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细数三国豪杰-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真是“按下葫芦起来瓢”,这边刚赶跑了乌桓,那边高干又反了。高干是袁绍的外甥,被袁绍任命为并州牧。他在曹操攻下邺城的时候就已经投降了,还被任命为刺史。现在看曹操忙于征讨乌桓于是就挟持了上党太守,“以州叛”。曹操对降将一向比较宽容,就连杀了他一子一侄还有爱将典韦的张绣都以礼相待。可是高干不一样。张绣是一方割据势力,独霸一方,而且是在双方开打之前就投降了,虽然降而复反,但曹操总觉得错在己方,所以他能不追究张绣。但是高干不同,他是看曹操忙于征讨乌桓无暇顾及他才反的,而不是曹操侵犯了他的利益。更何况高干是袁绍的外甥,属于近亲,曹操本来就不太放心,这回借机一并收拾掉,一劳永逸。于是从此派乐进李典击之,迫使高干退守壶关城。
  建安十一年正月,曹操亲征高干。高干派亲信守城,自己则亲自跑到匈奴单于那里求助。单于可没上当,也不愿意得罪曹操,于是拒绝了高干。就在高干要返回壶关城时,传来消息壶关城失守。这下高干无处可去了,只好逃往荆州,准备投靠刘表,可是在半路上就被捕杀了。
  这时的袁尚和他的另一个哥哥袁熙(就是曹丕的妻子甄氏的前夫)无路可走,只好去投奔乌桓。乌桓的实权人物蹋顿不但与袁绍关系密切,而且还有和亲之好,算起来蹋顿与袁尚袁熙还是亲戚,因此很痛快地收留了二袁。收留就收留吧,蹋顿还经常由塞外进兵,骚扰塞内。更可怕的是,《后汉书》记载,当时袁绍的旧部,即“幽冀吏人”们纷纷跑到乌桓投奔袁尚,前后共有“十万余户”。大家看仔细了,不是十万余人,是十万余户!可见袁绍经营河北多年,实力不可小觑。在袁绍死后,那些忠于袁绍的“吏人”便开始效忠于他指定的接班人。不远千里,拉家带口前来投奔,眼看着袁氏集团又要死灰复燃,这是曹操绝对不能容忍的!于是曹操决定斩草除根,立刻开始筹划,准备征讨乌桓。
  准备工作是细致而又困难的,甚至开凿了两条渠。一条名为平虏渠,另一条可以通海,名泉州渠。这需要一些时间,在这期间曹操也没闲着,他于建安十二年春二月下令大封功臣。曹操素以号令严明著称,赏罚严明是治军治国的根本手段,有罚就要有赏。虽然曹操在各次战役中对有功之人都会“赏”,但像这次范围之大,规格之高却是第一次,仅封为列侯的就有二十多人。而且最重要的是,这次受封的除了功臣,还有不少阵亡或故去的功臣的家人,这让大家很受感动。跟着曹操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所受封的官职都是经过朝廷认可的,也就是“真的”,皇帝就在手中,要封什么官还不是曹操一句话?而且货真价实,如假包换,那任命证书上还有皇帝的大印呢!这个好处是其他割据势力所不具备的。另外还有一点曹操说得明白。他说,我受朝廷大赏,食邑三万户,现在愿意拿出来分给大家。这时的曹操已经基本拥有了北方,不差这三万户,但是这样一来受封的人就不一样了。因为有的人是受“皇封”,有的人是受“曹封”,虽然都是曹操的意思,但感觉上还是不一样。因此就有了夏侯惇宁要魏官不受汉职的事,这是后话,下文会有详细叙述。
  封赏完毕,就要进讨乌桓了。可是很多人说,袁尚已经被打得这样惨,他投靠乌桓也未必能有什么作为。反倒是荆州那里有些不妥。一旦我们深入北方,刘备必会权刘表偷袭许都,那可很难办。只有谋士郭嘉料定即使刘备提出这样的建议,“表必不能任备”。曹操认为郭嘉的观点很对,于是进讨乌桓。
  这可真是漫漫征途,一直走了好几个月。到后来没有路了,就开山为路“五百余里”,直指敌人盘踞的柳城。在离柳城二百多里的时候,蹋顿已经得到了消息。于是带领袁尚、袁熙还有几部乌桓前来迎敌。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八月,双方在白狼山遭遇。这是一场遭遇战,当时曹操的重骑兵在后面还离得很远,曹操率轻兵在前,人数少不说,而且没有重装备。乌桓骑兵有几万人,大家都很紧张。曹操登高观察了一阵,发现乌桓人数虽多,但队伍不整,认为可以一战,“乃纵兵击之”。张辽作为先锋,奋勇当先,取得全胜。蹋顿被斩,“胡汉降者二十余万”。袁尚、袁熙却跑掉了,他们继续向北,逃往辽东。这时候他们身边还有数千人,而且还有被击溃的几部乌桓单于。
  这时曹操手下有人建议,辽东太守公孙康一直恃远不服,二袁又跑到那里去了。既然大军已经到这了,应该借机进军,把这两股势力都灭掉。可是曹操却说,我正要等公孙康把二袁的首级送来,就不麻烦各位了。于是下令回军。果然,没多久公孙康真的把二袁的首级送来了!诸将觉得很奇怪,就来问曹操。曹操解释说,如果我大兵压境,二袁和公孙康必然会联合起来;如果我们撤兵,给他们一个空间,他们就会自相残杀。《三国演义》中把这一奇功记在了郭嘉的身上,不管这是谁的奇谋,这大概就是传说中的“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这一仗打得很顺,但是行军却很艰苦。《曹瞒传》记载,当时天寒,而且又旱,二百里之内都没有水,凿地三十余丈才得水;又赶上缺粮,杀马数千匹为食。回兵之后,曹操把曾经劝他不要出兵的人都找来,大家不知其意,以为要怪罪他们。结果曹操却重赏了大家,还说我这次出兵是行险,侥幸得胜,都是“天所佐也”,不可以常用,更不可以为后世之师。大家的建议是“万安之计,是以相赏”,希望大家以后不要有顾虑,照常提建议。
  进兵虽然艰难,回兵却一路坦途。途经碣石的时候曹操在山上饱览了壮丽的沧海景色,写下了著名的《步出夏门行》。碣石在今天的河北省昌黎县,也有人以为此山已沉入现今河北省乐亭县境的大海中,所说的沧海就是渤海。《步出夏门行》又名《陇西行》,是乐府诗词,曹操只是借古题写现在的事。他的《步出夏门行》主要分为《观沧海》、《冬十月》、《土不同》、《龟虽寿》四个部分。其中《观沧海》在上中学的时候就学过,当时没觉得怎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理解能力也有所提高,对这首诗的认识也和从前不一样了。尤其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一句,充分表露了曹操宏伟的政治抱负和雄心壮志。前面几句是写实景,这两句则是展开联想,在这浩渺无边的大海面前,日月星辰似乎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好像也都取决于大海。在写到这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时,曹操一定想到了自己。清朝的沈德潜在评论曹操的诗歌时说他“时露霸气”,所谓“言为心声”,大概真正心怀大志的人在一举一动乃至一言一行中都会不自主地流露出这种“霸气”。
  这里简单说一下曹操的文学造诣。《魏书》说曹操“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而且“登高必赋”。很多诗人、文学家都是这样,在受到外界景色的刺激后很容易产生创作冲动,曹操也不例外。曹操的作品配上音乐后,“皆成乐章”。曹操的散文简洁朴素,他的乐府诗慷慨激昂,他本人更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曹操早年为顿丘令的时候,曾被免官,但随即又“以能明古学”而被拜为议郎,这从一个侧面也说明了曹操的文学功底。曹操手下有很多文人,为他起草各种文件。每次曹操都要亲自过目,修改一下,大家都以被修改的次数少为荣。当时曹操有个比较出名的笔杆子叫阮瑀,有一次他写好的文件交给曹操,曹操一看,竟不能增减一字。这本是一件小事,但却被收入史书。这一方面说明阮瑀的文笔确实好,另一方面也可看出曹操的文学功力是得到大家认可的。还有,曹操的诗歌很多都是用的乐府旧体,正如沈德潜指出的“借古乐府写时事,始于曹公”。但曹操却不受古曲的束缚,以旧体言新事,这大概也是他“霸气”的一个体现。
  
