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文艺生活-第10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时候的演员认真,尤其是空政的演员,作为军人,他们把拍戏当成任务来做。

    根本不用催,排练的相当用心,还会提出不少建议,这是他们的好机会。

    以前空政中心拍战争戏,都是那些浓眉大眼,一脸正气的演员当主角,长相稍微不端庄的演员只能演配角跑龙套。

    这次拍摄《炊事班的故事》,林子轩挑选的都是有特点的演员。

    有特点不是指丑角,而是指有喜剧表演天赋,演喜剧就要放得开,不端着,只有真正放下身段的演员,才能演好喜剧。

    有了空政中心的配合,这是林子轩做制片人以来,最轻松的一次。

    他当然明白空政中心的打算,情景喜剧能拍续集,空政中心显然有下一次单干的想法,国有的电视制作单位需要有能盈利的电视剧。

    如果《炊事班的故事》获得成功,也是一项荣誉,在部队上,荣誉更为重要。

    林子轩对此表示理解,他更为看重的是和空政中心建立起来的良好合作关系。

    一回生,二回熟,下次要拍摄军旅题材的影视剧就更容易合作了。

    作为一家小型的影视公司,在没有发展起来之前,和国有单位保持好关系非常重要。

    回到公司,林子轩把合同放好,招聘来的小姑娘很有眼色的给林董事长倒了一杯茶。

    林董事长很有老板派头的让小姑娘出去,自己坐在老板椅上,拿起桌面上的报纸翻看,他在上面看到了这一届华国电视金莺奖的消息。

    这一届金莺奖于10月16日在津门举行,艺术中心由赵宝钢带队,那部《女人不是月亮》获得了最佳电视剧奖。

    没有意外的话,明年的金莺奖《京城人在纽约》会是大赢家。

    只是这些事情和林子轩的关系不大了,他已经离开了京城电视艺术中心,走上了另一条道路,这是一个新的,新的战场。
………………………………

第一百九十章 签售会

    11月7日,礼拜天,林子轩和慕姗姗一起来到京城的新华书店。

    他们不是来买书,而是参加出版社举办的一场签名售书的活动,如果是一位写严肃文学的作家,很少举行此类活动。

    在华国,购买严肃文学书籍的读者不多,签名售书起不到应有的宣传作用。

    畅销书作家则不同,他们往往具有不小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有一定的读者群体,如此才能吸引读者前来买书。

    这种签售活动也是这两年才在华国兴起,影视明星成为其中的主力军。

    相对于《活着》这本小说出版的难产,慕姗姗的新书要顺利的多。

    这类回忆性质的畅销书不需要太高深的文采,也不用费心的琢磨情节,只要平铺直叙就好,写的越平实,读者越欢迎。

    慕姗姗七月份开始写书,九月份交稿,出版社十月份印刷发行,十月下旬就在全国各地销售,一路畅通,极其顺利。

    一个是这本书的题材没问题,还有就是相关文化出版部门的配合。

    慕致远的女儿出书,谁要是从中阻拦,那是自找没趣,就算是官场上和慕致远不对付的人,也不会在这种小事上做文章,手段太低级。

    为了不惹出麻烦,在交稿之前,慕姗姗还是把书稿给华国电视台的高层看过。

    书里有牵涉到华国电视台的地方,不过内容不多。

    比如林子轩在纽约销售华国的电视剧,还提到在美国建立电视台等等。

    一年过去了,华国电视台在海外的第一家电视台美洲东方卫视在1993年10月28日正式开播,覆盖范围整个北美地区。

    这个电视台能实时的转播华国电视台的节目,还能在美国制作节目,面向北美地区的华人,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宣传阵地。

