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胜、桓范等人这里也简单介绍一下。
毕轨字昭先,年少时就以有才能著称。他的儿子还娶了公主,所以毕轨也是皇亲国戚。毕轨曾任并州刺史,他在任上“骄豪”一时。当时并州附近有鲜卑人居住,他们经常骚扰百姓,搞得民愤很大,于是毕轨就派兵攻打,结果被鲜卑领袖轲比能杀败。事后朝廷也没怪罪他。毕轨与曹爽关系密切,他的建议多被曹爽采纳。
李胜字公昭,也是名门望族。他的父亲李休曾在张鲁手下打工,还曾经劝张鲁称帝。后来在曹操征讨张鲁时又积极劝张鲁投降,因此受到曹操厚待,并赐爵关内侯,后来还曾任郡守。李胜少年时很有才,他曾游历京师,在那时结识了曹爽。两人关系密切。李胜虽有才,但他最大的毛病就是“浮”,不能踏踏实实做事,而且爱慕虚荣。他与邓扬被时人称为“浮华友”,大概是李胜过于追求奢华了,以至于犯了禁,被魏明帝下狱,禁锢数年。后来曹爽当权,他才得以翻身,受到重用。他说的话曹爽都很在意,前文提到的骆谷之役就是在李胜的怂恿下才发生的,这也是司马懿看不上他的一个主要原因。
桓范字元则,也是“世为冠族”。他与上面提到的几个人最大的不同是:他有真才实学。不但文学造诣很深,更有治国安邦的政治能力。由于才干出众,在魏明帝时桓范就任征虏将军、东中郎将,持节都督青州、徐州诸军。但他最大的毛病就是脾气太坏。他曾经因为和下级——徐州刺史邹岐“争屋”而大动肝火,也不知道是什么样的屋子能惹得两位朝廷大员相争。暴怒之下的桓范持节就要斩邹岐。“节”是皇权的象征,持节就可以代表皇帝行使权力,没想到桓范拿它来争屋子,真是大材小用了!虽然后来被大家劝住了,但邹岐可不干了,立刻上表朝廷,汇报了事情经过,结果桓范被免官。但没多久又被起用,被任命为兖州刺史,这可比他以前的官要小,所以他并不高兴。后来又听说,要调任他为冀州牧,他更不乐意了。因为冀州属于镇北将军的辖区,而当时的镇北将军吕昭无论年龄还是资历,都因该算是桓范的后辈。桓范对妻子说,我可以向朝廷里的“三公”跪拜行礼,却绝不能向吕昭行礼!他的妻子就劝他,你当年要斩徐州刺史,大家都说难以作你的下属,现在听了你的话,大家又要说难以作你的上级了。这本来是好话,但却触到了桓范的痛处,桓范大怒,随手抓起一把刀,用刀环猛击妻子的肚子。偏偏桓范妻子这时怀有身孕,这一下子造成流产,他妻子也因此而死。看看桓范这暴脾气!事后桓范干脆称病不去上任。等到曹爽当权,桓范被拜为大司农,被大家称为“晓事”,又叫“智囊”。他在任上“以清省称”,虽然位居高官,可暴脾气一点没改。桓范曾经摘录《汉书》里的一些杂事,编写了一部《世要论》,确实下了一番功夫,他自己也颇为得意。一次大臣们聚会,时任三公之首的是太尉蒋济,他也在座。桓范得意洋洋地把自己的书拿出来给大家看,大家纷纷传阅。等传到蒋济时,桓范以为蒋济一定会虚心地阅读,可没想到不知道什么原因蒋济根本就没看,桓范“心恨之”,但是没立即发作。过了一会大家又谈起了别的事,也不知道说到了什么,反正桓范找到了发飚的机会,他借题发挥,对蒋济说我祖宗做了什么,让我屈居在你之下?!蒋济也是暴脾气,但是他不愿激怒桓范,可能是觉得身为三公与人对骂有损朝廷尊严吧?他只是盯着桓范好一会,没有还击。在曹爽的几个手下里,桓范是最有治国治军才能的一个,可也是曹爽最疏远的一个,曹爽很“敬”他,但却“不甚亲之”。
