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绍墓前拜祭袁绍。
当年袁绍、曹操的关系很好,在京城中经常厮混在一起。中平五年,两人同时入选西园八校尉,袁绍为佐军校尉,曹操为典军校尉。两人虽然都是高干子弟,但身为世家公子的袁绍总有些看不起曹操,而曹操虽也不满袁绍,但还是维持着表面的友好。后来袁绍的母亲去世,袁绍和袁术举办了一个隆重的葬礼,“与会者三万人”。曹操在那个场合与别人私下里说:“天下将乱。为乱魁者必此二人(指二袁)也。欲济天下,为百姓请命,不先诛此二子,乱今作矣。”曹操在这个时候说这种话,可见他对二袁的不满已经到了极点。再后来曹操、袁绍两人都拉起队伍,各霸一方,但还是常有书信往来。当时的陈留太守叫张邈,他与曹操和袁绍都是朋友。各路诸侯起兵讨董卓的时候,袁绍被推为盟主。张邈见袁绍“有骄矜色”,就说了他几句。袁绍怀恨在心,暗地里让曹操杀掉张邈。袁绍这事办得也不对,人家说你几句也是为你好,你反倒要杀人家。而且你自己不动手也行,找谁不好,非得找曹操代劳,还拿曹操当你的小弟呢?!曹操当然不能干,他不但没杀张邈,还批评了袁绍,搞得袁绍很没面子。《魏书》还记载,袁绍与太尉杨彪,大长秋(官名,不是大长今)梁绍,少府孔融有仇,而这几个人又都在朝廷为官,也就是在曹操的跟前。于是袁绍给曹操写信,让他“以他过诛之”,就是找个别的毛病杀掉这几个人。袁绍对曹操一直颐指气使,动不动让曹操干这干那,尽管曹操一直不按他的意思办,可袁绍就是不长记性。这回曹操照例拒绝,还回信说,现在朝廷正是用人的时候,我以诚相待还怕这些能人不肯来,怎么能随便治罪呢?袁绍这时才有些明白,认为曹操“外托公议,内实离异”。
在袁绍和曹操刚起兵的时候,曾有过一次对话。袁绍问:“若事不济,则方面何所可据?”曹操没回答,反问一句:“足下意以为如何?”袁绍说:“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济乎?”曹操答道:“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两人在说这些话时,大概都是意气风发、志得意满。他们说的不仅是各自的战略方针,也是心中的远大志向,只不过袁绍毫不忌讳,说出了“争天下”这样大逆不道的话,可见当时的袁绍已经开始自我膨胀了。而曹操则要隐晦一些,只是说“无所不可”。袁绍的战略方针基本实现了,可是他还是失败了,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应该不是执行的问题,而是这个方针本身有问题。袁绍的方针过分强调了“地利”,可能也考虑了“天时”,却根本没提“人和”。孟子说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见他老人家认为“人和”是最重要的,但是袁绍偏偏就没考虑这个最重要的因素。他认为有了“天时”、“地利”就可以“争天下”了,即使不能争得天下,也可以坐守河北之地。袁绍是世家子弟,从小锦衣玉食,根本不了解民间疾苦,更不知道老百姓有多大的力量,也不知道民心有多重要。这不是只有袁绍才会犯的错误,而是那些高高在上的统治者都可能会犯的错误。一个不经调查研究就作出的结论往往会适得其反,一个不考虑老百姓疾苦的政权往往会遭到百姓的抛弃。袁绍就是这样,他依靠豪强,压榨百姓,与民争利。在他统治的地区“豪强擅恣”,“下民代出租赋”,卖尽家财也交不齐赋税。而曹操恰好与袁绍相反,他抑制豪强,依靠百姓,多次发布命令,与民生息,减租减税,让利于民。