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国的崛起靠的是科技,国与国之间的较量说到底就是国民素质的较量,是人才的较量。不客气地说,中国由于难以接受别人的教育思想,国民整体素质与达国家的相比都不是一个等级。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研究过2种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后来相继消亡的文明。结论是这些文明死亡的原因,无一例外,都不是他杀,而是自杀。他们失去了创新的活力,被历史淘汰出局。
在另一个时空中76年,美国庆祝独立周年的时候,在费城举办国际博览会,有37个国家参展,当时清政府也派出了展览团。在这次博览会上,英国展出最新的蒸汽机车,美国展出大功率电动机和电机,德国展出加工枪炮的精密机床,中国展出的是纯银打制的27套件耳挖勺和小脚绣花鞋。
这是就是时代的差距!
而这也正是朱宜锋所要致力解决的。但是如何解决这一切呢?
“教育!教育才是解决一切的问题的根本!”
只有教育!
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够解决这一切,否则即便是给所有人一套,他们恐怕也看不懂,更不可能引起他们对科学的好奇心。
但是普及教育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好对于这个时代的中国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先必须要解决的是师资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教育就是容谈。
按后世的统计清朝二百六十七年间开科一百一十二次,进士一共录了2649人,平均每年约97人。又有多少举人呢?十万余人,平均每年也就四五百人。现在全国的进士、举人有多少?
尚不足万人!
那就有多少秀才呢?
“……年岁各异,下至十几岁长至七十余岁高龄的秀才大应不下数十万人,以湖南为例,湖南贡院有考棚5间,每次乡试时,实际参加考试的考生为人……”
在回答汉督的这个问题时,身为礼部主事的林治平特意瞅了一眼汉督,难不成汉督准备重开科举?
不过现在想要重开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儿。至少现在于武昌没有合适的地方考试,武昌贡院与武昌城一样皆毁于贼之手,重建时汉督于7亩武昌贡院旧址上建的是文山义熟。
这事儿不好办啊?
“也就是说各省差不多有万秀才,平均五十个童生里取一个秀才,全国差不多有2万秀才,全国有童生千万……”
若当真如此的话,那这个时代的读书人可真不少,千人童生……确实不少了。
“主公,其实并没有那么多,湖北、湖南皆是文风兴盛之地,而北方诸省则是文明不盛,其读书人自然相对较小,以臣看来,全国秀才应不过十万,童生不过六百万!”
6万也不少啊!
从烟盒中取出一根香烟,点燃香烟,朱宜锋默默的寻思着,若是全国有6万童生的话,那么确实有推行义务教育的可能——6万童生接受的或许是传统的儒学教育,但是他们无一例外的都经过层层选拔出来的,可以说是这个时代最为聪明的人才。
这一点是工部学堂、礼部学堂武昌专门学堂中接受西式教育的少年身上得到充分的印证,他们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学会英语,学会数学以及其它现代知识,现在府中的许多官员,虽说也是童生出身,但是在最长一年的培训中,他们同样能够学会许多现代知识。
毫无疑问这些人大都是智力极为出众的人,否则他们的家人也不会送去读书,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读得起书,但凡寒窗苦读者有几个蠢人?凭着他们的聪明才智,必定可以在短时间内学会数学、地理、基础物理等科目,从而也就有了可以教授他人的学识。
进而通过他们去培养一代新学生,从而为将来的变革打下坚实的基础,改革的基础在于教育,没有教育上的全面改革,谈何变革?
“若是把这6万童生变成6万教师的话……”
那么就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于中国推行全面的义务教育。当然,于现在的中国推行教育并不需要6万教师,只需要其中的两百万人,就足够于建立普及到全中国每一个人的义务教育体系,令每一个适龄儿童可以接受教育。
而更为重要的是,这2万人将是新政府的拥护者,利益决定了他们会成为新政府的拥护者,因为他们领取着新政府放的俸禄。
不仅如此,他们以及他们的学生们都会成为未来新政的拥护者,从而减轻将来变革所面对的压力。教育可以改变一切,教育不仅仅可以提高国民素质。而且可以培养出一大批新政的拥护者,从而从根本上改变这个国家。
“裕达,我有一个想法……”
第341章 湘乡未来(第一更)
位于长沙城内小吴门正街因有湖南贡院而又被人称为“贡院街”,这几年贡院街一天比一天萧条,这里之所以萧条原因倒也简单——已经年余未试,而且眼瞧着武昌那边重开科考似乎也是遥遥无期。
莫说是这湖南贡院,就是岳簏山上的岳簏书院,现在也是一日不如一日——不知多少人到武昌去考那些学堂,工部学堂也好、刑部学堂也罢,只要考进那学堂,便有机会做官,若是愿意从军,还能考武备学堂或者水师学堂。总之,这一切都隐隐约约的似乎在告诉大家,府中似乎无意重开科考。
对此,人们倒也能理解,毕竟现如今汉督并未登基为帝,自然也就不能开以科举,这一个个学堂,或许就是变相的科举,而且门槛颇低,只要年岁不超,无论是童生也好、秀才也罢,举人也可皆可赴考。
如图意来这湖南贡院自然也就冷清了。贡院冷清,街边的商铺自然也如此,曾经林立的书纸行,即便是勉强开门的,里面的小二也是懒散的打着阿欠。
懒洋洋的趴在柜上,打着哈欠的林子栋眯着眼,瞧着两辆洋式马车停在贡院前,还是忍不住睁了下有些沉重眼皮。
“哟,居然有当官的来这!”
