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NO。3 (下策)直接攻打最近的东都洛阳,效果立竿见影。但是一旦洛阳久攻不克,援军从各地赶到,后果不堪设想。
最高统帅杨玄感最终选择了第三条方案,理由如下:
1。文武百官的家属都在东都,如能攻取,足以动摇政府和军队的士气;2。前两个方案都是绕开城池,直奔目的地。可不夺取城池如何立威?结论:下策才是上策,执行!
对此,我们不妨来把事后诸葛亮,看一看这三条方案的优劣。
隋炀帝连年用兵,各地早已是怨声载道。加之前方战事也没有实质性的进展,军队中反战情绪高涨。如果真的切断杨广的退路,再打着鼓舞人心的口号一号召,相信前线不少将士都会倒戈,那时杨广一定走投无路。接着再依靠杨家的人脉,打着正统政府的名义,以东征部队为武力后盾,对各地发号施令,当得当不成皇帝另说,当个曹操应该问题不大。
当时的关中确实如李密所说,沃野千里,物产丰富,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堪称帝王之本。更重要的是从东向西有函谷关和潼关等重要关卡,保障安全之余,还能够掌握战争的主动权。战国七雄归一于秦,除了商鞅变法的功绩和秦军本身的骁勇善战外,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也是秦国得以制胜的重要法宝。后来李渊统一天下的步骤也基本是李密中策的翻版。
直接攻打洛阳,虽然听起来很是振奋人心,却实是一着险棋。一来以杨玄感部队的战斗力能否可以迅速拿下洛阳还是个未知数,倘若不能速战速决,后果如李密所言将不堪设想;二来洛阳地处平原地带,东西南北都是一马平川,易攻难守,容易四面受敌。至于杨玄感认为打下东都把百官的家属扣为人质就能动摇军心,个人感觉见仁见智。因为你可以抓着别人的老婆孩子说不投降就砍了她们,别人也可以兵临城下再警告你说好好送她们出来否则爷砍死你。
不过有一点是确定的,乱世成大业者必须先取得稳固的根据地。这方面的例子更是不胜枚举:刘邦据四川,刘秀据河北,曹操据青州,孙权据江东,刘备学刘邦也据四川……可惜,这一点杨兄弟并没有能够看到。
非行伍出身的杨玄感手下并没有多少正规军,兵士主要是武装起来的百姓。
可是没有什么群众基础的杨玄感又是凭借什么在短期内迅速聚集起这么多的民众呢?
答案是政治武器。听听,老杨的口号是:“我官做到一品,家有黄金万两,荣华富贵已到极致,为什么还要造反?就是为了解救天下百姓于水火之中!”
面对这一极具杀伤力的武器,多为穷苦人家子弟的隋政府军大多不战即溃,并迅速倒戈站到了杨玄感一方。没过多久,杨玄感就已经聚集了五万之众的军队,并包围了重镇洛阳。
得知杨玄感兵变,辽东前线的杨广很是担忧。这种心情就好比一个人一时高兴,把房子车子抵押了,换得票子杀入股市,结果全线套牢,银行又不断上门催贷。思前想后,唉,还是割了股票还清贷款,保住老本再说。
613年6月28日,杨广下令全军撤退。高句丽军一开始不清楚状况,没敢立刻追击。无奈隋军军心已散,士兵纷纷逃亡。尤其惨痛的是,落在最后的数千老弱残兵被高句丽追兵全部屠杀殆尽。
第二次东征再次以失败告终。
这边杨玄感在东都洛阳城下与守军交战多次,始终未能攻破。这时隋政府从大兴派出精锐部队增援洛阳,从辽东撤回的东征军也乘势南下,从东西两方夹击杨玄感军。双面受敌的杨玄感无奈,只得把手中部队分为两部分,分头迎击隋军。而此时正面的洛阳守军也乘虚出城发动进攻,杨玄感军措不及防,连败数阵。
