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是笔试不过就是面试被刷下来,一直没机会进入国家单位参加工作。
正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这种感觉,估计许多大学毕业生都有经历过,考公务员在历朝历代都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这事儿,有时候不是说努力了就能一定成功,可能还要碰点运气。洪秀全估计就是运气差了点。
但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呢?
1836年,洪秀全在去广州参加公务员考试的路上遇到了两位基督教传教士,这两位神父一样的人一看洪秀全就拦了下来说:
“这位先生,我们看你骨骼惊奇,是个天生的传教奇才,信耶稣、得永生,以后救中国万民于水火的重任就交给你了。”
随后传教士递给了他一本宣传小册子,名叫《劝世良言》。洪秀全当时也没在意,本着开卷有益的思想理论就收下了,放到包包里面去,想这日后有空学习一下西洋文化也好。
可不曾想到,这本书将彻底改变洪秀全的命运。
在接下来的公考道路上,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令洪秀全心灰意冷。1843年应试再次失败后,他再也提不起精神去复习考试,随手拿出了那本几年前从两个外国神父手中得到的《劝世良言》来翻看。
不看不要紧,一看不得了。
洪秀全像着了魔一样翻看这本小册子,如饥似渴地阅读里面的宗教学说,等《劝世良言》的最后一页被翻过,洪秀全就像被武林前辈打通了任督二脉一样豁然开朗。这时侯的洪秀全如同脱胎换骨一般,什么“学而优则仕”,什么四书五经全部抛到了脑后。
此时的他,脑中形成了一种新的信念,一个新的想法——入道称雄。
这条道,当然就是基督教上帝耶稣的济世救人之道。至于他为何抛弃了“学而优则仕”,其实还有一个原因。
洪秀全到广州参加公务员考试的那几年,刚好是英国毒贩子们和清朝军队联合拍摄的大片《毒战》在广州首映的档期,通过对《毒战》的观影,他看到了英国侵略者的暴行,也感受到了清政府的软弱无能。
洪秀全很失望。他觉得清朝已经开始衰落,而且这几年来的全国各地百姓起义、外国列强入侵也造就了一个乱世,乱世是要出英雄的,而他坚信自己就是其中一个。
为了入道,他在村边的小河自行宗教洗礼,自己完成了一个“洗除罪恶,去旧从新”的过程,虽然这貌似并不专业,但他还是以入道者的身份开始向自己身边的人传教。
首先被洗脑的就是洪秀全的族弟洪仁轩和表弟冯云山,这两位也成为洪秀全日后起义的骨干成员。随后冯云山把从洪秀全身上学到的东西继续向传销组织一样往自己的下线传播开去,逐渐把队伍发展壮大。
1847年,为了提升自己的传道理论水平,洪秀全跑到广州的美国传教士罗孝全处参加基督教的培训。通过圣经《旧约》与《新约》的全面系统学习,洪秀全对基督教有了更新一层的认识,也催生了他一个前无古人且暂时后无来者的想法——当耶稣的弟弟。
基督教中的耶稣是上帝之子,是上帝派到人间拯救万民与水火之中的神。
洪秀全想着直接当神的当不了的,所以他打了个擦边球,自称是耶稣的弟弟,也算是上帝的另一个儿子,也是一个到人间救苦救难的神的存在,不过负责救援的区域在中国。
有了这样的理论基础,洪秀全开始打着神的旗帜开展改朝换代的起义事业。当时洪秀全的老表冯云山经过努力的传教,已经在广西紫荆山区拉拢了一大批教众,也培植了杨秀清、萧朝贵等一批骨干成员,同时成立了“拜上帝会”组织,信徒超过了2000人。这2000人里面大部分是农民和烧碳工这类劳苦大众,知识水平不高,容易被忽悠,对冯云山所传授的宗教理论非常信仰。也可以说紫荆山的“拜山地会”组织是冯云山最早建立的。
洪秀全从广州培训学习完以后回到广西紫荆山,冯云山发现这老表貌似在学术理论方面又迈进了一步,同时胸怀大局,绝非池中之物,而且又已经化身为“耶稣的弟弟”,于是捧他为教主,广大教众对这另一位“上帝之子”、“耶稣的弟弟”非常尊敬,称之为“洪先生,奉之若神”。
洪秀全看到了教众的信仰,也看到了起义的希望,马上撰写了多篇文章,包括《原道觉训日》和《太平天日》等。
既然笔在自个儿手上,怎么写都行,洪秀全索性把自己是耶稣弟弟的说法写进基督教的宗教历史里面,形成了一套独立的,上天下地的拜上帝会基础理论,对教众进行进一步的洗脑。
同时,为了强化老百姓对上帝的信仰,洪秀全派教徒四处毁坏各种庙宇和供奉的其他神佛,妄想通过铲除百姓在中国地区的其他“偶像”,让上帝的信仰垄断人心。可惜这种做法激怒了各地的地主和政府,遭到了打击,冯云山也被当成反清分子被政府抓捕,后来当地政府没找到什么反清的证据,把冯云山以“无业游民”论处,押解回了广东。
冯云山被捕,洪秀全也算个讲义气的人,一句话也不说就把偌大一个教会丢下,马不停蹄地赶去广东救人。教主一走,“拜上帝会”就出现了群龙无首的局面,几千人的社团没人管,大家都跑掉怎么。
就在这紧急关头,骨干成员杨秀清和萧朝贵跳了出来,为了稳定局面,他俩给自己带了顶更大的高帽,把自己说成了被上帝的爹和哥哥从天下凡附体,谓之:天父、天兄。