举个例子,就在祭奠完袁绍之后,曹操立刻下令免除河北当年的租赋,还加重了对豪强兼并的惩罚。当然曹操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他自己的霸业,但是这种做法在客观上符合百姓的利益,满足了百姓的需求,与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相吻合。这,应该是曹操战胜袁绍的根本原因。
曹操在袁绍墓前哭得情深意切,还慰问了袁绍的妻子并予以厚待,然后继续追杀袁绍的儿子,这些事一码是一码,曹操分得很清。这时曹操还做了一件事,就是给自己的儿子曹丕迎娶了袁绍儿子袁熙的妻子甄氏。《世语》记载,袁熙领兵在外,把妻子安顿在幽州和袁绍的妻子刘氏在一起,没想到城破之后都成了俘虏。曹丕入城后先到袁尚的府中,在那里见到了刘氏。发现还有一个妇人蓬头垢面,站在刘氏身后,一问才知道是袁熙的妻子。曹丕就让她洗脸梳头,想看看到底相貌如何,一看之下果然“姿貌绝伦”。大概曹丕看得太投入了,以至于真情流露,连刘氏都看出苗头了。曹丕走了之后,刘氏对甄氏说:“这下好了,不用担心被杀了。”曹操知道后,就让曹丕娶了甄氏。《魏氏春秋》记载,孔融知道这件事后,给曹操写了封信,提到周武王伐纣之后,把妲己赐给了周公。曹操也是做学问的人,博览群书,可是没见过这段记载。他以为孔融一定是在什么古籍上看到,于是在和孔融见面时就问起了这事——曹操还是非常虚心好学的。没想到孔融却说:“以今度之,想其当然耳”。闹了半天是在拐着弯讽刺曹操。
本书由www网提供下载
第二章 曹操 第五节
(更新时间:2006…11…23 8:33:00 本章字数:5194)
在曹操攻打冀州的时候,袁谭见有了靠山,便全力进攻袁尚。袁尚大败,袁谭“遂并其众”,势力有所扩大。曹操一看,觉得不能让袁谭这么发展下去了,于是找了个借口与袁谭断绝关系,然后进攻袁谭。
这时天气寒冷,水面结冰,运粮船被冻在河里。曹操征用当地百姓凿开冰面,以便船只往来。但是当地人一听到命令就跑了,没人来凿冰,气得曹操下令“捕而杀之”。百姓们躲不下去了,就来到大营求见曹操,请求赦免。曹操说,不杀你们,则号令不行;杀了你们,我又不忍。你们还是跑吧,藏好了,别让士兵抓到。百姓们垂泪而去,“后竟捕得”,史书上没说抓到之后怎样处理的,但以曹操号令之严,估计是凶多吉少。
建安十年(公元205年)正月,曹操对退守在南皮的袁谭发起了总攻。战斗从早晨打到中午,还是没能攻下南皮。曹操亲自击鼓助威,激励士卒,最后终于城破,“斩谭,诛其妻子”,至此冀州全境都归了曹操。
曹操攻击袁谭的时候,比方的少数民族——乌桓借机不断骚扰,曹操于这年的八月亲征乌桓。
因为下面还会提到乌桓,现在就简单介绍一下。乌桓又叫乌丸,《后汉书》称乌桓,《三国志》则叫乌丸,大概是从少数民族的语言音译过来的。在汉初的时候,其国为匈奴所灭,幸存下来的人们就跑到乌桓山里躲藏起来,因此被称为乌桓。这是一个游牧民族,善骑射,逐水草而居,住的是类似蒙古包的“穹庐”,他们没有文字,刻木为信,大概还处于奴隶社会阶段。乌桓被匈奴所破之后,被迫臣服于匈奴,每年要按时进贡,稍微晚一点就会被重重地收拾一顿。在汉武帝的时候,匈奴被汉军击败,乌桓得以解放,被政府安排在塞外,为汉家侦查匈奴的动静。乌桓分为好些部族,部族的领导人称为“大人”,这些“大人”每年要入朝一次。汉政府还设立了“乌桓校尉”,“拥节监领之”。到了汉昭帝的时候,乌桓逐渐强大,自觉得有了报复匈奴的资本,于是“乃发匈奴单于冢墓”。