这就是曹爽的几个主要手下,通过介绍我们发现他们有个共同点:都很有“才名”。其实这种才名主要是指文学造诣,说到治国理政就不行了。在后来的政变中,除了桓范谁也拿不出好主意,若是曹爽最信任的几个人里有一个能提出像桓范那样的建议,恐怕历史就要改写。
这些人还有个特点,那就是爱好“浮华”。这既与他们名门望族的出身有关,也与当时的社会风气有关。魏晋时期就流行一种既“浮”又“华”的风气,尤其是在贵族当中。人们追求个性的解放,但又不肯也不能改变动荡的时局,于是就开始自我麻痹。有吸毒的,有避世隐居的,有特立独行的,有吸毒嗑药的,所以这一时期的社会风气让人感觉华而不实。普通人这样也就算了,这些朝廷重臣也这样,国家不出乱子才怪。
本书由www网提供下载
第五章大晋奠基人 第七节
(更新时间:2007…2…11 11:50:00 本章字数:3143)
此外曹爽还重用他的几个弟弟,曹羲为中领军,曹训为武卫将军,曹彦为散骑常侍,可以说是“兄弟皆典禁兵”。这些人可以随意出入禁宫,“贵宠莫盛”。
曹爽用丁谧的建议,举荐司马懿升任太傅,实际就是削去他的兵权,后来又逐渐架空司马懿,使他的地位虽高却一点实权都没有。丁谧、毕轨等人还多次对曹爽说,司马懿“有大志,甚得民心”,让曹爽防着点。因此曹爽就有了猜忌之心,表面上对司马懿依然尊敬,可对司马懿提的建议一概不用。司马懿也觉察到了这一点,于是就“称疾避爽”,假称有病不上朝了。
这样一来,曹爽及其手下更加肆无忌惮了。据《三国志》记载,何晏等人大肆侵吞国有资产,霸占了数百顷的桑田,大置产业,而且竟敢私分皇宫里的财物,有他们看上眼的“宫物”直接就抱回家。他们欺压群臣,搞得中央和地方的官吏噤若寒蝉,不敢违逆他们。手下如此,曹爽本人就更过分了。他不但私分“宫物”,连“先帝”的“宫人”他都敢用。他把这些“宫人”“以为伎乐”,还以皇帝的名义“诈作诏”选了几十名“才人”让“先帝”的婕妤教她们“伎艺”。当时有个“黄门”叫张当,他偷偷地领出“先帝”的是一个“才人”送给曹爽享用,魏明帝对曹爽真是厚爱,可曹爽就是这样报答他。曹爽还在“武库”中饮酒作乐,“武库”是国家储存兵器的地方,是重地,也是禁地,可曹爽不管这些,竟在这里开party,也因此损坏了不少武器。
曹爽及其手下的所作所为,各种史书均有记载。《三国志》这样说也还罢了,因为它的作者陈寿是晋朝人,他这样写是为了表明司马懿政变的正义性,否则很可能通不过审查。但唐朝人所作的《晋书》也这样说,就只能有一种解释了,那就是曹爽等人确实做了一些授人以柄的荒唐事。后来连曹爽的弟弟曹羲都看不下去了,他“深以为大忧”,几次进谏,言辞甚切。曹羲不敢指责曹爽,就当着曹爽的面严厉斥责他其他的弟弟们,用这种方式向曹爽进言。曹爽也知道他是冲着自己,不但不听,反而“不悦”,曹羲“涕泣”着离开了。
曹爽兄弟手握重兵,可还多次一起出外游玩。他的“智囊”桓范就曾劝过他,说你们兄弟“总典禁兵”,“不宜并出”,否则的话一旦有变,就要不妙。曹爽听了这话,胸脯一拔嘴一撇:“谁敢尔邪?!”瞧这份得意!不过曹爽嘴上这么说,心里还是加强了注意,从那以后再没有兄弟几人一起外出的时候——除了最后一次。
