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消灭。在爆炸的当天,戈培尔就在柏林的少数尚未被捕的犹太人中逮捕了500 人;在海德里希死去的那天,枪决了其中的152 人,以示“报复”。
但是,在海德里希之死所引起的后果中,离布拉格不远的克拉德诺煤矿城附近的利迪斯村的命运,也许是文明世界所最难忘却的。在这个和平的小村里,进行了一场可怕的野蛮屠杀,原因只不过是为了杀一儆百给被征服的人民看看,因为他们居然胆敢杀害一个征服者。
1942年6 月9 日早上,有10辆大卡车满载德国保安警察,在马克斯·罗斯托克上尉的率领下,到达了利迪斯,包围了这个村庄。任何人都不准离开这个村庄,只许外出的村民回来。有一个12岁的小男孩因为吓怕了,想偷偷逃走,当场被枪杀。有一个农妇跑向村外的田野里,背后中了一枪身死。全村的男子都被锁在村长霍拉克的谷仓、马厩和地窖里。
第二天从天亮时起一直到下午4 点钟,他们被押到谷仓后的花园里,10人一排,被保安警察的执刑队枪决。在那里处决的共有172 个男子和16岁以上的青年,此外还有19个男村民在大屠杀时,正在克拉德诺矿场里工作,后来被抓到后在布拉格处决。
有7 个妇女在利迪斯被捕后,被押到布拉格枪决。这个村庄的所有其他妇女,一共195 人,都被运往德国的腊文斯勃鲁克集中营,在那里,7 人被毒气毒死,3 人“失踪”,42人被虐待致死。有4 个将要分娩的利迪斯妇女,起初被送往布拉格的产科医院,她们的新生婴儿被杀害后,她们自己又被运往腊文斯勃鲁克。
留下来要德国人处理的只有利迪斯村的儿童了。他们的父亲现在都死了,母亲都被囚禁起来了。必须说明,德国人并没有把他们也枪决掉,甚至男孩子也未枪决。他们都被送到格奈斯瑙的一个集中营。他们一共有90人,其中7 个不满1 周岁的孩子经过希姆莱的“种族专家”的适当检查以后,被纳粹挑选出来送往德国,取了德国名字,准备培养成德国人。后来,其他孩子也得到同样的处置。
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在提交纽伦堡法庭的一份关于利迪斯的官方报告中,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他们已完全没有下落了。”
幸运的是,他们之中至少有一些人后来被找到了。我记得在1945年秋,我在当时盟军管制的德国报纸上看到一些侥幸没有死亡的利迪斯村的母亲们所发出的可怜的呼吁,她们要求德国人民帮助她们寻找她们的子女的下落,并把他们送回“老家”。
实际上,利迪斯这个村庄本身已经从地球表面上消失了。在屠杀了男人、运走了妇女和儿童以后,保安警察立即烧毁了村庄,炸光了断垣残壁,并且把它夷为平地。
虽然利迪斯村成为纳粹所犯的这类野蛮罪行中最著名的一个例子,但是,它并不是德占区中得到这种悲惨结局的唯一的村庄。在捷克斯洛伐克还有一个这样的村庄,勒扎基;在波兰、俄国、希腊和南斯拉夫也有几个。甚至在新秩序的屠杀罪行较少的西欧,德国人也曾一再重演利迪斯这样的惨剧,虽然在许多情况下,例如在挪威的塔勒伐格,他们只不过是在将村中所有房屋夷成平地以后,把男子、妇女和儿童分别送往不同的集中营。
