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文艺生活-第10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姜闻让她们穿上七十年代的衣服,给她们拍各种造型的照片,然后自己盯着照片发愣。

    他在脑海里幻想着这样的女孩在七十年代的大院里,一笑一颦的模样,会不会让他心动。

    每个男人在少年时大都会对某个女孩有这样的幻想,那是初恋的感觉,纯洁而朦胧。

    这段时间闻隽回香江了,他要去向投资商汇报情况,解释这部片子为什么过了三个月还没有开机,他算是看出来了,在这个剧组里就是不能着急。

    正因为如此,才给了姜闻仔细挑选女主角的时间。

    姜闻清楚等闻隽回来的时候,无论准备的怎么样,他都要开机了,再拖下去投资就危险了,香江的投资商不会这么一直惯着他。

    林晓玲和贾章柯领取了录取书,来到电影学院的车棚里,取了自行车。

    晓玲同学不想林子轩开车送她,出来跑剧组都是自己骑自行车,贾章柯也是骑车子来的,七月的天气虽然热,有风吹着倒也舒爽。

    他们来到《阳光灿烂的日子》剧组,是一间租来的大院,也是以后拍摄的主要场地。

    现在还没有开拍,活不多,大家在修整整个大院,要让它具有七十年代的气息,把所有九十年代的东西都去掉,以免拍摄的时候穿帮。

    “晓玲才来啊,今个可来晚了,这位谁啊?”看到林晓玲,有剧组人员打招呼道。

    “这是小贾,我今后的同学,也要上电影学院。”林晓玲介绍道。

    晓玲同学还年轻,语气虽然平淡,但话语中带着夸耀的小心思。

    贾章柯在一旁客客气气的听着,话不多。

    他来的时候和林晓玲打听过,这儿拍摄的是一部讲述七十年代故事的片子,导演是姜闻,他觉得这人很猛,那个年代的片子也敢拍。

    这时候姜闻从房间里出来,听到外边的谈话。

    “晓玲你最应该感谢我,当初在纽约的时候要不是我批判了小林一顿,让他认识到了自身的错误,你就甭想着上电影学院了。”姜闻说笑道。

    “可冯哥说是他的功劳,到底你们俩谁说的是真的啊,再说了,我哥才不会不管我呢。”林晓玲怀疑道。

    “得,不识好人心,以后不帮你说话了。”姜闻郁闷道,“你和同学耍着吧,我出去一趟。”

    姜闻对贾章柯点点头,朝着大院外边走去,两人就这么交错而过。(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投、,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阅读。)

   
………………………………

第一百八十三章 过把瘾

    贾章柯跟着林晓玲干了一天活,混了两顿饭,见识了剧组的日常生活。

    他这一天的工作不累,主要是在大院的墙上用白石灰写各种革命标语,七十年代初,在华国各地这种革命标语随处可见。

    他虽然不喜欢画画,可毕竟学过两年美术,写出来的字体很有感觉。

    “看不出你还懂美术,咱们今儿就到这吧,这部戏还没开始拍呢,不忙,要是开拍了,那就要忙死了,去年我在一个电视剧剧组里,每天都很晚回家,累得要死。”林晓玲叙说道,“你要是愿意来呢,我回去和我哥说,咱们明儿还在这见面,你觉得怎么样?”

    林晓玲有着京城人爱揽事的习惯,她自己就是加塞的临时工,还要介绍个人过来。

    她觉得不能让贾章柯到酒吧那种地方胡混,那里的环境不好。

    贾章柯感觉不错,吃饭的时候和剧组里的人聊了聊,这儿有不少人都是京城各大艺术院校毕业,他不由得感慨京城果然是藏龙卧虎之地。

    在老家,他觉得京城电影学院是那种高不可攀的存在,自己辛辛苦苦才考上个旁听生,可这院子里至少有五个人是电影学院毕业的。

    他现在还不清楚,在华国国内,像这种投资100万美金的片子并不多。

    姜闻是个精益求精的人,找来的都是电影圈里的好手,比如摄影师顾常卫,录音师顾常宁,这都是圈子里公认的。

    这个剧组虽然没有张亿谋的剧组豪华,却也相差不多,当然价钱也不便宜。

    对于林晓玲的提议,贾章柯答应下来。

    他不好意思提工资什么的,能有路子参与到拍片子就不错了,再说剧组还管饭,至少是不会饿着,一个多月后他就去上学了。

    两人分开,林晓玲没有回家,先去了林子轩那儿。

    刚好到了饭点,晓玲同学就在这儿吃了,一边吃饭一边说了贾章柯的事情。

    “老哥,你就帮帮忙嘛,也就一个月多点,人家在京城无亲无故的,还借住在同乡那,挺不容易的。”林晓玲恳求道。

    林子轩想了想,就答应下来。

    反正剧组什么时候开拍还不知道,就是加个干杂活的临时工,不算多大的事儿,一个多月给个100块的工资就够了。

    今年华国的工资涨了,京城的工人平均工资每个月在300块左右。

    可事情不能这么算,你要是给个临时工开多了工资,剧组里的其他人怎么看,一般像这种介绍来的临时工,给的工资都很低。

    林晓玲在剧组一直都是义务劳动,林子轩出钱补贴给妹妹。

    主要是让妹妹积累经验,他不缺那点钱,没必要让人说闲话。

    “就这个条件,看他的意思吧。”林子轩决定道。

    “有工资拿,比我还好。”林晓玲低声咕哝道。

    “说什么呢你,我没给你车费和饭钱么?你自己不坐公交车,非要骑车子,留着存私房钱啊。”林子轩批评道。

    “嘿嘿,老哥,我就是随便说说。”林晓玲赶忙认错道。

    吃饭完,晓玲同学回去了,还要把录取书给林伯清和郑秀莲看看,显摆一下。

    “晓玲马上要上大学,已经是大姑娘了,也该多给点零花钱了,咱们那时候还好些,现在的女孩要出去玩,要打扮,这不都要花钱。”慕姗姗提议道。

    林子轩想想也是,以前的女孩穿旧衣服,不化妆,知道节俭。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外的商品从南方涌入了京城,花花绿绿的新潮服装,琳琅满目的化妆品,外国电影里的高跟鞋,这些都吸引着京城女性的目光。

