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细数三国豪杰-第6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交还了大权,所以没人说他“篡逆”,反倒称之为国之栋梁。
  诸葛亮就是后者。他临终时没有给自己家族的人任何权力,就连自己的学生姜维也没借着光,姜维后来能出头是他自己努力外加一点运气的结果。事实上诸葛亮老早就指定了自己的继任者,两军作战什么事都可能发生,荷倾国之重的诸葛亮不得不考虑到这一点。他在刚开始北伐时曾秘密给后主上了一份表,在表中他说:“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这个“琬”就是蒋琬,诸葛亮与他既没有血缘关系,也没有师徒之情,之所以选择他是因为他和诸葛亮政治观点接近,而且能力出众。在继任者的选择上,武侯没有一点私心,全是为了国家。如果他真的对皇帝宝座有什么想法,只怕做不出这样的安排。
  诸葛亮的情况有些特殊,不太适用于这条定理,因为他死的时候,他的儿子诸葛瞻年仅八岁,即使诸葛亮想把大权交给他也不现实。所以有人就以此为由来反证诸葛亮并非没有篡逆之心,只是未得其便。项飞承认这种说法确实有一定的道理,但就像它无法证明诸葛亮没有篡逆之心一样它同样也无法证明诸葛亮有篡逆之心。
  说到这里需要提一下《三国演义》。老本的《三国演义》,罗本之前的那个,忘了是哪个了,对诸葛瞻战死绵竹的描写与流行的罗本略有不同。它说邓艾兵至绵竹,准备与诸葛瞻开战,开打前送了一封劝降信。诸葛瞻看了信考虑了一下,这让他的长子诸葛尚很不满,于是严厉的批评了父亲。他说这种事有什么考虑的,直接撕了信,斩了来使就完事了。他认为父亲考虑一下都是对国家的不忠。诸葛瞻很惭愧,当即撕书斩使,下令血战到底。罗贯中在改写《三国演义》时把诸葛瞻考虑这一段去掉了。
  也许有人会说,如果诸葛亮去世时诸葛瞻已经长大成人,他会不会把大权交给自己的儿子呢?其实这种问题没意义,历史就是历史,发生的事就是“有”。没发生的事就是“没有”,没有如果和假设。就像白居易在《放言》里说的那样:“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下士时。倘使当年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诸葛亮做了那么多事,到今天尚且被人议论,更何况他还没做的事呢?讨论这些没有意义,也不会有结果。
  总之从他做过的事来看,诸葛亮无亏大节,堪称忠义的典范。
  
  本书由www网提供下载
 
 

第七章 曹魏精英 第一节
(更新时间:2007…4…7 11:59:00  本章字数:2445)