但是,在1944年6 月10日,亦即利迪斯大屠杀后两年零一天,法国里摩日附近的格拉尼河畔奥拉多村,又发生了恐怖的屠杀惨案。以在俄国进行恐怖行动出名而不是以战斗出名的德国党卫队“帝国师”的一支特遣队,包围了这个法国市镇,勒令居民到市中心的广场集合。司令官在广场宣布,据报村子里藏着炸药,必须进行搜查和核对身分证。于是,全村的652 个居民都被监禁起来。男人被赶入谷仓,妇女和儿童被赶入教堂。整个村庄都被纵火焚烧。然后,德国兵就来处置居民。关在谷仓里而尚未烧死的男子,都被机枪扫射身死,关在教堂里的妇女和儿童也遭到机枪扫射,未中弹者也在德军纵火焚毁教堂时葬身于大火之中。3 天以后,里摩日的主教在已被焚毁的讲坛后面发现有15具烧焦的儿童尸体堆在一起。
9 年以后,1953年,一个法国军事法庭确定,在奥拉多的大屠杀中,一共有642人罹难,其中妇女245 人,儿童207 人,男子190 人。只有10个人幸免于死。尽管当时被烧伤得很厉害,他们靠装死而逃脱了出来。
同利迪斯一样,奥拉多也始终没有重建起来。它的断垣残壁成为希特勒的欧洲新秩序的一个纪念碑。内部全毁的那个教堂在一片和平景象的田野里十分令人注目,使人记起那个收获前夕的、美丽的6 月的日子。那一天,整个村庄和它的所有居民突然消失了。在教堂原先的一扇窗户那儿,有一块小小的牌子,上面写着“洛芳西夫人,当年教堂内唯一生还者,在此窗户脱逃”。
前面有一座小小的、钉在生锈的铁十字架上的耶稣像。本章所述,便是希特勒的新秩序的开端,便是“纳粹匪徒帝国”在欧洲初显身手的情况。对人类说来,幸运的是,这个新秩序在婴孩时代就被摧毁了——不是被德国人民反对这种野蛮倒退的起义所摧毁,而是由于德军的战败和其后第三帝国的垮台。现在剩下要谈的就是这个经过了。
第二十八章 墨索里尼的垮台
在大战初期,有连续3 年之久,每当夏天到来,德国人就在欧洲大陆上发动大规模的攻势。现在,到了1943年,形势却倒转过来了。
那年5 月初,曾经一度横行北非的一支轴心劲旅的残部在突尼斯被俘,艾森豪威尔将军指挥下的英美军队下一步显然就要进攻意大利本土了。正是这种恶梦,曾经在1939年9 月使墨索里尼坐卧不安,也曾经使墨索里尼迟迟不敢让意大利参战,直等到毗邻的法国已被德国人征服,英国远征军又被赶到海峡对岸。现在,这个恶梦又来了,但这一次,它很快成为现实。
墨索里尼本人心力交瘁,幻想破灭;被这种恶梦吓得胆战心惊。在他的人民和军队中间,普遍存在着失败主义的情绪。工业城市米兰和都灵发生了大规模罢工,饥饿的工人为了“面包、和平、自由”而举行示威。威信扫地的、腐败的法西斯政权正在迅速瓦解中。当齐亚诺伯爵于这年年初被解除外交大臣的职务,而被派到梵蒂冈去作大使时,德国人就怀疑他到那里去是想与盟国单独议和,正如罗马尼亚的独裁者安东尼斯库已经在怂恿的那样。
几个月来,墨索里尼不断向希特勒呼吁,要求他同斯大林议和,以便把德国军队调到西方,和意大利军队一起,共同防御在地中海上的英美军队的日益增长的威胁,以及他认为正在英国集结、准备横跨海峡入侵大陆的英美军队的日益增长的威胁。希特勒认识到,此刻又是需要同墨索里尼举行会谈的时候了,应当给这个意志消沉的伙伴打打气,使他挺起腰杆来。这次会谈于1943年4 月7 日在萨尔斯堡举行,虽然意大利领袖到会时下定决心要实现自己的主张,或者至少要谈出自己的主张,但是,最后他却又一次屈服于希特勒的滔滔不绝的词令之下。后来希特勒向戈培尔谈到了他取得成功的经过,戈培尔把这件事写在日记中:'996' 由于作了一切可能的努力,他成功地把墨索里尼又推回到原来的轨道上……意大利领袖完全改变了主意……希特勒认为,当墨索里尼到达这里走下火车时,他看来很像一个心劳力竭的老人,而' 在4 天以后' 离开这里时,又是精神奕奕,对于什么事情都有了准备。
