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细数三国豪杰-第3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他甚至可以向曹魏称臣,这也是为什么陈寿说他“有勾践之奇英”的原因。也正因为此,孙权才能统帅江东,成鼎足之势。但是孙权统治的后半段,尤其是他的晚年,局势相对安定,也暴露出他性格中阴暗的一面,孙权也染上了老年帝王的通病:好仙求药,多疑嗜杀。其实“多疑嗜杀”一直是孙权性格中的一个特点,只是在战事频繁的时期,正当用人之际,他能有意识地、自觉地克服、压制这个缺点,但到了局势相对安定的时候,这个缺点就不自主地暴露出来。其实这也是很多人都有的性格特点,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可以同患难而不能共富贵的原因。
  在用人之际,孙权可以容忍、迁就手下人的缺点、毛病,而且对立下功勋的将领也确实相待甚厚。比如猛将甘宁,残暴好杀,还多次顶撞孙权,孙权虽然生气可还是能厚待并重用他。又比如吕蒙病重期间,孙权把他接到自己的内殿养病,还悬赏重金求良医。他经常从脸色上判断吕蒙的病是否好转,可担心看的次数多了影响吕蒙休息,就在墙上凿了个洞,每天要有好几次从这里观察吕蒙的气色和饮食,如果吕蒙能进食就把他高兴得什么似的。就是这个孙权,到了后期却像变了一个人。他为了一点小事就大开杀戒,卫温和诸葛直死于“无功”,陈正和陈象死于进谏,就连他自己的儿子鲁王孙霸也被赐死。陈寿说他“性多嫌忌,果于杀戮”,到了晚年“弥以滋甚”,甚至认为他废长立幼的决定导致了后来吴国的灭亡。
  其实对孙权了解最准确的应该是他的哥哥孙策。孙策在临终前传位于孙权时曾说“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使各尽力以保江东,我不如卿”。这就是孙策对孙权的要求,只要他保住江东而已,并没指望他能开疆拓土,这大概是孙权的能力有限吧!事实也是如此,每次大敌来犯孙权都能将其击退,而孙权每次跨江发展也都是无功而返。历史证明,孙策还是很有眼光的!
  
  本书由www网提供下载
 
 

第五章大晋奠基人 第一节
(更新时间:2007…1…25 7:57:00  本章字数:2604)