  从本章开始,将用几章的内容详细评说魏、蜀、吴三国的臣子。他们有的是轰轰烈烈的大英雄,有的是默默无闻的小职员;他们有的是气宇轩昂的赳赳武夫,有的是满腹经纶的文弱才子。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用实际行动捍卫着自己的国家,因此得以名垂史册。项飞将有选择地介绍其中一些人物,这里既有大家耳熟能详的精英,比如张辽、赵云、甘宁等;也有相对来说不那么出名的才俊,比如曹纯、向朗、全琮等。好了,先从曹魏开始。
  曹魏臣子中第一人当属夏侯惇。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官职高、够忠诚,是宗室的代表。但是作为一员武将,夏侯惇的战功并不显赫,至少不像《三国演义》里说的那样,他的功劳更多是在军队建设方面,说他是曹魏军队的缔造者之一也不过分。
  夏侯惇字元让,沛国谯县人,与曹操是同一个地方的人。《三国志》虽然没直接说他们是亲戚,但却把夏侯惇、夏侯渊与曹仁、曹洪、曹休、曹真、曹爽等名符其实的“宗室”同列一传,而且排在最前,这等于是默认了他们的宗室地位。另外《曹瞒传》和《世语》都明确地记载曹操的老爸曹嵩是夏侯惇的叔父,所以夏侯惇与曹操是“从兄弟”的关系。事实上,很多民间传说都采信了这一说法,从曹操对夏侯惇和夏侯渊的无限信任来看,这也不无可能。《三国志》还说夏侯惇是西汉开国功臣夏侯婴的后代,项飞特意查了一下《史记》和《前汉书》,还别说,这两本书都明明白白地写着夏侯婴是沛国人。看来从祖籍上来说,夏侯惇还真可能使汝阴侯夏侯婴的后人,当然也只是可能而已。
  夏侯惇从小就脾气暴烈,有点蛊惑仔的倾向。其实年轻人都有些叛逆,这也很正常,不过夏侯惇和现在大街上那些小混混可大不一样,他非常尊敬老师,单凭这一点就不知道要比那些小混混高出多少倍。只是他尊敬老师有些走极端了,当有人得罪他的老师时,十四岁的夏侯惇挺身而出,把那人杀了。《史记 刺客列传》里说,当年燕太子丹请荆轲刺秦王的时候,为他请了个助手叫秦舞阳。这个秦舞阳是燕国有名的勇士,十三岁的时候就敢杀人。夏侯惇比起他来也不遑多让。
  后来曹操起义兵讨伐董卓,夏侯惇立刻响应,带了一些人投奔军中,从此开始了戎马倥偬的革命生涯.当时曹操的官职才是个骁骑校尉,所以夏侯惇也只是一员裨将,这时他的主要工作就是招兵买马,立山头,创建队伍,事实上这项工作使他终身受益匪浅.后来随着曹操官越做越大,队伍和地盘不断扩充,夏侯惇也水涨船高,跟着一路高升,官至折冲校尉,领东郡太守.看来一个人如果不能自己当老大,就要选择一个有本事的人作老大,千万不能站错队,夏侯惇上了曹操这条船算是上对了.
  就在曹操志得意满、踌躇满志想要扩大再生产的时候,发生了一件让他措手不及的事——兴平元年(公元194年),曹操的老爸曹嵩在来投奔曹操的探亲路上被徐州牧陶谦杀害了.暴怒之下的曹操立即亲率大军,讨伐陶谦,以报父仇。关于此事的详情请见本书《曹操》一章。曹操虽然愤怒但还没失去理智,他在出兵前把自己的后方安顿得很好,各处重要地点都派了心腹人把守,其中夏侯惇被派到濮阳驻防,同时曹操还把自己的家眷安顿在鄄城.
  当时曹操有个好朋友叫张邈,时任陈留太守,两个人的关系非常好。好到什么程度呢?曹操在这之前也曾跟陶谦打过仗,在那次出征时曹操曾把家眷托付给张邈,并嘱付家人说,如果我回不来,你们就跟着张邈讨生活吧!能好到这种程度,可以说是过命的交情。可就是这个张邈现在却被吕布策反了,在曹操外出时举兵反叛,打开后门,放进吕布。吕布也没含糊,领兵直扑曹操当时的大本营鄄城。
  镇守濮阳的夏侯惇先于曹操得知这个消息。他大吃一惊,犹豫片刻就作出决定:留一部分人马看守濮阳,自己率“轻骑”直奔鄄城,他想在吕布到来前救出曹操的家眷。他知道曹操的老爸刚刚被杀,如果这回再丢了家眷,那曹操非疯了不可。不过夏侯惇的这个决定非常冒险。濮阳的战略位置非常重要,曹操后来为了争夺濮阳与吕布大战了好几次,还差点被烧死在城中,这都说明了濮阳的重要性。夏侯惇的本职工作就是守住濮阳,保护曹操的家眷另有其人,现在他不顾本职工作,冒着濮阳被袭的风险,越俎代庖分兵去救曹操的家眷,这个决定很难说是对是错。其实如果他能守住濮阳,曹操的家眷是否被抓跟他一点关系都没有,只要濮阳无恙,他夏侯惇不但无过,反而有功。但作缩头乌龟可不是夏侯惇的风格,在他作出这个决定的时候就准备好承担由此带来的风险和责任了。只有对曹操极度负责的“傻子”才会做出这种费力不讨好的“傻事”。不过我们也知道曹操对夏侯惇的无限信任和倚重其实就源自于他的这份责任心。
  夏侯惇赶到鄄城才松了一口气,还算顺利,吕布大军还没到。他一面派人保护曹操的家眷,一面与留守鄄城的荀彧一起诛杀城中企图响应吕布的叛将,确保城防安全。可就在夏侯惇接上曹操的家眷想要返回濮阳的时候,麻烦来了:那个让人头痛的吕布出现了。如果夏侯惇只是据守鄄城,以他带来的精兵加上城中原来的守军,坚守到曹操回来救援应该不成问题。可是不行,夏侯惇现在更担心濮阳。濮阳城中守军本来就不多,他这次又带了不少人出来,此时城中空虚,时间一长恐怕要出问题。
  于是夏侯惇又作出一个大胆的决定:趁着吕布军立足未稳迎头痛击,希望能够夺路而出,回到濮阳。此举果然奏效,大概吕布自以为偷袭得手,没想到会有抵抗,被打个措手不及,立刻就败下去了。但吕布毕竟是吕布,他虽然败退,却不计较一城一地的胜败。“风物长宜放眼量”,吕布一刻也没耽搁,随即领兵直取濮阳。濮阳守军人手严重不足,而且主将又不在,所以毫无悬念地失守了。夏侯惇当时急于救鄄城,轻骑出战,军需物品和辎重都留在濮阳,这下子可便宜吕布了,买一送一,不但得了这么重要的城池,还获赠大批补给。
  战斗并没有就此结束。吕布虽然忙于抢地盘,暂时无暇顾及鄄城,但也没忘记夏侯惇。他派了一支小分队到夏侯惇辖区进行恐怖活动,扰乱军心,为日后大军来袭做准备。这只恐怖小分队的活动是成功的,因为他们甚至绑架了夏侯惇。
  
