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绝无加害之心,只想削去曹爽的兵权而已。这时天色渐晚,司马懿认为天子在外,不能露宿,又派人送来幔帐和食物,他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向曹爽展示自己“温良”的一面,促使曹爽放弃抵抗。
再说曹爽的智囊桓范。此次没有随曹爽同行,留在京城里。事发后,司马懿对他采取拉拢的政策,任命他为中领军,一同对付曹爽。桓范都已经接受任命了,正要出发被他的儿子拦住了。他儿子认为应该站在皇帝的一方,毕竟那是正统。桓范知道自己正面临一个重要的选择,选对了,可以安邦定国,永享富贵;选错了,连小命都难保。事关重大,被称为智囊的桓范也有些犹豫了。就好像影视作品里的英雄人物,他们在拆除炸弹时往往要在众多的导线里选择一根剪断,当然了,事关生死,英雄们总能选对,即使他们闭着眼睛瞎蒙。可实际上,并不是每个人都是英雄,并不是每个人都能选对。桓范犹豫了好一会,“有顷”,他的儿子一再催他,最后他下了决心,选择皇帝,也就是选择曹爽。可是他的手下人不同意,纷纷拦阻,桓范好容易才冲了出来。
他来到城门时才发现城门已经关闭,没有司马懿的命令谁也不能出入。偏巧守城门的门吏是桓范曾经举荐过的官员,于是桓范手里拿个什么东西一晃,对门吏说我奉诏出城,你赶快开门。门吏没看清他手里是什么,就要求他重新出示一下。这下桓范可不乐意了,他喝斥道,你还是我的故吏吗?“何以敢尔”?!要知道,按照当时的观念,桓范举荐过门吏,就应该算是他的老师,而“天地君亲师”在那时被视作不可冒犯的,更何况门吏对桓范的暴脾气一直畏惧,现在见他要发怒更加不敢阻挡了,于是立刻放行。
桓范出城后,回身对门吏说,太傅司马懿造反了,你跟我走吧。门吏这下全明白了,可也没有办法了,只好和他一起走。桓范乘马,门吏步行根本赶不上他,桓范只好扔下他,独自赶往御营。
本书由www网提供下载
第五章大晋奠基人 第八节
(更新时间:2007…2…15 16:46:00 本章字数:3855)
《三国志》记载,司马懿知道桓范投奔曹爽后说,桓范出的主意再好曹爽“必不能用”。而干宝的《晋记》却说,司马懿得到消息后大惊,对蒋济说:“智囊往矣!”蒋济对曹爽还是很了解,他说桓范是智囊不错,但曹爽“驽马恋栈豆”,一定不会听他的。《三国演义》中“驽马恋栈豆”一语就源于此。蒋济是曹魏的老臣、重臣,时任太尉,对曹魏忠心耿耿,他这次之所以全力支持司马懿,甚至和他一起屯兵于洛水浮桥上,应该是受了蒙蔽,以为司马懿只是想解除曹爽的权力,使国家走上正轨。可见司马懿的政变带有很强的欺骗性,也可见曹爽一伙是多么的不得人心!