  本来这一章的名字想用《曹魏掘墓人》,但细一思量又觉得《大晋奠基人》更好一些,因为司马父子的主要工作业绩就是奠定了大晋的基础,这也是上天派他们来世间走一遭的目的,灭掉曹魏只是顺手做的一项工作而已。
  晋朝的奠基工作主要由两代三人完成,也就是司马懿和他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完成,然后由司马懿的孙子也就是司马昭的儿子后来的晋武帝司马炎“受禅”于曹魏,从而建立了晋朝。
  司马懿生于乱世,本来无志做官,可是曹操也是倒霉催的,拿刀逼他出世,结果请来了曹魏的掘墓人,甚至还请他做太子曹丕的老师。后来曹操觉察到司马懿胸怀大志也感到不放心,又听说他有“狼顾相”。所谓“狼顾相”是指司马懿走路像狼,传说狼生性多疑,走几步路就要回头看看身后又没有危险。曹操以前还真没注意司马懿走路的样子,这回听说他有“狼顾相”就专门把他找来,让他走两步看看。果然司马懿回头时,头已经180度转回来了,可是身子依然向前。曹操还曾梦见过三马同槽而食,“甚恶之”。他对曹丕说,“司马懿非人臣也”。按说主子对手下有这种猜疑,手下也就小命难保了,可是司马懿毕竟不简单,他小心谨慎,没让曹操抓到一点毛病,不给他任何借口整治自己。当然曹操也在用人之际,不会随便处决大臣,更何况司马懿确实也是才干出众。曹操没收拾司马懿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曹丕极力保护,曹丕与司马懿的私人关系很好,甚至在临终之际托孤于司马懿。以曹操识人之准,虽然看出司马懿不妥却没能铲除他,曹丕在能力上不及曹操,根本没觉得司马懿有野心,反倒极度信任他,还托孤于他。唉!曹操用刀请出了掘墓人,曹丕还给他一把铲子,曹魏想不灭亡都难!这既是天意,也确实是司马懿能力过人之处。
  司马懿字仲达,是司马防的第二个儿子。司马防字建公,曾任京兆尹,相当于首都的市长,所以司马懿也应该是高干子弟。司马懿小的时候聪明好学,“有奇节”,“多大略”,而且小小年纪就“有忧天下心”。当时以“知人”著称的名士杨俊对他的评价极高,认为他是“非常之器”。尚书崔琰与司马懿的哥哥司马朗关系很好,他曾对司马朗说你的弟弟“聪亮明允,刚断英特”,不是你所能比的。司马朗字伯达,在当时也是一时的名士,尽管他对此“不以为然”,可崔琰坚持自己的看法,经常提及此事。
  崔琰是当时有名的学者,而且仪表堂堂。有一次曹操接见匈奴的使者,不知道他怎么想的,忽然心血来潮,让崔琰冒充魏王,而自己却假装侍卫,持刀立于床头。接见完毕,曹操派人问匈奴使者,你觉得魏王怎么样?这个使者也不是一般人,慧眼独具,他答道魏王仪表堂堂,但他床头的“捉刀人”才是真正的大英雄。这就是“捉刀”一词的典故。不知道这个使者是怎么看出来的,难道真是大人物自有非凡气势,让人望而生畏?
  崔琰还有一个长处,就是善于发现人才,举荐人才,他对司马懿如此推崇自然引起了曹操的注意。建安六年曹操为司空,他就请司马懿出来做官。可是司马懿觉得汉室衰微,不愿意“屈节”于曹操,就说自己病了,不能上任。得了什么病呢?《晋书》上说司马懿自称得了“风痹”,大概就是中风不能动了。
  曹操生性多疑,司马懿小小年纪中什么风?而且病得这么巧?曹操当然不信,于是他给司马懿来了个绝的。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司马懿的卧室突然进来一名“刺客”,他举刀就向躺在床上的司马懿刺去。
  这个刺客是曹操派去的,就是要试探司马懿是不是真的病了。如果司马懿是装病,看到明晃晃的利刃向自己刺来,第一个反应应该是一跃而起。然后或是逃跑,或是反抗,不过那就不重要了,只要他一跃而起游戏就结束了。
  不知道司马懿看见利刃袭来时是什么想法,不过他在那一瞬间就做出了选择:“坚卧不动”。为什么司马懿会那么快就做出决定呢?大概是年纪轻轻的他根本也没什么仇人,不会有人来刺杀他,所以他一看到刺客就想到是曹操派来试探自己的。当然这个决定很冒险,万一这个刺客真是来杀他的呢?司马懿可能也在心中暗恨,当初假装得什么病不好,偏要说中风不能动?现在可好,一动不动的躺着,一旦真是来行刺的,岂不是很糟糕?虽然司马懿没有仇人,可一旦刺客大哥认错了人,错把他当作目标,手起刀落,那岂不是很冤?事到如今,司马懿没有选择,只好假装到底,他一动不动地躺着,看着刺客表演。
  刺客见司马懿白刃加身仍然不动,就把刀收回来了。这一下司马懿心里的石头落地了,看来自己所料不错。刺客又拿刀比划了几回,司马懿更不能上当了,始终“坚卧不动”,刺客见状就转身离开,回去复命了。
  《三国演义》里有一段“司马懿诈病赚曹爽”,说的是司马懿发动政变前装病骗过了曹爽派来探视的人,这一段不是罗贯中的杜撰,《晋书》上也有记载,是史实。看来装病还真是司马懿的拿手好戏。
  司马懿虽然暂时混了过去,可是曹操对他起了疑心,他的日子就不会好过。果然没多久,曹操当了丞相,又一次招他来做官,任命他为“文学掾”,并且下令说这一次不管什么原因,只要司马懿稍有耽搁就立刻逮捕。曹操可真是倒霉催的,费尽心机、千方百计也要请出掘墓人。
  有了上次的教训,司马懿也不敢再推托,只好上任愉快了。凭着出众的才干和曹操对他的欣赏,司马懿在人才济济的曹卫集团里渐露头角,一直官至主簿,就是杨修曾经担任的官职,相当于秘书长。
  后来司马懿随曹操讨伐张鲁,在尽得汉中之后,他曾建议曹操说,刘备刚刚“以诈力”取得西川,人心未附,他不安抚民心,却不知死活地在千里之外和东吴争荆州,现在西川空虚,“此机不可失”。现在我们得了汉中士气正旺,而西川却人心惶惶,如果趁机进兵,刘备必然“土崩瓦解”,这个机会太难得了!可惜曹操没用这个建议,错失了大好机会。但从司马懿的这个建议里能看出他的深谋远虑和雄才大略,曹操当然也知道应该这样做,可是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他不得不退兵。
  孙权曾给曹操上表称臣,表示臣服,同时还劝进,想劝曹操称帝。曹操没上当,他说:“是儿欲踞我着炉火上邪?!”当时司马懿就在旁边,他趁机进言说,汉朝的运数就要终结了,“殿下”十分天下已有了九分,孙权称臣是“天人之意”,夏、商、周取代前朝不是他们不肯谦让,而是“畏天知命”,不敢违逆上天的意思。司马懿的意图很明显,就是想让曹操称帝,可是曹操已有打算,不是轻易就能说动的。司马懿这样做可能是借机表明忠心,当然如果曹操真的称帝对他来说也有好处。
  
