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文艺生活-第10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部剧刚好对年轻人的胃口,放到这个时段播出正合适。

    这其实就是市场调查,在国外的影视行业很常见,哪种类型的剧集放在哪个时段播出,受众是哪些人群,他们会有调查公司进行专门的调查。

    在华国国内,这些还都是一片空白,看似市场繁荣了起来,其实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林子轩在艺术中心进行了电视行业的收视率调查和市场调查,这是走向专业化的第一步。

    几天后,赵宝钢请林子轩吃了顿饭,两人谈了不少,主要是艺术中心以后的规划,林子轩会把手头的事情逐步和赵宝钢进行交接。

    “赵哥,面对外边的大好山河,你就没想法?”林子轩说笑道。

    “我不急,等你们把市场弄清楚了,我再下场还来得及,现在乱糟糟的,什么都没准。”赵宝钢摇头道。

    在这个大时代,有人拼命朝前跑,怕跟不上潮流,有人则笑看风云,等待着时机。
………………………………

第一百七十四章 考试

    进入五月份,林子轩还有一件事需要关心,那就是妹妹的专业课考试。

    去年他远在美国,没有办法,林晓玲自己懵懵懂懂的跑去考试,勉强通过了笔试,在面试的环节被刷了下来。

    这一次不能再那么毫无准备了,要搜集情报,积极备考。

    林子轩打听了一下,情况不容乐观。

    京城电影学院这一届导演系只招收十二名学生,为了给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人才,除了京城考区外,还会在桂省和滇省分别录取两名学生。

    也就是说,在京城考区只录取八名学生。

    林子轩虽然不知道今年有多少人报考电影学院的导演系,可只录取八个人,这难度不是一般的大,他甚至想劝说妹妹报考广播学院算了。

    京城广播学院也有戏剧影视专业,只是没有电影学院出名罢了。

    林晓玲倒是没有退缩,她准备了一年,就是想证明自己的选择,她不是瞎胡闹,而是真的想从事这个行业。

    或许刚开始有点赌气的成分,现在则是意志坚定。

    这一年,晓玲同学的压力很大,父母不支持,亲戚朋友不理解,街坊邻居议论,觉得她太任性,不懂事,女孩子能上大学就不错了,还要挑三拣四。

    她知道就算有老哥撑腰,家里父母也不会给她下一次机会了,所以这次一定要考上。

    带着这种悲壮的心情,林晓玲走进了京城电影学院。

    其实,她就算考不上也没关系,想成为导演不是只有一条路,还可以报名进修班,这是京城电影学院设立的短期培训班,学期是一年。

    主要针对那些有一定影视行业经验,却没有系统学习过专业知识的人。

    这种进修班招收人数多,管理宽松,找找关系就能进去学习,当然没有本科专业学的系统,说出去也不好听。

    她还可以像冯晓刚一样从剧组的底层做起,通过实践逐步成为导演。

    这个世上有不少大导演都没有接受过专业学习,凭着个人的兴趣爱好从而成为导演,否则第一个拍片子的导演从哪里来的,还不是自个摸索出来的。

    不过对于晓玲同学而言,眼下通过考试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导演系的笔试题目相对来说简单一些,就是电影和社会常识,主要用来刷掉那些门外汉,只要认真准备了,熟悉欧洲电影史和华国电影史,基本上问题不大。

    在华国,电影学院偏重于艺术电影的教学,认为艺术电影才是真正的电影。

    所以在影片分析方面,多看国外和国内的艺术电影才能获得高分。

    笔试结束,林晓玲颇为自信,这次比上次考的好,果不其然,她接到了面试通知。

    电影学院的考试要持续一周左右,笔试后三天是面试,也叫做复试,有时候还会有第三轮考试,非常的严格。

    电影学院导演系的主考官有三位,分别是郑洞添、江士雄和杨霖。

    这三位也是导演系的教授,江士雄负责一二年级的教学,郑洞添和杨霖负责三四年纪的教学,他们三位教学经验丰富,培养了不少华国的著名导演。

    他们在普通观众中名声不显,但在电影圈备受尊重。

    面试主要是考察考生的综合能力,包括对电影的认识,对国产电影的看法,或者拿出自己拍摄过的作品,总之,你要让主考官有眼前一亮的感觉,认为你值得培养。

    当初张亿谋正是凭着自己拍摄的照片被电影学院摄影系录取,这才成为如今的大导演。

    去年林晓玲什么都不懂,讲不出新意来,只能照本宣科的把书上的论点复述一遍,自然没办法让主考官满意。

    这一次,她再次站到这里,虽然还是没有太过高明的见解,但总算不是人云亦云了,而是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和思考。

    尤其是在剧组实习和拍摄了《京城的风很大》之后,她想要透过镜头拍摄生活中的真实。

    林晓玲没有忘掉能给自己加分的杀手锏。

    “三位考官,你们好,这是我自己拍摄的一部短片,请你们指教。”林晓玲礼貌的说道。

    她从背包里拿出一个圆形的盒子,里面放着拍摄完成的片子,她把盒子送了过去。

    三个人点点头,这种事很常见,他们也想从片子里看出考生的拍摄手法。

    “是用胶片拍的?”郑洞添看了看,询问道。

    这种盒子就是存放胶片用的,很普通,不过上面有京城电影制片厂的标记,作为一名导演,他很熟悉这个标记。

    能用京城电影制片厂的胶片拍一部短片,应该不是一般人,家里或者朋友肯定有圈内人。

    “是过期的胶片,拍的是纪录片。”林晓玲回答道。

    和去年的诚惶诚恐不同,经过社会的历练,现在的晓玲同学镇定了许多。

    用过期的胶片拍摄纪录片?