眼看形势越来越遭,杨玄感只好放弃对洛阳的包围,西进函谷关,试图直接攻击都城大兴。但是机不可失,时不再来,隋军精锐此时已经离他不远,他最终失去了再见大兴的机会。
8月1日,杨玄感军与追击而来的隋军在董杜原会战,大败,全军崩溃。杨玄感和弟弟杨积善逃到葭芦戌。见大势已去,杨玄感命令弟弟杨积善砍死自己。杨积善刚做完哥哥交代的事情,还没来得及抹脖子,便被赶到的追兵生擒活捉。
随后,杨玄感和杨积善的人头被一并送往杨广行宫。杨广下令将杨玄感的尸体在东都切成碎块,示众三天,再剁成肉酱后烧成灰烬。杨氏族人满门抄斩。
至此,杨素一族算是人间蒸发殆尽。
第三章 瓦岗军的血腥清洗
杨玄感挂了,李密在乱军中侥幸逃出一命。只可惜长得实在是异于常人,他很快就被地方官抓住,作为要犯直接押往东都洛阳。
李密琢磨着,到了东都后基本是法律程序的没有,直接鬼头大刀的伺候,活命的希望小于0。0000000000001%,因此只能在路上动动脑筋,或许还能保住条小命。正好一同被押送的囚犯中不少身上都藏有财物(居然没有被搜出来抢走),大家伙一合计,钱财乃身外之物,命没了,要钱也没用啊。于是就合起伙来,凑了份子孝敬看守,很是低声下气地请求看守在他们死后帮着收一下尸,别让狼啊什么的叼走就成。
谁跟钱有仇啊,再说帮人收尸也算是积德行善,看守们一口便答应了,顺理成章地下了水。接下来就是糖衣炮弹的猛轰,囚犯们轮流坐庄,看守们是每天大鱼大肉,吃得不亦乐乎,再后来就直接以兄弟相称,不分彼此了。
终于,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里,看守们被灌得人事不省,囚犯们跑了个一干二净。
重获自由的李密又开始了惊心动魄的逃亡之旅。他先后拜访过若干位仁人义士,可是对方慑于他的来头和不吉利(杨玄感请他当军师,最后死得很惨)都不敢收容他。多少次和追兵们擦肩而过,却又幸运地虎口脱险。多少个孤单的夜晚,他躺在破草铺垫的地上,遥望着满天的繁星点点,心中不禁感慨万分:哎,整天这样东躲西藏的也不是个事儿,想我堂堂七尺男儿,满肚子文治武功无法施展不说,居然还让这些走狗们撵得无处容身。不行,我得为自己觅个长久的容身之所!
可天下之大,何处才是李密的避风港湾呢?思前想后,他想到了一个地方。
投奔翟让的瓦岗军!
翟让的瓦岗军在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但是这更多的要拜《隋唐演义》所赐。瓦岗寨中诚然走出了如尉迟敬德、程咬金等响当当的人物,但真正使它名留史册的人,却是李密。
初上瓦岗的李密再次为盛名所累!瓦岗军中不少人反对收容李密。原因有二:
其一,他是因杨玄感兵败逃出来的不祥之人;
其二,他是朝廷通缉的要犯,收容他等于公开与政府叫板,容易引火上身。
所以,不如干掉算了。天下三条腿的蛤蟆难找,两条腿的人却多的是,咱不差人。
于是,满怀憧憬的李密刚一进门就被控制住了,再一次光荣地成为阶下囚。倒霉啊,政府军和反政府武装两边的牢都坐过了,也算难得的。
也是天不绝他李密。翟让手下有个小弟叫王伯当的和李密很熟,李密就借了这层关系和翟让说上了话。就这一席话让翟让对他的印象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下令立马放人。
这一席话,《新唐书》和《旧唐书》中都有记载,内容大同小异。实际上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大致意思如下:
天下大乱,皇帝不在首都,外部战事不利,国内民怨沸腾,这是项羽、刘邦等人行大事的良好契机(以上为外部条件)。以足下的雄材大略(算是内部条件),吸引豪杰,招募人马,席卷两京易如反掌(忽悠,接着忽悠)。杨氏(指隋政府)灭亡这等小case不过是时间问题罢了。