这下可把匈奴惹毛了,刨了人家祖坟,人家还不跟你急?匈奴立刻派兵东击乌桓,乌桓急忙向汉朝求救。汉政府当时当权的是大将军霍光,他派度辽将军范明友带两万骑兵邀击匈奴。乌桓的实力虽然比以前强大,但和匈奴相比还差得远,而且匈奴这回都气红了眼,所以战斗力无形中有所增强。乌桓一触即溃,败得那叫一个快,等度辽将军范明友赶到时,匈奴已经获胜,而且还在劫掠一番之后扬长而去。范将军一看,匈奴已经走远了,追是追不上了,这仗也没打成。不过转念一想,既然千里迢迢领兵来了,不打一仗总觉得心有不甘,干脆我打你乌桓得了,于是下令进击乌桓。乌桓刚被匈奴打败,哪有力量对抗范将军?此役汉军大胜,“斩首六千余级,获其三王首而还”。范将军这事办得不地道,本来是帮人家来的,哪能打人家呢?真不知道他是怎么想的。乌桓可真是屋漏偏逢雨,不但被匈奴暴打,还被请来的帮手趁火打劫,从此开始与大汉为敌。不过范明友将军对付乌桓还真有一套,乌桓的每次来犯都被他轻松击退,所以乌桓至少在表面上还没有与汉朝撕破面皮。
后来王莽篡位,成立了新朝。他也想击退匈奴,于是集结全国各地人马。还让乌桓也赞助了一支军队,驻扎在代郡,还把乌桓的军属都安置在各郡县中,实际上就是人质。乌桓本是个游牧民族,他们不愿在某地常驻,而且又水土不服,所以就打报告,想要撤回赞助,但是王莽没批准。这些乌桓驻军一看,你不批我们就自己跑,于是纷纷开溜。可是家属都当了人质,他们无处可去,干脆就结伙为盗。王莽也没含糊,立刻把在各郡县中的人质都杀了。这样一来,双方就结下怨了。匈奴乘机收买乌桓领导人,于是乌桓和匈奴就联合起来了,经常侵扰边境。
到了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一年,光武帝刘秀派伏波将军马援掩击乌桓。结果乌桓事先得到消息,急忙逃走。马援追斩百级而还。没想到乌桓随后掩杀,马援“晨夜奔归”,损失战马千余匹,可见那时的乌桓战斗力还是很强的。到了第二年,匈奴内乱,乌桓借机进攻匈奴,匈奴被迫“转北数千里”。而此时的刘秀也调整了对乌桓的策略,放弃了武力征讨,加强了政治攻势,其实主要就是用钱收买一些重臣,让他们多说大汉的好话。经过一系列的努力,终于使乌桓表示愿意臣服。辽西乌桓大人郝旦亲自率众人前来朝见,还封上不少贡物。光武帝很是高兴,重赏了他们,对其中愿意留下来的同志还安排了比较重要的职务,同时采纳大臣的建议,重设乌桓校尉,专门管理乌桓事务。自此,汉朝和乌桓开始了蜜月期。可是到了东汉后期,双方关系又开始紧张。灵帝时辽西乌桓势力较强,他们的大人叫丘力居。丘力居死后,他的儿子楼班年纪小,由丘力居的侄子蹋顿代理政事。《后汉书》和《三国志》都说蹋顿“有武略”,其他的乌桓也都愿意服从于他,于是就形成了以蹋顿为首的乌桓势力集团。
后来,袁绍与公孙瓒交战,双方正在相持阶段,蹋顿卷了进来。他明智的选择了袁绍,以和亲的方式结为盟友,然后发兵助袁绍,最终击败公孙瓒。袁绍对此很是感激,“矫制”封蹋顿和其他部落的首领为单于。后来楼班长大,乌桓奉他为单于,蹋顿称王,但实权还在蹋顿手中。
这时的乌桓侵扰曹操的后方摆明了就是在帮助袁氏集团,所以曹操决心好好教训一下他们。蹋顿虽有武略,可还不是曹操的对手,很快就被赶到塞外。
真是“按下葫芦起来瓢”,这边刚赶跑了乌桓,那边高干又反了。高干是袁绍的外甥,被袁绍任命为并州牧。他在曹操攻下邺城的时候就已经投降了,还被任命为刺史。现在看曹操忙于征讨乌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