    国外的不少知名品牌都在京城开了分店,抢占这个庞大的市场。

    这一年整个京城逐渐变得鲜艳起来,时代不同了。

    “到大学后你每个月多给她三十块钱吧,给多了又乱花。”林子轩同意道。

    他对这个妹妹还是很宠着的,只是担心林晓玲会沾染社会上的坏习气。

    在国家鼓励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的发展后,酒吧、歌舞厅和发廊这种服务性行业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了。

    京城不像以前那么的简单,人心变得复杂了。

    “你们那剧组还没开拍呢?不是夏天的戏么?这都快入秋了。”慕姗姗不解道。

    “我和姜哥说,咱这片子别叫《阳光灿烂的日子》了,叫《大约在冬季》正合适,就这他还和我急了。”林子轩说笑道,“你想啊,他当演员的时候折腾剧组,现在当导演了,掌权了,那就更要折腾了。”

    在纽约的时候冯晓刚说过,姜闻这个人聪明,爱较真,他要把所有的东西都弄明白才行,否则演起来不痛快。

    拍片子也一样,他就有那种追求完美的倾向,一定要按照他的感觉来。

    “这能成么?别到时候什么都拍不出来。”慕姗姗担心道。

    “你担心没用,一步步来吧,他第一次导演,总要不留遗憾才好。”林子轩回应道。

    七月底,一部电视剧在华国莫名其妙的火了,这就是艺术中心制作的《过把瘾》。

    只有八集,还是在华国电视台非黄金档播出,可就是这样,还是引起了观众强烈的反响,要求重播的呼声很高。

    京城电视台看到这种情况,立刻在黄金档播出,无数年轻人守在电视机旁,就为了看王志闻和江姗在里面翻来覆去的吵架。

    这部剧讲的是一个爱情故事。

    八十年代的爱情是《渴望》,刘慧芳是那个时代的代表,九十年代的爱情是《过把瘾》,这时的年轻人恋爱观更为自由,想找那种有共同语言的生活伴侣。

    他们的爱情不像父辈那么含蓄,而是带着炽热,想要痛痛快快的爱一回。

    《过把瘾》就让他们过了一把爱情的瘾,看着电视剧里男女主角的分分合合,触动了电视机外青年男女的内心。

    这部剧火到什么程度?

    两人谈恋爱,你要是和女朋友聊天不提到《过把瘾》里的台词,那就说明你不爱她。

    华国各地的电视台陆续播出这部原本不被看好的电视剧,王志闻和江姗迅速红遍全国。

 
………………………………

第一百八十四章 主旋律和大众化

    《过把瘾》的热播让艺术中心出了一回风头,林子轩再次成为电视圈的焦点人物。

    圈内人发现在这些热播的电视剧背后都有着林子轩的影子,他要么出现在编剧一栏,要么是制片人,或者是出品人。

    而且,在每部剧的故事策划一栏上总会有林子轩的名字。

    以前华国的电视剧没有故事策划这个头衔,自从《渴望》播出之后,故事策划才逐渐被内地电视圈所接受,这在港台地区并不鲜见。

    故事策划简单的说就是那个提供故事的人,并不一定是编剧。

    在电视圈,林子轩已经成了一块招牌,是艺术中心的核心。

    甚至流传着他拍什么火什么,捧谁谁红的说法。

    从他制作的剧集里走红的演员有一长串的名单,从葛尤到陈晓艺,从王箕到江姗等等,有些演员以前就有不小的名气,拍过他的电视剧后变得更红了。

    他唯一失手的剧集就是《海马歌舞厅》,这部剧也相当红,不过被停播了。

    不少电视剧制作单位想知道林子轩成功的秘诀是什么,一部电视剧火爆是幸运,每一部电视剧都火爆那就是实力了。

    京城电视艺术中心的前身是华国电视台的电视剧制作部门,本身的底子好,拥有一流的制作团队,这是其中的一个原因。

    再有就是林子轩提供的创意了。

    无数的好创意碰上一流的制作团队,想要成功并不是难事。

    作为《过把瘾》的导演,赵宝钢认为这些创意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贴近时事,贴近生活,都是老百姓感兴趣的故事。

    比如《京城人在纽约》就是社会上愈演愈烈的出国潮,《过把瘾》则是展现了这个时代青年男女的爱情观,只有贴近观众,才能获得观众的共鸣。

    或者说是接地气,这就是成功的诀窍。

    林子轩听到不少类似的说法,也有人问过他这个问题,他都说这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不是他一个人的功劳,团队合作才是成功的关键。

    圈内人的这种看法对他有极大的好处,一旦他出去单干,至少信誉上会有保障。

    林子轩和冯晓刚把《炊事班的故事》的前两集剧本递交给了空政电视艺术中心,从这两集剧本基本上就能看出这部剧的题材和风格。

    冯晓刚在部队上干了好几年,有部队生活经验,不少段子都是真人真事。

    作为新公司的第一个项目,他们自然要保证质量,精益求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