果然桓范一见到曹爽就劝他带天子到许昌,那里是军事重地,屯有重兵,然后“移檄天下”,调全国各地的部队来讨伐司马懿。曹爽兄弟几人,沉默不语,拿不定主意。桓范于是转向曹爽兄弟里还算比较明白的曹羲说,事到如今你还不明白吗?你读那些书有什么用?“今日卿等门户倒矣!”然后他又指出了一条可行之计。他说:“你所统的部队就驻扎在附近,‘呼招如意’,把他们招来,我们一起去许昌。许昌离这里不远,半宿就能到达,那里有武库,有重兵,所担心的就是粮食不足,可是别忘了,我是大司农。“说着他拿出印绶,接着说:“我把大司农的印绶都带来了,凭它可以调集粮食,你还有什么可担忧的呢?”可曹爽兄弟听了这话仍然不吱声,拿不出主意。
应该说,桓范的这个建议不错。如果曹爽偕同皇帝来到许昌,以天子的名义号令天下谁敢不听?毕竟曹芳是合法的、名正言顺的大魏天子,具有无可比拟的权威和号召力,虽然司马懿手中有太后,可是谁都知道,刀剑威逼之下的太后懿旨,其权威性无法与皇帝的诏书相比。如果桓范的主意被采纳,魏国就要陷入内战,以正统的皇帝对善战的叛臣,其结果很难预料,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吴、蜀两国一定会乘机来犯。诸葛亮在《隆中对》里说的“一旦天下有变”就是指这种情况,虽然吴、蜀的力量已经不如从前了,可他们也不会让这个大好机会白白溜走。那样一来就是天下大乱,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就要被打破,历史也要重写书写。
那么曹爽还在犹豫什么呢?这有两个原因,一是曹爽“驽马恋栈豆”,胸无大志,没有这个气魄。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桓范的计划本身有点问题。司马懿大军就在洛水对岸,他会眼看着曹爽等人开赴许昌而不采取行动吗?虽然许昌距离很近,只要半宿就能到达,可司马懿的大军会让他们平安抵达吗?也许曹爽刚一开拔,身后的追兵就到了,那可是大大的不妙。
这里还有个问题,以司马懿之能征惯战,又是突然发难,打了曹爽个措手不及,那他为什么不直接采用武力击溃曹爽所部,斩杀曹爽呢?用《疯狂的石头》里一句台词“费那事干嘛”?这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司马懿不愿背上反叛的名声,攻击皇帝的御营决不是任臣所为,司马懿可不能干这样的傻事。二是司马懿不能确定他的手下是忠于自己多一些还是忠于皇帝多一些。将领还好说,士卒们就不敢保证了。这些士卒中有很多人是被裹胁来的,事先根本不知情,让他们站脚助威还可以,真正与皇帝面对面交战恐怕不成。那时的皇权具有决定的权威,士卒们一旦见到皇帝的龙颜,不知道会有什么反应,难保不会在皇权的积威下临阵倒戈。所以司马懿才会一再劝降,其目的就是避免与皇帝发生正面冲突,当然,如果曹爽采用桓范的建议,大军开赴许昌,那司马懿会有怎样的反应就很难说了,很可能会破釜沉舟,孤注一掷,率大军掩杀。但在这之前他会尽量避免这一幕的发生。而曹爽惧于司马懿善战的威名,也不敢主动发起进攻,于是双方陷入“麻杆打狼——两头怕”的微妙局势中。
不过这种局面很快就被曹爽打破了——在这种情况下谁先沉不住气谁就输了。曹爽派侍中许允和尚书陈泰来见司马懿,其实就是探探口风。司马懿当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他历数了曹爽的种种罪行,但最后保证只是免去他的官职而已,不会伤害他。许允、陈泰得到保证后就回去见曹爽复命,他们刚走,司马懿立刻让曹爽平时颇为信任的殿中校尉尹大目去见曹爽,说司马懿“指洛水为誓”绝无加害之心。然后又请太尉蒋济写信给曹爽,再一次表达了“只削权、不害命”的意思。
曹爽有些心动了,可他还是下不了决心。从半夜到天亮,他一直在犹豫,“to be or not to be”,这可真是个难题!鸡鸣五鼓的时候,曹爽终于做出了选择,他“投刀于地”,对伴驾的群臣说我看太傅只想夺我的权,没有加害的意思,我还可以做个侯,不失为富家翁。桓范等人“援引古今,劝说万端”,曹爽“终不能从”。桓范立时大哭,他说:“曹子丹佳人!生汝兄弟,犊耳!”曹子丹就是曹爽的父亲曹真,桓范说曹真是好样的,可怎么生了你们这样的儿子!曹爽来到皇帝曹芳的面前说,请陛下发诏书,免了臣的官吧!桓范的暴脾气终于按捺不住了,他大骂道:“老子今兹坐卿兄弟族矣!”翻译过来就是“你们兄弟连累老子诛族啦!”真是气糊涂了,刚说完曹真,就自称老子了!