瞧瞧,这些话在历史上出现的频率是不是很高?直接引用到任何一个朝代末期都非常贴切,而且并未象诸葛亮的隆中对那样指明战略的方向,是又空又大的套话。
但是忽悠像翟让这样的山大王却已经是绰绰有余了。
当时的翟让只是一个占地为王的土匪头子,只图和兄弟们一起把酒快活,压根没有什么政治蓝图。李密这个知识分子一句话就把他提到了和项羽、刘邦一样的高度,又忽悠一通“席卷两京”,山大王翟让仿佛已经隐约瞅见了自己威风凛凛地端坐在皇帝宝座上的情景。像杨广那样,翟让牌气球开始在瓦岗山头迎风飘扬。韦小宝的那一句“千穿万穿,马屁不穿”实在是简练而又全面的总结。
自那以后,翟让便尊李密为上宾,让他参与瓦岗军的各项重要决策。而李密也不负重望,先是游说附近的几伙小股变民与瓦岗军完成了吸收合并,股权转让,接着又用伏兵计杀了以前屡次击败翟让的隋朝大将张须陀,帮翟让好好地出了这口鸟气。
很快,李密就取得了翟让的全面信任。翟让把李密奉若神明,就差把他供起来了。
后人经常把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视作是君臣关系的楷模,这二位一个是天下枭雄,一个是才智超群。刘备看人眼光准,用人手段更是高明,诸葛亮一方面尽心尽责,另一方面恪守人臣之道,不做非分之想,这样才有和谐的君臣关系。如果只是你好我好,生死之交一碗酒的话,做兄弟或许可以,做君臣是不可能的。
很遗憾,翟让不懂得这个道理,也不懂得领导的艺术。
他简单地以为,欣赏一个人就应该与他坦诚相对,甚至可以把自己的心窝子都掏出来,我的就是你的,你的还是你的,当然,也是我的。
为了公开表示他对李密的信任和赏识,他居然拱手将自己的兵权与李密平分。自此,原本一家姓的瓦岗军开始分裂成两大阵营,翟让也在不知不觉中向人生的终点迈进了一大步。
得了军队后的李密更是如鱼得水,充分展示出自己卓越的领导才能:首先,军纪方面,李密所部军容整肃,令必行,禁必止,只要李密一声令下,全军上下莫敢不从;生活作风方面,李密生活十分俭朴,从不铺张浪费,所得战利品全部分给劳苦功高的将士们,从不截留私用。士兵们都以为李密效力而自豪,军队士气空前高涨。
而翟让那里却仍然是一团江湖习气,手下个个吆五喝六,尊卑不分。作为山里的游击组织或许还可以,可是如果作为一支上阵杀敌的军队,那就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
不仅如此,翟让的部下还时常以老大自居,肆意欺负嘲笑李密的小弟。而李密的手下们则畏于李密的军纪严明,不敢公开发作。
摩擦是免了,可是这仇恨的种子也算是播下了。
一山不容二虎。这种情况下最好的结果是翟、李二人分道扬镳,各走各的路,如果仍在一起驻扎的话,即使两个首领能保持克制,底下的人也迟早有一天会生出事端,至少有一方会被消灭。
话说原本瓦岗军过的就是梁山好汉的日子,聚众山林,大碗喝酒,大块吃肉,论秤分金银,按套换衣服,没什么具体的宏伟目标。但自从李密加盟后,形势就大不一样了。
在李密的策划和直接领导下,瓦岗军顺利攻占了隋政府重要的粮食战略储备地——兴洛仓。获胜后的第一要务就是开仓分粮。这一举措在当时可谓深得人心,比起之前杨玄感拯救万民于水火的空头支票,可是实际多了。
于是,效果也非常显著:瓦岗军和李密的贤名口舌相传,追随者的数量如同滚雪球般迅速扩展到数十万之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