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最后一个太子-第44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朱慈烺侃侃而谈,原本还有些不以为然的陈贞慧一下子挺直了胸膛。他意识到,伴随着这个中华社的建立,整个帝国的政治生态都将改变。

    不同于朱慈烺来自后世信息时代的思维。

    在陈贞慧看来,这就是隶属于朱慈烺的嫡系政治部队啊。太监为何能够凌驾于文官机构之上?还不是因为他们可以打破文官统治这个国家的体系,成为皇帝的私人力量。而这样的力量,便是因为太监不同于文官系统,他们可以独立地在民间反馈民情,执行政务,从而让朱慈烺能够稳固掌控这个帝国。

    而中华社的存在是什么?

    还不就是掌控舆论阵地,打破文官对帝国治理的信息垄断。试想,一个皇帝居于深宫,又哪里能够切实明白这个国家的真正面目?

    想要了解这个帝国,也只能通过史书,通过下面人的汇报。只是,那汇报之中又有几成真相,自然不言而喻。

    而中华社的出现便显然可以打破这一切。

    这是一个直属于皇帝私人的庞大传媒帝国,他将捕捉这个世界最多的新闻贩卖给那些报刊,又能作为皇帝的触手深入世界各地感受这个帝国真正的面目,从而不被庞大低效的官僚机构上交的报告所迷惑,以至于遮蔽视线。

    更加重要的是,无论是即将出现的中华社还是已经是江南新秀的金陵报,亦或者在京蓬勃发展的京师时报,这都是朱慈烺手下一个个崭新的工具。

    他们的出现是划时代的。

    是一个完全迥异于中华四千年文明的治理方式。这带来的是革命性的变化,亦是蕴含着巨大的力量。

    他将改变这个世界。

    亦是让这个帝国更加富强。

    回到最初始的源头,这一次外界盛传的“官绅一体纳粮”原本谁都没想过有机会做成。

    但在朱慈烺一处又一处出人意料的出击下,还有谁怀疑朱慈烺做不到呢?

    想到这里,陈贞慧终于问出了那个一直以来压在心中的问题:“敢问圣上……朝廷是朕的要推行官绅一体纳粮吗?”

    陈子龙目光一下子灼热了起来。

    一旦朱慈烺承认,那么……便意味着这是一个全面开战的号角,再也无法收场了。

    【读者群号码:。想要催更讨论剧情聊天就来这里吧!我的读者都欢迎来加哟~】


第六章:朕的舆论攻势

    崇智殿的下午很是凉爽,面对水波徐徐的太液池,朱慈烺坐在半开放的平台上,表情很是放松。

    只是,朱慈烺对面的陈子龙与陈贞慧却都是精神绷紧到了极点。

    他们都在等待着朱慈烺的回复。

    朱慈烺笑着看向两人,摆摆手:“都这么紧张,好像是要去为国捐躯一样。放松一些。毕竟,朕这一封政令,已经签署了。”

    说着,朱慈烺缓缓拿出来了一份复印件递给了两人。

    “京师广评的动作只能算小打小闹。事到如今,也该看看朕的舆论攻势了。这一回,中华通讯社、新闻出版总署包括京师时报与金陵报,第一战的任务就是将这一份政令的完整意思,明明白白告诉天下人!将这一份政令的意义、积极性清晰地诠释给大众。打好舆论第一战!”朱慈烺说着,两人接过了复印件。

    上面,是关于朱慈烺这一回改革田赋的政令……

    大明帝国内阁关于推进田赋征收对象改革的通知

    阁发〔276〕1号

    各总督、巡抚、布政使司、直隶州、卫、千户所以及帝国各直属机构:

    合理划分税赋承担对象帝国政府有效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前提和保障,是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重要内容,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升的客观需要。根据皇帝陛下在内阁提出的建立责任与权利相适应的制度、取消对各级官员、科举功名持有人员税务减免条例,是推进帝国税务规范化合理化的要求,按照皇帝陛下、内阁决策部署,现就推进田赋征收对象改革提出如下部属。

    一:取消嘉靖二十四年《优免则例》规定,京官一品优免役粮三十石、人丁三十丁,以下递减,至九品优免役粮六石、人丁六丁;外官减半;举、监、生员优免粮二石、丁二人;致仕优免本品十分之七。

    二:对登记在册官民田亩尽数备案。

    三:清丈田亩。

    1明清丈之例,谓额失者丈,全者免。

    2。议应委之官,以各布政使总领之,分守兵备分领之,府州县官则专管本境。

    3。复坐派之额,谓田有官民屯数等,粮有上、中、下数则,宜逐一查勘,使不得诡混。

    4。复本征之粮,如军种屯地即纳屯粮,军种民地者即纳民粮。

    5。严欺隐之律,有自首历年诡占及开垦未报者免罪,首报不实者连坐,豪右隐占者发遣重处。

    6。定清丈之期。

    7。行丈量磨算之法。

    8。处纸札供应之费。

    ……

    看着这一份全新的政令,陈子龙与陈贞慧纷纷胸膛一挺。一股滚烫的热力在胸怀里升腾起来。

    这一份政令迥异于国王大明朝廷任何行政事例。

    其描述之详实,思路之清晰乃至于行动执行之完备,都是远超崇祯年纪任何一件。这意味着,这一回朝廷不会反复,是要动真格的!

    想到这里,如何不让两个年轻人胸膛滚烫,一股改变世界的豪情涌上心头:道:“臣等明白!绝不辜负圣上所托!”

