏偏温大才子书呆气十足,他以为自己学问高点,就能训学童一样地训相爷?所以温大才子日后日益撞墙碰壁是肯定的了,像他这样不给领导面子的那里还有前途?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事练达即文章”嘛。温大才子的职场技巧极为低能。
温大才子后来在惨痛的现实下终于明白自己办砸了事了,写诗自伤道:“因知此恨人多积,悔读《南华》第二篇。”唉,温大才子还是没明白,不是不该看《南华经》,是少看了《厚黑学》、《老狐狸经》之类的。
以后温大才子的日子当然也不是很好过,后来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