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文艺生活-第12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让路易对一群少年演员光着身子在浴室里洗澡的那段情节大加赞赏,认为这表现了东方男性的健康美,并称呼那些少年为美男子。

    他还对女主角宁菁颇为欣赏,宁菁在片中的表演勾人心魄,他认为可以更大胆一些。

    这就是法国人对于艺术电影的看法。

    其实,看法国电影就知道,没有裸露镜头的法国电影就不能算是正宗的法国电影。

    让路易带着姜闻提供的一段十几分钟的录像带回到了法国,很快联系到了一位德国导演,这位德国导演帮助姜闻找到了一家叫做柏林贝克斯伯格制片厂做后期制作。

    当然,这不是免费的,而是拿《阳光灿烂的日子》在德国放映的版权进行交换。

    这时候也顾不了那么多了,先把片子弄出来再说。

    双方签了合约,姜闻带着片子赶往德国柏林。

    六月初,林子轩在机场送走了姜闻,不由得松了口气,为了这部片子这一年多的时间把他折腾的够呛,现在终于要结束了。

    从机场出来,他到华国电视台去接慕姗姗。

    两人没有回家,而是先去了什刹海的那间四合院,穿过悠长的胡同,推开院门。

    院子里的人都搬走了,只剩下空荡荡的房间,相对于周围的热闹,给人一种幽静的感觉。

    这儿暂时还不能住进来,都是有些年代的老宅子,年久失修,要找施工队对房屋进行加固和修缮,刷漆翻新一遍。

    估计要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接下来,还要添置家具,配备日常用品。

    “感觉咱们成了以前的地主阶级,要是再雇上几个丫鬟和长工整天伺候着,就回到旧社会了。”慕姗姗说笑道。

    “地主那是不劳动,靠剥削劳动人民为生,咱们这是自己辛苦赚来的,是劳动所得。”林子轩不同意道,“再说了,现在谁还讲究这些啊,能过好眼前的日子就成了。”

    “咱爸夸你有眼光呢,以后楼房会越建越多,四合院越拆越少,物以稀为贵,从这个角度说四合院比楼房更有价值。”慕姗姗表扬道。

    慕致远是文化部门的领导,看的长远,不像现在的不少人,一心想着拆迁,能住新楼房。

    两人在院子里随意的走动着,商量着院子的布局和规划,毕竟他们会在这儿住上很长的时间,甚至可能是一辈子。
………………………………

第二百二十二章 民谣的时代

    想要把整座四合院翻新一遍按照现在的价钱估计要一万出头,再添置家具什么的两万块应该能拿的下来,至于其他贵重一点的物品以后再说。

    林子轩和慕姗姗为了买这套四合院把积蓄用的差不多了。

    这不是说他们就没钱了,向朋友借个两万块应个急完全没问题,或者从好梦公司里先拿出来用了,以后补上就行。

    作为公司的老板这点权利还是有的。

    对现在的林子轩来说,这些都不算多大的事儿,他已经不是刚毕业那会的光景了。

    不过他还有一个门路,就是把《一封家书》那首歌的版权卖出去。

    自从《一封家书》在春晚上唱红之后,就有音乐制作公司的人来找他,想要购买版权。

    如果在这首歌没唱红之前,歌词和作曲加在一起也就两千块左右,这是市场价。

    现在这首歌唱红了,音乐公司还想用这个价格购买版权,这就让林子轩不能接受了,这是新人词作者的价格,不是埋汰人么?