但是,实际上,墨索里尼对随后即将迅速连续发生的事件,并未作好准备。5 月间,盟军占领突尼斯,接着在7 月10日,英美军队又在西西里胜利登陆。意大利人十分不愿意在自己的本土上发生战事。不久,希特勒获悉意大利军队已经处于他在最高统帅部向他的顾问们所说的“崩溃状态”。
' 希特勒于7 月17日在一次军事会议上说' 只有采取像斯大林在1941年或法国人在1917年所采取过的那些野蛮的措施,才能拯救这个国家。必须在意大利成立某种法庭或军事法庭,来清除不良分子。他再一次把墨索里尼找来讨论这件事。这次会议于7 月19日在意大利北部的菲尔特雷举行。这正好是两个独裁者的第十三次会谈,会谈的情况同不久前举行的几次一样。饭前3 小时、饭后两小时,都是希特勒一个人在说话,墨索里尼在一旁恭听。这个狂热的德国领袖竭力想使他这位有病的朋友和同盟者的颓丧精神重新振作起来,但是并未收到很大效果。他说,他们必须在各个战场上继续作战。他们的任务不能留给“下一代”,“历史的声音”还在呼唤着他们。如果意大利人打下去,西西里和意大利本土是能够守住的。
更多的德国军队会来增援他们。不久便有一种新式的潜水艇参加作战,它要给英国来一个“斯大林格勒”。
施密特博士觉得,尽管希特勒许了诺言,夸了海口,当时的气氛还是低沉已极。墨索里尼实在劳累过度,对他的朋友的长篇大论无法听进去,最后要求施密特把笔记给他看。会议正在进行期间,传来了盟军飞机第一次在白昼对罗马大肆轰炸的消息,意大利领袖的绝望心情更加深了。本尼托·墨索里尼还不到60岁,却已非常疲惫衰老。他曾在欧洲舞台上昂首阔步了20年之久,这时已到了智穷力竭的地步。回到罗马时,他发现情况比第一次大轰炸所造成的结果严重得多。他面临着法西斯党统治阶层内部他的某些最亲信的追随者、甚至他自己的女婿齐亚诺的反叛。而且,在这种反叛的幕后,有着一个连国王也包括在内的更广泛阶层的人物所策划的、企图推翻他的阴谋。
以狄诺·格兰第、朱塞佩·波太伊和齐亚诺为首的那些法西斯谋反头子,要求召开法西斯党最高委员会。自1939年12月以来,这个委员会一直没有召开过会议,而且它一直是一个完全听'997' 命于领袖个人的有名无实的机构。委员会终于在1943年7 月24日夜间召开了会议,墨索里尼在作为独裁者的生涯中第一次发现自己由于把国家引入灾难而成为猛烈抨击的目标。委员会以19票对8 票通过了一项决议,要求恢复有一个民主议会的君主立宪制。决议还要求把军队的全部指挥权重新交还国王。
这些法西斯反叛者,看来并没有什么比这更进一步的打算,可能只有格兰第例外。但是,某些将领和国王策划了第二个更大的阴谋,而且现在已发作了。墨索里尼本人显然觉得自己已经度过了惊涛骇浪。意大利的事情毕竟不是由法西斯党最高委员会的多数票决定的,而是由领袖个人决定的。因此,当7 月25日夜晚,他被国王召到宫中,立即被撤除全部职务并被一辆救护车押往一个警察局时,他感到完全出乎意料之外。
当代罗马帝国的恺撒就这样不光采地垮台了。这个在20世纪中一贯进行好战叫嚣的人物,懂得如何从混乱和绝望中取利,但是,实在说来也是个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人物。作为一个常人,他不是没有头脑的。他博览史书,自以为懂得历史的教训。但是,作为一个独裁者,他却犯了这样一个致命的错误:想把一个缺乏工业资源的国家变成一个强大的军事帝国,而且这个国家的人民和德国人不同,他们太文明,太世故,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