这时的司马懿虽然在家休病假,可曹爽对他还是不放心。正好李胜要就任荆州刺史,曹爽就让他以辞行为名到司马懿府中一探虚实。司马懿这回装病沿袭了年轻时装病的传统,假称风疾复发——几十年前的风疾留下了后遗症。关于李胜探病的细节,《三国演义》的描写非常传神,这里就不班门弄斧了,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翻翻罗本《三国演义》第106回。司马懿先是假装听力不好,继而又假装生活不能自理,最后还请李胜照顾自己的两个儿子,总之就是一幅垂垂老矣,病入膏肓的样子,他的表演很成功,好象确有其事。装病是司马懿最为擅长,最为常用的手段,年轻时装病,面对刺客坚卧不动,使他躲过了杀身之祸;年老时装病瞒过了曹爽,使他登上了权力的最高峰。如此出众的演技世所罕有,建议授予此公奥斯卡终身成就奖。
这里还有个问题,为什么,曹爽为什么要派人去打探司马懿的虚实呢?只有一种解释,那就是司马懿表面称病,暗中在积极准备,而且曹爽听说了有关传闻,他对司马懿已经产生了怀疑。可曹爽志大才疏,只知道派李胜正面接触,没想到从侧面打听一下,比如司马懿家的佣人,还有他的老部下。偏偏曹爽派去的李胜又是个很“浮”的人,很轻易地就被表面现象迷惑,他回来向曹爽复命说,太傅“语言错误,口不摄杯,指南为北”,还伤感地“垂泪”说到:“太傅大患,不可复济,令人怆然!”
曹爽得到李胜的回复更加放心了,没多久就带着他的兄弟们一起随皇帝出城了,于是司马懿抓住这个时机发动了政变。关于这件事很多史料都有记载,项飞把它们按时间顺序整理出来,尽量还原事情经过。
嘉平元年(公元249年)正月,皇帝曹芳出城拜祭祖先,曹爽兄弟随行。《晋书》特意记了一笔,“是日太白袭月”。司马懿抓住这个等了好久的机会,立即行事。他首先找到了永宁太后,也就是魏明帝曹叡的郭皇后,向她陈述了曹爽的罪状,揭露了他的“不臣之心”,然后获得太后的“同意”,以太后的名义下诏书免去曹爽大将军的职务。此时皇帝与曹爽在一起,唯一比皇帝更有号召力和说服力的就是太后,所以司马懿第一部就是控制太后,而且重兵之下不由得太后不同意他的主张。
司马懿拿着太后的诏书,带领人马向城外赶去。如此大规模的部队调动,焉能不惊动城中居民?司马懿部队经过曹爽府门的时候,曹爽的妻子听说了这件事,非常害怕。因为能调动京城里部队的人都是自家兄弟,他们又都不在城中,如此大规模的调动部队,一定事出有因。她就对曹爽手下的一个叫严世的将领说,这是怎么回事?严世告诉她不用担心。说完就来到门楼上,正好看见司马懿带领大军经过。严世立刻就明白怎么回事了,他张弓搭箭,对准司马懿就要放箭,如果这一箭射中恐怕历史就要改写了。可明白怎么回事的不止他一个人,他身边另一个将领孙谦也明白了。他制止了严世,并说:“天下事未可知!”言外之意就是要严世看清形势站好队,不要急于行动,谁知道最后会是谁赢?严世的表现堪称忠勇,孙谦则是明哲保身,他接连几次组织了严世放箭。急于赶路的司马懿对此一无所知,完全不知道自己刚刚在鬼门关走了一遭。
司马懿一出城就断了曹爽君臣的归路,并在洛水上搭起浮桥。随即给皇帝曹芳上表,列举了曹爽种种罪行,并称奉太后诏免去曹爽一切职务,如果曹爽敢稽留“车架”,就要“以军法从事”。曹爽得知消息,一下子就懵了,“不知所为”。他手下众人说什么都有,有劝降的,有主战的,曹爽一时没了主意。这时司马懿有多次派人来劝降曹爽,并表示司马懿“指洛水为誓”绝无加害之心,只想削去曹爽的兵权而已。这时天色渐晚,司马懿认为天子在外,不能露宿,又派人送来幔帐和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