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林子轩不这么认为。
他觉得是金子在哪儿都会发光,冯晓刚和葛尤的成功是自身努力的结果。
在这次采访中,他一再强调自己不能算成功,只是赶上了好时候。
“我就是赶上了好时候,要是在以前的年月,我可能还在电台做少儿广播呢。”林子轩淡然道,“这个时代每天都在变化,日新月异,只有跟上时代的潮流,才能有所作为,不然就会被时代所淘汰。”
送走了《当代电影》的记者,林子轩和慕姗姗一起出门,他们要去参加《不见不散》的庆功宴,地点是在友谊宾馆。
他上次是和冯晓刚说笑,姜闻可以在京城饭店请客,他却不想那么张扬。
更何况,《不见不散》的票房刚过三千五百万,不算是个理想的成绩。
按照国内票房分成的规则,华影公司拿去百分之六十五,也就是两千两百万,只剩下一千三百万左右,京城电影制片厂和另一家投资商要分去五百万。
落到好梦公司手里不到八百万,这是艺术中心和好梦公司共同所有。
再去掉公司的各项开支,这部电影最终的净利润不到三百万,之所以造成这种局面是因为好梦公司没有电影的发行权,发行权掌握在国有企业手里。
在国内,一部电影的主要收入依靠的就是票房,没有周边产品和海外版权。
在盗版光碟的影响下,录像带的收入锐减,华国电视台的电视播放权都是打包价,几万块而已,就这还不能完全拿到手。
可以说,民营影视公司在电影的出品和发行方面处于绝对劣势。
如果能拿到发行权,就能直接和院线合作,或者尝试进入海外市场,增加收入渠道。
不过相对于其他民营影视公司,好梦公司的业绩相当抢眼,两年时间,公司的总资产从十万暴增到八百万,算得上是获利丰厚了。
“采访的怎么样?”在车上,慕姗姗询问道。
“还行吧,都是平常的问题,没什么新鲜。”林子轩不在意的说道。
《当代电影》是一本相对严肃的杂志,记者问的问题都很专业,很少涉及八卦,他们更多的是想了解林子轩成功的经验,以及对于国产电影的看法。
让林子轩没想到的是这期杂志把他当作了年度焦点人物来报道。
他们认为林子轩所代表的民营电影公司找到了一条成功的路子,很可能预示着国产电影未来发展的方向,值得研究和借鉴。
这让林子轩进入了电影专家和学者的视线,引起了电影理论界的关注。
这时候,林子轩把车子停在友谊宾馆外边,牵着慕姗姗的手朝里走。
外边是冰天雪地,宾馆里面却很温暖,这次庆功宴邀请了不少人,除了相熟的朋友和《不见不散》剧组的成员,还有京城演艺圈的人。
大家都在一个圈子里讨生活,互相捧场,就是一份情面。
作为宴席的主要人物,林子轩和慕姗姗的到来引起了不小的反响,瞬间成为了焦点。
一路走过来,都有人和他们打招呼,说着庆祝的话,一脸的热情。
不知不觉间,在京城演艺圈里,有了林子轩的一席之地,不再是那个任人揉捏的新人了。
………………………………
第二百九十五章 年年有今日
在庆功宴上,林子轩和在座的人一一打着招呼,碰到熟悉的人还要停下来寒暄几句,不能让人觉得被怠慢了。
这是交际应酬,只要在社会上生活,就避免不了。
其中最让他重视的无疑是京城电影制片厂的厂长韩三评了,这两年大家合作的很愉快,这种合作关系还会继续下去。
从韩三评过来参加庆功宴就知道,他有着同样的想法,否则找个人代替他来就行了。
在好莱坞大片的冲击下,国有电影制作单位过的都不容易。
以京影厂为例,为了筹集拍摄资金,韩三评利用自己的社会关系四处找企业筹资,没办法,他手底下那么多导演都等着开工呢。
国有企业的导演和民营公司的导演不同,他们不负责找资金,只负责拍片子。
这一年,京影厂总共拍摄了三十多部影片,这在全国的国有电影制片厂中产量算是高的了,可这些电影不少因为没有档期,无法在影院上映。
就算是上映了,基本上都是一周游,很难收回成本。
京影厂家大业大不假,但资源有限,每年只能主推四五部电影,其他的电影都是陪衬。
不像好梦公司,一年只制作一部电影,公司全部的精力都放在这上面,方方面面都能打点到,不至于出现疏漏。
这就是国有单位和民营公司不同的生存之道。
国有单位可以广撒网,拍摄多部影片,只要其中有一两部票房大卖,就能弥补其他电影的亏损,民营公司只拍摄一部电影,一旦赔本,公司就可能关门歇业。
这都是不怎么正常的现象,主要是因为民营影视公司还没有发展起来。
韩三评挺羡慕林子轩。
如果去年《甲方乙方》的成功让人觉得意外的话,那今年《不见不散》继续拿到高票房就值得研究了,冯晓刚和葛尤证明了两人的搭档具有票房号召力。
这种贺岁喜剧很有市场,观众买账。
作为京影厂的厂长,韩三评不会像影评人一样认为这种低成本喜剧庸俗,不够艺术,在他眼里,能够赚钱的电影就是好电影。
他甚至想过把冯晓刚和葛尤给挖过来。