    三人长期从事电影工作,一想就明白了,这是为了增强片子的质感,看起来更有年代感和历史感,这种方法不常用,却很有效果。

    虽说是个简单的小窍门,可如果不是在这一行做的久了,还真不容易想到。

    他们看了看面前这个十八岁的女孩,脸庞还有些稚嫩,想来不是她能想到的,从这点可以判断,这女孩背后肯定有圈内人帮衬。

    这个可以理解,有资源就要利用起来。

    三位主考官问了林晓玲几个问题,像是怎么看待欧洲的新浪潮电影啊,你想拍摄什么样的电影,用一句话来构思一个故事等等。

    林晓玲回答的中规中矩,不够出彩,她毕竟才十八岁,无论是见识还是生活阅历都不足。

    主考官明白这不是那种拥有激情,天才式的学生,只能说是合格,不过今年招生的名额有限,光是合格还不够,要达到优秀才行。

    他们还要面试其他考生,就让林晓玲回家等消息,能不能通过几天后就会有通知。

    一天的面试结束,主考官还要看一看考生拍摄的作品,从中选出更为优秀的学生,有些考生可能不善于言辞,却能通过作品表达自己的想法。

    一名导演最终还是要依靠电影作品说话,而不是靠嘴忽悠。

    京城电影学院有小型的放映室,三人在里面一个个的看片子。

    考生们提供的大多是三十分钟左右的短片,看起来很快,然后他们看到了林晓玲的片子。

    片子的开头就是晃荡的镜头,一个围着红围脖的女孩在京城的街道上奔跑,摄像机在后面紧跟着,红色的围脖和周围灰色的街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样跑动的开场一下子吸引了他们的目光。
………………………………

第一百七十五章 粗暴下的真实

    这种晃动的镜头会让电影院的观众感到不适应,不过对于电影从业者来说,会觉得新奇。

    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

    观众看电影看的是故事,顶多思考一下这个故事有什么内涵,圈内人看的是这部片子的导演手法、摄影构图、道具布景、以及演员的表演。

    他们认出了片子里带着红围脖的女孩正是上午来面试的考生。

    红色的围脖和古老的京城,女孩干净的面孔和奔跑的动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京城是老旧和安静的,女孩是鲜亮和运动的。

    整个画面一下子鲜活起来。

    作为电影学院的老师,他们习惯了在看片子的时候进行分析,想看出每个镜头所要表达的意义,这部片子第一个镜头就让他们振奋起来,有了看下去的**。

    接下来,女孩在京城各处采访,大部分时间都在重复的问着同一个问题。

    “你觉得京城的风大么?”

    三位主考官一开始还在考虑这个问题有什么深意,是射影了什么,后来想明白了,这个问题没什么意义,就是一个话题,主要看的是被采访者的反应。

    有点故弄玄虚了。

    主考官们略有不满,他们教过许多学生,不怎么喜欢这种耍花招,投机取巧的人,这样的学生走入社会后可能取得一时的成功,却很难拍摄出真正深刻的作品。

    然而,随着片中采访的进行,他们慎重起来。

    他们发现女孩手里的话筒就像是一个探测器,能够探出被采访者真实的一面。

    这是街头的突然采访,性格实诚的人会面对镜头,心虚的人会选择躲避,暴躁的人会恼怒,虚伪的人会假意迎合,所有的一切都在镜头前显露无遗。

    这是电视上那些新闻采访看不到的一面,更为直接和真实,或者说有点粗暴。

    就这样没有提前商量,不经过被采访者允许的情况下,粗暴的把这些人置身于镜头之下,不给他们思考的机会,具有极强的实验性质。

    他们还能从中看出一些拍摄者或者说制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图。

    整部片子带着一种讽刺的味道。

    比如,那些在**前的受访者,很显然表达了人们对于权利的崇拜,受访的干部则是一副高高在上、颐指气使的模样,饭店食客的虚伪,酒店内穿着西装的有钱人一脸的麻木和冷漠。

    对于工人和清洁工,还有刚结婚的小夫妻,在镜头里就显得温和很多。

    制作者有意识的表达了对于权威者的蔑视,以及对于普通人的关怀。

    在片子的结尾,是一家医院。

    这时候,影片出现了难得的温情,对准了那些受苦的病人,听着他们诉苦。

    这是冯晓刚的惯用手法,他擅长调侃和讽刺,最后还不忘给观众来一碗心灵鸡汤,让观众感动一把,觉得片子有关爱和情怀。

    三位主考官对此意见不一。

    有人认为最后一段的风格显然和先前不符,破坏了影片的整体风格,削弱了讽刺性,也有人觉得这才是真实的生活,生活中不光有讽刺,还有悲伤。

    他们没有发现自己竟然把六十分钟的片子看完了,还不觉得无聊。

    “你们怎么看?”讨论了一番片子的内容后,郑洞添询问道。

    “这种片子绝不是那位考生能够完成的,一定有个专业的制作团队在后面策划,那个负责剪辑的人不简单,在圈子里应该有一定的名气。”江士雄分析道。

    “片子拍的很粗糙,但这个创意很好,这可能是国产纪录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