    所以他一直拖着,没有答应。

    没有版权,音乐公司就不能出正版的专辑。

    随着这首歌的流行,传唱度越来越高,林子轩相信音乐公司还是会妥协的。

    就这样,从二月份拖到了六月份。

    这次来找他的是一家香江的音乐公司,叫做大地唱片,不是大公司,刚成立没几年,找他的人是大地唱片的音乐制作人黄晓茂。

    黄晓茂是地道的京城人,军人家庭出身,大院子弟。

    他准备制作一批内地的民谣歌曲,相信在国内会有市场前景。

    这时候,内地的流行音乐逐渐发展起来,成立了不少家音乐公司,培养了一批专职的流行歌手,也有了自己的音乐特色。

    只是和港台的流行音乐相比,还是有着不小的差距,不光是音乐作品质量的问题,还有制作、宣传和发行方面的问题。

    港台的音乐公司具有成熟的市场运作体系,懂得如何打造明星。

    一个歌手的唱功可能不是一流,可通过包装和宣传就能成为大歌星。

    想想上一年的春晚,一旦要求真唱,港台歌星就不愿意参加春晚,这不是说他们都没有实力,而是他们所属的音乐公司不同意。

    在和港台歌手的抗衡中,内地的流行歌手失败而归。

    与其说是歌手的失败,不如说是内地音乐制作体制的失败,还有法律上的不健全。

    在这种情况下,华国的摇滚乐和民谣开始在夹缝中兴起,成为内地流行音乐的新生力量。

    黄晓茂打算制作两类专辑,校园民谣和城市民谣。

    他托圈子里的人找到林子轩,想要购买《一封家书》的词曲版权,为此他约了个饭局,请林子轩出来吃饭,大家聚一聚,在酒桌上好谈事情。

    林子轩准时赴约。

    饭局上大多是京城音乐圈子里的人,他都不太熟悉,就是随便认识一下。

    在这个年代,搞音乐的大多留着长头发,显得特别颓废,尤其是搞摇滚和民谣的,不然彰显不出个性来。

    林子轩在这帮人里有点不合群,他们也不乐意和林子轩聊天。

    “你们唱片公司还收校园民谣么?我这儿有一首。”林子轩询问道。

    “有人唱过么?”黄晓茂好奇道。

    “应该挺有名的吧,叫《同桌的你》。”林子轩平静道。

    这句话一出,酒桌上的人都安静下来,这些人不少是搞校园民谣的,凡是搞校园民谣的都知道有这么一首《同桌的你》。

    这首歌大概是四年前传开的,据说是从京城广播学院,可没人知道是谁写的。

    后来还有人到广播学院问过,也没问出个所以然来,主要是那一届的学生都毕业了,后面的学生都是听说过这件事。

    不过这首歌倒是传唱的很广,尤其是在京城的各大院校,成为了一个传说。

    可以说,这首歌是内地校园民谣的开山之作,他们很多人都是听了这首歌才开始创作校园民谣的,只是没想到在今天遇到了正主。

    “你闹着玩的吧?”有位歌手不信道。

    “林总,我一直想找这首歌的词作者啊,你不是哄我吧?”黄晓茂惊喜道。

    “这有什么好哄的,四年前,我即将从广播学院毕业,有天晚上参加了毕业班的晚会,那时候正在谈对象,就在晚会上唱了这首歌。”林子轩回忆道。

    “林总,这首歌一定要给我,有了这首歌,咱们这个《校园民谣》的专辑才算是完整了,不然总有点遗憾啊。”黄晓茂兴奋道。

    黄晓茂已经相信了。

    以林子轩的身份根本没必要说谎,否则有人出来指证他撒谎,那他在圈子里就很难混了。

    在座的这帮人愣住了,《同桌的你》不见得是最好的校园民谣,可它的影响太深了。

    圈子里的人谈起来这首歌都有很深的感情,林子轩算是他们圈子里的前辈了。

    “林总你怎么没继续写歌,太可惜了啊。”有人感慨道。

    “毕业后分配到了广播电台,后来进入影视行业,也就没怎么写了。”林子轩淡然道。

    这帮人一听,都有点惋惜,音乐圈少了一个奇才啊。

    这还是他们不知道《一无所有》也是林子轩唱出来的,否则会更加疯狂。

    这顿饭局后面的气氛颇为热烈,这批搞音乐的纷纷对林子轩表达好感,有种我是听着你的歌长大的感觉,让林子轩以为自己老了不少。

    吃完饭,黄晓茂和林子轩谈了歌曲版权的问题。

    按照香江的价格,对于著名的词作家,一首歌词曲的版权大概是八千港币,新人只有三千左右,这几乎是内地的一倍。

    对于林子轩的两首歌,黄晓茂给出了著名词作家的价格,两首歌一共一万六千港币。

    林子轩觉得还行,就和大地唱片签了合同,转让了《一封家书》和《同桌的你》的版权。

    随着大地唱片发行了《校园民校》的系列专辑,掀起了一股校园民谣的浪潮,华国的音乐圈迎来了一个民谣的时代。
………………………………

第二百二十三章 铁三角

    从唱片公司拿到钱,林子轩请了施工队整修院子,还找了个亲戚家的孩子在一旁照应着。

    倒不是担心施工队会偷工减料,而是帮着烧个茶水,递根烟什么的,有事了还能及时的通知林子轩和慕姗姗。

    两人平时比较忙,不可能一直在这儿看着。

    修缮老宅子不能找盖大楼的工程队,只能找京城里的泥瓦匠,这些人熟悉老房子的构造,知道从哪儿弄来匹配的砖瓦。

    怎么倒弄是有讲究的,很多都是家传的手艺。

    找人在一旁好生的招待着,这些人做事会尽心些,都是面子上的事儿。

    慕姗姗有时候会过去看看,她对装修挺上心,会和施工队的人商量。

    除此之外,她还规划着添置家具,是订做还是买现成的,订做需要太长时间。

    时代在发展,越来越讲究效率,不像当初他们结婚那会,还要自己跑到家具厂挑选木料,现在的人图方便,大多是买现成的。

    林子轩觉得应该买几套老年间的旧家具摆放在家里,显得有年代感,看起来舒服。

    什么黄花梨啊,紫檀木啊,都是以前达官贵人用的东西,既能做家具,也能当收藏。

    他这种想法和现在流行的趋势不同,大家都在忙着赶时髦,对老物件的兴趣不大。

    这不是说林子轩要进入古玩这个行当,搞文物收藏。

    他不懂古玩,捡漏虽然好,可打眼的时候更多,专家都可能被忽悠,外行人就更不行了。

    真正能捡漏的是八十年代,那时候国家有规定,个人收藏的古玩只能由国家指定的单位收购,个人不准私自经营,严禁倒卖牟利。

    不过私下交易的现象屡禁不绝,这就是黑市了。

    那个年代的好处是基本上都是真东西,价格便宜,没有人想着造假,只是普通人工资低,没什么钱,加上国家严禁,就没有形成大规模的收藏热潮。

    到了1993年,国家的政策放开,允许一定范围内的古玩交易。

    这才带动了民间收藏的火热,京城的琉璃厂和潘家园借机发展了起来,在发展的同时,难免鱼龙混杂,出现了不少鱼目混珠做旧的物件。

    再说了,这个行当炒作严重,市场上的水分太大,很容易砸在手里。

    林子轩明白贪多嚼不烂的道理,有研究古玩的工夫,还不如好好拍一部电影呢。

    他就是想弄几件老家具装点门面,没其他心思,他在圈子里打听谁有这方面的门路。

    “我认识个喜好倒腾古玩的哥们,姓马,以前在杂志社做编辑,后来辞职下海了,这几年专门弄这个,从他哪儿找几件老家具应该没问题。”冯晓刚介绍道。

    “那行,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