这样一来,杨、萧哥俩的身份比洪秀全牛多了,按辈分洪秀全还得叫杨秀清爷爷,叫萧朝贵伯父。“拜上帝会”有这两位教主的长辈级人物驾到,局势马上被稳住,而且信徒们似乎更尊重杨秀清和萧朝贵。
1849年7月,洪秀全把冯云山救回到了紫荆山,这时紫荆山的局势可不同了,教主已经不是辈分最高的存在,上面还有爷爷和伯父。教众们虽然不太明白权力斗争的道理,但是中华民族自古流传下来的长幼尊卑还是了解的,此时拜上帝会的上层领导转移到了杨秀清和萧朝贵手上,洪秀全和冯云山暂时失去了主要领导的地位。
这一领导层的变动,使杨秀清和萧朝贵的野心膨胀起来,他们经常用爷爷和伯父的名义来压制洪秀全,甚至还要洪秀全给他们下跪。迫于长幼尊卑,洪秀全不得不这样做,但正是因为这种权力的转变触动了洪秀全的根本利益,也为日后太平天国的内部矛盾埋下了一条很长的导火线。
为了夺回组织的绝对领导权,洪秀全又编出了一个说法:杨秀清和萧朝贵只是上帝父亲和哥哥的偶尔附体,为了在耶稣弟弟暂时离开的时期处理教中的各种事务而在百忙中抽空来到人间。但是天上的工作很忙,所以他们俩只能偶尔附体,而洪秀全则是上帝显灵使秀全他娘怀胎十月生出来的真正儿子,是真神,专门负责到中国地区救万民于水火之中,所以教中的事务还是靠洪秀全来主持。
经过这么一说,教里的弟兄们觉得似乎又是那么一回事,合情合理。大家又拥护起洪秀全来。此后,经过洪秀全和冯云山的多年努力,拜上帝会已经在紫荆山地区有了一定的势力,同时也得到了当地土豪地主韦昌辉和石达开带着一家老小一起加入。
至此,拜上帝会形成了以洪秀全、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和石达开六人为领导核心的反清组织,不断发展壮大。
此时洪秀全的手下已经超过了一万人,都是虔诚的信徒,地利人和尽占,但他依然按兵不动,他在等,等一个揭竿起义的最好天时。
1850年,道光皇帝驾崩,其子咸丰皇帝即位。洪秀全得到消息后很开心,马上写下了一首诗:
近世烟氛大不同,知天有意启英雄。
神州被陷从难陷,上帝当崇毕竟崇。
明主敲诗曾咏菊,汉皇置酒尚歌风。
古来事业由人做,黑雾收残一鉴中。
洪秀全明白,他要的天时已经来临,此时不反,更待何时?
来吧!清朝,与我一战!
☆、第75章 进击的天朝
1851年,洪教主在金田村宣布起义,建号“太平天国”。下令所有的士兵都要留长发,红巾包头,表示与清朝誓不两立。
对于黑社会造反,当时的清朝已经麻木了,什么天地会、风火会、土木会的各种组织一大堆,个个都说要推翻自己的统治,结果都被成功镇压。原本清朝也以为太平军这帮家伙和其他起义军差不多,都是小土匪,没想到几次交手都以惨败为结局,这时清朝才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太平天国不是简单的黑社会,而是要取代清朝统治中国的庞大政治和军事组织。
朝廷马上调集了多个省份的部队赶往广西攻打太平天国,妄想一举歼灭,没想到洪教主手下带兵有方,不但连败政府军,还从政府军手中得到大批枪炮武器,进一步增强了自己的实力。同年9月,太平军攻克了开战以来的第一座城池——永安州(广西蒙山)。
洪秀全进入四面环山,易守难攻的永安驻军半年,把太平天国的各个领导阶层和各项政治制度全部都编制出来,六位中央核心领导也统统封王,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
洪教主自然为天王,主管全面工作,东王管理军政,西王以下都要听东王的话,杨秀清就此成为太平天国的二当家。
有了明确的领导分工后,太平军开始更凌厉的攻势。当时清军的各省联合部队已经兵临永安城下,对太平军实施了包围战。
由于永安城四面环山,不是平原,所以清军的围剿兵力布置并不平均,太平军发现了这一点。1852年4月5日晚上,太平军选择了清军包围势力较弱了古苏冲进行强攻突破,一举成功突围麾军北上。
这下不得了,本来清军就想把太平军困在永安城饿死这帮谋反作乱的混蛋,哪知太平军那么有文化,懂得专挑软柿子捏,在几万名清军的包围下避实就虚,突围跑了。清军马上派出广州副都统乌兰泰带兵追击,清军把永安城围得水泄不通,却在眼皮底下跑了人,这事传回朝廷可是大罪啊。
乌兰泰想着太平军能突围,肯定没命似的往外跑,所以自己就带着几千清军一路往北追,希望追上太平军后杀死一个算一个,也好回朝廷复命。
这种作战思想成了乌兰泰的致命伤。要知道太平军这次突围并不是一味想着逃亡,他们一路跑一路找地方丢些香蕉皮、西瓜皮什么的,再设点陷阱,等待追上来的清军自投罗网,结果乌兰泰的部队进入一个山谷时直接中招,被太平军前后伏击,死伤四五千人,连乌兰泰也受伤而逃。
此后,太平军强攻各州县,从广西打到湖南,一路捷报。
面对成绩,太平军并没有骄傲,还非常注重战后的宣传工作,士兵们按照专业技术分配到了作战部和宣传部,作战部专门打仗,宣传部专门给百姓派发包含着上帝救世和反清号召的洗脑传单,沿途被成功洗脑的饿货们纷纷加入太平军参加反清战争,洪教主的军事实力一下子猛涨。
为了提升队伍的作战能力,洪教主再次对军队的作战方式进行优化调整。
太平军中有着一大批曾经从事挖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