  本书由www网提供下载
 
 

第五章大晋奠基人 第二节
(更新时间:2007…1…27 14:27:00  本章字数:2588)


  建安二十四年,蜀将关羽从荆州起兵进讨曹魏,围曹仁、擒于禁、斩庞德、水淹七军,锐不可当。朝野震惊,曹操认为汉朝首都许昌离关羽态近,想要迁都,迁到黄河以北去。司马懿立刻进谏,阻止了曹操。他说于禁之败“非战守之失”,对国家大计没有影响,如果就这样迁都,是“示弱与敌”不说,还会让人心不安;而且关羽得意必然会引起孙权的不安,可以在这方面作些文章。果然没多久,孙权就在关羽背后捅刀子了,从而除掉了曹操的心腹大患。司马懿再次显示了他卓越的政治才能。客观地说,在曹操时期,尤其是曹操统治的前期,司马懿基本没有出头的机会。这一方面是曹操当时手下精英荟萃,高手如云,显不出他的才能;另一方面司马懿当时确实不如人家,他毕竟年轻,在经验上略显不足,比不了曹操手下那些大谋士。但在曹操统治的后期,尤其是从曹丕时代开始,司马仲达逐渐展露头角,成为朝廷重臣。
  曹丕与司马懿的私人关系很好,也很信任他。曹丕继位魏王后就封他为河津亭侯,丞相长史。没多久东吴有一次正常的军事调动,大概就是换防吧,因为此时曹操刚死,曹丕才上台,所以曹魏方面认为这是孙权趁机来犯。当时镇守襄阳的曹仁缺少军粮,士卒疲惫,根本无力防守。大臣们认为国家刚刚遭遇大丧,不宜动兵,更不能让曹仁这样元老级的重臣去冒险,所以就建议曹丕下令召回曹仁,放弃襄阳。司马懿独持异议,他认为孙权刚刚击败关羽,现在正是他讨好曹魏的时候,肯定不会来挑起战事;而且襄阳这个地方太重要了,“水陆之冲,御寇要害”,不能轻易放弃。可惜司马懿的提议没被采纳,曹丕还是下来曹仁放弃襄阳。于是曹仁率大军主动撤离,临行前还放了一把火,火烧襄阳。结果事实证明司马懿是正确的,人家孙权就是一次普通的换防,没有挑衅的意思,搞得曹丕很后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