可不是已经一年多没见过当官儿的来这了。
“未曾想今日贡院居然这么萧条!”
来到贡院内,左宗棠看着贡院内遍地的荒草,忍不住感叹道。
身为湖南巡抚的他正是在这座贡院之中考中的举人,但他却未曾想到曾经热闹非常的贡院,现在居然会这么冷清,这么的破坏。
“这贡院中一供有考棚8500间,占地约500亩,当初本官就在……”
于草间走到那处考棚前,左宗棠整个人又陷入回忆之中,此时他的神情显得有些凝重,因为今天之后,这贡院将不复存在。
“大人,当真要拆吗?”
身为湖南学正的单懋谦看着这一间间考棚,有些不舍得问道,虽说他是襄阳人,但也是正途进士出身,对于贡院自然有着极为深厚的感情。
作为学正的单懋谦在过去的一年多之中,几乎没有多少正职,至多也就是寻思着是不是要办一所学堂,以便在府中露一下脸。他曾是襄阳团练总办,在义军攻克襄阳时投降,也正因如此,他才希望能够在汉督面前显露自己。
可他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上任之后。办的第一个“显差”,居然是折湖南贡院。这可是惹人骂、招人恨的活,折了这湖南贡院,湖南士子还不把他给骂死,早年间湖南设省的时候,尚未设“贡院”,所有参加科举考试的湖南考生,都要远赴千里之外的汉口参加考试。后来,由好多任湖南巡抚都积极上书清朝庭,要求在湖南设置“贡院”以方便考生。几番周折,在雍正初年得到朝廷批准,设以湖南贡院,
“现在这贡院虽说不用,可于士子们来说,有它没它可不一样啊!”
单懋谦轻声提醒着左宗棠,他想让左宗棠和自己一起上书反对此事。
“以兄弟之见,不若于城外征地500亩建以湖南学堂,不知大人以为如何?”
见左宗棠沉默不语,单懋谦以来其和自己一样不愿为此招罪地方,又适当的提醒道。
“请大人放心,地方士绅若是知道其地是用于建以学堂,想来必定会捐地助学,征地自然不费官府分毫,至于建以学堂,亦可游说士绅捐款……”
单懋谦的心底早就想好了,只要左宗棠同意,他就去游说地方上的士绅,他们一听说是为了保贡院,自然乐得捐地捐款,毕竟贡院设于长沙方便的可是他们湖南人自己。至于左宗棠,他同样也是湖南人!
“折!”
不待单懋谦继续说下去左宗棠便断然说到。
“这湖南学堂不能设于城外,必须要设于城内,至于这贡院……”
注视着眼前的贡院,左宗棠的眉头猛然一锁!
“这贡院即便是留着又能如何?以后恐怕是不会再开科举了!”
在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左宗棠的心情显得极为沉重,而他的这番话更是让单懋谦心底猛然一颤,他惊恐的看左守棠,颤声问道。
“中、大人,又为何出以此言?”
为何出以此言?
那是因为、因为汉督的电报里已经清楚的提到,新朝不可能再开科举了,至于将来选官用官,也将会推行改革。实际上现在府中的用人方式,就是一种尝试。现在府中的用人制度不同于历朝历代,简单的来说其有四个特点:一将政府中的行政工作分为智力工作和机械工作两大类,前者由大学生来担当,后者由低级人员来充任;二初任人员均应在年轻时通过选拔考核,并加以培训;三各部人员实行统一管理,并可在各部之间互相转调、提升;四官员的提升以上级的考核报告为依据。
在主公的电报之中,同样也提到将来这些用人制度将会以法令的形式逐一采纳并加以实施,而且在未来还会成立文官学院,用于文官培训。虽说其是通过公开竞争考试选拔,却又不同于旧时的科举。
在这种情况下,科举的废除只是时间问题。
去年,当李子渊在广州创办岭南学院的时候,左宗棠还不以为意,在他看来重开科举只是时间问题,李子渊于广州“重实学、轻理学”的举动,那是舍本逐末。
可现在主公的这份电报却让左宗棠明白,湖南若是不想在将来被淘汰,就必须要兴实学,若不然,他日官吏择选,又岂有湘人之事?
也正因如此,他的才会如此表现。
“仲亨,本官是湖南人!这贡院非折不可!”
就因为本官是湖南人,所以才要为湖南人着想。为湖南的将来着想,左宗棠这般感叹之余,那目中隐隐带着些泪水,在接到主公的电报时,他也曾试图反对,可最终他还是选择了接受,因为他知道,湖南耽误不起!
现在湖南已经耽误了差不多有大半年的时间!
“大人,这,这科举当真要废了?”
单懋谦紧张地试探道,虽说一直以来隐约的大家有这种感觉,可总有这样那样的理由让他们相信,这种感觉不过是错觉。
现在左宗棠的话却让单懋谦似乎明白了,那不是错觉!
“这贡院是非拆不可,这是为了湖南!”
说罢,左宗棠转身便离开了贡院,他不愿再于此处神伤,这一折之后,湖南恐怕将再无贡院!
“左季高!”
远在江西的曾国藩,这位江西巡抚在得知湖南贡院被折之后,只觉得一阵头晕目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