    ……

    京师里的闲杂人等忽然间少了许多。

    就连那些在京准备着科举的士子也忽然间像是纷纷遭遇了黑洞一样,消失不见了。作为几社的创始人之一,陈子龙、陈贞慧以及方以智三人在复社的地位可谓是元老级人物。这一回,三人入京后只是将话传了出去,便吸引了大批人的加入。

    没多久,中华通讯社便搭起了骨架。

    不同于新闻出版总署额定的正四品衙门,中华社堪称无品无级,一个官衔都没有。

    朱慈烺一开始就交代很明白,这是一个营利性的私人结构。全部一应所用都是朱慈烺的私人钱财。

    得知这并非官方衙门以后,一批眼热官阶的人走了。但更多目光不错的人留了下来。

    中华通讯社的跟脚是十分扎实的。

    首先,朱慈烺第一批经费十万两在陈贞慧就任中华通讯社社长以后迅速到位。这比起那些军费或许数额不大,但实际上这一笔钱已经足够一千个三代中产十口之家一年所用了。

    再加上京师时报的明面支持与新闻出版总署的官方支持以及几社三才子的号召力,中华通讯社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政策问题统统解决,迅速成长。。

    天津分社、保定分社、真定分社、沧州分社、通州分社……山东分社、河南分社相继建立。

    在无数人奔赴各地之外后,京师时报社也开始了扩张,不仅京师开始出现京师时报的报刊亭,天津、沧州、通州京畿各处州城纷纷开始出现。

    其后不久,济南、开封、西安、太原一路过去,整个帝国大部分主要城市纷纷开始有报刊得以发行。

    无一例外,这些地方都开始出现中华通讯分社以及京师时报分社。

    这一天,时间悄然落到了大明二七六年十月十七日。

    一封酝酿已久的政令出现在了京师时报的报纸上。如同晴天霹雳,震动了整个京师。

    ……

    崇文门大街的东西两侧最近新开了许多茶馆。入了秋,新粮上市后市面平抑的京师多了许多笑声欢颜,就连茶馆的生意也好了许多。喝喝茶去去火气,亦或者趁着这闲暇时间打发打发时光也成了许多京师百姓的选择。

    当然,对于宛平县衙的户房书办费丁而言,今日能来茶馆则是为了打发打发这段时间内心的郁结。

    县太爷最近是越来越强势了。

    这让他心里忧虑。

    到不是说县太爷不能强势,一县正印官,强势一些说话算话才是正常。

    可不正常的地方是这是宛平县,是京师。天子脚下一个六品的县令太强势,那难免就会招祸。京师的高官显宦太多了,从崇文门城楼上杂一块砖头下去都指不定会牵扯到那一位九卿高官上。

    在费丁看来,在宛平县做官,首要的就是沉得住气,忍得住利。什么能碰什么不能碰,必须得搞明白。

    上任的这一年半以来,吴英科所作所为在费丁看来是很符合上述要求的。

    但一年半过去了,比起当初什么都不懂的新科进士,现在的吴英科已经业务精熟,人情达练。

    或许正是这样的底气让吴英科不再沉默,一系列的动作后,费丁越来越担忧了。

    前阵子县太爷去了一趟县学,身边带了几个退伍回来的衙役,以及不知道从哪儿里请回来一位舌灿莲花的主儿当师爷,回来以后,这些县学的学生们便纷纷嗷嗷叫地开始了专研户房的田亩文书。

    没错,按照吴英科的说法,便是嫌弃原来的鱼鳞图册太过简陋,要梳理一番看得更清楚。

    但费丁世代在县衙,眼珠子一转就明白了吴英科的心思。

    这是要配合最近京师疯传的清丈田亩啊。

    一个偏远县令若能拿到一营强兵之助,这么做倒也有些胜算。可京师脚下,豪强无数。吴英科这么干,那不是自取灭亡?

    吴英科要是遭遇难堪,费丁也不在乎。

    可神仙打架,凡人遭殃。到时候户房就是首当其冲了……

    这样想着,费丁又闷声喝茶了起来,只觉得这二两银子一两的上等龙井也犹如白水一样,一点都不能静心,反而让他越发亢奋,越来越焦虑了。

    这时,忽然间茶馆上一阵骚动了起来。

    一群不知道哪里来涌进来的客人们拍着桌子喊着人,道:“掌柜的,你昨日不是说什么与京师时报社定了买卖,每日在茶馆发售上百份京师时报吗?快拿出来!”

    “对拿出来,我们要买!”

    “快些拿出来!你可别是要诳我!”

    ……

    掌柜的急匆匆出来的,既是惊喜又是紧张,忙不迭安抚着道:“诸位诸位,鄙馆这就安排,还请稍安勿躁,稍安勿躁!”

    几个小二纷纷手捧着一份份的报纸发卖。

    这时,另外一些京师茶客们也纷纷闹腾了起来:“洪先生去了哪里?”

    “是啊,洪博士今日不来了?”

    “俺们也要听报啊!”

    ……

    这会儿,又是一个穿着喜得发白打满补丁长衫的中年男子上了台,拱手道着不是:“来了来了,委实今日报纸难寻,各位还请饶恕则个……”

    京师亦是有许多人大字不识一个,偏又爱听,于是茶馆都备着茶博士说书人在大厅。

    此刻这洪博士拿了报纸,当下就读了出来:“大明二七六年十七,圣谕……”

    屋内稍稍安静了一下。

    费丁觉察到了不对劲,看了过去,也招呼着小二拿一份报纸过来。他是宛平县衙户房书办,在后世亦是算得上东城区财政局局长了,自有候着的小厮将报纸拿过去。

    这时,大堂里稍稍平静了一下。

    洪博士那洪亮惊喜的声音在这会儿想起来了:“大好事儿啊!圣上要降赋税,平赋役!咱们大明要清丈田亩了!”

    这时,小厮也将报纸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