葛尤和京影厂的关系很深,他的父母都是京影厂的职工,父亲是演员,母亲是文学编辑,他从小就在京影厂长大,有着很深的感情。
京影厂就像是一颗大树,京城演艺圈的人或多或少的都和它有着关系。
冯晓刚和葛尤的组合,加上京影厂的全力支持,韩三评有信心打造一系列的精品电影。
这个念头在《不见不散》获得成功后就愈发的强烈了。
不光是韩三评有这种想法,其他影视公司也有,在商场上,这是很正常的现象。
最近葛尤收到不少剧本,其中不乏投资上千万的大制作,即便葛尤的片酬已经上涨到了一部戏五十万,还是有影视公司想邀请他加盟新片。
冯晓刚的情况差不多,请他导戏的公司多了起来,最好是他和葛尤两人一起。
这就是品牌效应,一旦发现这么干能赚钱,大家就一拥而上。
不过他们忽略了一点,那就是一部电影的基础,剧本的重要性。
有的公司就是把《不见不散》的剧本稍微改动一下,把洛杉矶换成了香江,就敢号称是《不见不散》的姐妹篇。
认为请一位香江有名气的女演员和葛尤搭戏对观众更有吸引力,成功的几率更大。
他们只是想拍一些跟风的影片,借助葛尤的名气捞钱。
在这场庆功宴上,就有其他影视公司的老总,希望能和葛尤打好关系,看起来热闹的场面,其实暗藏着不少的玄机。
很多公司为什么创业的时候大家能同心协力,一旦取得成功就很快分崩离析。
那是因为创业的时候没有人关注,成功了相当于置身在镁光灯下,别人会不断的研究,用各种手段拉拢,面对种种诱惑,谁还能固守本心呢。
林子轩明白这一点,想让公司安稳,一个是交情,还有就是利益。
只要大家一起赚钱,赚的钱比外面的多,自然不会受到诱惑。
去年他提出分红,葛尤觉得公司刚开始盈利,没必要这么着急,先拿来拍片子再说,到了今年肯定要分红了,不然说不过去。
按照好梦公司的业绩,林子轩能拿到六十万,葛尤四十五万,冯晓刚三十万。
如果加上他们的片酬,葛尤和冯晓刚这一年的收入都要超过百万,他们给外边公司拍一部戏应该没有这样的收益。
这个分红暂时只是一张空头支票,要等华影公司把钱打过来才能兑现。
不过他们已经有了打算,林子轩出资五十万,葛优拿三十万,冯晓刚拿二十万,三人凑够一百万,在什刹海附近开一家叫做“不见不散”的饭馆。
之所以起这个名字,是想趁着电影的热度吸引顾客,还包含了三人一直合作,不见不散。
饭馆主营京味的菜肴和小吃,以北方菜为主,还兼营粤菜。
饭馆由葛尤的爱人打理,贺姐为人稳重,做的一手好粤菜,有这方面的经验,平时不用她忙碌,时不时的查查帐就行了。
这件事不知道怎么的就传了出去,不少人都要入伙,张国粒拿了十万出来。
徐繁觉得既然饭馆叫“不见不散”那不能没有她,她的收入不多,就拿了五万,姜闻现在是有钱人,拿了二十万。
其他人有五万有十万的,最后凑了一百六十万,足够经营一家颇具规模的饭馆了。
饭馆的地址已经找好,正在装修之中,估计要到明年春末夏初的时候才能开业。
以后大家聚会吃饭有个固定的地点,自己的地方安静,不会被人打扰,这样就挺好。
庆功宴接近尾声的时候,按照惯例,要照一张照片留念,这成了好梦公司的一种传统。
“希望今后年年有今日,岁岁有今朝。”冯晓刚感叹道。
林子轩看了看,每年都会少几张面孔,也会多出几张面孔,今年多了俞菲鸿和徐晶蕾。
随着闪光灯的亮起,这些面孔留在底片上,成为人生中的一段记忆。
………………………………
第二百九十六章 女儿
庆功宴结束,好梦公司放了年假,林子轩清闲下来,在家里的时间就长了。
这段时间,慕姗姗接到不少邀请,都是各地电视台请她去主持新春晚会的,电视台开出的价格不低,在五万块左右。
这相当于港台歌星在内地的出场费。
在这一时期,内地一线歌手演出的出场费是三万左右,港台歌手演出一场,唱两到三首歌曲,出场费在五万左右。
天王级的歌手出场费更高一些,在十万以上,南方和北方的价格也不一样。
慕姗姗毕竟主持过春节晚会,在观众中拥有很高的知名度,电视台想以此提高收视率。
其中沪城电视台和京城电视台最有诚意,都把价格提高到了六万。
沪城电视台购买了《姗姗访谈录》的播放权,这档节目播出后效果不错,沪城人觉得慕姗姗知性大气,具有新时代女性的魅力。
正因为如此,电视台才有了这个想法。
如果慕姗姗主持了沪城电视台的新春晚会,会在南方拥有更广泛的观众基础,对提高《姗姗访谈录》的收视率有很大的帮助。
京城电视台认为慕姗姗是京城人,深受京城百姓的喜爱,主持新春晚会一定会受到欢迎。
这就是华国电视台主持人的优势,只要在国家级电视台工作过,就算是辞职了,也是地方电视台争抢的目标,不愁没有工作。
慕姗姗原本不想在春节期间工作,想安安心心的过个年。
不过这两个邀请都让她觉得为难,不是酬劳的问题,而是人际关系,在社会上生活,就不能随心所欲,总要受到一些束缚。
她和沪城电视台正在合作,主持新春晚会有助于提升在南方的人气。
她