  本书由www网提供下载
 
 

第二章 曹操 第六节
(更新时间:2006…11…26 8:56:00  本章字数:6583)


  如果曹操只想青史留名的话,仅凭他的文章就可以做到,但他想要的当然不止于此。建安十三年曹操作玄武池训练水师,他的目的很明显,那就是江东。这时北方已经完全统一了,至少名义上是这样,就连乌桓也派人来,表示愿意接受汉政府的领导。于是曹操想,去年已经封赏过自己手下的功臣了,今年该好好封赏自己一下了。怎么封赏呢?曹操已经想好了。于是这一年朝廷罢三公,设丞相。丞相是谁呢?当然就是曹操了,自此曹操始为“曹丞相”。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丞相这个官职。丞相是皇帝的股肱,典领百官,辅佐皇帝治理国政,为高权重。丞相制度起源于战国。“丞者,承也;相者,助也。”西汉之初设丞相一人,首任丞相是萧何,后改称相国。丞相的权力很大,一般的事情丞相即可决定,有时甚至可以“事先不请示,事后不汇报”;一些重大问题,皇帝也要首先听听丞相的意见。当然丞相的工资也很高,秩为万石,绝对的高薪。到了汉武帝的时候,君权和相权发生了冲突。武帝对位高权重的丞相越来越不信任,武帝末年任命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位在丞相之上。汉成帝时,更是设立三公。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以大司马、大司空、丞相为三公,这是旨在分散丞相权力的一项措施。到了汉哀帝干脆不要丞相了,改丞相为大司徒。东汉时根本就没设丞相,直接就是三公制。东汉末年的三公是太尉、司徒、司空,其中太尉最尊,曹操的老爸就曾任太尉。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秋七月,在经过充分的准备后,曹操亲统大军南征刘表。走到半路,传来消息刘表病死了,他的小儿子刘琮继承了他的势力集团。刘琮在襄阳,而一直依附于刘表的刘备则驻扎在樊城。曹操加快了进军速度,他可不能让刘备先占了荆州。九月份就到了新野,刘琮当机立断,立刻派人请降,曹操则很高兴地接受了。这一切进行地很秘密,刘备一点都不知道。等他知道的时候,曹操已到了宛城。宛城离樊城很近,可把刘备吓着了。他跑到襄阳城下痛斥刘琮,为什么事先不通知一声,刘琮根本没敢见他。刘备过了嘴瘾之后,才想起还得跑。曹操恨透刘备了,派一支人马专门追他,必欲除之而后快。《三国志》记载这支队伍由曹操亲率,一日一夜急行三百余里。终于在当阳的长坂追上了刘备。经过一番恶战,重创刘备,但还是让他逃走了。这时候益州的刘璋也开始向曹操靠拢,愿意接受曹操的差遣,不但主动示好,还“遣兵给军”。应该说,此时革命形势一片大好。诸葛亮在《后出师表》里提到当时的情形:“昔先帝(刘备)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以定。”
  这时是曹操集团的全盛时期。曹操本人无论是身体状况还是精神状态都处于巅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