  本书由www网提供下载
 
 

第七章 曹魏精英 第二节
(更新时间:2007…4…8 12:53:00  本章字数:2415)


  《三国志》说吕布“遣将伪降”,就是说吕布指使几个人假装叛逃,投降夏侯惇。这几个人的身份不是“卒”,而是“将”,可能是几个小头目,也可能是中层干部,身份应该不会太低,否则根本接近不了夏侯惇。大战在即,敌人中干来降,夏侯惇当然高兴,就收留了他们。这几个人见夏侯惇对他们够意思,也很感激,作为报答,找了个机会把他绑架了,“共执持惇”。
  奇怪的是,突击队员们控制了敌方主将后既不杀害,也不带走,而是迫不及待地开出条件。更奇怪的是,他们提出的条件很简单,就是要钱,没附加任何政治要求,比如撤军呀、释放政治犯呀什么的。所以项飞觉得这件事可能就是一起绑票事件,而不是像《三国志》说的那样,是受吕布指使的、有组织、有预谋的恐怖袭击。
  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夏侯惇确实是被绑架了。眼看着大战在即,主将却被人绑了,这仗怎么打呀?夏侯惇军中震恐,士兵们人心浮动,将军们手足无措,一时间大家都没了主心骨。
  越是这种情况越能反映出一个人的应变能力和领导才能。就在大家乱作一团的时候,夏侯惇手下的将军韩浩挺身而出担起了这个责任。他先是带领本部人马包围了夏侯惇的大营,防止绑架者逃跑;然后要求各级军官约束好自己的手下,坚守岗位,不得乱动。这样一来军中稍安,过了一会,终于完全恢复了秩序。
  这时韩浩又对已成瓮中之鳖的绑匪展开政治攻势,他说“汝等凶逆”竟敢绑架朝廷的将军,还想不想活了!我奉国家的命令来讨贼,能因为一个将军的缘故而放纵你们吗?然后他又流着泪,“涕泣”着对夏侯惇说,这是国家法律,我也没办法!韩浩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当时有法律规定:“不得拘质”,就是不准扣押人质,对这样的绑匪不准妥协,一概杀无赦。东汉光武帝建武九年,当时的贵人后来的皇后阴丽华的家人被匪徒绑架,索要财物。阴丽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