可是生气有什么用呢?大局已定,不可挽回。
曹爽一行人跟着皇帝的车驾返回京师。去的时候是威风八面的大将军,回来的时候是一文不名的庶民,唉!
皇帝的车驾先回去了,曹爽众人在后面。他们经过洛水浮桥时,司马懿还在,他大概在等着他的俘虏吧?除了曹爽外,其他人的官职都在,还是朝廷官员,见了太傅当然要见礼。桓范也夹在人群里过来见礼,心情很好的司马懿看见他忍不住开起了玩笑:“这不是桓大夫吗?你这是何苦呢?!”桓范默然无语,是呀,还有什么好说的!
曹爽兄弟随即被免官,但《三国志》记载,他们“以侯还第”,就是说他们虽被免官但还是被封为侯。这哥几个其实就是被在家看押。司马懿这招也够有创意的:他让洛阳县百姓八百人来看着曹爽兄弟。在曹家大宅子的四个角盖起四座高楼,其实就是瞭望塔,百姓们轮流上楼值班,二十四小时不间断地监视曹爽家所有人的一举一动。这样被人监视一定不好受,曹爽也无可奈何,但这还不算完。有一次曹爽拿着弹弓到后园,大概是想消遣消遣,可没想到他刚一进园子,就听瞭望塔上有人“唱言”,也就是大声报告:“故大将军东南行!”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前大将军曹爽往东南走了!”
这样的日子真是难熬,最主要的是他们不知道司马懿会不会遵守诺言,饶他们不死。于是曹爽就给司马懿写了封信,假称借粮,实际是探探司马懿口风。曹爽在信中言辞谦卑地自称“贱子爽”,并说家中无粮,几天前派人借粮到现在也没回来,希望司马懿能借些粮食。司马懿“大惊”,立即回信,说我不知道这件事,现在立刻就给你送去粮食多少多少。接到回信后,曹爽兄弟“不达变数,即便喜欢,自谓不死”,以为没事了。
司马懿可一刻也没耽误,他先把黄门张当抓起来了,谁让他把“先帝”的十一个“才人”送给曹爽呢?这可是“阴谋反逆”的大罪呀!司马懿以此为突破口,搜集了曹爽反革命集团的大量罪证,然后交给公卿朝臣廷议,最后大家一致认为,曹爽“受先帝握手遗诏,托以天下”,可是却“包藏祸心,蔑弃顾命”,还与他人合伙“谋图神器”,当诛并夷三族。只有太尉蒋济认为曹爽虽有大罪,但“曹真之勋,不可以不祀”。古人非常重视对先人的祭祀,所以如果不是十恶不赦的重罪很少有夷族的情况发生,也是给犯人留个后代来祭祀。即使一个王朝取代了另一个王朝,新建的王朝也不会把前朝的王室成员斩尽杀绝,总会想办法祭祀前朝。现在蒋济就以此为理由为曹爽求情,想留他一命。司马懿可不管那些,他没同意蒋济的要求,坚持处死曹爽。
与曹爽一同被杀的除了他的几个兄弟,还有他的手下何晏、邓扬、丁谧、毕轨、李胜、桓范,以及他们的“三族”。按照《魏略》的说法,司马懿本没打算杀桓范。桓范跟曹爽回到京城后一度被官复原职,可也是他命该如此。大家可还记得桓范矫诏出城时的那个门吏?桓范当时着急赶路,就扔下他自己先走了。门吏一看追也追不上,回又回不去,干脆找个地方躲起来,看看情况再说。如果曹爽得胜,那桓范必被重用,自己也可以跟着借光。可没想到,最后的胜利者是司马懿,门吏想了半天,觉得无处可去,只好来自首了。其实以当时形势之乱,没人会注意他,而且他不自首估计也不会有人去抓他。可他偏偏自首了,这还不算,他还供出了桓范说过司马懿反叛之类的话。这是司马懿坚决不能容忍的,按照当时的法律,诬人犯罪者反受其罪,于是桓范被以谋反罪逮捕。
桓范被捕时颇显英雄本色。大概被绑得太紧了,桓范对带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