    这一切正是因为林子轩当初发回国内的一份工作总结,要让华国的声音传遍北美。

    当然,就算没有林子轩,这类在海外的电视台迟早也会建立。

    如果林子轩和慕姗姗接受了安排,现在就应该在美国的芝加哥工作,那会是另一种人生。

    慕姗姗在书里提到了那次艰难的选择,毕竟如今还有不少人想到美国过上美好的生活。

    华国电视台的高层觉得没问题,这件事不是什么秘密,美洲东方卫视即将开播,正需要宣传,通过慕姗姗写出来,也能让国内读者知道在美国宣传的不易。

    这是华国电视台的一项业绩,没什么不能说的。

    这家在东北春城的出版社对书稿极为满意,想不到会有这么多的幕后故事。

    畅销书往往具有时效性。

    这本书主打的是慕姗姗华国电视台主持人的身份,以及《京城人在纽约》的影响力。

    发行的时间越晚,《京城人在纽约》的影响就越低,除非是等到明年十月份的金莺奖,这部电视剧获得大奖的时候,才会出现反弹。

    无论是慕姗姗还是出版社都不可能等上一年的时间。

    林子轩看过样书,里面有不少他们在纽约生活和工作的照片,这是慕姗姗精挑细选后提供给出版社的,每一张都具有纪念意义。

    由于有了这些照片,增加了书籍的印刷成本,定价是十五块钱,略显贵了点。

    出版社第一批印了五万册,看看市场反应,结果反馈回来的销售数据非常好。

    这毕竟是第一位华国电视台著名主持人出书,还牵扯到热播的电视剧,读者都很有兴趣,看了后能了解在美国的生活常识。

    通过这部《我在美国的180天》,读者看到了慕姗姗的另一面,她的感情生活和工作态度,她不仅是个主持人,还拍摄了纪录片,非常认真努力。

    其中,林子轩写的序言受到青年男女的热捧,就像是看一部青春爱情小说。

    这么多因素加起来,勾起了读者的好奇心,造成了书籍的热销。

    对于这次的签售会,慕姗姗一开始拒绝了。

    她在电视上主持节目没什么,那是工作,私下里并不想过多的抛头露面,更喜欢安安静静的过日子,把工作和生活分的很开。

    何况,华国电视台对主持人有严格的要求。

    出版社为了追求销量,极力鼓动慕姗姗,签售会是目前的一种潮流,能起到宣传的作用,现在都是市场经济了,要一切向钱看,连作家都下海经商了。

    “你说我要不要去?”慕姗姗询问道。

    “还是去吧,你不能一辈子呆在华国电视台,以后总要走出来,这种情况很难避免。”林子轩建议道。

    随着地方电视台的发展,华国电视台的地位虽然还是不可撼动,但观众有了更多的选择,而且,地方电视台更为自由。

    林子轩和慕姗姗都有一种不愿意受到拘束的性子,做点自己想做的事儿。

    这个年代的青年其实都一样,有一颗不安分的心,只是有人性子急,有人走的稳。

    他们在上午九点半来到新华书店,签售会在十点举行,时间是一个半小时。

    在新华书店的门口挂着一条横幅,上面写着“著名主持人慕姗姗小姐书籍签售会”。

    华国电视台有规定,主持人不能打着电视台的旗号在外面办私事,所以横幅上没有加上“华国电视台”的字样。

    这是慕姗姗请示了台领导之后的结果。

    在书店内,出版社早已准备好了桌椅和书籍,还请了报社的记者前来,签售会后,慕姗姗还要接受记者的采访。

    都是为了宣传。

    还没到十点钟,就有读者开始排队了,慕姗姗在京城的影响力不小。

    签售会开始,林子轩站在一旁看着慕姗姗坐在那里微笑着和读者交谈,并在书上签下自己的名字,送走这位读者。

    整个过程很顺畅,没有出现意外状况。

    接下来的半小时,慕姗姗接受了《京城晚报》的专访,聊了聊写作这本书的缘由,都是些场面话,足够记者写一篇稿子了。

    拒绝了出版社邀请的饭局,他们离开了新华书店。

    “签了这么多,手都酸了。”只有两个人的时候,慕姗姗抱怨道。

    林子轩帮着慕姗姗揉着手腕,走到车子前面,打开车门,让慕姗姗坐进去。

    今儿是立冬,俩人要去父母家里吃饭。(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投、,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阅读。)

   
………………………………

第一百九十一章 细节

    在北方,过了立冬就表示进入了冬季,天气转寒,京城人会在这个时候进补。

    说是进补,也就是在这一天买点牛羊肉,熬一锅汤,一家人热热闹闹的吃顿饭。

    在这个年代,普通人家不是经常能吃到牛羊肉,立冬这天就有了较为特殊的意义。

    这两年大家的日子过的好了,但习惯还没改变,到了这天家里人大多会回家吃饭。

    林子轩和慕姗姗一进院子就能闻到弥漫着的肉香味,每家几乎都这样,这就是习俗。

    林晓玲从电影学院赶了回来,这种解馋的机会她可不会放过,学校食堂里的饭菜谁吃谁知道,只能说价格实惠,量大管饱。

    等两人进门,郑秀莲把早就炖好的肉汤端了上来。

    一家人坐在一起,吃着饺子,喝着羊汤,随便聊着闲话。

    晓玲同学对慕姗姗的签售会很有兴趣,还帮着算了一下版税的收入。

    “十五块一本,这都快卖出去三万本了,百分之十的版税,那就是四万五啊,要是卖出去一百万本,那就是150万,这下发财了。”林晓玲兴奋道。

    “没那么多,一开始读者感兴趣,销量好,以后就慢下来了,出版社估计最多也就30万册左右。”慕姗姗解释道。

    这本《我在美国的180天》第一次印刷五万册,一个月销售出去三万册,成绩不错。

    慕姗姗毕竟不是那种家喻户晓的明星人物,即便在华国电视台也不是最有名的主持人,她只是占了先机,成了华国电视台第一个出书的主持人。

    有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以后就会掀起主持人出书的热潮,毕竟谁也不会嫌钱多。

    不过,这笔钱不是一次就能拿到,书卖出去才能收钱,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拿版税就是这样,讲究细水长流。

    “那也不少了,好几十万呢,原来写书这么赚啊,我也去当作家好了。”林晓玲羡慕道。

    “别三心二意的,好好学习,等你出名了,再讲写书的事吧。”林子轩教训道。

    “老哥,别光说我啊,你还是个作家呢,嫂子都出书了,你呢?”林晓玲取笑道。

    “我要是写通俗这个还畅销,吓坏你们。”林子轩夸张道。

    “你就吹吧,反正也不上税。”林晓玲低声道。

    这是在家里,兄妹两个闹惯了,说说笑笑地就过去了。

    “对了,老哥,郑教授让我问问你,咱们那个纪录片的版权问题,导演系准备重新拍摄制作,好像是当作一种新的纪录片类型,弄好了兴许还会送到国际电影节上呢。”林晓玲高兴道。

    林晓玲不大懂这些,郑洞添较为看重。

    实际上,这部纪录片的商业价值不大,除了圈内人和纪录片爱好者,没什么观众会来看一部影像粗糙,制作低劣,没有明星的片子。

    光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